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散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3:20: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擴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論國際技術壟斷與擴散關系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對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來說,技術壟斷和技術擴散是一對矛盾。為了繼續擁有技術優勢,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需要進行技術壟斷;同時,為了適應全球化的環境,便于整合全球優勢資源,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發達國家又不得不將有些技術向發展中國家擴散。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為了發展本國民族經濟,也會利用一切機會從發達國家獲取先進技術,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因此,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就技術壟斷和技術擴散這一問題進行著激烈的斗爭。

關鍵詞:技術壟斷技術擴散跨國公司

在經濟和知識全球化中,國際先進技術的擁有者通過國際性的技術壟斷,抑制了先進技術的擴散,增強了對技術和產品市場的控制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取高額利潤。而對作為技術引進方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技術擴散作為其技術進步的重要外部途徑,不僅在靜態意義上提高了其技術存量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削弱國外的技術壟斷優勢,而且在動態意義上通過各種途徑和機制促使其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創新機制的形成,為破除技術壟斷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可能性。技術擁有方與技術引進方在政治和經濟山的利益沖突導致了其實施的各種國際技術壟斷和技術擴散機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和沖突,但不可否認的是,各種技術壟斷與擴散機制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內在協調性。

一、國際技術壟斷與國際技術擴散的沖突

國際技術擴散和國際技術壟斷對技術擁有方和技術引進方各自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因此,國際技術擴散與國際技術壟斷之間必然存在對立與沖突。

1.國際技術壟斷限制了國際技術的擴散

查看全文

期刊自引知識擴散速度研究

科學出版物構成一個巨大的知識擴散系統,引文作為研究者在獲取和利用知識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常用于揭示知識擴散的特征與規律[1]。引文分為自引和他引兩類,自引是科學引文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引文知識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依據引用主體的層次差異,自引可分為作者自引、期刊自引、學科自引、語種自引、機構自引等不同類型。和他引一樣,自引可以借助數學工具和模型進行計量分析[2]。以往學者們常常從評價計量學角度切入,探討自引所導致的引文指標膨脹對科學評價效果的影響,研究內容多圍繞期刊自引可能引發的強制自引、不當自引、過度自引等負面問題展開,而忽視了自引在科學交流方面發揮的積極價值和功效,關于自引知識擴散速度的研究相對有限[3]。Bonzi和Snyder、Shah等人曾先后證實作者自引比他引更具時效性,研究者對自己的前期成果非常熟悉,所以會優先引用自己新近發表的成果,甚至不必等待漫長的出版周期,在文獻正式發表之前就將其納入參考文獻列表當中,使其提前進入引文交流系統,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引用時滯;而他引往往需要研究者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進行搜尋和比較、閱讀和吸收,并最終施以引用,這一過程既耗時又費力,導致他引明顯滯后于自引[4-5]。Lin和Huang的研究結果表明,平均而言作者自引確實更具時效性,但是對于新近發表的被引文獻來說,自引與他引之間無明顯的差別;作者認為開放獲取、電子預印本等新興的出版模式,縮減了文獻發表周期,并提升了文獻的可獲得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引在引文時效性方面的優勢[6]。上述幾項成果都是針對作者自引現象開展的研究,至于期刊自引在知識擴散的過程中是否也具有同樣的時效性優勢,仍未可知。引用延時(也稱引用時滯或引文滯后)是指文章從發表到獲得引用的時間間隔,常以年為單位,由施引文獻的發表年份減去被引文獻的發表年份計算獲得。引用延時指標在衡量以引文為載體的知識擴散(或稱知識傳播、知識交流、知識流動)速度方面獲得了廣泛的引用:Nakamura等描述了供應鏈各個子領域之間的知識速度[7];湯易兵等刻畫了供應鏈研究分支領域知識擴散的速度以及知識整合的情況[8];Wang和Zhang比較了國內與國外的引用延時差異,發現國內引用較之國外引用更具時效性,能夠更早達到引用高峰[9];王亮等將引用延時賦值為邊權,構建引文時序網絡,并測量知識擴散速度[10]。此外,引用延時指標被引入專利計量中,用于考察專利技術傳播與擴散的速度,例如,貴淑婷和彭愛東以專利文獻為節點、以引用延時為邊權建立加權有向時序網絡,對技術擴散速度及其演化過程進行定量分析[11];Wang等借鑒引用延時概念,將技術學習時滯定義為專利從獲得授權到被新專利引用的時間間隔,用于測度企業學習授權專利的速度[12]。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一方面,關于自引知識擴散速度的研究成果較少,且都是針對作者自引的計量分析;另一方面,引用延時指標被廣泛地應用于衡量知識擴散速度,其有效性已經獲得了充分的檢驗,但是相關研究并未區分自引與他引。鑒于以上情況,本文計劃從期刊自引角度切入,圍繞“自引較之他引是否更具時效性冶這一問題進行實證研究,計算2009—2018十年間WebofScience(WoS)收錄的管理學文獻的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借此考察期刊自引與他引的知識擴散速度,從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對引用延時的分布規律和變化趨勢進行展示和分析,重點通過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的比較,揭示自引這一特殊的引文交流形式在知識擴散過程中的速度優勢。

