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1:01: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滿漢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滿漢文化

滿漢文化分析論文

——兼談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共生體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集成,歷史上滿、漢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豐富、燦爛文化的縮影,漢族的發展影響了滿族,滿族的發展也影響了漢族。中華民族的子集不是漢族、滿族、回族,而是一個求同存異,共同認同中華,但是風俗各異的聯合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文化史漢族滿族沖突融合

中華民族歷史的演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個自我禁錮的系統,漢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黨項人、吐藩人、女真人.....還有臺灣的“原住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正因為中華各族文化相激蕩,所以才有蘇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飛“精忠報國”,有文天祥在伶仃洋邊的感嘆....,所以才有萬里長城橫亙中國大地,才有中國文化內容的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宋代開始,“半游牧”的滿族的先人女真族就與中原腹地的“農耕民族”的漢族開始了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和斗爭,開始了思想文化、意識觀念的交鋒,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親,中華民族的血脈就這樣雜交、優選地生存著和發展著。明代末年,當滿洲上層階級祭出“七大恨”、披堅執銳地以旋風之勢征服大江南北、情緒高漲的南下,當八旗取得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統治時,古老燦爛但積弱不振、低迷徘徊的“農耕”漢文化必然地與有進取意識的滿洲“游牧”滿文化發生尖銳沖突。

一、滿漢文化沖突

查看全文

滿漢文化的研究論文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集成,歷史上滿、漢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豐富、燦爛文化的縮影,漢族的發展影響了滿族,滿族的發展也影響了漢族。中華民族的子集不是漢族、滿族、回族,而是一個求同存異,共同認同中華,但是風俗各異的聯合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文化史漢族滿族沖突融合

中華民族歷史的演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個自我禁錮的系統,漢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黨項人、吐藩人、女真人.....還有臺灣的“原住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正因為中華各族文化相激蕩,所以才有蘇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飛“精忠報國”,有文天祥在伶仃洋邊的感嘆....,所以才有萬里長城橫亙中國大地,才有中國文化內容的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宋代開始,“半游牧”的滿族的先人女真族就與中原腹地的“農耕民族”的漢族開始了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和斗爭,開始了思想文化、意識觀念的交鋒,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親,中華民族的血脈就這樣雜交、優選地生存著和發展著。明代末年,當滿洲上層階級祭出“七大恨”、披堅執銳地以旋風之勢征服大江南北、情緒高漲的南下,當八旗取得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統治時,古老燦爛但積弱不振、低迷徘徊的“農耕”漢文化必然地與有進取意識的滿洲“游牧”滿文化發生尖銳沖突。

一、滿漢文化沖突

1、在精神思想領域上的交鋒。

查看全文

清朝行政官職詞語談滿漢文化管理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清朝皇帝出于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專權的目的,結合自身民族特點在明代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有別于以前各朝的官制。總體來看,清代官制機構主要有承襲明制與獨創兩個特點。這其中清代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體現的尤為明顯。

1.承襲明制

與先前滿族的一些文化相比,明代先進的中原文化必然更加符合當時的統治與時代潮流,因此清入關前后所設立的一些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與明如此相似也就不足為奇了,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國子監、翰林院等等。但承襲并非意味著完全照搬,這里同樣也有部分創新(某些機構和名稱為明朝所沒有),而創新的源泉就來自于清入關前后特有的制度———八旗制度,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極于天聰五年(1631年)設立的六部。

2.清朝獨創

這里所說的獨創按時間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入關前設立的;二是入關后設立的。入關前包括后金這樣的民族統治政權設立的具有奴隸制色彩的議政王大臣、和碩貝勒等機構及官職名稱,而入關后則有清朝完全封建化的軍機處、內務府、宗人府等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接下來筆者將以入關前與入關后這兩個時間段為切入點,從滿漢詞語的對照入手來探討其官制特點,進而說明當時滿漢文化相互之間的關系。

一、入關前設立的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

查看全文

滿漢文化沖突與融合論文

——兼談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共生體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集成,歷史上滿、漢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豐富、燦爛文化的縮影,漢族的發展影響了滿族,滿族的發展也影響了漢族。中華民族的子集不是漢族、滿族、回族,而是一個求同存異,共同認同中華,但是風俗各異的聯合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文化史漢族滿族沖突融合

