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5:32: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順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貿易順差現狀
1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助器”據海關統計自200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翻,特別是近四年貿易順差急劇增長2004年貿易順差321億美兒,2005年貿易順差達到1020億美元。出口額76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進出口額6601.2億美兒,比上年增長17.6%。2006年貿易順差進一步增加到l775億美元,外貿出口9690.8億美。增長27.2%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19.9%,比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2007年我國外貿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后8個月單月順差規模均保持在200億美元以上同時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凈增加4134億美元。其中出口12180億美元,增長25.7%,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進口9558億美元,增長20.8%,比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2008年1至8月,我國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同比下降6.2%,凈減少100.8億美元;出口額9376.9億美元,增長22.4%,比上年下降3,3個百分點;進口7856.9億美元,增長30%,比上年上升9.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17233.8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從繞計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有以下特點:增長速度連續保持20%以上,2005年至2007年增長迅猛,2008年上升勢頭回落。
2我國貿易順差形成原因
2.1國際間產業轉移是我國高額貿順差產生根本原因。
首先,在這種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外資把中國作為制造基地進行加工貿易,使加工貿易占據了我國貿易的50%以上,從而推動了貿易順差的急劇擴大。其次,這種產業轉移的另個結果是,使得企業大規模進口生產所需的中間產品,導致我國對周邊經濟體形成巨額的貿易逆差。而這些產品在大陸組裝后輸往這些企業原有的傳統市場,主要是歐美市場,導致我國對歐美市場出現較大貿易順差。再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國際產業,促進了我國貿加工產業的升級。相應地,出口產品仍然以加工類型產品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動我國部分產品層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品尤其是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增加。
2.2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擴入了貿易順差。
我國貿易順差
一、我國貿易差額變化情況
1950年以來的58年間,我國有20年出現貿易逆差,37年出現貿易順差,1年達到貿易平衡。我們將1950年以來我國貿易差額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一)貿易差額規模較小階段(1950年至1977年)。在這28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為0.3億美元,1974年逆差最大,為6.7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2.6億美元;有18年出現順差,其中1961年順差最小,為0.4億美元,1973年順差最大,為6.6億美元,平均每年順差為2.68億美元。這一階段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規模都很小,變動幅度也很小。
(二)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78年至1993年)。在這16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為63.5億美元,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最大,為149億美元;有5年出現順差,平均每年順差為50億美元,1983年順差最小,為8.4億美元,1990年順差最大,為87.4億美元;有1年出現貿易平衡。這一階段,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的。
(三)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7年)。從1994年開始,我國進入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4年,11年累計順差達到2819.3億美元,每年平均順差規模為256.3億美元,大部分年份順差規模均維持在200-400億美元之間。2005年順差1020億美元,2006年1775億美元,預計2007年可達2600億美元,這三年貿易順差規模持續擴大,平均順差規模將達到1798億美元。
二、貿易順差的國際比較
產品內對貿易順差影響之議
[摘要]近些年中國貿易順差持續拉大,原因之一就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產品內貿易。在全球專業分工中,處于“微笑曲線”中不同位置的國家通過不同的機制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產生影響。文章詳細分析歐美、日韓、東盟等重要國家與地區的影響機制,對中國貿易順差從全球分工角度做出了全面的解釋。在實證分析中,通過經驗數據,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以及協整檢驗得出結論,產品內貿易與順差之間有顯著的因果關系,且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因此,建議我國應該緊跟全球分工趨勢,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加大進口規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良性循環,根據當前產品內貿易對順差的重要影響針對性地實施平衡貿易順差的政策舉措。
[關鍵詞]貿易順差;產品內貿易;國際分工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入,世界貿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發展。中國抓住全球化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外資、外貿規模不斷擴大,貿易順差大幅增加。
