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風險擴散與監管創新

時間:2022-03-15 09:13:03

導語:中小企業風險擴散與監管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企業風險擴散與監管創新

[摘要]近年來,很多中小企業借助互保、聯保方式從銀行獲取貸款。這種行為一方面能為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新的風險。通過借助信用風險傳導網絡演化模型,分析了對應風險的產生途徑和傳播渠道,中小企業互保、聯保情況下,其貸款的授予與實際擔保物的價值往往存在脫節現象,監管方應該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征信制度,減少借貸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限制中小企業的過度互保、聯保,降低信用風險傳播的可能性;根據新的形勢,制定新的風險識別應對機制。

[關鍵詞]互保;聯保;風險擴散監管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的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愈發多元化。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由于新的融資渠道,如P2P、ICO等,往往在合規層面和運作層面都存在一定風險,并且由于監管的缺乏與信任的缺失,導致多數企業依舊更傾向于傳統融資渠道,因此中小企業缺乏融資來源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在此基礎上,很多地方上的中小企業,為了能夠從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獲取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不得不通過企業間互相擔保,甚至多家企業聯合擔保的形式,從銀行獲取足夠的融資[1]。客觀上,這種方式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困境,為本來信用不足以獲取銀行貸款的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模式,使其具備從銀行獲取融資的能力,但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這種互相擔保乃至聯合擔保的形式,會不會成為企業間風險傳播擴散的途徑呢?現如今,受“中美貿易戰”影響,我國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沖擊,市場基本整體下行,系統性風險問題已然成為金融工作中的關鍵問題,而提前預防風險的傳播、擴散與放大,顯然是這一問題中較為關鍵的部分,這就需要我們對這一機制進行充分的分析與探討,深入挖掘其中隱含的機制。與此同時,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監管現如今也面臨著較大的沖擊[2]。由于金融創新的不斷涌現,原有的監管模式愈發力不從心,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組織形式已然超出了傳統監管能夠囊括的范圍,同時帶來的很多新問題,也超出了傳統監管能夠解決的程度。伴隨著新的風險及其傳導機制的誕生,使本就復雜的中小企業互保、聯保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更加難以捉摸。在這一變化下,體系中風險節點數量隨之增加,而節點間的作用關系也因為聯保問題的存在更加犬牙交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使得風險防控態勢更加嚴峻[3]。面對這一問題,監管部門理應根據新的形勢及其特點,針對性的轉變監管方式與監管范圍,提高監管的精度與效率,實現監管上的創新。那么,這就要求我們有針對性的對問題本身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來判斷監管本身應該改革的方向。近來,黨中央國務院均提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作為核心目標。因此,解決中小企業互保、聯保問題,防范風險擴散,實現監管創新,同時也是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穩定,實現金融行業長期有效發展的必然,是學界亟待討論的問題。因此,針對這個問題,如下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二、中小企業互保、聯保途徑風險擴散機制的分析

