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9:56: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內分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內分泌科護理管理績效考核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激勵機制在內分泌科護理管理績效考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研究例數一共25名,內分泌科護理人員均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患者的收取時間在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之間,分為觀察組一組(12名在護理管理績效考核中采取激勵機制)、對照組一組(13名在護理管理績效考核中不采取激勵機制),將兩組的考核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工作主動性評分及護理管理質量評分顯著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在內分泌科護理管理績效考核中應用激勵機制后,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不僅能提高護士滿意度,還能提高工作主動性評分、提升護理管理質量評分。

關鍵詞:激勵機制;內分泌科;護理管理績效考核;應用效果

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多數醫院均實施護理管理績效考核相關制度,將其作為醫院護理中的管理制度,其中績效考核較為重要,而隨著臨床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護理管理績效考核內容也不斷調整,通過采取激勵機制后,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1]。因此,本次研究將內分泌科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激勵機制。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研究對象為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研究名數一共25名,內分泌科護理人員均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收取時間在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之間。觀察組12名內分泌科護理人員;年齡20~50歲,12名全為女性。對照組13名內分泌科護理人員;年齡21~50歲,全為女性13名。觀察組護理人員、對照組護理人員的平均年齡、性別等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1.2方法。對照組13名在護理管理績效考核中不采取。觀察組12名在護理管理績效考核中采取激勵機制。1.2.1考核項目首先成立內分泌科科室考核小組,由護士長、護理組長、主管護師組成一組考核小組,考核的內容具有多種,名如工作能力、護理工作績效、病房管理及教學培訓等內容,考核一般按照百分制實施評分,其中65分主要為護理工作績效方面、主要包括護理工作服從度、患者的滿意度、護理工作量等;工作能力15分、教學培訓10分、病房管理10分等[2]。1.2.2激勵機制①目標激勵:目標激勵主要是為每位護理人員設置的目標,要求護理人員完成目標任務,從而進行加分,目標任務中具有多種,名如內分泌護理人員若每月的加班次數大于5次、可在病房管理評分方面進行加分[3]。②環境激勵:名如在護士節舉辦文體活動,護理人員若表現優秀則對其進行表揚,并加分在績效考核內[4]。③成就激勵:在護理管理實施的過程中,為了顯著提升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應采取成就激勵方式,名如護理人員發表自寫的文章,則可進行加分,若護理人員在培訓過程中表現優秀,也可進行相應加分[5]。1.3觀察指標。比較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工作主動性評分、護理管理質量評分。評價方式:進行獎勵機制后,應使用調查問卷方式對內分泌科護理人員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多個方面,使用百分制打分,調查時間為每月一次。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指標,滿意;實施后,內分泌科護理人員滿意度程度評分在80~100分之間、一般:實施后,內分泌科護理人員滿意度程度評分在60~79分之間、不滿意:實施后,內分泌科護理人員滿意度程度評分在59分以下、滿意率加一般率等于滿意度[6]。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的統計學數據使用SPSS25.0軟件,本次研究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工作主動性評分、護理管理質量評分比較不同。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內分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作用

摘要: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型研究生規模擴大,輪轉任務重,又要兼顧臨床科研,因此對于各科的罕見病缺乏深入了解,在臨床工作中萬一遇到罕見病,束手無策無法避免,由此還會產生病患死亡的嚴重后果。因此加強罕見病案例的教學質量,有助于臨床工作的成就感和健康中國的最終實現。建立罕見病管理網絡平臺,專業型碩士專人管理和隨訪,專家團隊及學生均在網絡平臺發聲、討論和學習,既方便患者,又教育了學生,避免漏診、誤診,提高罕見病案例的治愈率,促進研究生對罕見病的正確認識和掌握。