中華民族歷史的演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個自我禁錮的系統,漢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黨項人、吐藩人、女真人.....還有臺灣的“原住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正因為中華各族文化相激蕩,所以才有蘇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飛“精忠報國”,有文天祥在伶仃洋邊的感嘆....,所以才有萬里長城橫亙中國大地,才有中國文化內容的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宋代開始,“半游牧”的滿族的先人女真族就與中原腹地的“農耕民族”的漢族開始了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和斗爭,開始了思想文化、意識觀念的交鋒,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親,中華民族的血脈就這樣雜交、優選地生存著和發展著。明代末年,當滿洲上層階級祭出“七大恨”、披堅執銳地以旋風之勢征服大江南北、情緒高漲的南下,當八旗取得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統治時,古老燦爛但積弱不振、低迷徘徊的“農耕”漢文化必然地與有進取意識的滿洲“游牧”滿文化發生尖銳沖突。

一、滿漢文化沖突

查看全文

滿漢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探析論文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集成,歷史上滿、漢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豐富、燦爛文化的縮影,漢族的發展影響了滿族,滿族的發展也影響了漢族。中華民族的子集不是漢族、滿族、回族,而是一個求同存異,共同認同中華,但是風俗各異的聯合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文化史漢族滿族沖突融合

中華民族歷史的演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個自我禁錮的系統,漢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黨項人、吐藩人、女真人.....還有臺灣的“原住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正因為中華各族文化相激蕩,所以才有蘇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飛“精忠報國”,有文天祥在伶仃洋邊的感嘆....,所以才有萬里長城橫亙中國大地,才有中國文化內容的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宋代開始,“半游牧”的滿族的先人女真族就與中原腹地的“農耕民族”的漢族開始了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和斗爭,開始了思想文化、意識觀念的交鋒,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親,中華民族的血脈就這樣雜交、優選地生存著和發展著。明代末年,當滿洲上層階級祭出“七大恨”、披堅執銳地以旋風之勢征服大江南北、情緒高漲的南下,當八旗取得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統治時,古老燦爛但積弱不振、低迷徘徊的“農耕”漢文化必然地與有進取意識的滿洲“游牧”滿文化發生尖銳沖突。

一、滿漢文化沖突

1、在精神思想領域上的交鋒。

查看全文

解析精美圖像下的歷史文化信息

關于滿族枕頂繡的黑色邊圍

滿族枕頂繡獨特的黑色邊圍是與其他東北民族枕頂繡品相區別的最明顯標志。縱觀東北地區各民族的服飾、佩飾、祭祀神服及日常手工藝品,都可見黑色邊圍的蹤跡。這些黑色邊圍多是縫在衣領、袖口、衣襟這類易磨損處,可增強耐用性。同時也可作為裝飾,結構上增強了藝術品本身的空間感,且北方民族尚白之風一直延續,黑邊白底的顏色反差,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黑色邊圍的存在,除了視覺需要,更多的是文化習俗的顯現,這些習俗來源于東北游牧民族的傳統信仰與狩獵文化。

1.薩滿信仰中的宇宙空間。東北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稀少,人們從廣袤的大自然獲得生活所需的所有物資,信仰以自然萬物為崇拜對象的自然宗教—薩滿教。在薩滿信仰中,宇宙被分為三界九天,各有空間,均有界線。薩滿是連接人與神的使者,薩滿施法時著神服,神服上的裝飾與用色彰顯著薩滿信仰的全風貌。神服將黑色邊圍縫在白色布底上,并用動物形象在黑色邊圍上做修飾,這些動物圖案是可以穿越三界的守護神,由此推斷,邊圍代表著界線,限制薩滿信仰中的宇宙空間。

2.狩獵習俗中的生存空間。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靠捕獲獵物以維持生存。初期,狩獵工具粗陋,原始人依靠集中人力合圍獵物較多的地帶,漸漸縮小合圍圈以獲得獵物。隨著人們生存意識與工具的進步與演變,原始部族人民試圖將捕獲的野生物種進行馴化圈養,以保證食物供給。所以,狩獵民族的先民將合圍圈視作生存與生活的空間。漸漸的,在他們的信仰、文化、藝術品中體現出這種意識。

