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富余勞動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2:49: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富余勞動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富余勞動力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方案

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既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又是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求。為使我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向產業基地和重點企業有序轉移,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省、市會議和文件精神,特制訂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認識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是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緩解我縣工業規模企業招工難的重要舉措。想方設法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轉移力度、引導力度和對接力度,積極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由跨省勞務輸出為主向以縣內工業規模企業就業為主的轉變、由無序流動向有組織地到縣內工業規模企業就業的轉變、由謀生型轉移就業到全面發展型就業的轉變、由單純就業向就業和創業并重的轉變,切實激活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努力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方向的戰略轉移。

二、工作目標

1、聯通一個網絡。20*年底前,完成縣級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數據庫建設,統一全縣數據系統。20*年底前,實現縣、鄉兩級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互聯互通。

2、完善一個平臺。在全縣現有21個鄉鎮勞動保障所的基礎上,全縣各行政村按省、市統一要求設立村級勞動保障協管員。20*年底行政村級勞動保障協管員設立率要達到30%,20*年底達到80%,2009年全部建立。村級勞動保障協管員以村委會會計為主,各鄉鎮協管員名單要報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備案。

查看全文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思考

改革開放*年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新的問題、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之間的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等等。*縣也不例外,表現出鄉鎮之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等條件不相適應、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沖突、農民增收與結構調整不協調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人口問題嚴重制約了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大包袱,怎樣將這個包袱轉化為資源優勢,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是擺在*發展面前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人口問題解決得好與否,還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鑒于此情,我做了一些調查,并作了初淺的探索和思考。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分析

*縣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貧困縣,全縣總人口53.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0.94萬人,占總人口的95.1%;農村勞動力24萬人,占總人口的44.8%,占農業人口的47.1%;農村剩余勞動力10.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3.7%,據調查,每年還將以0.4萬人的速度遞增;有可耕地67.8萬畝,人均耕地1.04畝。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的生活也更加困難,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向外分流。許多農民為了生活和致富,不得不背井離鄉,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去打工掙錢,很多農民通過打工實現了致富的愿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通過多年的努力,勞務輸出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一項可挖掘的朝陽產業,現已建成了人力資源供給的后方基地,富余勞動力主要轉移到昆明、廣東、福建等多個城市,主要從事生產加工、包裝、建筑、保安、紡織、服務等二三產業。截止目前,今年共轉移農村勞動力10.2461萬個,通過技能和適用技術培訓轉移3730人,創勞務收入2.88億元。據統計,*年以來,累計3年已實現務工收入6.43億元,年均勞務收入2.14億元,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許多農民通過外出打工,不僅積累了資金,學到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更新了觀念,開拓了視野,成為了能自主創業的新型農民。一部分靠打工先富的民工,有的在外地定居創辦企業,有的引導帶動他人外出打工,有的回鄉辦廠、辦企業,成為致富路上的帶頭人,為地方創造了稅收,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當年外出打工的楊萬華,如今投資興辦了云南萬發選廠,并從家鄉招聘民工,提供了200余個就業崗位,創收入220萬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通過幾年艱辛的努力,*人力資源開發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轉移工作更加規范、有序。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的今天,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解決。

查看全文

農村勞動力資源及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為掌握xx縣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情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現狀和流動情況,了解農村勞務輸出動態,為進一步針對性地搞好農村勞務輸出奠定基礎,為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規律提供依據,為搞好招商引資工作創造條件,發展勞務經濟和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縣勞動保障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各鄉村基層,采取每個鄉鎮隨機抽查1個自然村的方式,分4個調查組進行了歷時3天的調查。通過認真仔細地調查和分析,對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及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結構及轉移狀況

