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年人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6:38: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老年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老年人

農村老年人醫療消費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江蘇省的實地調查,利用兩部模型法對農村老年人醫療消費行為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老年人口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決定了老年人群擁有更大的健康風險和更多的醫療消費需求,老年人的個人和家庭特征、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疾病的嚴重程度、參加合作醫療的情況和醫療服務的質量等因素對農村老年人口醫療消費起著決定作用。

關鍵詞:老齡化;醫療消費;就診決策;醫療支出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國老齡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和老齡化速度快速提高,社會在養老保障、老人福利設施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江蘇是全國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省份之一,根據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2006年,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①為12.72%,江蘇省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4.95%,名列全國第4,其中,農村老年撫養比達到17.83%,高出城市6.16%。農村老齡化速度快于城鎮的原因在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轉移的主要對象是年輕人,農村和城市的年齡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強調人在進入老年階段后應繼續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因此,在老齡化的背景下探討農村老齡人口這一特殊群體醫療服務的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農村老年人醫療消費行為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江蘇省的實地調查,利用兩部模型法對農村老年人醫療消費行為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老年人口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決定了老年人群擁有更大的健康風險和更多的醫療消費需求,老年人的個人和家庭特征、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疾病的嚴重程度、參加合作醫療的情況和醫療服務的質量等因素對農村老年人口醫療消費起著決定作用。

關鍵詞:老齡化;醫療消費;就診決策;醫療支出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國老齡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和老齡化速度快速提高,社會在養老保障、老人福利設施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江蘇是全國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省份之一,根據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2006年,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①為12.72%,江蘇省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4.95%,名列全國第4,其中,農村老年撫養比達到17.83%,高出城市6.16%。農村老齡化速度快于城鎮的原因在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轉移的主要對象是年輕人,農村和城市的年齡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強調人在進入老年階段后應繼續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因此,在老齡化的背景下探討農村老齡人口這一特殊群體醫療服務的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淺析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農村的老年人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很久以來,人們關注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養老問題,而對在黃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農民的養老問題卻關注甚少。事實是全國1.43億的老年人口當中就有將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由于農村生活條件與城市相比較差,加之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因此目前農民的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而能否妥善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敗。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農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養老現狀,探討現階段農村養老的可行路徑,是理論和現實都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目前農村老年人口養老現狀分析

對于農村養老,人們一般都認為,有兒女的老人由兒女家庭贍養,沒兒女的作為五保戶也由當地村莊集體供養,好像他們沒有養老的后顧之憂。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生于農村,對農村老人養老狀況比較了解,而且近兩年在山西貧困地區做過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在當代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的矛盾變得愈發尖銳起來,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農村老年人賴以養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戰。勿庸諱言,家庭養老依然是現階段我國養老的基本模式。但從現實社會及調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擔所有的養老任務,正受到來自于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業化社會共同引發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結構核心化等嚴峻挑戰,也就是說,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面臨著種種矛盾和困惑。

1.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擁有子女人數減少,即家庭人口小型化,從而削弱了家庭養老功能。盡管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其擁有的子女數也大大下降,導致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養老人的功能逐漸削弱。過去一般是一對夫婦供養一對老人,現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對夫婦供養兩對及兩對以上老人,不僅財力上難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從心,靠兒養老的傳統模式逐漸改變。

2.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原有的優勢地位正在失去,年輕一代敬老愛老意識的匱乏,致使家庭養老的主體責任正在淡化、丟失。在過去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術,有豐富的生產經驗,掌握著家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家庭和社會地位較高。現在掙錢靠科學、靠技術、靠外出打工。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老年人失去原有的優勢。由于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農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家庭養老,其基本生活需要由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經濟狀況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很容易產生糾紛。尤其在當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各種思想活躍,傳統養老觀念受到挑戰,年輕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認同養老的同時,行為上則表現得更為現實和自我。

查看全文

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探究

摘要:現階段社會發展中,人口老齡化情況日益嚴重。在我國農村地區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對農村地區發展造成一定的壓力影響。加之農村“空巢老人”與“留守老人”情況的不斷出現,造成了農村老年人養老成為困難。為解決這一情況,應對現階段農村養老保障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以求找出有效的方法通過實踐幫助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的問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農村養老;老年人生活;晚年保障

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為對人口進行有效的計劃控制,我國提出了“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實行至今,雖然對于人口的數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造成了養老難的問題。特別是目前的農村發展中,對于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缺乏相關體系保障,在對老年人提供養老時會面臨多種問題。因此,加快對農村養老體系的完善是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關鍵。