1995年至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年度貿易順差皆在120億美元至400億美元之間,2007年貿易順差達到2621.97億美元,是1990年的30倍。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中國外貿順差增勢放緩,但年度順差仍達到2954.7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凈增328.3億美元。巨額貿易順差是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的象征,在當前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情況下,有助于保持全球債務的償債能力,降低金融高風險所帶來的社會恐慌以及動亂。但另一方面,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代表了貿易伙伴國不斷加大的貿易逆差,美、歐等國家和地區因此向中國施加壓力,引發了當前愈演愈烈的國際貿易摩擦以及日益加重的匯率調整壓力。除此之外,高額的外匯儲備還會成為少數反華勢力宣揚“中國威脅論”的重要借口,進一步惡化中國的國際貿易環境。鑒于此,我們應高度重視目前的貿易失衡狀況,探求引起中國貿易順差的本質原因和解決貿易順差的政策方法是當務之急。
二、文獻綜述
貿易順差現狀分析論文
1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助器”據海關統計自200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翻,特別是近四年貿易順差急劇增長2004年貿易順差321億美兒,2005年貿易順差達到1020億美元。出口額76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進出口額6601.2億美兒,比上年增長17.6%。2006年貿易順差進一步增加到l775億美元,外貿出口9690.8億美。增長27.2%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19.9%,比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2007年我國外貿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后8個月單月順差規模均保持在200億美元以上同時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凈增加4134億美元。其中出口12180億美元,增長25.7%,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進口9558億美元,增長20.8%,比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2008年1至8月,我國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同比下降6.2%,凈減少100.8億美元;出口額9376.9億美元,增長22.4%,比上年下降3,3個百分點;進口7856.9億美元,增長30%,比上年上升9.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17233.8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從繞計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有以下特點:增長速度連續保持20%以上,2005年至2007年增長迅猛,2008年上升勢頭回落。
2我國貿易順差形成原因
2.1國際間產業轉移是我國高額貿順差產生根本原因。
首先,在這種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外資把中國作為制造基地進行加工貿易,使加工貿易占據了我國貿易的50%以上,從而推動了貿易順差的急劇擴大。其次,這種產業轉移的另個結果是,使得企業大規模進口生產所需的中間產品,導致我國對周邊經濟體形成巨額的貿易逆差。而這些產品在大陸組裝后輸往這些企業原有的傳統市場,主要是歐美市場,導致我國對歐美市場出現較大貿易順差。再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國際產業,促進了我國貿加工產業的升級。相應地,出口產品仍然以加工類型產品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動我國部分產品層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品尤其是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增加。
2.2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擴入了貿易順差。
我國貿易順差走勢
一、我國貿易差額變化情況
1950年以來的58年間,我國有20年出現貿易逆差,37年出現貿易順差,1年達到貿易平衡。我們將1950年以來我國貿易差額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一)貿易差額規模較小階段(1950年至1977年)。在這28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為0.3億美元,1974年逆差最大,為6.7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2.6億美元;有18年出現順差,其中1961年順差最小,為0.4億美元,1973年順差最大,為6.6億美元,平均每年順差為2.68億美元。這一階段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規模都很小,變動幅度也很小。
(二)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78年至1993年)。在這16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為63.5億美元,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最大,為149億美元;有5年出現順差,平均每年順差為50億美元,1983年順差最小,為8.4億美元,1990年順差最大,為87.4億美元;有1年出現貿易平衡。這一階段,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的。
(三)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7年)。從1994年開始,我國進入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4年,11年累計順差達到2819.3億美元,每年平均順差規模為256.3億美元,大部分年份順差規模均維持在200-400億美元之間。2005年順差1020億美元,2006年1775億美元,預計2007年可達2600億美元,這三年貿易順差規模持續擴大,平均順差規模將達到1798億美元。
二、貿易順差的國際比較
我國貿易順差現象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1)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81年~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出現了30.36億和8.36億美元的順差,但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累計逆差達到424.04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47.12億美元。
貿易順差現象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對外貿易現狀的介紹,客觀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成因以及順差背后的實質。