(一)農村勞動力的資源與結構

從抽查的11個自然村來看,總人口為7092人,其中勞動力人數為4362人,占總人口的61.51%;從勞動力性別比例結構看:男勞動力占52.1%,女勞動力占47.9%;農村富余勞動力1441人,占勞動力資源數的33%,從農村富余勞動力性別比例結構看:男勞動力1035人,占71.8%,女勞動力406人,占28.2%;從農村富余勞動力年齡結構來看:16—35歲之間的男勞動力797人,占77%,36—60歲之間的男勞動力238人,占23%;16—35歲之間的女勞動力307人,占75.6%,36—50歲之間的女勞動力99人,占24.4%;從農村富余勞動力文化程度來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專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城市、沿海開放城市等經濟迅速擴張和縣有關部門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為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增收及城鄉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據此次調查統計,從抽查的11個自然村來看,有1050人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得到了有效轉移,占農村富余勞動力總量的73%。

查看全文

社保局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意見

為進一步完善城鄉統籌就業機制,大力推進本市郊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含郊區農村征地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力爭20**-20**年本市每年實現新增農村富余勞動力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的工作目標,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加強郊區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

切實加強對郊區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青年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不僅是為建設新郊區、新農村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勞動者,而且也是促進他們向非農就業轉移的重要舉措。

20**-20**年,本市每年要通過為5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建立職業培訓補貼個人帳戶,調動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職業技能和實現素質就業;要依托中職學校和有條件的培訓機構,實施校企合作定向培訓的方式,每年開發一批就業需求量較大的定向培訓項目,充分發揮培訓對促進農村青年就業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資源,根據郊區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的需求,在休閑服務、水產養殖、蔬菜栽培、綠化養護等方面開發符合區域發展特點、適合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特點的培訓項目和實訓項目,并將其納入區域性補貼培訓目錄。

要針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對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工作,重點指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市場急需且符合自身條件的培訓項目,幫助申領“職業培訓帳戶卡”、選擇培訓機構和辦理培訓報名手續。

查看全文

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調研

強化管理完善服務

加快勞動力轉移步伐

—某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調研

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全面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增收,加速小康社會進程中,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推動城鎮化進程是關鍵。

一、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現實需要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整農村就業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跨區域流動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新一代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就業,既為城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促進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又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隨著農業技術進步,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農業和農村內部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弱,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農村社會治安的穩定埋下了隱患。當前,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增收,成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查看全文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調研報告

一、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現實需要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整農村就業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跨區域流動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新一代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就業,既為城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促進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又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隨著農業技術進步,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農業和農村內部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弱,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農村社會治安的穩定埋下了隱患。當前,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增收,成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二、我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特點

(一)發展現狀

我縣是一個典型的熱區農業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增長較快,至2009年9月,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達12500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高速增長,使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任務更加艱巨。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來抓。通過加大勞務輸出宣傳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大勞動力培訓力度,多方尋找用工信息,加強信息反饋和跟蹤服務等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全縣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

至2009年9月止,全縣共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6524人(累計數),占全縣剩余勞動力總數的52.2%,僅2009年1至8月,全縣共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內430人,縣內2727人。

查看全文

在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現場會上的講話

這次全省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現場工作會議,是省政府決定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總結我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分析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面臨的形勢,研究制定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今天下午,孫剛同志還將對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進行具體部署,請大家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先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戰略意義

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既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又是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求。

(一)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提高全省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是我們工作的主要目標。現階段*與全國一樣,都面臨著帶領全省人民奔小康的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促進農民奔小康,必須突出抓住兩個關鍵:一是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業規模效應,提高農業附加值,提高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這是農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是把穩定農業生產與提高農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要通過農業規模化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的效益來增加農民的收入。二是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出來,促進就業。只有通過農民的轉移就業,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為奔小康提供重要的經濟基礎。這幾年我省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年,我省跨省勞務輸出562.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40億元。今年預計我省到沿海的務工人員會超過年初預定的560萬人目標,達到600萬人。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比較好的、房子比較新的家庭,一般都有1-2個人在外務工。因此,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對改善和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繼續加大力度,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大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省內工業園區、向新興產業轉移就業的力度,盡最大努力使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都實現轉移就業。