關鍵詞:罕見病;案例教學;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

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

式及存在的問題研究生的培養制度在不斷改革,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增設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以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增大,尤其目前5+3專業學位的研究生,大多數來源于本科應屆畢業生[1]。特別是2015年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并軌進行的新制度。專業學位研究生期間大部分時間在不同的臨床科室輪轉,主要學習各科的臨床知識,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一階段的所有臨床任務,在本科室的輪轉時間僅有4-6月。臨床專業型碩士所在培養單位往往是具有較高的醫療質量、技術水平的高級醫院,但就診患者數量龐大,病床周轉率高,醫師工作量大,研究生輪轉于各個科室,同時忙于接診、寫出入院病歷、聯系輔助科室做檢查等各種瑣碎臨床工作,在自己所屬科室輪轉時間短,同時需兼顧臨床科研工作,沒有富裕時間鉆研專業臨床知識[2-3],導致專業型研究生對自己所屬專業經典疾病診療尚有一定的獨立處理能力,但在疑難罕見病、臨床科研選題創新能力方面著實缺乏能力,也缺少系統的本專業臨床教學活動。

二、罕見病的診治現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罕見病是指患病人數占總人口的0.65‰-1‰的疾病,目前已確認的罕見病病種約6000至8000種,占人類疾病的10%左右,全球一共有近4億名罕見病患者。各國對罕見病的定義有所不同,歐盟:患病率低于1/2000的疾病[4]。我國至今對其尚無法律界定,中華醫學會于2011年曾對中國罕見病作出定義,即成人患病率<0.1‰的遺傳病可視為罕見病[5]。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占全部罕見病的41%。2016年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啟動了“罕見病臨床隊列研究”與“中國人群重要罕見病的精準診療技術與臨床規范研究”等課題,要求臨床醫生重視罕見病的科學研究,提高診治水平,幫助建立數據庫完善罕見病目錄[6]。隨診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和完善,三甲醫院的疾病譜也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罕見病診治的種類和人數逐年增加。在我國,罕見病患者人數推測超過2000萬,但確實存在一些患者在輾轉各地求醫的過程中發現了殘酷的現實:罕見病罕見,能確診罕見病的醫生更罕見。

查看全文

復方紅豆杉聯合化療與內分泌耐藥分析

摘要目的:評價復方紅豆杉聯合化療治療內分泌耐藥晚期乳腺癌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6月寧波市中醫院腫瘤科收治的30例內分泌耐藥晚期乳腺癌患者臨床數據,所有患者化療同時口服復方紅豆杉,記錄近期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生存質量(KPS)評分、T細胞亞群檢測結果。結果:30例患者近期有效率為567%;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低于治療前(P<005),生活質量改善率為633%。結論:復方紅豆杉聯合化療治療內分泌耐藥晚期乳腺癌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臨床證候和生存質量。

關鍵詞:晚期乳腺癌;復方紅豆杉;內分泌耐藥;化療;生存質量

雌激素依賴型晚期乳腺癌一線首選內分泌治療,常用藥物有芳香化酶抑制劑(AI)阿那曲唑、來曲唑、依西美坦和雌激素受體拮抗劑氟維司瓊。新型藥物CDK4/6(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6)抑制劑聯合上述常規藥物可明顯提高內分泌治療的療效[1]。AI或氟維司瓊聯合CDK4/6抑制劑為2021年CSCO指南推薦用藥[1]。內分泌治療復發后疾病快速進展,化療仍是合適的選擇。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不斷提高腫瘤內科治療療效是本院腫瘤科多年來的堅持。近年來本科室使用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洪善貽教授經驗方———復方紅豆杉配合化療治療內分泌治療耐藥晚期乳腺癌患者,本文收集2017年7月—2020年6月臨床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30例患者均為2017年7月—2020年6月寧波市中醫院腫瘤科收治的經內分泌治療后進展、接受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年齡35~70歲,平均(5365±832)歲;其中肺轉移10例,肝轉移10例,腦轉移10例;病理類型均為浸潤性導管癌,化療用XT方案者15例,GT方案者15例。