中小企業互保,是指兩家中小企業通過互相擔保的形式,降低雙方獲取貸款的難度;而中小企業聯保,則是指有超過兩家(不含)中小企業共同作為擔保主體,為聯合擔保中任意一家企業承擔貸款中的擔保責任。這兩種方式,能夠通過彌補擔保品的不足,提升企業償債能力這兩類途徑降低中小企業獲取融資的難度,故頗受很多中小企業的青睞。經一些學者調研發現,在不少地區都存在中小企業間互保、聯保現象,尤其是在一些民營企業為主的地區,這一現象更為普遍[4]。究其原因,這是由于民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缺乏能夠用于擔保的固定資產,而我國銀行往往不接受無形資產擔保,因此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顯然更難從銀行獲取融資,但是民營企業在經營中,又對資金存在較大的需求,這種需求想僅靠內源融資實現,難度顯然較大,而訴諸于互保、聯保途徑,正是這一現實下的必然。但是現實的執行過程中,顯然存在如下幾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其一,借助互保、聯保途徑方能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其企業本身的償債能力相對較差,這點并不會因互保、聯保行為而改善。盡管借助互保、聯保途徑能夠提高企業表面上的償債能力,但是一般而言,參與互保、聯保的企業均對銀行貸款存在一定的需求,這就造成了參與的每一家企業都可以以參與企業的全部擔保資產申請貸款。就整體而言,事實上造成了擔保資產價值遠低于貸款額度的現象,這實質上相當于互保、聯保企業以自身相對較少的擔保額獲取了相當于整個互保、聯保規模對應的貸款,變相提高了企業的杠桿,同時也讓銀行貸款面臨更高的風險。其二,借助互保、聯保關系,單一企業的風險可能會傳導給整個互保、聯保體系中的所有企業。由于互保、聯保關系下,每一家企業都要對整個集體的債務承擔擔保責任,因此一旦有一家企業因償付能力不足無法還款,這部分的還款壓力會直接轉嫁給其他具備擔保責任的企業。但互保、聯保情況下,相應企業往往實際杠桿率均較高,其本身也存在著較大的還款壓力,因此可能導致更多的企業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造成連環違約,使單一企業的特有風險轉化為多個企業的風險。并且,同一家企業完全可能處在多個互保、聯保網絡中,那么一個互保、聯保體系的風險,可能會通過該家企業,傳遞給更多的互保、聯保網絡中,這種連環性的傳導中,風險會被不斷放大,最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其三,互保、聯保關系中本身存在一些弄虛作假的現象。如部分企業主通過自身的人脈關系網,建立一些名義上不存在關聯,實際上卻被同一所有者控制的各種“皮包公司”,然后利用這些公司,為自身企業提供擔保,即憑空創造出一個并不存在的互保、聯保關系,用于騙取貸款,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互保、聯保關系實則并不存在,那么其實際風險較之前述例子中互保、聯保所存在的風險,顯然更為嚴重。此外,還有利用子公司對母公司進行互保乃至聯保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一旦母公司償付能力出現問題,那么整個互保或者聯保體系都會遭受全方位的沖擊,甚至造成母子公司的連環破產,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其四,過多的互保、聯保關系也提高了銀行進行風險控制的難度,加大銀行面臨的風險。由于企業之間的互保、聯保關系錯綜復雜,很多時候,一個企業并非只處于一個互保、聯保體系下,這就造成銀行可能低估了對應企業存在的信用風險,并且高估了潛在的擔保價值,而且這一擔保網絡一旦發生風險,可能會造成銀行壞賬的爆發性擴大。同時,銀行會因為一家企業的信用問題,直接下調所有擔保者的信用評級,這同樣也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因此從兩個角度都會帶來不利。顯然,這些問題都是實際互保、聯保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從信用風險的傳導過程入手,借助對傳導過程的分析,對其中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進行分析,從而針對性的給出解決措施。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發現ChenTetal.(2017)[5]的研究中給出的信用風險傳導網絡演化模型可以較好的模擬該過程中風險擴散的情況,模型中將某一風險節點i的風險概率定義為:Ωi=kj•φ(1-βj)logθjΣhkh•φ(1-βj)logθj其中φ是整個風險傳導網絡中的平均風險適應度,βj是風險傳導網絡中每個節點的風險厭惡程度,θj則是風險傳導網絡中每個節點的風險承受能力,而kj則是每個節點的風險加權系數。我們可以從模型中看出,單個節點的風險承受能力越強,該節點傳導信用風險的可能性越低。此外,同樣由模型可知,該節點傳導信用風險的可能性會隨風險厭惡程度的提高而提高,這里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即風險厭惡程度更高的節點,更傾向于將風險轉嫁給其他節點,由此我們獲得了單個節點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其風險厭惡程度同該節點傳導信用風險的可能性之間的關系。同時,該研究還提供了動態情況下的風險概率公式:Di(j,t)=tj!"βi/(βi-θi)其中Di(j,t)是節點i在j時刻遭受信用風險影響,并且在t時刻沒有被節點刪除的概率,其中t>j,從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動態情況下的風險概率,與t-j的時間段長度呈現負相關關系,即受信用風險影響后能維持經營更久的企業受信用風險的影響更小,這同樣符合我們現實中的認知。因此,就從傳導機制的角度來說,降低互保、聯保機制帶來的信用風險,一方面要從各個風險節點的風險承受能力入手,提高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使企業的風險厭惡程度適度,避免因為單一個體過度的風險厭惡增加了其他節點的風險[6]。前者的具體措施包括提高企業的風險準備,制定合理的內控措施,控制擔保網絡內擔保品與貸款的比例。如企業可以設置風險準備金,按照一定比例從公司收入中計提,當擔保網絡中有企業出現償付問題時,可以從風險準備金中提取一定資金,進行償付。此外,企業還應該對于互保、聯保的對象建立適當的審核制度,對將要參與互保、聯保的對象進行審慎的盡職調查,從而評估其中的風險,并排除調查對象中風險較大的那部分。而后者的具體措施則包括制定合適的企業戰略,維持合理的資本成本水平與資產結構,從而降低企業傳導信用風險的可能,即企業應該按照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合適的風險程度。