(二)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擴大招商引資、促進工業園區發展的迫切需要。工業園區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對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依托園區辦工業,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園區經濟呈高速發展之勢,為加速全省工業化進程增添了強大的后勁。工業園區大量企業的進駐和投產,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擴大就業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強健的產業載體,使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成為可能。隨著我省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全民創業的深入推進,省內許多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已經開始出現“招工難”問題。現在工業園區和企業的發展、招商引資的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優惠政策、環境的競爭,更重要的表現在勞動力資源的競爭、技能人才的競爭。各級政府必須下大力氣,在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繼續鞏固和提高向沿海發達地區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水平,而不是簡單的擴大規模。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通過我們強有力的組織引導,讓更多經過培訓、素質較高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向工業園區企業轉移,向新興的工業產業轉移,實現由跨省就業到省內省外就業并重的戰略轉變,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緊迫的、突出的戰略任務。所以我們在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今天,一定要實現這個重大的轉變,由過去主要注重向沿海輸出農村勞動力向省內省外就業并重的戰略轉移,并盡可能通過培訓,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我省工業企業、工業園區、新興產業、城市產業就業,形成青壯勞力、技能人才留在家鄉,更好發展的局面。我們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一定要引導好、組織好、政策扶持好、對接好。今天召開這個現場會,就是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任務,研究采取更好的辦法措施,實現這個戰略轉移,形成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與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機制,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更好的在工業園區,在企業,也包括在*新興城市產業、農村龍頭企業的就業。

(三)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近年來,我省城鄉聯系顯著增強,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農民的就業問題尚未納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擴大。據統計,*年我省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為2.7∶1。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農村富余勞動力沒有充分就業是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一是消除就業歧視,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讓農村勞動力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途徑。二是打破制度壁壘,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障礙,大力推進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教育衛生制度的改革,重點做好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三是統籌城鄉發展,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作為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做到有序流動,穩步推進、協調發展。

查看全文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經驗材料

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新形勢下實施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縣堅持“富裕農民,首先要減少農民”的指導思想,通過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及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等措施,進一步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我縣轄六鄉一鎮,20個行政村,縣域總人口6.48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3510人,勞動力11255人。現有富余勞動力1360人。近兩年來,全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01年轉移493人,創外出勞務收入15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1.9元;2002年轉移1009人,創外出勞務收入17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2.1元。今年上半年全縣勞動力轉移人數達582人,從事第一產業235人、第二產業77人、第三產業270人。截止6月底,勞動力轉移已實現人均純收入43元,為全縣完成勞動力轉移增收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中,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造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近年來,我縣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縣級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積極在土地、稅收、服務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努力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吸引了一大批規模企業來投資建設。等企業相繼落戶。截止目前,全縣共引進農業開發、石材、工業加工、旅游開發等企業85家,這些企業的引進為我縣農村勞力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勞動力760余人。

(二)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圍繞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開辟農民勞務空間。我們把特色種植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狠抓了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按照抓大扶強的原則,重點扶持了等特色農業綜合開發企業,已成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幾年的發展,這些龍頭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企業與農戶之間逐步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今年,全縣以葡萄、番茄、辣椒為主的特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到3.8萬畝,占總播面積的21.7%。帶動農戶986戶,吸納農村勞動力235人。

(三)大力發展畜牧業,努力拓寬農村勞動力輸出渠道。近年來,我縣堅持把畜牧業做為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重大戰略舉措,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強引導和資金扶持力度,突出發展農區畜牧業,促進了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預計到今年末,全縣各類牲畜飼養總量將達到20.2萬頭(只),同比增長6.82%,年內出欄牲畜10萬頭(只)。肉類總產3390噸,增長17.43%,奶類產量600噸,增長40.85%,禽類產量898噸,增長10%,各種禽類出欄30萬羽。農區牲畜達11.66萬頭(只),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達到24%,畜牧業收入占農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過畜牧業發展,為全縣1546名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興支柱產業,拓寬農民外出勞務收入。隨著我縣旅游業、石材業的迅速興起,圍繞旅游業、石材業參與二三產業經營的農民越來越多,對吸納轉化農村勞動力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積極鼓勵引導農民從事加工銷售、儲藏保鮮、運輸、餐飲娛樂、社區服務等渠道,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第三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2年全縣從事二三產業的戶數達到2511戶,從業人員3127人,其中54%來自農村;私營企業31戶,其中26%來自農村。總收入達到405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1元,占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21.1%。

