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21:11: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巨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巨災保險探究論文
關鍵詞:巨災保險/巨災保險理賠/巨災保險基金
內容提要:四川大地震的發生凸顯出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缺位等問題。本文認為,我國應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系,制定單獨的巨災保險法或巨災保險條例,巨災保險的適用范圍應當覆蓋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巨災保險應當采取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原則形式,應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的法律規范,巨災保險理賠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法律問題,應當實行獨特的法律規則。
四川大地震,舉國之殤,其所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是一串令人驚愕的數字。四川大地震是對國家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國家財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次拷問,也是繼雪災之后對我國保險業應急能力的又一次全面檢驗,暴露出了我國保險業存在著的諸多問題。于是,象每次大災之后一樣,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呼聲再起。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有效提升作為“社會穩定器”的保險在國家災害救助體系中的地位,是保險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法律制度的供給與支撐,這也是構建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正途。
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35條已經明確規定:“國家發展保險事業,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并鼓勵單位和公民參加保險。”本文將從巨災保險的立法模式、巨災保險的適用范圍、巨災保險的實施形式、巨災保險基金的法律規范和巨災保險的理賠等方面,對巨災保險制度涉及的法律問題予以探討。
一、巨災保險的立法模式及立法內容
(一)巨災保險的立法模式
農業巨災再保險探究
摘要:農業巨災再保險作為分散農業巨災風險的工具,能很好地彌補傳統農業保險體系無法有效分散風險的問題,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增加保險公司提高管理決策渠道。通過系統歸納和總結農業巨災再保險的研究成果,國內外研究者普遍認同當前存在供求失衡的情況,并應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導下的多層風險分散體系,巨災再保險定價的研究成果豐富,但結合農業風險特征的相關研究目前較少,無法滿足我國當前農業風險分散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巨災再保險;供求分析;體系構建;定價方法
一、引言
自然災害的發生會影響農業生產,隨著氣候變化,巨災發生頻率增加,給區域內農業帶來巨大威脅,傳統的農業保險無法有效的分散巨災風險,高昂的賠付金額給保險公司帶來破產隱患,再保險作為一種能在全國乃至全球有效分散風險的方法,在巨災和農業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
二、農業巨災再保險的供求失衡研究
(一)農業巨災風險的特殊性提出再保險需求。張祖榮(2013)認為農業保險風險具有特殊性,表現在風險單位與保險單位具有非一致性;風險發生具有廣泛的伴生性;風險具有弱可保性。康晗彬,邢天才(2014)認為巨災具有發生頻率低、損失程度大、風險個體之間不獨立等典型特征,其給保險公司帶來極大風險,可能會超過私營公司的承受能力。Miranda和Glauber(1997)、袁祥州,朱滿德(2015)認為農業風險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內生性,巨災風險易帶來潛在的大規模損失,這使得單純依靠商業保險機制來分散農業風險難以成功。(二)傳統農業風險分散方式失靈推動農業巨災再保險供給。依賴政府災后救援的方式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和不確定性。康晗彬,邢天才(2014)指出,我國對巨災風險的損失補償主要由國家財政承擔,巨災損失可能會超出政府的救濟和支持能力,影響財政收支平衡,帶來巨大負擔,不適應巨災防御的需求。田玲,姚鵬(2013)認為擴大巨災再保險規模,能夠有效的減輕重財政對特大自然災害的災后救助負擔。陸勤(2014)認為災前融資比災后融資更為有效,從傳統的災后籌集有限資金的賑災方法轉向災前積累資金和渠道的方法具有重大價值。當前農業保險體系無法有效分散風險。趙山(2007)認為保險條件不充足,保費結構不合理的情況,是造成巨災和農業風險成為不可保風險的主要原因。楊汭華,孫婧(2014)認為農業保險公司承保能力弱,原保險經營主體的風險責任高度聚集,而風險分散的主渠道建設沒有實現同步發展,農業保險存在“業務量的擴張與賠付能力不相匹配”的問題。何小偉,王克(2013)認為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風險分散的工具應用不合理,農業巨災風險準備金成為主要工具,農業巨災再保險運用較少。Masonetal(2003)通過對美國的聯邦風險管理局向玉米、小麥、大豆等三種農作物提供農業再保險之后的凈收益概率密度函數進行了估測和模擬后,指出雖然美國標準再保險協議能有效地降低農業保險公司的風險,但保險公司自留部分的風險依然很大。
巨災保險體系探析論文
一、巨災保險體系的基本概念
巨災是指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特別巨大的破壞損失,對區域或國家經濟社會產生嚴重影響的自然災害事件。這里的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地震與海嘯、特大洪水、特大風暴潮。
