九一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21:28: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九一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九一八知識競賽參考題—難忘九一八練習題
一、填空題
1、九一八事變的借口是。
2、九一八事變的時間是,地點在。
3、九一八事變后,只有個多月,東北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
4、九一八事變的根本原因是。
5、九一八事變的結果是。導致出現這樣的結果的原因是。
紀念“九一八”演講稿
歷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著歲月的變遷,當年的硝煙彌漫化作了今天的靜默無言,他的臂膀依然堅強地背負著飛駛的火車,他的眼眸一直飽含著未干的血淚…9月18日,這是一個令中華兒女痛徹心扉的日子。日本關東軍炮轟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發動了對我國東北的大規模武裝進攻,策劃并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于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大好河山風云失色,淪于敵手。從此,3000萬東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過著飽受凌辱的亡國奴生活。然而,對一個民族最嚴重的摧殘不是摧殘他的肉體,而是摧殘他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惟一的根與魂。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能否清醒地堅守自己的文化家園?三尺講臺是我們平凡而狹小的崗位,三尺講臺卻是我們文化戰場最廣闊最堅定的陣地。我,就是這個陣地上又一位新的戰士!畢業典禮上的那一幕,至今還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里。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我舉起握緊的左拳莊嚴宣誓:“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言到此時,淚水奪眶而出。是對母校的眷戀,是對恩師的感激,是對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奮斗終身”就意味著一輩子嗎?是的,就是一輩子!我很幸運,這一輩子的起點是在這里,在育才這片熱土上!這里有我欽佩的前輩、師長,這里有優良的光榮傳統,這里有一種樸實而偉大的精神,叫做奉獻!這一個月的工作讓初為人師的我嘗到了苦頭。身邊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還有什么理由說累呢?這一個月的工作讓初上講臺的我嘗到的甜頭。夜深人靜,一盞臺燈,一個鬧鐘,一支鋼筆……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業,家長的一個感激電話就會讓我精神百倍,困意全無。這就是一個新教師最真實,最樸素,最舒心的快樂!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沒有哪一個崗位能像教育這樣聚集了全社會的關注與期待;沒有哪一個工作能像教育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民族的未來;更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教育事業這樣清醒地堅守著文化家園。又到“九一八”,再談血淚史。紀念“九一八”是為了不忘國恥,是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是為了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總有一種精神催我們前行。歷史老人依舊在前行,我們依舊需要努力,只是為了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是充實的人生!沒有哪一個崗位能像教育這樣聚集了全社會的關注與期待;沒有哪一個工作能像教育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民族的未來;更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教育事業這樣清醒地堅守著文化家園。又到“九一八”,再談血淚史。紀念“九一八”是為了不忘國恥,是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是為了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總有一種精神催我們前行。歷史老人依舊在前行,我們依舊需要努力,只是為了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
九一八演講稿
九一八演講稿-為了不容忘卻的歷史
歷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著歲月的變遷,當年的硝煙彌漫化作了今天的靜默無言,他的臂膀依然堅強地背負著飛駛的火車,他的眼眸一直飽含著未干的血淚……
9月18日,這是一個令中華兒女痛徹心扉的日子。日本關東軍炮轟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發動了對我國東北的大規模武裝進攻,策劃并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大好河山風云失色,淪于敵手。從此,3000萬東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過著飽受凌辱的亡國奴生活。然而,對一個民族最嚴重的摧殘不是摧殘他的肉體,而是摧殘他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惟一的根與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能否清醒地堅守自己的文化家園?