(五)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認真貫徹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勞動技能和適應能力。組織農業科技人員、示范戶、農村青年經紀人,把先進的技術、實用的技能以及新觀念、新意識送到農民家中。通過科技之冬、科技下鄉、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等形式,使全縣農村青年受教育面達80%以上,為農民掌握新技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

查看全文

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轉移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今天的會議,主要任務是認真總結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面臨的形勢,貫徹落實全省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現場會議精神,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區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剛才,朱伯崇、鄧望興兩位同志已對全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請大家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再強調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大意義

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又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既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又是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求。

(一)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提高全區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是我們工作的主要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促進農民奔小康,必須突出抓住兩個關鍵:一是進一步大力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業規模效應,提高農業附加值,提高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這是農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是把穩定農業生產與提高農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二是在提高向沿海發達地區勞務輸出水平的同時,積極有序地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這幾年我區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06年,我區跨省勞務輸出18.9萬人,今年我區到沿海的務工人員已經超過年初確定的15.8萬人的目標,達到19萬人。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比較好的、房子比較新的家庭,一般都有1-2個人在外務工。因此,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對改善和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必須繼續加大力度,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大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臨川(撫北)工業園區、向新興產業轉移就業的力度,盡最大努力使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都實現轉移就業。

(二)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擴大招商引資、促進工業園區發展的迫切需要。工業園區是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對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區委、區政府依托園區辦工業,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園區經濟呈快速發展之勢,為加速全區工業化進程增添了強大的后勁。工業園區大量企業的進駐和投產,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為擴大就業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強健的產業載體。隨著我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全民創業的深入推進,我區許多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已經開始出現“招工難”問題。現在工業園區和企業的發展、招商引資的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優惠政策、環境的競爭,更重要的表現在勞動力資源的競爭、技能人才的競爭。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在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繼續鞏固和提高向沿海發達地區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水平,而不是簡單的擴大規模。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通過我們強有力的組織引導,讓更多經過培訓、素質較高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向工業園區企業轉移,向新興的工業產業轉移,實現由跨省就業到市區內外就業并重的戰略轉變,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緊迫的、突出的戰略任務。今天我們在這里開動員會,就是重點圍繞這個中心任務,研究采取一些更好的辦法措施,實現這個戰略轉移,形成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與工業園區、企業用工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機制,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更好地在農村龍頭企業和工業園區的就業。

查看全文

各具特色的國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模式

目前,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在社會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國家該比重不到3%。而在工業化的初期,這些國家農業勞動力在社會總勞動力中所占的比重雖然較高,但并未像現在發展中國家那樣存在大規模的富余勞動力,個別國家甚至還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象(例如美國)。從整體上看,這些國家非農化與城鎮化的進程是同步的。但這些國家受本國經濟、歷史、文化、制度、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具體模式仍各具特色。

英國圈地式的強制性轉移模式

英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始于15世紀末,止于19世紀中葉。從轉移模式看,英國選擇的是圈地運動式的強制性轉移模式。

英國的農村勞動力在圈地運動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轉向非農產業。英國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所占比重在西歐各國中也是最小的。隨著英國非農產業的發展,從15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甚至在個別地方延續到19世紀初期,英國經歷了用暴力驅趕小農的大規模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造成了大量農業人口背井離鄉,這些農業人口不得不受雇于手工工場,從而解決了毛紡織業對勞動力需求問題。

英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不是建立在農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英國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糧食和作為原料的農產品主要來自國外。18世紀60年代,英國生產的糧食可以滿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而且還可以出口。然而,隨著英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城鎮化的推進,英國消費的糧食、肉類和農業原料越來越依靠從外國進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