巨災保險是指對因發生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保險形式,分散風險。
巨災保險體系是發揮商業保險公司在巨災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輔助的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層次、多支柱的巨災保險及風險處置體系,以實現多方共擔風險。
二、我國巨災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我國巨災保險存在的問題
發展巨災債券探索論文
摘要:巨災債券是一種本金和利息的償還與指定的巨災損失如地震、颶風以及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巨災損失掛鉤的債券,是一種利用從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化解巨災風險的一種融資方式。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但由于保險市場發展還不夠完善,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和化解體系。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探討了巨災債券目前在中國開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條件,并對今后應著手努力的方向給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巨災債券;資信評級;風險指數
一、中國發展巨災債券的必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國家之一,災害類型多且損失較為嚴重。20世紀90年代以來,重大自然災害更是肆虐無忌,給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僅2008年,就發生了1月份的南方雪災和“5·12”舉世震驚的大地震。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巨災保險體系。由于中國目前巨災風險管理方法單一,巨災之后的損失主要靠國家財政的救濟,這使得國家財政作為社會風險的“終極承擔者”而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作為保險體系不發達的國家,商業保險對巨災的覆蓋面往往是有限的,保險理賠對于巨災損失的彌補更是捉襟見肘。因此,中國目前巨災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對于巨災損失的補償只能是低層次和小范圍的。推動中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增強中國應對巨災風險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鑒于目前的現狀,我們可以考慮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巨災債券,將巨災風險向資本容量更大的資本市場轉移,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分散巨災風險,從而創造災后重建的資金來源,改變災后重建過于依賴政府財政救助的局面,減少巨災對經濟發展的沖擊。因此,中國應把大力發展巨災債券產品作為巨災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
二、目前中國發展巨災債券的有利條件
巨災債券發展探索論文
摘要:巨災債券是一種本金和利息的償還與指定的巨災損失如地震、颶風以及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巨災損失掛鉤的債券,是一種利用從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化解巨災風險的一種融資方式。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但由于保險市場發展還不夠完善,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和化解體系。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探討了巨災債券目前在中國開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條件,并對今后應著手努力的方向給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巨災債券;資信評級;風險指數
一、中國發展巨災債券的必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國家之一,災害類型多且損失較為嚴重。20世紀90年代以來,重大自然災害更是肆虐無忌,給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僅2008年,就發生了1月份的南方雪災和“5·12”舉世震驚的大地震。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巨災保險體系。由于中國目前巨災風險管理方法單一,巨災之后的損失主要靠國家財政的救濟,這使得國家財政作為社會風險的“終極承擔者”而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作為保險體系不發達的國家,商業保險對巨災的覆蓋面往往是有限的,保險理賠對于巨災損失的彌補更是捉襟見肘。因此,中國目前巨災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對于巨災損失的補償只能是低層次和小范圍的。推動中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增強中國應對巨災風險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鑒于目前的現狀,我們可以考慮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巨災債券,將巨災風險向資本容量更大的資本市場轉移,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分散巨災風險,從而創造災后重建的資金來源,改變災后重建過于依賴政府財政救助的局面,減少巨災對經濟發展的沖擊。因此,中國應把大力發展巨災債券產品作為巨災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