三尺講臺是我們平凡而狹小的崗位,三尺講臺卻是我們文化戰場最廣闊最堅定的陣地。我,就是這個陣地上又一位新的戰士!畢業典禮上的那一幕,至今還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里。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我舉起握緊的左拳莊嚴宣誓:“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言到此時,淚水奪眶而出。是對母校的眷戀,是對恩師的感激,是對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奮斗終身”就意味著一輩子嗎?是的,就是一輩子!我很幸運,這一輩子的起點是在這里,在育才這片熱土上!這里有我欽佩的前輩、師長,這里有優良的光榮傳統,這里有一種樸實而偉大的精神,叫做奉獻!這一個月的工作讓初為人師的我嘗到了苦頭。身邊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還有什么理由說累呢?這一個月的工作讓初上講臺的我嘗到的甜頭。夜深人靜,一盞臺燈,一個鬧鐘,一支鋼筆……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業,家長的一個感激電話就會讓我精神百倍,困意全無。這就是一個新教師最真實,最樸素,最舒心的快樂!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沒有哪一個崗位能像教育這樣聚集了全社會的關注與期待;沒有哪一個工作能像教育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民族的未來;更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教育事業這樣清醒地堅守著文化家園。
難忘九一八歷史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掌握九一八事變的經過和結果、政府不抵抗政策及其危害、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的開始、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及其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2、通過學習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的經過,培養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思考九一八事變的結果,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培養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全面認識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野心,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勇于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九一八入黨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九月十八日十時,天空中響起了凄厲的防空警報,足足響了20分鐘,這天是我們的國恥日。現在,我們就翻開這中國歷史上最沉重的一頁。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關東軍以“柳條湖事件”為借口,大舉進犯沈陽,短短四個月內,長春,錦州,哈爾濱等各大城市,在的一聲“不許抵抗”中相繼淪陷。美麗的東北三省和三千萬勤勞的人民就這樣輕松地成了日軍的“戰利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隸。東北淪陷后不久,各地區的抗日武裝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頭來,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等無數抗日民族英雄。東北人民在14年的水深火熱后,經過浴血奮戰,終于把日本人趕回了老家。
但是現在,日本領導竟數次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其國內少數右翼分子,千方百計美化日本侵華這一鐵的歷史事實,這引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警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九一八”事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恥辱的歷史。不能忘記這個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應銘記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1931年9月18日,是中國最恥辱的一天。當天,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沈陽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發動武裝進攻,接著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為了重溫歷史,我們今天觀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跡”,讓我感觸很深。
本片介紹了“九一八”紀念館收集的資料圖片。一幅幅圖片讓人看了心驚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圖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殘害中國人民。還有一幅是日軍屠殺中國人民,并把人頭掛在電線桿上示眾。看著這些圖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顫抖。通過解說,我還知道了日本帝國主義很早就有侵吞中國的野心,他們制造許多偽證,說中國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并向中國挑釁,無能的清政府竟簽定了喪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日本帝國主義還不罷休,出兵侵占中國的領土,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進攻北大營。共產黨軍隊7000余人聽從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慘遭失敗,只用了20天左右時間,華北淪陷,日本人占領了大半個中國。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長白山上焚燒的尸骨、713部隊遺留下來的實驗室,都是不可抹去的歷史罪證。他們毀我家園、辱我民族,掠奪去的是大批奇珍異寶留下的卻是死尸遍地、血跡斑斑。
九一八演講稿-為了不容忘卻的歷史
歷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著歲月的變遷,當年的硝煙彌漫化作了今天的靜默無言,他的臂膀依然堅強地背負著飛駛的火車,他的眼眸一直飽含著未干的血淚……
9月18日,這是一個令中華兒女痛徹心扉的日子。日本關東軍炮轟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發動了對我國東北的大規模武裝進攻,策劃并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大好河山風云失色,淪于敵手。從此,3000萬東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過著飽受凌辱的亡國奴生活。然而,對一個民族最嚴重的摧殘不是摧殘他的肉體,而是摧殘他的文[“文秘港”還有更多精彩文章等著您!]化,文化是一個民族惟一的根與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能否清醒地堅守自己的文化家園?
三尺講臺是我們平凡而狹小的崗位,三尺講臺卻是我們文化戰場最廣闊最堅定的陣地。我,就是這個陣地上又一位新的戰士!畢業典禮上的那一幕,至今還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里。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我舉起握緊的左拳莊嚴宣誓:“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言到此時,淚水奪眶而出。是對母校的眷戀,是對恩師的感激,是對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奮斗終身”就意味著一輩子嗎?是的,就是一輩子!我很幸運,這一輩子的起點是在這里,在育才這片熱土上!這里有我欽佩的前輩、師長,這里有優良的光榮傳統,這里有一種樸實而偉大的精神,叫做奉獻!這一個月的工作讓初為人師的我嘗到了苦頭。身邊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還有什么理由說累呢?這一個月的工作讓初上講臺的我嘗到的甜頭。夜深人靜,一盞臺燈,一個鬧鐘,一支鋼筆……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業,家長的一個感激電話就會讓我精神百倍,困意全無。這就是一個新教師最真實,最樸素,最舒心的快樂!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沒有哪一個崗位能像教育這樣聚集了全社會的關注與期待;沒有哪一個工作能像教育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民族的未來;更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教育事業這樣清醒地堅守著文化家園。
又到“九一八”,再談血淚史。紀念“九一八”是為了不忘國恥,是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是為了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
緬懷九一八歷史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2010年9月17日,許多沈陽市民自發來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緬懷歷史,悼念英烈,銘記國恥。2010年9月18日,蘭州市政府拉響防空警報,警醒市民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居安思危,珍愛和平。2010年9月18日,重慶市2000余名市民聚會步行街高唱抗日歌曲,以此緬懷歷史,表達自己心中的愛國熱情......