三、中小企業互保、聯保與監管政策創新

面對上文中的問題,現有的監管方式并不能進行較好的應對。由于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情況較差,很多信息外界無法獲得,因此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這就造成其擔保狀況可能并不能由銀行準確掌握。此外,中小企業互保、聯保情況下,其貸款的授予與實際擔保物的價值往往也存在脫節現象。針對這些問題,監管方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針對性的創新:(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征信制度,減少借貸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聯合銀保監會,進一步改革中小企業征信制度,使征信系統中能夠包含對應企業的互保、聯保情況,并對不按照監管要求進行互保、聯保情況公示的企業予以適度的處罰,督促中小企業按照監管要求,及時、準確地向監管機構提供互保、聯保情況,便于銀行根據企業的互保、聯保情況,調整對應的貸款安排。此外,銀行也應該加強貸款后管理,及時根據企業互保、聯保情況的變動,進行針對性的應對。如接受貸款的企業在接受貸款后頻繁參與互保、聯保,銀行可以對該企業的此類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和警示,必要時提前收回貸款,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失。(二)限制中小企業的過度互保、聯保,降低信用風險傳播的可能性。對于中小企業的互保、聯保問題,監管機構應該根據實際調研中發現的情況,針對性的對這一現象進行限制。如要求參與的互保、聯保的中小企業,其財務償債比率、凈資產、資本結構必須滿足一定的要求,并且限制企業進行互保、聯保的次數,禁止企業同時參與多個互保、聯保體系。此外,還可以從不良資產入手,及時要求發生信用風險的企業妥善處理不良資產,減少因為違約問題對其他企業造成的沖擊。銀行向互保、聯保企業發放貸款時,也應該將互保、聯保的企業視作一個整體,根據整體的貸款/擔保比率,對企業發放貸款,避免出現擔保不足的情況,從而降低銀行面臨的壞賬風險。(三)根據新的形勢,制定新的風險識別應對機制。互保、聯保問題是近年來我國金融監管面對的一個新問題,需要使用新方法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應對。首先,互保、聯保問題產生了一些新的風險,如因為過度擔保帶來的信用風險,監管機構應該針對這些新的特殊風險,建立新的風險識別機制,及時識別出對應風險,這要求監管機構對于各地的互保、聯保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及時準確的獲取風險的相關信息,利用相關信息對風險進行準確的歸類,方便制定對應的風險識別機制。此外,由于這一類風險涉及面廣、影響較大,也應該對風險的應對機制進行改革,具體而言,對于貸款償還不夠及時的企業,銀行應該優先同企業協商解決,避免直接牽連擔保企業,盡量通過延長還款期限等方式,解決貸款違約問題。即便最終無法通過這一方式解決問題,銀行應該也盡量避免對優質企業造成傷害,同時也可以利用債轉股等方式,借助債務置換的方式,解決銀行壞賬問題。互保、聯保問題作為中小企業融資中的新問題,其廣泛性、風險性、傳播性等性質造成了監管與風險控制上的雙重難題。與傳統風險相比,其涉及面更廣,風險更大,傳播性更強,更容易向系統性風險演變,因此監管機構理應重視這一類風險,并針對性的對該類風險進行識別、分類與監管,注重從事前到事后的全流程防控,從覆蓋范圍,風險監控,傳播途徑等多個渠道入手,使監管能夠覆蓋風險傳播渠道中的方方面面,避免出現監管盲區。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避免不符合標準的企業借“假互保”、“假聯保”騙取資金,也要防范信用風險發生時信用風險的過度傳播,更要制止企業借助“互保”、“聯保”過度提高企業杠桿的行為,從而防止互保、聯保成為系統性風險醞釀的溫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相關機構也應該行動起來,響應國家為民營企業“紓困”的號召,切實解決民營企業合理的融資需求,使民營企業無需借助“互保”、“聯保”,便可獲得經營所需要的必要資金。

[參考文獻]

[1]江衍妙,邵頌紅.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鏈風險防范與化解的對策研究———以溫州市中小企業的實地調研為例[J].浙江金融,2014(5).

[2]周仲飛,李敬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監管范式的轉變[J].法學研究,2018,40(5):3-19.

[3]許多奇.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社會特性與監管創新[J].法學研究,2018,40(5):20-39.

[4]鄭健壯,靳雨涵,孫怡婷.中小企業互保聯保金融風險成因及擴散機理———以富陽造紙集群為例[J].財會月刊,2016(6):54-57.

[5]ChenT,HeJ,LiX.Anevolvingnetworkmodelofcreditriskcontagioninthefinancialmarket[J].Technologic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Economy,2017,23(1):22-37.

[6]LeeJ,LeeDH,YunSG.SystemicRiskonTradeCreditSystems:withtheTangibleInterconnectedness[J].Computa-tionalEconomics,2018,51(2):211-226.

作者:王鏡清 許茹 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