3.對于黑色的崇拜由來已久。東北地區黑色的土地給予了東北人民生存所需的所有物品,如同母親般給養生活在這里的人,黑色意識在東北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而又強烈。從信仰上來說,黑色在薩滿教中是神圣的,“它指代了兩種意義,神靈下凡與神靈保佑”。烏鴉救祖的傳說廣為流傳,清朝皇宮內喂食烏鴉,視烏鴉為神鳥。烏鴉羽毛的顏色—黑色,被認為是吉祥的顏色,它可庇佑族人免于災禍。

從繡品圖像中得到的滿漢文化融合共存的信息

查看全文

清兵入關研究論文

一、探索時期的文化

清朝統一大業的奠基人努爾哈赤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以十三副甲起兵時,也就揭開了清朝開國的序幕。這是以武功開端走上的統一之路。努爾哈赤最有成就的業績就是統一女真各部乃至建立后金政權、挺進遼沈地區,擴大統一的輝煌局面。在這一歷史的進程中,與赫赫武功相適應的是女真固有文化的強化和向中國傳統文化靠攏的探索。反映了兩種文化的交鋒、沖突與矛盾。

女真固有文化的強化,這是維系與凝聚本民族的團結的無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努爾哈赤正是借助于這種力量,而卓有成效地結束了女真族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那種互相仇殺、互不相統的嚴重分裂局面,而實現了統一。這種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尚勇武、重財力。這是被全民族普遍認同的指導思想。努爾哈赤在創業過程中充分發展了這一思想。他鼓勵與發揚女真民族的勇猛進取精神,堅持行之有效的獎勇罰怯的制度,這種金錢物質的刺激,極大地調動了人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因而逐步形成了以多殺敵多繳獲為榮、以無功無獲為恥的社會風氣,并成為生活中的普遍原則。進而出現“出征之時,無不歡躍,其妻子亦皆喜樂,惟以多得財物為愿。如軍卒家有奴四、五人,皆爭偕赴,專為搶掠財物故也”〔3〕的景象。搶掠財物與奮勇殺敵順理成章地結合在一起,民族成員個人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有力地推動了民族統治者總體軍事政治目標的順利實現。

重財力的觀念更深刻影響著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往往為追逐共同利益而聯系在一起,結成利害相關的集團。這樣,如何處理好財物的獲得與分配,便成了關系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努爾哈赤巧妙地以結盟、聯姻等方式不斷地吸納各種集團與勢力,以壯大自己的統治陣容。他對歸附者、同盟者按其實力大小區別對待。實行均分財物、平養人口,乃至共議國政。最高統治集團內則實行八家共議國政的方針。其思想基礎,便是對共同利益的追逐。

這時社會道德的標準是以勇武為榮、以搶掠為榮。把搶掠“鄰人”的財富視為當然,上上下下以一個“搶”字便可概括一切。這種文化心態、思想觀念在滿族初起階段,對凝聚與統一內部力量及向外擴展時,無疑起了巨大的保證作用。可是當后金建國挺進遼沈地區,即廣大漢人住地之后,便出現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巨大的困惑。當女真人未進入遼沈地區之前的不斷騷掠明邊,搶掠人畜財物,已引起漢人的恐懼與仇恨,漢人視女真人為強盜。而后金挺入遼沈之后,對廣大漢人實行殘酷的奴役和高壓統治,這種矛盾便激化了。廣大漢人不僅難以容忍這種統治,更對其重財輕義,不注意輩份,不重倫理道德,不講禮儀之情形視為野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4〕內心的反感極為強烈,反抗斗爭便不可避免。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矛盾,也是兩種道德觀、風俗觀即兩種文化的矛盾與對抗。面對嚴峻的社會現實,后金的最高統治者努爾哈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認為漢人,特別是漢族讀書人最不可信,“謂種種可惡皆在此輩”,〔5〕于是實行殘酷統治和大肆屠戮儒生的政策,以強化其統治,表現出對漢族文化的強烈排斥心理。但長期以來以采集、狩獵為主的女真文化畢竟很落后,現實的發展向它提出一個最迫切的問題是文化建樹該向誰靠攏?人們看到在女真——滿族崛起時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文化上的突出傾向是向蒙古族靠攏。接受蒙古族文化,諸如新文字的創制、國家制度及統治機構的設置,乃至許多名稱的起用等等,均摹仿蒙古。對漢文化采取疏遠、戒備甚至抵制的態度。但蒙古文化與延續數千年之久,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是無法比擬的。漢文化的強烈感召力或巨大影響是客觀存在。努爾哈赤在實踐中也越來越發現漢族的體系完備的倫理道德觀對維系統治與安定社會的巨大效能。于是便自覺與不自覺地向漢文化靠攏。其實,這一靠攏始自起兵初期。當然,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他喜歡《三國志傳》與《水滸》,曾尊崇漢人謀士龔正陸,已接受了漢文化的熏陶,使他眼界大開。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他對漢文化曾采取抵制的態度,但卻擺脫不了漢文化對他的巨大影響。就在他于遼沈地區大肆屠戮漢人之時,卻又在仰慕漢文化,甚至宣傳漢文化。很有趣味地是,他于晚年竟大講起禮儀倫理并身體力行起來。