二、目前中國發展巨災債券的有利條件
巨災風險研究論文
一、我國巨災風險形勢嚴峻
巨災風險通常是指突發性的、無法預料、無法避免且危害特別嚴重的如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等所引發的災難性事故。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自然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數以上人口、75%的工農業產值,分布在氣象、地征、地質和海洋等災害嚴重的地區,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影響非常嚴重。我國南部洪澇災害較往年偏重,而伴隨著洪澇災害又發生了局部性山洪、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局部地區如海南、云南、內蒙古中西部、寧夏中北部等地的旱災為近年所罕見;臺風登陸多,時間、地點比較集中,造成損失較大。2005年臺風多次登陸我國大陸,2007年我國遭遇幾十年不遇雪災,損失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于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巨災風險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同時由于我國百姓保險意識薄弱,國家災害防御體系差,導致整體防災能力弱,所以我國巨災風險形勢十分嚴峻。
二、我國巨災經濟損失補償機制具有一定局限性
面對日益嚴重的巨災損失,我國的補償方式主要包括社會捐助、國際支援、財政補償和保險補償四種。其中前兩種方式完全出自于援助方的自愿且受其經濟力量、覺悟或道義感以及與受援助方的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難以控制,而財政補償和保險補償兩種方式則構成我國巨災補償機制的主體。目前,這兩種補償方式在我國應用時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和動向。
(一)國家財政對巨災的資金補償能力有限
海洋巨災保險制度分析
摘要:海洋巨災風險具有區域性、相關性和高損害性等特點,是制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海洋巨災保險作為運用市場機制分散海洋巨災風險的金融工具,具有基本保障性、經濟政策性和準公共產品屬性等特點。對于我國而言,建立海洋巨災保險制度,是促進海洋產業健康發展、保障海洋巨災受害者財產權益、矯正海洋巨災保險市場失靈、轉變政府海洋巨災風險管理職能的必要選擇。從現代保險理論發展、保險技術進步、域外實踐經驗和國內制度鋪墊來看,建立海洋巨災保險制度現已具備一定的可行性。為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我國應當盡快制定海洋巨災保險相關立法、完善海洋巨災保險政策體系以及建立多層次海洋巨災風險分擔機制。
關鍵詞:海洋巨災;巨災保險;保險制度;風險分散機制
海洋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領域。黨的提出了“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為新時代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海洋經濟發展受海洋災害風險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面臨著海洋巨災風險的嚴重威脅。因此,如何建立相應的保險制度,運用市場機制分散海洋巨災風險,成為我國發展壯大海洋經濟、保障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破解的一大難題。本文從海洋巨災風險及其保險的概念與特點入手,研究建立海洋巨災保險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我國海洋巨災保險試點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就構建我國海洋巨災保險制度提出若干建議。
一、海洋巨災風險及其保險的概念與特點
隨著“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推進和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海洋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海洋巨災風險就是制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海洋巨災風險的概念與特點。關于巨災(Catastrophe或Large-scaleDisas⁃ter),國際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將其稱為一種嚴重影響社會并需要國家或國際援助的災害。[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其定義為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基礎設施的大面積破壞,使受災地區及鄰近地區的政府束手無策的災害。[2](p16)美國聯邦法典第42篇第5122條將其稱為“MajorDisaster”,并界定為“造成達到一定嚴重程度的損害后果,需要政府和救災組織提供援助的自然災害和火災、水災、爆炸。”瑞士再保險公司將其理解為經濟損失、保險索賠額或相關傷亡人數超過一定標準的災害。[3](p2)一般認為,巨災是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對區域或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4](p5)按其發生原因分類,巨災可分為自然巨災和人為巨災;按其發生頻率分類,巨災可分為常態巨災和非常態巨災;按其承災體分類,巨災可分為城市巨災、農村巨災和海洋巨災。所謂海洋巨災(MarineCatastrophe),是指由自然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在海上或海岸帶發生的,造成巨額財產損失、重大人身傷亡甚至海洋環境嚴重污染的災害,包括海洋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其中,海洋自然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帶發生的嚴重危害社會、經濟、環境和生命財產的事件,如風暴潮、海嘯、海冰等;[5]海洋人為災害是指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在海上或海岸帶發生的,造成嚴重損害后果的事件,如重大海上溢油事件、海上恐怖主義事件、核泄漏事件等。