1數據與方法

期刊自引是指施引文獻與被引文獻來自于同種期刊的現象,一篇文章若包含適當數量的自引,說明文章與期刊的主題契合度較高,一種期刊若擁有適當比例的自引,說明期刊的報道方向連續和穩定[13]。本文以JCR在2009—2018年間收錄的管理學期刊為樣本,從WoS中獲取樣本期刊十年間的發文及引文數據,分別計算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WoS收錄了各個學科具有較高質量和影響力的國際期刊,采用該平臺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樣本的代表性與權威性,也可適當規避由于考慮期刊聲望等引用動機導致的引用偏離[14]。本研究采用的樣本數據的獲取、處理及計算的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下載2009—018年每個年度JCR在“管理學(Management)冶學科類別下收錄的期刊列表,通過WoS、Scopus數據庫以及各個期刊的官方網站對每種期刊的刊名進行逐個核查,盡可能細致全面地收集其自創刊以來的更名信息以及刊名的各種拼寫和縮寫形式。第二步,從WoS核心合集中進行刊名檢索,時間區間限定為2009—2018,所有文獻類型都包含在內,下載各篇文獻的題錄信息(含參考文獻),并導入Excel中加以匯總和整理,數據下載時間為2019年6月22日。第三步,結合每篇文獻題錄信息中包含的SO(出版物名稱)、J9(長度為29個字符的來源文獻名稱縮寫)、JI(來源文獻名稱縮寫)、CR(引用的參考文獻)等字段,對施引和被引文獻的來源期刊(刊名)進行匹配,匹配過程中期刊更名以及名稱縮寫等情況都考慮在內,識別出期刊自引關系對。第四步,提取施引文獻和被引文獻的發表年份信息,將樣本集合中的被引文獻分為自引和他引兩類,計算每篇被引文獻的引用延時(施引文獻的發表年份減被引文獻的發表年份),以單篇文獻為計算單位。據初步統計,2009—2018十年間管理學期刊發表各類文獻101057篇(施引文獻),共包含參考文獻記錄5562215條(被引文獻),其中,308646條為期刊自引,占全部參考文獻的5.55%,各年度的相關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2•參考文獻分為自引和他引兩類,表中的自引證率與他引證率是指參考文獻集合中自引與他引的占比。參考文獻數=自引文獻數+他引文獻數,自引證率=自引文獻數/參考文獻數,他引證率=他引文獻數/參考文獻數,自引證率+他引證率=1。上述施引文獻和被引文獻的題錄信息及其引用延時數據構成本研究的樣本集合,隨后開展的統計分析均以此為基礎展開。