因為,79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叫囂,猖狂的挑釁中國的領土,不斷聚集軍隊攻擊沈陽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件。這是一段不容忘卻的民族恥辱史。
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經過了大半個世紀浴血奮戰的中國,雖然擺脫了當初貧窮落后、任人踐踏的慘境,但國恥依然難忘,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依然難忘。盡管,當今世界的主題已逐漸趨于和平與發展,但各國之間的競爭并未終結,世界局勢也并不太平。針對剛發生的“釣魚島事件”,媒體也鬧得沸沸揚揚,聲討日本政府非法拘留中國漁船船長。這不僅僅是對我們國家人權的不尊重,更是對我們國家主權的蓄意挑釁。自古以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而日本竟公然干涉,導致釣魚島爭議也再度升溫。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都向我們證明著“弱國無外交,窮國無國防”。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國力作后盾,那么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必然處于被動。
那一聲聲震耳發聵的警鐘長鳴,不斷撕扯著每個中華兒女的心,那段極其悲慟而慘烈的歷史,像一道不可磨滅的歷史創傷,深深的烙印在每個國民的心上。歷史的警鐘,不斷叩擊著我們的心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于當下的中國青年學生,更應當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增強危機感與緊迫感,自覺地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才能維護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創造祖國更加美好、和諧的明天。公務員之家
又是一年“九一八”,面對歷史,不應該僅僅是沉痛悼念,更多是應該不斷的深思:屈辱的不是受人欺凌的歷史,不是貧窮落后的局面,而是卑躬屈膝的強顏歡笑,自甘落后的任人擺布。唯有讓所有沉睡的國人清醒起來,團結起來,才可能抵御外敵的侵辱,只有自強不息的奮斗才是贏得民族獨立的開始。
紀念九一八事變演講稿
紀念九一八事變演講稿
屈辱的中國歷史:我向你訴說!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列寧
今年,景德鎮、臨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鳴警報,其中,天津、拉薩、昆明、杭州、鄭州等多個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鳴警報,浙江全省均鳴響防空警報。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大學生紀念九一八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催的時候......”每當聽到這首歌,腦海中總是不斷浮現那段在日寇鐵蹄踐踏下的屈辱的歷史。幾十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一起追憶,緬懷這段難忘的歲月。九一八的國恥為我們敲響警鐘。只有強盛的國家才能永遠屹立在世界之林。
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內戰正酣、還未察覺到敵人的險惡的野心之時,日本,一個小國,發動了對東北三省的侵略。戰爭一觸即發,異常激烈。中國共產黨有著敏銳的危機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早在1935年的瓦窯堡會議上就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隨后在1931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這是學生們的覺醒,他們雖然沒有武裝力量,但是他們依然做這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抗日。在關內依然有身為國名政府的將領阻止抗日救援行動,盡管違背了當時的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這是愛國將領的覺醒,身上的官職固然重要,但官職哪比得上中國人民的生命重要,哪比得上中國的主權的完整重要。他們知道,現在的中國需要的不是祈禱,不是幻想,需要的是永不言棄的精神,需要的是不畏生死的覺悟,需要的是全國人民的覺醒。之前中國人民還在為階級利益而斗爭,也許他們在爭奪的還僅僅是自身的眼前的利益。然而“九一八”爆發了,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落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心頭。國難當頭,在這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還有誰會視自身利益高于國家利益?還有誰會想茍活于世而不顧國家安危?