巨災風險(CatastropheRisk)是“因重大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襲擊或人為事故而造成巨大損失的風險。”[6](p1)海洋巨災風險(MarineCatastro⁃pheRisk)是因重大海洋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而造成巨大損失的風險。作為巨災風險的主要類型,海洋巨災風險具有巨災風險的一般特性:一是低頻性。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海洋巨災風險的發生頻率較一般風險低得多。例如,風暴潮災害常有發生,但特大風暴潮災害較為罕見;二是難以預測性。由于發生次數少,缺少大量的歷史數據,海洋巨災風險預測難度較大;三是突發性。海洋巨災風險是突然發生的,出乎人們的意料;四是嚴重性。海洋巨災風險一旦發生,會造成巨大損害。除此以外,海洋巨災風險還具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區域性。雖然海洋巨災風險的發生地點往往難以精準預測,但是其空間分布常常具有一定規律,區域性特征明顯。一些海洋自然災害發生在特定緯度。以我國為例,海冰災害主要發生在我國渤海及黃海北部等海域,臺風風暴潮災害影響的區域主要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另外,與海洋產業活動有關的海洋人為巨災風險的發生地點往往也有一定范圍。如海洋油污巨災風險一般發生在有海洋油氣開發活動的區域。二是相關性。各種海洋巨災風險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或相互影響,或互為因果,無法完全分離。如海底地質活動引起的海嘯可能會造成沿海核電站發生核事故;臺風可能造成特大風暴潮及海浪災害等海洋巨災。海洋巨災風險的相關性特征,極大地增加了國家和受災者應對海洋巨災風險的負擔。三是高損害性。相較于內陸地區,沿海地區往往人口更稠密、城鎮化程度更高、生產更活躍、財富更集中。特別是,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我國正積極同沿線國家發展藍色伙伴關系,開展密切的海上合作。這表示將有更多的人員和資產暴露于海洋巨災風險中。相較于其他巨災風險,海洋巨災風險的發生會造成更為災難性的損失。(二)海洋巨災保險的概念與特點。海洋巨災保險是一種運用市場機制分散海洋巨災風險的金融工具。就內涵而言,海洋巨災保險是以服務海洋經濟發展為目的,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約定,對被保險人因保險標的遭受海洋巨災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按照保險標的分類,海洋巨災保險可以分為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兩種類型。一般認為,海洋巨災保險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海洋巨災保險具有基本保障性。海洋巨災保險承保的風險僅是達到一定量化標準的海洋巨災風險,而不是一般風險。開展海洋巨災保險的目的是保障沿海地區生活和生產的基本需要,促進災后秩序的快速恢復。同時,由于保費積累和財政投入有限,為了保證償付能力、實現制度的可持續性,海洋巨災保險客觀上不能補償所有巨災損失,只能提供基本生產生活保障。沿海居民和涉海企業可以自愿購買商業巨災保險以滿足其更高層次的保障需求。第二,海洋巨災保險具有經濟政策性。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社會政策性保險不同,經濟政策性保險是指國家為了實現某種政策目的,對某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實施保護政策而開辦的保險。[7](p5)海洋巨災保險應當屬于經濟政策性保險的范疇。一方面,海洋巨災保險的開展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了實現海洋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保障沿海居民生活安定、保障海洋產業生產穩定、保障海洋生態環境安全;另一方面,海洋巨災保險的實施依賴于國家的扶持。由于海洋巨災保險具有高風險、高損失、高賠付的特質,難以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得以正常運行,因而需要政府提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以實現穩定供給。第三,海洋巨災保險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準公共產品是指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不完全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8](p4)海洋巨災保險的保險金可以減輕被保險人的財產損失,直接使其受益。同時,海洋巨災保險提供的利益具有外溢性,能夠降低海洋巨災損失、緩解國家財政壓力、提升全社會海洋防災減災水平。另外,只有投保人與保險人達成了海洋巨災保險合同,保險人才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支付保險金。因此,海洋巨災保險既不是典型的私人產品,也不是完全的公共產品,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準公共產品。
二、建立海洋巨災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巨災風險債券研究論文
一、巨災風險債券“溢價之謎”
巨災風險債券的高溢價問題在債券成功面市之初就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據GuyCarpnter&Company整理的1997-2006年巨災風險債券相關交易數據顯示,巨災風險債券所附的風險收益率要比倫敦同業拆借利率所規定的同等級公司債券(BB級)高出近200個基點,且這一差距近年來還有加大的傾向。