2研究結果

2.1自引與他引引用延時分布情況的共時分析。首先計算各個引用延時對應的被引文獻在全部被引文獻中所占的比例,自引與他引文獻分類統計,如圖1所示,實線顯示了相應引用延時的自引文獻在全部自引文獻中的比例,虛線顯示了相應引用延時的他引文獻在全部他引文獻中的比例。然后,計算各個引用延時所對應的被引文獻集合中自引文獻和他引文獻各自的占比,即不同引用延時所對應文獻集合的自引證率與他引證率,結果分別如圖2的實線和虛線所示。此外,我們還將引用延時20年以內的曲線放大后放置于坐標圖中,以便更為清晰地顯示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分布規律及其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單篇文獻的引用延時相差很大,其中,最大引用延時達到118年,覆蓋了WoS收錄的最大時間范圍(WoS收錄的文獻可追溯至1900年,而本文獲取的發文數據截止至2018年)。由圖1可知,分別有3.86%的自引和0.64%的他引為即年引用(引用延時為0);當引用延時為2年時自引曲線達到峰值,他引曲線的峰值卻出現在引用延時為4年時,也就是說,自引的高峰出現在文獻發表后的第3年,而他引的高峰則出現在文獻發表后的第5年;在2年及以下、5年及以下、10年及以下三個引用延時的時間區間內,自引的比例分別為21.80%、47.86%、74.58%,他引的比例則分別為7.97%、24.96%、50.76%,可見相比較于他引來說,自引更為集中地分布在較短的引用延時范圍以內;自引和他引的兩條曲線在引用延時為8年時出現了交叉,當引用延時小于8年時自引文獻的比例明顯大于他引,而在發表時間超過8年(相對陳舊)的被引文獻中,自引的比例小于他引。圖2顯示出不同引用延時所對應的被引文獻集合中,自引文獻與他引文獻各自的占比,我們將其稱為參考文獻集合的自引證率和他引證率。全部參考文獻中,自引證率和他引證率分別為5.55%和94.45%,我們以此平均值為參照,對各個引用延時所對應的被引文獻集合的自引證率與他引證率進行比較,統計結果顯示:發表當年就獲得引用的文獻集合中(引用延時為0),自引證率為26.30%,他引證率為73.7%;引用延時為1年和2年時,被引文獻集合中的自引比例分別為14.12%和11.69%,遠大于5.55%的平均自引證率;隨著引用延時增大,自引證率不斷降低,而他引證率則持續上升,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同樣以8年為界,當引用延時小于8年時,各個引用延時所對應文獻集合的自引證率普遍大于平均自引證率(5.55%),而當引用延時超過8年時,自引證率開始小于平均自引證率。可見,自引更多地出現在引用延時較短的情況下,而他引則更多地出現在較為陳舊的被引文獻中。綜上,通過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分布規律的共時分析與比較,本文證實了自引較之他引確實更具時效性,引用延時越低,自引文獻的比例越大,自引證率越高,而且自引比他引提早兩年達到引用高峰。自引文獻更為集中地分布在引用延時較短的區間之內,以引用延時8年為界,引用延時較短的被引文獻中自引的比例較大,而較為陳舊(引用延時大于8年)的被引文獻中他引的比例更大。在關于不同引用延時對應文獻的自引證率和他引證率的比較中也發現,自引更多地出現在新近發表(引用延時較小)的文獻中,而在較為陳舊的被引文獻中自引的比例很低,新舊文獻的劃分同樣以8年為界。隨著引用延時增加,自引證率降低而他引證率增大,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斷加大,顯然期刊自引更傾向于選擇新近發表的文獻。2.2自引與他引引用延時的歷時變化規律。歷時分析以2009-2018十年間管理學期刊各年度刊載的施引文獻及其包含的被引文獻為對象,展示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在各年度的分布情況,并考察其在整個觀察期內的變化趨勢。歷時的分析和比較從多個角度展開,相關統計數據分別如圖3-圖6所示,橫坐標為施引文獻的發表年份。前文的共時分析初步證實自引更具時效性,而歷時分析則主要是為了驗證在較長的時期內,自引的時效性優勢是否長期而穩定的存在于各個年度,這種優勢又是否隨著時間變化加強或者減弱。(1)圖3小提琴圖是根據各年度發表的施引文獻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的平均引用延時(或稱平均年齡)繪制而成,展示了各年度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的整體分布情況,左右兩側分別代表自引和他引,兩類文獻的引用延時差距一目了然。自引的引用延時普遍小于他引,中位數和上下四分位數都明顯低于他引。十年間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的極大值有所增大,但整體分布情況并沒有顯著變化。圖3各年度自引與他引引用延時的整體分布情況(2)由圖4可知,十年間全部樣本文獻的自引與他引的平均引用延時分別為7.82和13.36;各年度自引的引用延時平均值(即參考文獻的平均年齡)分布在7.22-9.09之間,中位數為5或6;各年度他引的引用延時平均值維持在12.87-13.70,中位數在9-11年間變化;自引文獻的平均引用延時(平均年齡)低于他引5-6年。從平均值和中位數的歷時變化趨勢來看,自引和他引的引用延時平均值都略有增長,但是增長勢頭并不顯著;自引與他引在平均值和中位數兩個方面的差值保持基本穩定,十年間并未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或者下降的趨勢。(3)為了更為直觀地比較自引與他引在不同引用延時時間段內的分布情況,我們以每5年作為一個引用延時區間,統計各個區間內自引文獻和他引文獻的比例,結果如圖5所示。約40%的自引文獻引用延時在5年以內、約70%的自引文獻引用延時在10年以內;對于他引文獻來說,引用延時在5年以內的文獻比例約為20%,10年以內的文獻比例約為45%-50%;具體數值在不同年度略有波動,但整體上自引與他引的引用延時分布規律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在任意一個年份,自引文獻都更為集中地分布在較短的引用延時區間內,自引的時效性遠大于他引。(4)常見的期刊評價指標,如即年指標、兩年影響因子和五年影響因子,分別建立在即年、兩年和五年引文數據之上,所以即年、兩年和五年可以視為引文分析的三個關鍵時間區間。鑒于此,本文分別統計各個年度,上述三個時間區間內(即引用延時分別為0年、1-2年、1-5年)的自引文獻和他引文獻分別在全部自引文獻和全部他引文獻中的比例。由圖6可知,各年度即年自引文獻(引用延時為0年)在全部自引文獻中的比例保持在3%-5%之間,而即年他引文獻在全部他引文獻中的占比僅為0.6%-0.8%;兩年自引和兩年他引的比例分別為15%-20%和7%-8%;五年自引和五年他引的比例分別保持在40%-50%和24%-26%。可見,上述三個關鍵的引用延時區間內,自引文獻與他引文獻比例的差距很大,也就是說,相比較于他引,自引更加集中地分布在上述三個關鍵時間段內,自引文獻在發表當年就獲得引用的比例遠遠大于他引,兩者相差5-7倍;而在兩年和五年時間段內,自引的比例約為他引的2倍。可見,期刊自引在文獻的及時性方面更具優勢。就十年間的變化趨勢來看,上述三個關鍵時間區間內的自引文獻和他引文獻在全部自引文獻和全部他引文獻中的比例都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說明管理學期刊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的及時性整體有所下降,這也與圖4中自引和他引文獻平均年齡有所增加的研究發現相吻合。6所展示的相關統計數據從多個方面證實了自引較之他引更具時效性,主要研究發現包括:自引更加傾向于選擇新近發表的文獻,較為新穎的文獻獲得自引的可能性更大,自引文獻的年齡也明顯低于他引,參考文獻越新,自引文獻與他引文獻占比的差別越大。就十年間的歷時變化情況來看,自引在時效性方面的優勢并非偶然或者暫時的,而是一種長期而普遍的存在。此外,從發展趨勢來看,自引與他引在引用延時方面的差距保持較長時期的穩定性,沒有呈現出明顯的增強或者減弱的趨勢。2.3文獻自引證率與其引用延時的相關分析。文獻的自引證率,即單篇文獻所包含的參考文獻列表中的自引占比,是文獻自引程度的衡量指標。單篇文獻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的平均引用延時,代表著其知識來源的新穎程度。將上述兩類指標的年度值導入SPSS,逐年進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我們將其相關系數匯總如圖7所示。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單篇文獻的自引證率與平均引用延時(即參考文獻的平均年齡)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且這種負相關關系普遍存在于各個年度。上述兩類指標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可以解釋為,一篇文獻包含的自引參考文獻越多,則其引用延時的平均值越小,來源知識越是新穎及時。從歷時變化情況來看,Spearman相關系數值在不同的年份有所波動,但是十年間整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2009年的-0.135降至2018年的-0.240,說明負相關的程度不斷加強。通過相關分析再次證實期刊自引有助于降低參考文獻的平均年齡,加快知識擴散的速度。綜上所述,在以引文為載體的知識擴散過程中,自引與他引是兩種不同的引文形式,也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知識來源,反映了一篇文獻的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對于其來源期刊內部和外部知識的利用程度,而引用延時則表征著知識來源的新舊程度。本文借助文獻計量手段,從多個角度證實了在以引文為載體的知識擴散過程中,期刊自引作為一種特殊的引文形式,其時效性更強,知識擴散的速度更快。換而言之,借助期刊自引所獲得的知識更為新穎及時,而研究者從外部渠道所獲得的知識總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3結論與討論