查看全文

內分泌科住院患者護理安全應對措施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慢性病成為了主要疾病之一。護理工作對人文精神十分重視,且護理服務領域在不斷前進,護理管理朝著科學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內分泌疾病多為慢性、終身性疾病,因此護理工作對患者治療和預后的作用愈發突出,且內分泌系統的復雜性導致疾病種類多,專業性強,護理人員在專科功能試驗護理和健康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推動內分泌科護理工作的發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編者在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本書。《內分泌科護理手冊》一書中對內分泌科住院患者的護理安全隱患和應對措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同時對疾病的基礎知識進行了闡述,對內分泌科護理人員和內分泌科住院患者及其家屬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內分泌科護理手冊》是袁麗、武仁華主編,本書為《臨床護理指南叢書》之一,全書共11章,以疾病的基礎知識和診斷治療方法為基礎展開論述,同時根據護理問題、護理目標、護理措施等程序對編者在內分泌科護理工作中的思維、判斷、決策和護理實施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本書兼顧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的圍術期護理工作,包括術前、術中和術后三個截斷的護理。該書不僅對疾病的一般護理知識進行了描述,同時還對內分泌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隱患和危險因素進行分析,介紹了危象的處理和預防措施,能夠指導內分泌科護理工作。本書內容豐富多彩、實用性強,適合各種層次的護理人員作為學習和參考用書。書中對內分泌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隱患進行了分析。首先,患者和家屬對疾病治療具有過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內分泌慢性疾病患者居多,因此很多患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患者容易出現不良情緒,從而導致醫患關系變得緊張,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低,從而引發很多矛盾。其次,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護理人員專業能力低、缺乏責任心和協作意識,護理經驗不足,而且護理人員缺乏和患者溝通的技巧,導致患者的疑惑和不良情緒沒有得到及時解答和排除,從而導致護患之間的矛盾,加上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缺少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存在安全隱患。第三,因疾病影響很多患者存在體位性低血壓,且患者年齡整體偏大,平衡能力降低,視力較差,容易產生跌倒風險。第四,因患者年齡較大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住院患者墜床風險較高,且一旦墜床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第五,內分泌科部分老年患者存在老年癡呆的癥狀,因此有走失風險。第六,內分泌科部分老年患者年齡較大,記憶力下降,加上部分家屬忘記叮囑患者服藥,因此存在服錯藥和漏服風險。

針對以上護理安全隱患,書中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具體包括:首先,應建立完善的護理安全管理方案,成立專門的護理小組,根據內分泌科護理要點制定相應的護理管理機制,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三級安全監控網絡,對護理風險因素進行定期排查,及時發現護理安全隱患,對已經發生的不良護理事件進行反思和討論。第二,實施分級管理,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采取巡查護理,定期詢問患者的身體情況。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需進行全天24小時全面護理,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情況。第三,針對跌倒風險,護理人員要在容易發生跌倒的區域設計提示標牌,也可以為患者提供拐杖,保證夜間有照明,保持地面的干燥和暢通無阻,囑咐患者穿合適的鞋子。第四,針對墜床風險,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和觀察,必要時使用床欄。指導患者在床上翻身、洗漱和排便。第五,針對走失風險和錯漏服藥風險,書中也給出了詳細合理的應對措施。在生活中較容易忽視的方面書中也對護理人員進行了指導,像對于感覺比較遲鈍的患者要提醒患者遠離水源和電氣設備、防止燙傷等。在護理工作中,任何違反規章制度的不良護理事件都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患者在住院期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護理安全事件,因此需要對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內分泌科護理手冊》對內分泌科護理管理、常見風險評估和防范、內分泌功能實驗護理、疾病護理、常用藥物、護理和儀器操作進行了介紹,內容豐富,理論結合實際,力求詳盡準確。本書能夠為臨床護理人員、護理專業學生參考閱讀,也可作為護理管理、教學和護士繼續教育用書。

作者:劉漫 葉昱 單位:成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

查看全文

提升內分泌科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探討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提升內分泌科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的方法。方法選取我院內分泌科新分配的30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在進行崗位規范培訓前,先對培訓對象的綜合能力進行評估,然后采用以師帶徒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崗位規范培訓,對比他們培訓前后的各項考核的達標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醫生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結果經過培訓后,30名護理人員的各項考核達標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醫生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均有非常顯著的提高(P<0.05)。結論對低年資的護士實施以師帶徒的方式進行崗位規范培訓后,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內分泌科;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

近幾年來,隨著醫患關系的越來越緊張,為了減少和降低醫護患糾紛,保證護理質量和安全,需要對低年資護士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本文對我院30名內分泌科低年資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的培訓和提升進行簡要的探究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內分泌科新分配的30名護理人員作為本次的觀察研究對象,在這30名內分泌科的低年資護理人員中,所有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在19~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31±1.32)歲;從這30名護理人員的學歷背景來看,中專學歷的有3名,大專學歷的有16名,本科學歷的有11名。