1931年的那一天是國難日,那一天是中國的恥辱,那一天更是東方巨龍的子孫們覺醒的日子。中國人民五千年來的血脈豈會斷絕!在那一天,我們中華民族的脊骨必須更加挺直,我們民族的氣魄變得更加具有震懾力。我們會告訴我們的敵人:“中華民族永遠昂首,中華民族永不屈服!”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九.一八”事變那么沉重的敲進了中國大地的心臟,所有的華人為之憤懣不已,距1931年的9月18日歷史的車輪已年過了八十個春秋,歲月輕輕地拂過歷史的傷痛,卻撫不平它在中國人的心里留下的那一道道的傷痕,經歷“九.一八”的中國以及中華民族不僅只是得到一些文案、一些文物、一些遺跡,還有那來自歷史的深切的種種的呼喚。先輩們用他們的的血肉鑄成中華民族的前進道路,這條路上曾經橫尸遍野,曾經血流成河,曾經哀鴻遍野,現在這條道路上鋪滿青青綠草,開滿馥郁鮮花。
作為當代大學生,熟知歷史是十分重要的。從小我們受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教育,少年強則國強等這樣的名言警句,時刻在提醒我們肩上應該承擔起的責任。在這段歷史留下深深足印的路上,我們忘不掉的是這段歷史帶來的恥辱,但我們更忘不掉的是我們必須銘記這段悲壯的歷史,延續那份不屈的精神,繼承這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精神。
初中歷史求真意識培養策略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規定初中歷史教學“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1],但引領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也是歷史教學的應有之義。歷史的價值在于對過去的反思、在于對以往的借鑒,而反思或借鑒的前提應是對歷史的真實解讀。如果我們所學習的歷史喪失了真實性,那么史學教育的價值便會大打折扣。所以對歷史的學習或教授而言,真實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求真求實都是歷史研究的底線,歷史教學必須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2]。“歷史真實性的核心在于‘信',即證據可信,論證可信,結論可信”[3],而史料教學可充當培育學生邏輯推理與分析能力、證據素養、求真意識的重要手段。[4]本文就以八年級上冊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課為例,簡要談談初中歷史求真意識培養的方法策略和路徑選擇。
一、教學案例:“求真”還是“偽真”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是初中歷史教師開課的常擇內容。因此筆者有幸多次聆聽這一課的講授,但聽后卻頗多疑惑。以下就是筆者聽課時的兩個局部案例展示。教學案例一:A老師在講授《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課中九一八事變這一內容時,為了證明教科書上“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駐守沈陽的東北軍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軍占領了沈陽城。”[5]這一結論時選用了教科書的史料。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給張學良密電[6]A老師對教科書上的史料絕對相信,因此自信地得出“下令不抵抗”這一結論。教學案例二:B老師在講授這一課時,把教材內容設計為張學良的三次抉擇。第一次抉擇是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要不要抵抗?B老師講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軍將領張學良面對國土遭受侵略和父親被日本人炸死的國難家仇,按人之常情肯定會選擇抵抗,但為什么會選擇不抵抗呢?B老師出示了以下史料:材料二:“日軍此舉,不過尋常挑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絕對抱不抵抗主義……日軍繳械任其繳,入營任其入。”——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依B老師的分析,張學良不抵抗是因為要服從中央的命令,從而導致東北被日本侵占。加上后來張學良為抗日發動兵諫,以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監禁的命運,B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張學良表現出服從中央,愛國,為抗日而不顧個人安危等各種優良品質。在上述教學過程中,A老師和B老師都使用了史料,都試圖在歷史教學中體現“求真”意識。但細細分析,我們發現這樣的教學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紕漏。先分析A老師。首先,教科書上的史料絕對正確嗎?細心一點的老師可以發現,這段史料在引用時并未標明時間,不能確定密電張學良的時間。實際上,通過對相關材料的閱讀,筆者發現這段史料來自于1960年張學良機要秘書洪鈁的回憶錄。他回憶到這段電文是1931年8月16日致張學良的“銑電”。這則電報是否存在,在史學界長期存在爭議。其次,假設這份電報真的存在,時間卻是1931年8月16日。那么,一個多月前的一份“密電”就能代表九一八事變后的正式命令嗎?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因此選用這樣的史料來論證結論,其不嚴密性是顯而易見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部編歷史教材中[7],“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駐守沈陽的東北軍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軍占領了沈陽城。”這一結論已經不再出現。再分析B老師。首先,B老師引用的史料也沒有標注時間。因此我們也無從知曉國民政府是在九一八事變后的何時做出的不抵抗決定。如果決定是在九一八事變當天,張學良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且采取不抵抗政策,東北淪喪就是國民黨政府的過錯。但如果電文的時間是在九一八事變后的幾天,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就不只是服從中央這么簡單了。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到國民政府下命令之前這段時間,張學良可以自我選擇。其次,對于中央的命令,張學良不一定完全服從。因為當時的東北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張學良與實質上是各自獨立的軍政集團首領間的平行盟友關系[8],如果張學良本人不想執行不抵抗政策,完全可以不執行。因此僅靠材料二,我們無法做出完整而合理的推斷。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也需要運用多種材料來進行綜合分析。實際上“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依賴國聯的思想尚未完全幻滅;依靠中央,寄希望于全國抗戰;畏懼日本軍力,低估國民力量;保存東北軍的實力以及對國內外形勢的錯誤判斷等。[9]可見,并非運用史料就是求真,選擇合適的史料而且進行正確地解讀才是求真,不然只能是“偽真”。