查看全文

硬膜外阻滯藥物擴散論文

Therecognitiononspreadoflocalanestheticintheepiduralapaceof2050patientswithepiduralblockadeanesthesia

XuDepeng,JiangXuecheng,ZhanYucai,HuNingli.DepartmentofAanesthesiology,97thHospitalofPLA,Xuzhou,JiangSu22100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preadandtheinitiativedoseoflocalanestheticsintheepiduralapacewithdifferentlevelofepiduralpuncture.Methods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atthelevelofepiduralpuncturewereobtainedafteradministrationofinitiativelocalanestheticsdosein2050patientsundergoingepiduralblockadeanesthesia.Therequireddoseoflocalanestheticstogetanalgesiaperdermatomewascalculatedaccordingtotheanestheticsdoseand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Results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towardsthecranialandcaudalwasnotsignificantdifferenceinmiddleepiduralblockade,but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towardsthecranialwassignificantlylessthanthattowardsthecaudalinlowepiduralblockade.Thetotal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inmiddleepiduralblockadewassignificantlylesscomparedwiththatinlowepiduralblockade.Thedoseoflocalanestheticsperdermatomewas(1.31±0.53)mlinmiddleepiduralblockade,whichwassignificantmorethan(1.14±0.50)mlinlowepiduralblockade.Thedoseforperdermatomewasdecreasedwithdownwardofepiduralpuncture.ConclusionThedoseoflocalanestheticsperdermatomeinmiddleepiduralblockadewassignificantlymorethantheinlowepiduralblockade.Thedrugspreadtowardsthecranialwasnotsignificantlymorethanthattowardscaudalintheepiduralspaceafteradministrationoftheinitiativedoseoflocalanesthet

傳統認為,在硬膜外腔麻醉時穿刺點的高低對局麻藥需要量和擴散范圍是不同的[1-4],在早期文獻還陳述以穿刺為界向頭側擴散大于向尾側擴散[5],胸椎(T)注入要廣于頸椎(C)注入[6],近來有不同的報道[7,8]。為此對近十年2050例硬膜外阻滯麻醉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進一步探討在臨床中硬膜外穿刺部位對藥物擴散的影響論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取材于我院1999,7-2006,6使用的電子版“麻醉登記薄”,檢索條件:年齡≥18歲,中位穿刺點(穿刺部位在T6-12之間)和低位穿刺點(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間隙)[2],復合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不全或失敗病例除外,硬膜外阻滯2050例。男1058例,女992例,年齡18-94(平均41.56±16.10)歲,其中老人(≥65歲)238例,體重37-108(平均63.39±10.96)kg,身高1.45-1.89(平均1.65±0.07)m;急診手術237例,占總數11.56%;手術種類普外科892例,骨科388例,婦產科437例,泌尿科258例等。