查看全文

翻轉課堂在內分泌科實習課的應用

摘要:探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內分泌本科實習生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選取30名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每組15名學生,實驗組引入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考試及問卷調查的方式評價該模式對內分泌科實習生的教學效果,為教學醫院臨床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內分泌科;實習課;教學方法

內分泌科是一門復雜而抽象的臨床學科,其課程的學習主要分為理論知識和臨床實習2個部分。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必經階段,有效的臨床實習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對內分泌學的興趣,培養臨床思維,從而順利完成角色的轉換。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存在概念機制抽象不易理解、理論和實踐不能緊密結合等缺點,已經無法完全滿足目前內分泌科臨床教學的需要,因此,亟待探索新型的教學手段。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微課的制作日趨流行,將其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則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可借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突出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自發自主學習中提高能力,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1]。本文對此展開研究,探討微課聯合翻轉課堂模式運用于內分泌科教學中的價值。

1微課聯合翻轉課堂教學法的概述

1.1翻轉課堂的概念及特點

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是近年來國內發展比較迅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重新規劃課堂內外的時間,調整了知識學習和內化的時間及場所,即由傳統的“先課內再課外”變成了“先課外再課內”的形式,課前指導老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課前學習,學習效率大大提高[2]。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及積極性會明顯提高。另外,學生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得以鍛煉和提高。翻轉課堂的核心在于數字教育資源,要求學生借助信息化平臺,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課外進行符合自身學習能力的最大化的學習。課堂上,師生針對課前學生們的問題共同探究,獲得真知。

查看全文

深究生長激素內分泌瘤區分診斷

生長激素內分泌瘤(GH瘤),即體內生長激素持久性過多分泌引起的軟組織、骨骼及內臟增生肥大以及內分泌代謝紊亂。發生于青春期前、骺部未融合者為巨人癥(gigan-tism);發生于青春期后、骺部已融合者為肢端肥大癥(acromegaly)。此病并不罕見,男女之比約l.5:1。發病年齡以31~40歲組最多,21~30歲、41~50歲組次之。巨人癥極少有家族遺傳傾向,其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般都是正常身材。

1診斷

1.1臨床特征

1.1.1特殊面容和體態:如眶上嵴、顴骨及下頜骨增大突出,牙縫增寬,咬牙合錯位。胸骨突出,胸腔前后徑增大,骨盆增寬,四肢長骨變粗,手腳掌骨變寬、厚大。皮膚變厚變粗,額部皺褶變深,眼瞼肥厚,鼻大而寬厚,唇厚舌肥,聲音低沉等。

1.1.2內分泌代謝紊亂:女性月經失調、閉經,男性乳房發育。溢乳、性功能減退。可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少數患者可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和1型糖尿病。

1.1.3臟器肥大:常伴有高血壓、心臟肥大、左心室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硬化等,晚期可出現心力衰竭。

查看全文

內分泌醫學教學網絡教學運用

網絡教學是利用已經普及的電腦和寬帶網絡等硬件環境,依托專業的網絡現場教學平臺,實現異地、同時、實時、互動教學和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靈活便捷、高度互動、利于交流等特點,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筆者結合內分泌醫學臨床網絡教學的現狀和特點,對網絡教學在內分泌醫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網絡教學在高校的應用現狀