二、求真意識的培養策略
史料教學是求真意識培養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求真意識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批判質疑是前提。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首先要有懷疑一切的精神,對于任何權威都不能隨意盲從,當然也包括教科書上的史料和結論。“教師如果沒有疑惑,沒有批判性思維的品質,那么就會臣服于教材,視教材為不容逾越的規范而畫地為牢。”[10]只有教師具有批判質疑的精神,才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求真意識。那么,如何培養教師的質疑精神呢?筆者以為,教師應利用各種時間關注史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閱讀最新出版的專業書籍和學術雜志,尤其是與課程標準有關的內容,及時更新教科書上的內容。在《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這一課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和張學良。在閱讀相關材料后就會發現最新研究成果與教科書上的結論并不一致。比如九一八事變后,到底誰先不抵抗,是還是張學良?最新研究成果顯示,九一八事變后,沒有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令,不抵抗令出自張學良之口。[11]那么為什么是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又是什么?教科書上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有沒有歷史依據?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閱讀相關書籍和雜志。其次,精選史料是保障。中國近代史史料豐富多樣,但也魚龍混雜,真假兼有。初中歷史的基礎性決定了史料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精選史料,辨偽存真,詳細考證。教師要盡可能使用較為可信的史料,而且所引用史料最好要注明具體出處和時間,從而提高史料教學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如在《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課中,部分史料就沒有注明具體出處和時間。“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給張學良密電對于這樣的史料,教師在運用時就需要查出其具體出處并了解該史料的類型。經查實,這一史料的來源是1960年張學良機要秘書洪鈁的回憶錄。他回憶這是1931年8月16日曾致張學良的“銑電”。因這個“銑電”的來源是非當事人回憶錄,其真實性歷來受人質疑。所以用這樣的史料來論證,證據顯然并不充足。要了解事實的真相,需要選擇多個而且是涉及當事人的史料。九一八事變當晚,是下令不抵抗還是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自己做的不抵抗決定,需要聽聽張學良本人的說法。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曾采訪晚年的張學良,張學良就承認不抵抗命令并不是中央下達的,“我要鄭重地說明的就是關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不但書里這樣說,現在很多人都這樣說,替我洗刷,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不是的,絕對不是的。”[12]張學良晚年的口述史料與“銑電”相比,就是一手史料,會更加可信。再次,正確解釋是關鍵。歷史是復雜的,教師應該首先意識到歷史的復雜性,并在歷史教學中通過選取不同視角的史料,幫助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和解釋歷史的復雜性,在多元價值下初步培育學生的歷史批判性思維,盡力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有時我們找不到歷史的真相是因為我們在“盲人摸象”。
如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通常以為根據一些史料得出的結論就是事件的全部。以對張學良的評價為例。B老師根據一則材料加上后來張學良為抗日發動兵諫的壯舉,以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監禁的命運引導學生得出張學良具有愛國,為抗日而不顧個人安危的優良品質。但當我們看到了張學良晚年關于他自己做出不抵抗的口述史料以及史學界關于張學良不抵抗原因的多種解釋后,就會發現張學良還有諸多側面。如果再對張學良做一評價,就不只是服從中央和愛國等正面形象了。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也會自私自利。但這并不影響對張學良總體好的評價。尤其是張學良晚年能夠主動澄清九一八事變后不抵抗的原委,反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高大的張學良。他能夠勇于承擔責任,能夠學會反省,這是更為難得的優秀品質。中學歷史教學求真意識的培養,既是歷史學科本質特征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應有之義,這需要每位教師認真思索和實踐,從而讓歷史課堂的求真意識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