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臣下說,宗室里有二兄曾與我作對,“惟知貽我之憂”。還有烏拉岳母及葉赫岳母這兩位岳母,曾“唆其夫與我為仇”。他說,盡管這幾個人對我沒有一點好處,但畢竟是我的親族或親戚,所以“敬愛之禮亦不可廢”。于是他特意遣人將二兄及二位岳母,還有皇姨(皇后之姊)等人請入宮中。“延二兄于上座,賀正旦,行家人禮。”隨后又“拜四嫗”。“禮畢設宴”。努爾哈赤“跪而酌酒,令人奉之。”“宴畢,仍賜二兄補服衣,送還。”〔6〕大有克己復禮的味道。這種講究禮儀倫常的舉動(盡管有故意做作之嫌),在此前是絕對不可想象的。這年四月,努爾哈赤在一次大宴會上,訓諭諸貝勒說:“語云‘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亂者,未之有也。’吾后代子孫當世守孝弟之道,不可違也。”他又說:“其為長上者,居恒當和睦子弟。其為子弟者亦宜承順關切可也。至于上待下,下事上,務以真心實意愛敬之,慎勿懷虛假之念。”〔7〕引經據典,講的完全是儒家的一套了。可見這時的努爾哈赤心目中,女真人固有的“德”的含義已經轉變。

查看全文

清兵入關的文化背景研究論文

三百五十年前的清兵入關,簡直是創造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奇跡。當這年即順治元年(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接受吳三桂迎降進入山海關的清軍,次日于石河戰敗大順軍之后,便一路順風,如入無人之境,刀不血刃地于五月二日,在“都民燃香拱手,至有呼萬歲者”〔1〕的歡迎聲中,進入北京城。回顧歷史人們會清楚地看到,明清對峙的二三十年間,后金一一清不要說進入北京,就連山海關門也未曾一入。它的每次用兵都受到了明朝軍民的頑強抵抗。此次竟如此順暢,不能不令人驚訝。對此,朝鮮君臣也感慨萬端。他們曾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這年十一月,朝鮮仁祖大王接見大臣時說:“今觀大明之事,不勝痛嘆。人有自北京來者,皆云無一人為國家死節者。豈有二百年禮義之天朝,一朝覆亡而無一人死節之理乎?至如宋朝寄寓于島嶼之間而猶有忠君義士抗義樹節者。國家雖亡而聲名聞于千古。以此觀之,人才豈不重歟!”大臣徐景雨說:“圣教誠然。豈知大明天下曾無一個男子提一旅奉朱氏耶?試以寧錦之事觀之,如祖大壽、洪承疇輩亦皆甘心屈膝,其余不難知也。”朝鮮國王接著又說:“大明立國最為正大,建文之時,死節者甚多。而今乃不然,良可怪也。”〔2〕真是大惑不解。已傳國二百余年的禮義之邦的明朝一再倡導的忠孝大義,此刻果真掃地以盡,臣民士庶果真都甘心附“逆”了嗎?非也。

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傳統思想、觀念,這時并未改變。而正是由于清統治者巧妙地靠攏了這一思想,因勢乘變,出奇制勝。它緊緊抓住農民軍推翻明王朝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良機,當機立斷,迅速出兵,打出為故明臣民復君父仇的旗號。頃刻之間清軍的形象大變,立由兇殘之旅而成忠義之師,儼然為文明的代表,而為漢族士庶所接受。這樣,長時期以來漢滿間巨大的思想文化差距,不僅突然間縮短,且找到了契合點而順利接軌,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文化背景。這就為清兵入關創造了良好的思想環境。可以說清兵的順利入關不僅是八旗武功的勝利,也是自皇太極以來銳意改革而形成的以儒學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背景發揮積極作用的結果。