如今,網絡教學在醫學教學中日益受到重視,已經成為各大醫學院校的常見教學形式,有力地促進了醫學教育的發展,加快了醫學人才的培養步伐。我國現有各高校都已建有自己的網站,許多高校還有可供瀏覽的公開課、精品課的電子版,但整體而言,我國高校在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方面的表現仍然乏善可陳。因此,只有積極應對形勢變化帶來的壓力,及時轉變教學模式,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二、內分泌醫學臨床教學的特點及應用網絡教學的必要性醫學臨床教學是理論知識與實際臨床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是醫科學生由學生向合格醫生成功過渡的重要階段。實施有效的醫學臨床教學有助于提高醫學教學質量,提高未來醫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醫療水平,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筆者在內分泌內科教學實踐中發現,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內分泌科因為理論知識抽象,更新速度較快,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內分泌科醫療水平,就需要在傳統內科臨床教學的基礎上,大膽引入網絡教學。學習內分泌學,必須要掌握扎實的生理、生化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但是由于基礎理論知識較為瑣碎、抽象,多數學生對其一知半解,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死記硬背。間隔3年左右,當他們由基礎學習階段進入臨床學習階段,基礎理論課所學的知識忘得所剩無幾。在這一無法回避的前提下,讓實習生根據病史、癥狀和體征,去定位病灶位于某一內分泌腺體,無疑是“難如登天”。再者,內分泌理論教學及學生臨床實習時間較短,短時間內要求學生掌握內分泌疾病的特點并作出正確的判斷,也不太現實。在傳統的內科臨床教學中,內分泌部分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帶教老師也很難給學生講明白。應用網絡教學后,可以較容易地把內分泌的基礎理論知識講解清楚,對于學生來說也很容易系統地對這些瑣碎的基礎醫學知識從臨床應用角度上進行一次全面復習,從而降低臨床教學的難度,提高教學效果,節約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

三、內分泌醫學臨床教學中網絡教學的應用

1.留言板功能的應用。內分泌臨床教學網站中設有留言板,帶教老師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此項功能。學生可以在此匿名提問各種問題,真實、全面地反映其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帶教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不斷更新網絡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同時,帶教老師作為本專業的臨床醫生,應將其了解的內分泌學最新動態等內容及時上傳,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本學科的興趣,又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網絡實習與網上病例討論。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不斷的臨床實踐是臨床醫學完善和發展的關鍵。脫離病人及病例分析的臨床教學不能稱之為臨床教學。內分泌臨床教學也需要理論聯系實踐,因此,其網絡教學的重點是網絡實習和網上病歷討論。通過網絡教學,一方面,學生可以參與網絡醫療咨詢,根據其掌握的臨床理論知識嘗試幫助患者解決臨床問題,了解內分泌的常見病及多發病,不僅有助于理論聯系實踐,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另一方面,老師可以選擇典型病例與學生在網絡上進行討論。實習生有新的想法時,可以隨時通過手機登錄網站發表見解。

查看全文

神經生物學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教學研究

摘要:神經內分泌免疫超系統的相互作用對于進化、生態學和疾病易感性有重要意義。首都醫科大學開設的神經生物學課程超系統章節是特色內容,國內外教科書中鮮有系統概述。在概要復習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相關基礎內容和超系統概念的基礎上,參考相關文獻綜述和研究論文,重點講授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解剖學基礎和生物活性物質、相互作用以及炎癥和應激狀態下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的生理學改變。

關鍵詞:神經生物學;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教學方法

神經生物學作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是20世紀中后期才逐漸形成的一門學科。首都醫科大學是國內較早形成、建立神經生物學學科的醫科院校,形成了圍繞神經系統重大疾病、以轉化醫學為理念指導的神經科學研究特色。本校曾在20世紀90年代開設了針對五年制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和七年制(現“5+3”模式長學制)臨床醫學專業的神經生物學課程[1],主要講授神經生理學為主的相關內容。2007年以來,在國家級教學名師徐群淵教授的帶領下,主要參考Neuroscience-ExploringtheBrain(現為2016年WoltersKluwer出版社的第四版)對本門課程的授課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了涵蓋基礎神經科學重要內容的醫學神經生物學課程[2],其中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章(neuroimmuneendo-crinenetwork)節為本課程的特色內容。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都是作為典型的超系統(supersystem)進行發育和行使功能[3],其相互作用對于進化、生態學和疾病易感性有重要意義[4]。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教學重點講授三個系統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而這些內容在國內外神經生物學或神經科學的著作和教科書中鮮有系統概述。我們主要是參考相關文獻綜述和研究論文,再歸納和綜合后講授給學生進行學習和理解。