查看全文

證券市場傳聞擴散對比

一、引言

傳聞能通過協調和影響成員的利益來形成公眾的社會意愿。傳聞也是社會交流的重要形式,并且其傳播在各種各樣的事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傳聞的擴散能夠形成一個國家的公眾輿論(Newman,2003)、對金融市場的較大影響(Albert&Barabási,2002)、在戰爭和疾病爆發時引起社會的恐慌。就傳聞的內容來說,其信息內容能夠覆蓋從簡單的閑談到高級的宣傳和市場資料。市場傳聞對于證券市場的波動影響尤為突出,已經受到眾多學者、政府和業界的高度關注。傳聞一經產生,就會在交易者之間傳播、擴散,影響交易者對于傳聞的狀態:知情與不知情,進而影響交易者的交易行為。證券市場中的交易者通過各種聯系(如朋友關系、工作關系等)形成一個網絡,它是社會網絡的一種。已有的研究表明,交易者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是一種復雜網絡,具有無標度特性和小世界特性(Albert&Barabási,2002;Newman,2003)。因此,交易者網絡將影響市場傳聞的擴散。一個完整的網絡擴散過程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網絡拓撲結構的選擇;二是擴散規則的制定。網絡拓撲結構決定著傳聞擴散的路徑、方式等;擴散的規則可由市場傳聞的擴散博弈所決定(李守偉等,2007)。在交易者網絡中,交易者只能與局部有限個交易者相關聯,從而使得傳聞的擴散不是同時波及到網絡中的所有交易者,而是最先擴散到傳聞交易者的“鄰接”交易者,并進一步向外擴散。在擴散過程中,交易者網絡上的相鄰交易者對技術擴散采取不同的態度,即是擴散還是封鎖,是接受還是拒絕,從而在市場傳聞擴散的交易者之間表現出了對市場傳聞擴散的博弈。顯然,交易者網絡上的市場傳聞擴散博弈過程不是簡單、經典的一對一的博弈,而是一對多的博弈過程。如何構建這個一對多博弈,并且其納什均衡解是怎樣的?更進一步地思考,博弈擴散如何影響市場波動?本文基于一對多博弈的實際情況,給出了博弈雙方的假設,創新性地從策略組合的角度提出了一對多博弈的理論模型,并給出了納什均衡解及其分析。對于交易者網絡的拓撲結構,類似于深度遍歷,市場傳聞在交易者網絡上擴散的步數滿足什么規律?本文將回答這些問題,并通過實際的交易者網絡給出實證分析。理論模型的建立以及傳聞擴散步數的分析,都將有利于指導投資者正確對待證券市場的各種傳聞,同時也有利于證券市場的穩定。

二、相關研究綜述

傳聞擴散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由Schumpeter所創立的傳聞理論,然而對傳聞擴散的系統研究卻是由EverettM.Rogers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Rogers,1995)。綜觀國內外研究,傳聞擴散模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潛在競爭者總體統計行為的宏觀層面(AggregateLevel)的數學模型;另一類是基于潛在競爭者個人采納決策行為的微觀層面(IndividualLevel)的仿真模型(張廷等,2006)。宏觀層面的數學模型主要分別由Bass、Fourt、Mansfield提出(Bass,1969;Fourt,1960;Mansfield,1961)。其中,經典的擴散模型是EdwinMansfield提出的農場主推廣革新模型。假設在t=0時,一項新的革新被介紹到一個確定的擁有N個農場主的社會里,假定在時間Δt內采用這項革新的農場主數ΔP與在此之前已采納了這項革新的農場主數P及還不知道這項革新的農場主數N-P成正比,即ΔP=CP(N-P)Δt,其中C為擴散系數。令Δt→0,得微分方程dPdt=CP(N-P)。許多實證研究表明這個模型是成功的,眾多學者的技術擴散模型研究也基本上是基于這個控制方程或其變化形式。然而,上述常微分方程有一個與客觀事實不符的前提假設:新技術采用的群體的增長是確定性的,即P(t)是t的函數。事實上,它忽視了傳聞出現的不確定性,以及擴散的隨機性。盡管有的學者考慮了擴散的隨機性(段茂盛,2001),也有的學者提出了基于馬爾科夫鏈的改進模型(陳旭,2005),但是他們大都基于交易者均勻分布的假設。沒有考慮到交易者群體的結構、交易者對新技術采用的客觀性(成本)和主觀性(風險)。微觀層面的仿真研究主要是由計算機技術和模擬仿真思想的發展推動的。這類仿真模型主要有Agent模型(Garcia,2005)、元胞自動機(Golden-berg&Efroni,2001)、滲流模型(Percolation)(Gold-enberg&Libai,2000)、臨界值模型(Granovetter,1978)等,其中以元胞自動機模型的應用最為廣泛。微觀仿真模擬的基本思想認為個體狀態取決于其鄰居的狀態,少數個體的狀態逐步影響周圍個體,以此引起了該狀態的傳播與擴散(宣慧玉,高寶俊,2002)。這些微觀仿真模型都注意到了個體與群體的網絡結構關系以及擴散的規則,但是在結構關系上還大都處于對規則網絡上擴散的仿真模擬,還有部分研究是基于隨機網絡做出的,然而對復雜網絡上的擴散過程模擬較少。由于復雜網絡(ComplexNetwork)能較好地模擬客觀世界,所以非常有必要對復雜網絡上的傳聞擴散過程進行研究。對復雜網絡上的擴散過程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著名的傳染病模型SIS和SIR,但這些結論同樣適用于市場傳聞在交易者網絡上的擴散(Pastor-Sator-ras&Vespignani,2001)。研究結論主要有:在規則網絡中擴散閾值是一個不算很小的值;在小世界網絡中,擴散閾值明顯地比規則網絡中小;在同樣的擴散強度下,擴散在小世界網絡中所波及的范圍明顯大于其在規則網絡中所波及的范圍(Moore&Newman,2000)。如果說,從規則網絡到小世界網絡,擴散行為還只是量上的不同,那么,無標度網絡上的擴散行為則表現出了和前兩者迥異的性質。在無標度網絡上,要么沒有正的擴散閾值,要么擴散閾值非常接近于零(Pastor-Satorras&Vespignani,2001)。雖然SIS和SIR模型能從擴散閾值上表明網絡拓撲結構對擴散的影響,但是沒有考慮到網絡節點對待擴散所采取的策略或態度。而且,很少有學者從博弈的角度研究復雜網絡上的擴散過程。根據網絡節點之間的關聯性,復雜網絡上的博弈應該是可變的多主體博弈。