[關鍵詞]中國對外貿易貿易順差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我國貿易順差現象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1)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81年~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出現了30.36億和8.36億美元的順差,但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累計逆差達到424.04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47.12億美元。
中美貿易順差統計區別原因
自1980年始,中美關于貿易順差的統計就開始存在差異,但由于當時中美兩國間貿易量較小,這種差異不明顯。自1995年始,中美貿易量擴大,與之對應兩國關于貿易順差的統計差異日見擴大,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貿易順差統計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中美雙方在統計計價方法上的差異
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統計差異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關于貿易額的統計方法差異。雙邊貿易統計方法差異的主要表現是中美兩國之間進出口計價方式不同。中國的出口數據是按照大多數國家的慣例依據離岸價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FOB價(freeonboard,簡稱FOB,包括本國生產成本、貨物運輸保險和在本國裝載上船成本)統計的。與大多數國家出口計價不同,美國出口數據是按照船邊交貨價,也就是FAS價(freealongsideship,簡稱FAS,不包括本國生產成本、貨物運輸保險和在本國裝載上船成本)統計的,這與國際慣例有別。由于未包含商品裝上船的成本,故FAS價的數值小于FOB價。并且中、美兩國都是依據到岸價格,也就是CIF價(包括貨價成本、在途包裝費、保險費和運輸費)統計進口。這樣,由于中美進出口計價基礎不同,自然而然會造成雙方貿易統計差異。因而就需要把雙方的進出口數據轉換成統一的離岸價(FOB價)計算,這樣才能比較中美雙邊貿易順差規模的統計差異情況,進而推算出中美貿易順差規模計算上的失衡程度。為此,按照國際通行的轉換方法,以FOB價為基礎,把美國的以FAS計價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轉換成FOB值。并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轉換做法,把中美兩國的以CIF價計算的進口值扣除10%來得到FOB值。為什么要用同一種方法計算進出口數據呢?原因是當貿易數值龐大時,FOB價與CIF價的差異會造成顯著的由計價方式不同帶來的差異。比如,如果以FOB價計算,中國、美國每一年對另一方的商品出口為500億美元,雙邊貿易本應剛好平衡。但現在美國會認為,本國對中國出口是500億美元,但從中國進口是550億美元,原因就是后者以CIF價格計算。這使得美國以為自己有50億美元的逆差。反過來,中國對美國出口以FOB價計算是500億美元,但進口以CIF價計算是550億美元,以至中國也認為自己有50億美元的逆差。一項本來平衡的貿易,現在變得雙方都認為自己有了“逆差”。因此,用不同的基準價格計算進出口會造成一定數額的誤差。當我們按照國際通行的轉換方法,以FOB價為基礎,把美國的以FAS計價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轉換成FOB值,并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轉換做法,把美中兩國的以CIF價計算的進口值扣除10%來得到FOB值,雙方在統計計價方法完全一致情況下計算出的經過修訂的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數值增加了,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額數值減少了,同樣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額也減少了。這樣,經修訂后,雙邊貿易順差規模的差異有了一定量的減小。而且從計價方法上明顯看出,美方的統計數據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
二、經由香港轉口貿易的影響
所謂轉口(reexport)亦即香港買家依法取得某批進口商品的所有權后隨即售出,運送給第三國家或地區的另一個買家。香港買家將進口商品再出口前,或會略微加工,但不影響商品性質,故不會把香港變成原產地。這種轉口使中美雙邊的貿易統計數據出現差異。美國方面在計算進口時,由于美國海關追查所有進口商品,包括轉口商品的產地來源,美國的進口數據應該已經包括了直接進口和間接進口,無需另加轉口。現實中,中國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則,往往不統計部分經由香港對美國轉口商品,如果這部分轉口在中美貿易中微不足道,或可忽略,但現實中剛好相反。香港經濟研究中心學者FungandLau(<中美雙邊貿易差額1990-2000>2001)根據香港貿發局提供的數據研究后發現,以2000年為例,美國有61億美元的制成品經由香港轉口到中國內地,占美國對中國出口官方數據的37%。同期中國內地有365億美元的制成品經由香港轉口到美國,占中國對美國出口官方數字的70%。如此高的比例,原因在于中國以目的地為原則的統計方法沒有統計經港轉口商品的數額。美方資料顯示,中國的貨物只有20%直接運往美國,其余80%是通過第三方轉口到美國的,中方對轉口貿易不計入貿易額的統計方法,導致中國統計的對美出口普遍低估,而美國由于在進口貿易中統計轉口部分,使得美方統計的自華進口普遍高估,這導致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統計數據存在較大差異。根據FungandLau的研究,中國在加上對轉口的統計后,中美雙邊關于貿易順差規模的統計差異會大大減小。
三、轉口加成利潤的影響
我國貿易順差走勢
一、歐盟REACH法規的主要內容
REACH法規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法令或法規,而是一個涵蓋化學品生產、貿易和使用安全的綜合性法規。它對出口到歐盟的化學品提出更嚴格的環保、安全要求,以規范歐盟市場上化學品的制造、使用和流通。主要包括注冊、評估、許可、限制及數據共享。
(一)注冊。對現有廣泛使用和新發明的化學物(包括部分可分離中間體),生產商或進口商在生產或進口時,需通知政府主管機構,說明生產或進口該物質的用途,并提交相關文件。文件應包括對該化學物質毒性和生態毒性等特性的介紹、生產或進口的用途、對人類和環境的暴露量、預計產量、對該物質的分類及標識建議、安全數據單、對使用方法等進行的初步風險評估報告,以及建議采取的風險管理措施等。政府主管部門將把上述信息輸入中央電子數據庫進行注冊,頒發一個注冊號并對已注冊物質中需給予特別關注的事項和特性進行實地考察和自動篩選。
(二)評估。由主管機構對所有產量超過100噸的化學品注冊信息進行審查和信息核對;對降解速度慢并可能在自然環境中累積的或具有基因誘變或劇毒等危險特性的或其分子結構易引起關注的化學物質,即使其生產量或進口量低于100噸,生產商也應測試產品對人體和環境的長期影響。
(三)許可。對可能引起極大關注的物質或其成份,如CMR(致癌、誘導基因突變或對生殖有害的)物質和POPS(低降解有機污染物)物質,政府主管機構應對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式給予具體授權。
(四)限制及數據共享。對部分化學品或配制品進行限制,除非在遵守限制條件下,才能被制造、投放市場或使用。必須對注冊產品進行多種檢測試驗,檢測費用全部由企業承擔,對首先完成注冊而產生的產品數據信息向潛在注冊人共享,但潛在注冊人必須向前期注冊人支付百分之五十的費用才能共享數據和完成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