單從理論角度看,在相同的價位上,巨災風險債券應比同等級傳統高收益債券更具吸引力。因為巨災風險債券具有不受金融市場內部波動影響的特點。它所附帶的風險收益率僅與巨災發生的頻率和程度掛鉤,與金融市場并無很大的聯系。因此巨災風險債券帶來的收益就要比傳統債券的收益穩定得多。Froot(1995)證明了這一優勢。Litzenberger,Beaglehole和Reynolds(1996)的研究也表明,巨災風險債券應該成為投資組合中分散風險的有利工具。
面對巨災風險債券市場如此高的溢價問題,Canabarro(1998)等人以傳統的均值——方差分析(Mean-VarianceAnalysis)方法為基礎,對此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首先,設定一個簡單的二叉樹模型,以便于在相同的框架下比較傳統債券和巨災風險債券的價值。即投資者在此時的收益總額均為本金(100)+本階段無風險收益率(r)+承諾差額率(s)。
其次,Canabarro等人將違約回收率的期望值定義為E[R],相應的方差值則為var[R],那么:
巨災保險體系的構建
[內容提要]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而且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重。當巨災發生時,政府習慣地成為責任的第一承擔者,而保險公司卻在此時缺位,賠償額金僅占損失總額的2%—3%,國民經濟的成果被大量消耗。面對諸如汶川大地震之類的巨災,如何構建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巨災保險體系,是本文思索的重點。
[關鍵詞]巨災保險保險公司再保險汶川大地震
一、我國巨災保險體系的現狀
(一)構建巨災保險體系的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我國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8.0級特大地震,受災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因災死亡近7萬人,受傷超過36萬人,尚有近2萬人失蹤,截止5月30日為止,共發生余震6000多次,其中尤以5月25日16時21分發生在青川的6.4級余震為最,此次余震又造成四川廣元、甘肅隴南、陜西漢中等地數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千余間房屋倒塌。國際巨災風險建模公司ATR環球公司目前對此次地震的損失進行了估計,認為本次地震造成的所有投保和未投保保險的財產損失可能超過1400億人民幣,而其中投保財產損失可能為20至70億人民幣。[1]
今年春節前后的雪災又使南方諸省面臨困境,此次雪災波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損失之巨為百年所未見。截止到5月29日,5月末的一場特大暴雨已經造成55人死亡。
巨災保險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由于受到經營管理、產品技術設計開發以及償付能力限制等因素制約,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由國家財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導型巨災風險管理模式,巨災保險業務仍只占了較小的比重。今后應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在重大災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起由國家財政、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投保人共同參與和負擔的體制。逐步建立專業巨災保險基金;積極開發包括農業保險、地震保險在內的保險產品;發行巨災債券,在金融市場上分散風險;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巨災保險的再保險體系;建立巨災保險風險準備金,提高保險參保率。
[關鍵詞]巨災保險,風險管理,巨災債券,再保險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膨脹等因素的影響,巨災破壞性加劇,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大,近10年來,全球巨災損失呈增長趨勢。臺風、洪水、地震等巨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巨災對從事風險承擔的保險業影響尤其巨大,巨災損失已成為國際保險和再保險公司破產清償的一個重要原因。臺風、地震等巨災的頻繁發生呼喚巨災保險市場的完善和發展。
一、我國巨災保險管理現狀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54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事件中就有8個發生在中國。近10年來,我國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均達2000多億元,占GDP的3%,占新增GDP的42%。2005年我國沿海地區遭受的7次臺風中,國內保險業共支付賠款13.3億元,在經濟補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國家災害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巨災損失相比,保險業目前所能夠提供的經濟補償還是杯水車薪。由于目前還沒有建立巨災支持保護體系,缺乏有效的巨災基金積累機制,巨災損失基本上完全由商業保險經營主體承擔,妨礙了保險補償功能的發揮。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由國家財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導型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民政部救災救濟司主要負責應對巨災風險和緊急事件。目前,巨災保險業務仍只占了較小的比重,而且多數自然災害都屬于保單特約承保項目,屬于商業保險范圍。設立政策性的巨災保險產品或者由政府設立專門的巨災風險基金補償各商業保險公司,無疑可以增加社會承受巨災風險的能力,擴大投保范圍,同時確保財政支出的平衡和穩健。因此,大力開展巨災保險制度成為一項緊迫和重要的工作。瑞土再保險公司調查表明,由于中國遭受自然巨災的風險較高,潛在的受災損失金額也在不斷上升,如果不提高保險的參保率,這種狀況將會危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