從博弈的主體來看,眾多研究者對“二人”博弈進行了研究分析,也有不少學者將博弈方的個數從2個擴展到多個或群體,研究了群體博弈行為。劉德海等(2004)分析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博弈問題,構造了一對多的重復博弈模型。王桂強等(2006)基于群體博弈構造了空間網狀結構的“博弈網”,其實質是一個完全規則網絡。然而,市場傳聞在交易者網絡上的博弈擴散過程并不是主體不變的重復博弈過程,也不是在完全網絡上擴散的,而是一個博弈主體不斷變化的一對多博弈,是一個在復雜交易者網絡上的擴散,并且這個復雜交易者網絡具有小世界特征和無標度特征。

三、市場傳聞擴散的博弈模型

查看全文

國外新產品擴散模型研究論文

1990年MAHAJAN等對新產品擴散理論的研究作了系統的回顧和展望,歸納總結了Bass模型問世后的研究文獻,認為研究成果是從9個方面放寬Bass模型的限制性假定而取得的。在此基礎上,他們指出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如下11個方面對新產品擴散理論進行深化和擴展:①已有的研究只涉及價格或廣告因素對擴散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引入其他營銷組合變量并進行實證;②產品的特征已引入到擴散模型,未來應進行開發過程的優化產品設計決策研究;③在產品代際相互影響擴散研究的基礎上,預測產品換代的可能性和多代產品定價建模;④已有的研究在下一代產品上市決策分析中沒有考慮價格影響,未來應對此進行進一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⑤高科技共生性產品捆綁上市的擴散模型研究;⑥競爭者與產品增長的關系研究;⑦供給約束的進一步研究,使管理者可以通過管理供給控制產品的生命周期;⑧市場干預對產品擴散的影響;⑨綜合時間和空間維度建模以評價上市策略對擴散的影響研究;⑩在負面口頭傳播重要性研究的基礎上,開展Bass模型的多階段擴展中口頭傳播影響的實證研究;(11)研究銷售“起飛”現象。

這篇權威的綜述文獻發表至今已過去了17年,關于新產品擴散的模型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嘗試對1990年以后國外新產品擴散模型研究的新進展作一次總結,并參照上述文獻中對未來研究方向的指導意見,分析研究現狀的優勢與不足。

1990年以來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個大的方面:①對Bass模型的改進和擴展;②脫離Bass模型體系構架全新模型。

1新產品擴散的改進擴展模型

Bass模型是新產品營銷研究的主要平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研究依然垂青于對它的改進和擴展。

1.1加入營銷組合變量

查看全文

防止禽流感疫情擴散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檢驗檢疫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寧波、廈門、深圳、珠海檢驗檢疫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外經貿、商務、經貿委(廳、局)、商務部駐各地特派員辦事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經貿局,海關廣東分署、天津、上海特派辦、各直屬海關:

省報告,湖北武穴市一養雞專業戶和湖南武岡市一養鴨戶發生禽流感疑似病例,進一步的診斷工作正在進行中。當地政府已依照《動物防疫法》封鎖了疫區,采取了撲殺、強制免疫等撲滅措施。目前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發現人員感染。為切實保護我國畜牧業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維護正常的貿易秩序,防止禽流感疫情擴散,現就有關問題緊急通知如下:

一、各地檢驗檢疫、質量技術監督、商務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禽鳥屠宰加工及禽產品加工企業的監督管理,嚴防禽流感疫區的禽鳥及其產品進入加工、銷售環節。在疫情解除之前,農業部門劃定的疫區范圍之內的有關禽類及其產品的加工企業必須立即停止生產,已經生產的有關產品就地封存,不得投放市場。

二、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督促有關加工、流通企業規范進貨渠道,嚴格索證索票制度,完善購銷檔案,不得加工、存放、經營來自疫區的禽鳥及其產品,嚴把市場準入關;要加強對屠宰廠的管理,督促企業切實做好禽類產品的檢疫檢測工作;并立即通知有關企業,暫停從廣西、湖南、湖北3省(區)組織禽鳥及其產品出口;有關出口許可證發證機構立即暫停簽發來源于廣西、湖南、湖北等省區的活雞、雞肉產品的出口許可證。

三、各地商務部門要加強市場監測,制定肉類產品市場應急保障預案,完善地方儲備制度,適時組織調控市場,維護市場穩定。

四、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必須嚴格把關,嚴防禽流感疫情傳出。自通知之日起,各地檢驗檢疫機構暫停接受廣西、湖南、湖北3省(區)的出口禽鳥及其產品的報檢;對尚未離境的上述地區出口禽鳥產品海關不予放行,并應立即通報、移交當地檢驗檢疫部門。

查看全文

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創新擴散研究

摘要: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中央所賦予的全國性的改革先行區域,其在所設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推廣擴散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論文以政策創新擴散理論為視角,從時間、動力因素和擴散機制三個維度來探討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創新的擴散規律。研究發現,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的擴散,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明顯的“S”形曲線增長模式;在主客體動力因素的作用下,政策創新的擴散機制得以形成,在擴散的過程中,主要受到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政策擴散機制、橫向水平競賽中的學習機制和模仿機制的影響,動力因素在擴散機制的作用下產生了政策擴散的結果。

關鍵詞: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創新擴散;動力因素;擴散機制

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賦予部分地方政府以實現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承擔著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兼并著中國改革風向標的任務。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黨中央、國務院于2013年8月正式批準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承擔著政府職能改革、金融制度、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的任務。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引起了中央的廣泛關注,故此中央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容的形式對政策創新成果進行擴散。作為一種政策創新,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創新在不同批次政策擴散值得研究。論文以政策創新擴散理論為分析視角,研究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創新擴散的過程,通過討論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時間的變化趨勢、動力因素以及擴散的機制,為理解這一政策提供新的視角,并為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的推廣擴散提供借鑒。

一、理論基礎與研究框架

(一)政策創新與擴散相關研究

20世紀6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積極推動政策創新理論方面的研究,經過Walker、Rogers、Gray、Glor、Berry和Berry等人的努力,政策創新理論得到了發展。1969年美國學者JackWalker最早開始政策創新的相關研究,其通過研究美國各州政府間的政策學習采納行為,政策創新被定義為一個政府采納一個對它而言是“新”的項目,而不論該項目以前是否在其他時間其他地點被采用過只要對某個政府(一般指州)而言是新的政策就是政策創新。我國學者在西方學者擴散機制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擴散機制。公認的擴散機制或者解釋框架總共是學習、模仿、社會化、競爭和強制這五種。

查看全文

探究新型擴散現象與控制

摘要:近年來,我國許多娛樂場所出現了濫用新型現象的問題,主要包括冰毒、搖頭丸、等新型。由于社會轉型期引發新型問題、社會對新型宣傳、認識不夠等。面臨如此多的困難,公安機關應深入開展禁毒人民戰爭,堵源截流,強化查緝吸、販毒工作力度;各級部門應協作配合,落實具體措施等對策。公安機關還是加大力度去打擊控制新型的流通,使得娛樂場所遠離。

關鍵詞:娛樂場所;新型;泛濫;控制

當前,在廣西諸多娛樂場所中濫用新型問題日益嚴重。所謂新型是相對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傳統而言,主要指人工合成的精神類,“新型”的濫用多發生在娛樂場所,所以又被稱為“俱樂部”等。如何去打擊控制娛樂場所新型泛濫現象,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我國娛樂場所新型泛濫現象

(一)娛樂場所濫用新型現狀

1、娛樂場所新型的歷史性

查看全文

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

[提要]在梳理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關系的研究。采用文獻法、對比分析法對國內外已有的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具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且不同社會網絡類型對同種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存在差異,同一社會網絡類型對不同的農業技術擴散影響也存在差異。此外,國內外研究普遍集中于單一網絡節點的研究,對多元網絡節點的研究少。因此,為增強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正面影響和農業技術擴散現實指導意義,需在社會網絡時空差異、多元網絡節點的社會網絡影響和研究方法優化方面做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社會網絡;農業技術擴散;農業技術采納;農業現代化