1超系統的概念

超系統是1997年日本學者Tada創造(coin)的術語,指高度整合了的生命系統如免疫系統,高等生物的神經系統和胚胎發育也可以被視為超系統[4]。Tada解釋了系統(system)和超系統的區別,認為:系統是由多種不同的組成部分或要素(compo-nentorelement)組成;其各組成部分之間有相互協調的關系,可以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系統的功能是為了特定的目的(particularpurpose)[4]。超系統則是由單個先祖細胞產生的不同組分組成;通過自適應(self-adaptation,即細胞適應其周圍環境細胞,若建立聯系則存活并分化,否則死亡)和共適應(co-adaptation,即周圍環境細胞也通過接受或發出信號來適應新分化細胞)而相互聯系自我組織產生的動態自我調節系統;其組分產生和功能運行沒有特定目標,是無目的地(purposelessly)適應早先形成的細胞環境過程中形成的[4]。我們給學生舉例簡要解釋了系統和超系統的概念。呼吸系統由上皮組織、平滑肌組織、結締組織和神經組織等多種組織組成,這些成分相互協調而發揮作用,主要是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這一特定目的。作為超系統的神經系統來源于神經干細胞即胚胎神經管上皮細胞,其在各種誘導因素作用下發育為各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發揮機體的感覺功能和運動調節功能以及學習記憶、語言和情緒等高級腦活動。

2超系統的解剖學基礎和生物活性物質

查看全文

PBL教學法在內分泌科臨床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情景模擬和PBL教學在內分泌科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內分泌科實習的醫學生90例為研究對象,2017年9月—2018年2月的30名學生編入A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帶教;2018年3月—2018年8月的30名學生編入B組,在傳統教學基礎上,聯合PBL教學;2018年9月—2019年2月的30名學生編入C組,在傳統教學基礎上,聯合情景模擬教學,觀察3組教學效果。結果B組和C組理論成績均高于A組(P<0.05),B和C組理論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和C組技能操作成績均高于A組(P<0.05),技能操作考試成績C組高于B組(P<0.05)。B組和C組學生學習興趣明顯高于A組(P<0.05)。結論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增加情景模擬和PBL教學,能明顯增加學生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提高理論成績和技能操作能力。

【關鍵詞】情景模擬;PBL;傳統教學;內分泌科;臨床教學;理論成績;技能操作

臨床教學是醫學教學中很重要的環節,內分泌學是內科學的重要部分,涵蓋多腺體、多器官,專業性強且內容繁雜,疑難罕見病例相對較多,臨床教學難度很大[1]。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學生的主動性更強,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情景模擬教學是在學習場景中導入有關的教學內容,可以增加學生的互動性和創新性。情景模擬教學作為心肺復蘇技能、心包穿刺技能和心臟體格檢查技能培訓的有效教學模式,已得到廣泛的開展[2-3]。針對本科實習生和輪轉研究生在我科臨床實踐時間較短、很難見到疑難罕見病例的現狀,我們在教學中采用PBL和情景模擬教學模式,探索適合內分泌臨床教學新模式。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實習的本科學生9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7年9月—2018年2月的30名學生為A組,2018年3月—2018年8月的30名學生為B組。2018年9月—2019年2月的30名學生為C組。A組中男13名,女17名,B組中男14名,女16名,C組中男15名,女15名。3組學生年齡、性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2方法1.2.1傳統帶教法以帶教老師主動講解為主,結合內分泌實綱要求,向學生講解內分泌科常見病的基礎知識點,疾病病因、臨床表現、體格檢查特點、診斷及鑒別診斷。定期進行典型臨床病例討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并學習臨床診療流程。1.2.2PBL教學帶教老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臨床工作中的典型病例,設計PBL相關問題。通過隨機數字表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5人一組。老師提前1周布置問題,小組成員搜集查閱文獻,做好討論筆記。學生根據問題檢索資料并歸納分析,提出診療方案,最后老師根據討論情況分析難點,歸納重點,并進行評價。1.2.3情景模擬教學設定特定的臨床情景,結合住院患者病例資料,由實習學生模擬醫生和患者,根據自身不同的角色模擬臨床診療過程。通過詢問病史、查體,提出可能的診斷及診療計劃,并進行匯報。1.3效果評價1.3.1評價方式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理論知識考試和技能操作考試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效果評價。興趣評價標準:不感興趣1分、一般2分、比較感興趣3分、非常感興趣4分,得分越高,說明學習主動性越高。1.3.2考核方法成績考核在內分泌科輪轉結束后進行理論考試(100分)和臨床操作考核(100分),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