當然,這一背景的形成是經歷了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其水到渠成的關鍵時刻則是滿漢文化的順利接軌。

清朝開國進程中即從滿族崛起至清兵入關,其文化背景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即努爾哈赤統治時期的文化探索階段,皇太極統治時期的文化轉型階段和多爾袞攝政時期的滿漢文化接軌階段。謹分論如下。

一、探索時期的文化

清朝統一大業的奠基人努爾哈赤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以十三副甲起兵時,也就揭開了清朝開國的序幕。這是以武功開端走上的統一之路。努爾哈赤最有成就的業績就是統一女真各部乃至建立后金政權、挺進遼沈地區,擴大統一的輝煌局面。在這一歷史的進程中,與赫赫武功相適應的是女真固有文化的強化和向中國傳統文化靠攏的探索。反映了兩種文化的交鋒、沖突與矛盾。

查看全文

清兵入關研究論文

三百五十年前的清兵入關,簡直是創造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奇跡。當這年即順治元年(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接受吳三桂迎降進入山海關的清軍,次日于石河戰敗大順軍之后,便一路順風,如入無人之境,刀不血刃地于五月二日,在“都民燃香拱手,至有呼萬歲者”〔1〕的歡迎聲中,進入北京城。回顧歷史人們會清楚地看到,明清對峙的二三十年間,后金一一清不要說進入北京,就連山海關門也未曾一入。它的每次用兵都受到了明朝軍民的頑強抵抗。此次竟如此順暢,不能不令人驚訝。對此,朝鮮君臣也感慨萬端。他們曾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這年十一月,朝鮮仁祖大王接見大臣時說:“今觀大明之事,不勝痛嘆。人有自北京來者,皆云無一人為國家死節者。豈有二百年禮義之天朝,一朝覆亡而無一人死節之理乎?至如宋朝寄寓于島嶼之間而猶有忠君義士抗義樹節者。國家雖亡而聲名聞于千古。以此觀之,人才豈不重歟!”大臣徐景雨說:“圣教誠然。豈知大明天下曾無一個男子提一旅奉朱氏耶?試以寧錦之事觀之,如祖大壽、洪承疇輩亦皆甘心屈膝,其余不難知也。”朝鮮國王接著又說:“大明立國最為正大,建文之時,死節者甚多。而今乃不然,良可怪也。”〔2〕真是大惑不解。已傳國二百余年的禮義之邦的明朝一再倡導的忠孝大義,此刻果真掃地以盡,臣民士庶果真都甘心附“逆”了嗎?非也。

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傳統思想、觀念,這時并未改變。而正是由于清統治者巧妙地靠攏了這一思想,因勢乘變,出奇制勝。它緊緊抓住農民軍推翻明王朝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良機,當機立斷,迅速出兵,打出為故明臣民復君父仇的旗號。頃刻之間清軍的形象大變,立由兇殘之旅而成忠義之師,儼然為文明的代表,而為漢族士庶所接受。這樣,長時期以來漢滿間巨大的思想文化差距,不僅突然間縮短,且找到了契合點而順利接軌,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文化背景。這就為清兵入關創造了良好的思想環境。可以說清兵的順利入關不僅是八旗武功的勝利,也是自皇太極以來銳意改革而形成的以儒學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背景發揮積極作用的結果。

當然,這一背景的形成是經歷了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其水到渠成的關鍵時刻則是滿漢文化的順利接軌。

清朝開國進程中即從滿族崛起至清兵入關,其文化背景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即努爾哈赤統治時期的文化探索階段,皇太極統治時期的文化轉型階段和多爾袞攝政時期的滿漢文化接軌階段。謹分論如下。

一、探索時期的文化

清朝統一大業的奠基人努爾哈赤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以十三副甲起兵時,也就揭開了清朝開國的序幕。這是以武功開端走上的統一之路。努爾哈赤最有成就的業績就是統一女真各部乃至建立后金政權、挺進遼沈地區,擴大統一的輝煌局面。在這一歷史的進程中,與赫赫武功相適應的是女真固有文化的強化和向中國傳統文化靠攏的探索。反映了兩種文化的交鋒、沖突與矛盾。