一、背景與問題

農業技術擴散是一個社會性過程,美國學者瑞安和格羅斯1943年開啟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影響關系的研究,隨后Kaivan[1]和鞠洪云[2]等也加入研究領域,研究結果表明社會網絡關系的強弱、社會網絡類型和在網絡中所處的位置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對農業技術擴散產生影響。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遷,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再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如國內霍學喜[3]、楊志海[4]、陸遷[5]、陳萬明[6]和徐翔[7]等基于實證分析發現,社會網絡會對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產生影響,但影響性質和程度因社會網絡和農業技術類型等因素不同而不同;國外Nicholas[8]、Lori[9]、Daniel[10]和Yuko[11]等提出農業技術擴散與社會網絡主體及其類型有關的觀點。因此,梳理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有利于弄清當前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研究的現狀和待深入研究的領域,有利于厘清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以及社會網絡哪些主體起主要作用,為縮短農業技術擴散時間、促進農業技術采納和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參考論據。

二、農業技術創新與社會網絡關聯性研究

(一)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創新旨在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綜合效益,通過市場將農業新思想、新技術和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得到新的能夠長期增值的農產品的過程。農業技術創新是一個完整且復雜的系統,包含了研發、推廣、改進和應用等,具有難度大、周期長和類型多樣化等特點[12]。其實質是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別于一般的技術創新,具有更為明顯的生物性、風險性、外溢性和綜合性等特點[13]。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屬于農業技術創新的一部分,是農業新技術、新思想農民或者農業企業采納的社會性過程,受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農戶和技術推廣站等主體的影響。這些主體構成了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的社會網絡,不同主體擁有的社會網絡及各自所處的網絡地位影響著農業技術擴散速度及采納效率。也就是說,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農業技術創新包含了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被包含于農業技術創新的組成部分;社會網絡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也影響著農業技術創新。(二)農業技術擴散和農業技術采納。農業技術擴散是一種農業新技術、新發明和新成果從創新源頭成圓形向外擴散,并不斷被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認識和采納的過程,其核心是節約資源、保護周圍生態環境[13]。此外,農業技術擴散還受到技術、傳播方式和接受者等多方機制影響,是一個有著眾多主體參與且互相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變化的過程。農業技術采納則是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過對新技術新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和評估后做出接受或者拒絕的行為過程[14]。由此可見,農業技術擴散是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之一,而農業技術采納是農業技術擴散的結果。即農業技術擴散是農業新技術、新發明和新成果通過社會網絡等媒介向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傳播,不同類型的農業從事者對其進行感知和評價后決定是否采納的過程;農業從事者采納與否是擴散的結果。(三)社會網絡。中國農村社會是一個以血緣、親緣、地緣和業緣構成的熟人社會,“差序格局”特征顯著。“差序格局”指以自己為中心,按照與自己距離向外由近及遠一圈一圈地劃分關系,反映了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農村社會網絡與此類似,是以農民個體為節點,通過一定的關系相互連接而形成的社會網絡[13]。在這個網絡中,每一個村民都可以作為網絡的中心,通過溝通交流等方式與其他節點建立關系,實現共享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就業創業等信息資源目的。改革開放以來,以熟人為基礎的社會網絡關系正由感性選擇向理性選擇轉變,農民以自己為中心并根據心理距離的遠近及利益訴求程度劃分社會關系,傳統的社會網絡不再適應新時代中的農村發展,社會網絡關系也已變得冷漠化和資本化[15]。由于農業技術參與主體的社會網路類型和關系強弱等方面不同,帶來對農業技術認知、評價和決定的差異,最終影響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

查看全文

國際技術壟斷與技術擴散關系論文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對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來說,技術壟斷和技術擴散是一對矛盾。為了繼續擁有技術優勢,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需要進行技術壟斷;同時,為了適應全球化的環境,便于整合全球優勢資源,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發達國家又不得不將有些技術向發展中國家擴散。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為了發展本國民族經濟,也會利用一切機會從發達國家獲取先進技術,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因此,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就技術壟斷和技術擴散這一問題進行著激烈的斗爭。

關鍵詞:技術壟斷技術擴散跨國公司

在經濟和知識全球化中,國際先進技術的擁有者通過國際性的技術壟斷,抑制了先進技術的擴散,增強了對技術和產品市場的控制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取高額利潤。而對作為技術引進方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技術擴散作為其技術進步的重要外部途徑,不僅在靜態意義上提高了其技術存量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削弱國外的技術壟斷優勢,而且在動態意義上通過各種途徑和機制促使其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創新機制的形成,為破除技術壟斷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可能性。技術擁有方與技術引進方在政治和經濟山的利益沖突導致了其實施的各種國際技術壟斷和技術擴散機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和沖突,但不可否認的是,各種技術壟斷與擴散機制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內在協調性。

一、國際技術壟斷與國際技術擴散的沖突

國際技術擴散和國際技術壟斷對技術擁有方和技術引進方各自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因此,國際技術擴散與國際技術壟斷之間必然存在對立與沖突。

1.國際技術壟斷限制了國際技術的擴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