查看全文

努爾哈赤的滿漢一體化政策研究論文

滿族(先祖為明代的女真)為什么能在很短時間內占據遼東,并以此為根據地,進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以為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長期以來卻一直為人們所忽視。那就是,作為清王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他所強制推行的滿漢一體化政策,曾經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本文試圖就努爾哈赤入居遼沈以后,所推行的滿漢一體政策,略作鉤稽和探索,以期引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討論。

入居遼東之初,努爾哈赤一再申諭:“今諸申、尼堪全都是汗的國人”1。正是從這滿漢一體的思想出發,努爾哈赤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強制手段來促進滿漢民族間的互相滲透。

其一,強制滿漢人民遷居雜處,同耕共食。

明天啟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大量滿漢軍民風塵仆仆地來到遼東,居無定處,亟須安置。努爾哈赤為了穩定人心,首先對滿漢人等實行了“計丁授田”,即“一男種糧田五坰,種棉田一坰”2,在牛錄額真統一管理下進行以戶為單位的獨立生產,并且納糧當差,“每三男耕種一坰貢賦的田,二十男當中一人當兵,同時二十男中一人應出差”3。這樣,不僅解決了軍餉、兵源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將滿族人丁和漢族人民一起固著在遼東土地上,使滿漢人民處于雜居共處之中。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又源源不斷地遷徙大批女真人進入遼東,“以其部屬分屯開(原)、鐵(嶺)、遼(陽)、沈(陽)”4。為了解決這些大量內遷的滿族人民的吃住問題,努爾哈赤于天命六年(1621年)11月又下令:“遼東地方的尼堪(指漢人)的房屋與諸申(即女真人)合住,糧食同吃,分田耕種”5。這種強制滿漢人同住、同食、同耕的辦法,實際上是要漢人民戶供奉滿人的吃住,要將家中“有多少斛、多少升(糧)如實報告。按諸申的人口計算,一個月每人給四升糧”6。這樣勢必大大加重了漢族人民的負擔,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為了控制、鎮壓漢族人民的反抗,努爾哈赤采取將部分新征服地區的漢人遷離故土的辦法。其中一部分漢人被遷移到滿族的故鄉。因為大量女真人隨軍或遷移到遼東,這樣就需要大量的漢人去填補。因此,努爾哈赤下令,已經入居遼東的“諸申的房屋、田地、糧食,全部交給移來的尼堪”7,用以安置這些遷離故土而來塞外的漢人。另外一些漢人則被遷到滿人居住比較集中、或者其統治勢力容易控制的地方。1621年7月,努爾哈赤在遼東的腳跟尚未站穩,鎮江、湯站、險山諸堡的漢人就開始叛逃,投奔據守遼東沿海諸島的明將毛文龍,引起了努爾哈赤的警覺。于是,他立即下令“遷鎮江沿海居民于內地”,“遷金州民于復州”8。天命七年(1622年)占領廣寧城后,“以河西所降各城堡官民移之,渡河至遼東(此指遼陽一帶)”9。這時的遼陽已成為后金的統治中心,把大量漢人遷來遼陽,是為了便于控制,有利于鞏固后金政權的統治。天命八年(1623年)復州的漢人叛逃,先是大規模屠殺,然后又將這一帶漢人遷到早已遷居了大量滿人的海城、鞍山,再將這一帶的部分滿人遷到復州等地。天命八年(1623年)7月,阿敏貝勒發給的文書中要“四十四村、一百二十九戶”的漢人住到滿人集中居住的耀州、海州、牛莊等城鎮及其附近的村屯,除其中“秦守備管轄的作席、桶的五村十一戶”10,屬于有特殊技藝專作記載外,其他漢人身份不明。但據1624年正月,努爾哈赤有“在析木城、金塔寺、甜水站、威寧營的城的周圍十里、十五里有糧的人都進城居住”11的指令,我們可以據此推斷這“四十四村、一百二十九戶”的漢人中絕大多數都是“有糧的人”,即富人,或是有功于滿人、得到滿人信任的人。其中像王秦順、吳揚凱那兩戶漢人,令其住在“耀州北的布蘭泰牛錄的諸申住的趙家莊”12,無疑屬于后者。

總之,強制滿漢人民互相遷居雜處的結果,加強了滿州貴族的統治,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在客觀上有利于不同民族間的互相了解和互相接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