一、我國現階段的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制度缺乏保障。對于農村養老保障相關制度的制定需要與目前農村的實際發展相結合,使得對大部分的需求進行滿足。但由于這項工作耗時耗力,且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只能在能力范圍內滿足大部分的需求。首先,目前對于農村養老保險金的管理不科學,無法有效促進保險管理金的有效利用。除此之外,我國在養老和醫療保險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已經逐漸建立,但僅止步于對于疾病貧困等方面,更為深入的風險保障并不完善,包括護理與贍養等方面需要不斷的制度建設完善。(二)家庭養老供給缺少,老年人的生活負擔大。隨著人口老齡化嚴重,老年人口數量的劇增,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現階段我國的主要養老方式是依靠子女贍養,在農村地區,這種養老方式尤其普遍。隨著國家勞動力的不斷減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向城市轉移,受計劃生育基本政策的實施,導致家庭人口逐漸降低,農村人口出生率也隨之降低。在老年人不斷衰老的情況下,青壯年的人口量逐漸下降,對以后的養老問題造成困難。多數的農村老年人成為留守,在生活上無法及時得到子女的照料與關愛,加之一些留守兒童的照看也隨著勞動力的轉移交給了老年人,造成老年人對于自身生活的料理無法完全顧及,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三)農村的養老資源匱乏,出現供需失調的現象。對于農村的老年人而言,在能力所及的時候進行一些農活是他們的唯一可干之事,除此之外,他們的日常生活較為單調,每天生活方式大致相同。在農村里,對于老年人的醫療設施、養老場所以及休閑活動場所都很少會有,并且還有對養老資源利用不足的情況,造成養老資源的浪費,更沒有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實質性的提高。就目前農村的養老院來看,入住率普遍不足1/2,較大的部分仍然沒有得到運用。在很多老年人的意識里,由于自身對養老的認識不夠,不愿意選擇進入養老院度過晚年生活。但是老年人因為年齡及身體多方面的原因,生理機制與身體特征會逐漸弱化,多數人超過70歲后會對事情更加力不從心,特別是有疾病隱患的老年人,日常的生活起居無法自理。但由于目前的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對于專項護理方面的養老服務仍在建設,缺乏大量的專業人員,因此無法對農村老年人提供有效的養老服務保障。(四)農村社會相關養老險水平較低,且實際覆蓋區域小。對于農村的居民而言,養老保險是較為稀少的事情,對于養老保險的認知較低,缺乏對于養老保險的全面認識。再加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相關操作較為落后,水平較低,無法有效持續,以及農村的生活水平與城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養老保險的購買認知較為薄弱,且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相關部門在農村進行養老保險的推廣時會形成一定的阻礙。多種情況驅使下造成了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投保率較低,保險發展水平過低的現象。

二、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保障的對策建議

查看全文

農村老年人醫療消費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江蘇省的實地調查,利用兩部模型法對農村老年人醫療消費行為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老年人口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決定了老年人群擁有更大的健康風險和更多的醫療消費需求,老年人的個人和家庭特征、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疾病的嚴重程度、參加合作醫療的情況和醫療服務的質量等因素對農村老年人口醫療消費起著決定作用。

關鍵詞:老齡化;醫療消費;就診決策;醫療支出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國老齡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和老齡化速度快速提高,社會在養老保障、老人福利設施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江蘇是全國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省份之一,根據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2006年,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①為12.72%,江蘇省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4.95%,名列全國第4,其中,農村老年撫養比達到17.83%,高出城市6.16%。農村老齡化速度快于城鎮的原因在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轉移的主要對象是年輕人,農村和城市的年齡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強調人在進入老年階段后應繼續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因此,在老齡化的背景下探討農村老齡人口這一特殊群體醫療服務的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農村老年人養老分析論文

一、目前農村老年人口養老現狀分析

對于農村養老,人們一般都認為,有兒女的老人由兒女家庭贍養,沒兒女的作為五保戶也由當地村莊集體供養,好像他們沒有養老的后顧之憂。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生于農村,對農村老人養老狀況比較了解,而且近兩年在山西貧困地區做過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在當代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的矛盾變得愈發尖銳起來,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農村老年人賴以養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戰。勿庸諱言,家庭養老依然是現階段我國養老的基本模式。但從現實社會及調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擔所有的養老任務,正受到來自于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業化社會共同引發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結構核心化等嚴峻挑戰,也就是說,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面臨著種種矛盾和困惑。

1.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擁有子女人數減少,即家庭人口小型化,從而削弱了家庭養老功能。盡管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其擁有的子女數也大大下降,導致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養老人的功能逐漸削弱。過去一般是一對夫婦供養一對老人,現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對夫婦供養兩對及兩對以上老人,不僅財力上難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從心,靠兒養老的傳統模式逐漸改變。

2.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原有的優勢地位正在失去,年輕一代敬老愛老意識的匱乏,致使家庭養老的主體責任正在淡化、丟失。在過去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術,有豐富的生產經驗,掌握著家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家庭和社會地位較高。現在掙錢靠科學、靠技術、靠外出打工。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老年人失去原有的優勢。由于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農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家庭養老,其基本生活需要由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經濟狀況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很容易產生糾紛。尤其在當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各種思想活躍,傳統養老觀念受到挑戰,年輕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認同養老的同時,行為上則表現得更為現實和自我。

3.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擔勞務和家務的雙重勞動,子女對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難以較好實現。為了改變生活和擺脫貧困的處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農村年輕人不滿足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大量向城市流動,進行務工和經商。留守在農村的大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絕大多數老人的生活要靠自己,處于自養狀態,同時還要承擔照料下一代和從事農活等體力勞動。比如,山西的臨縣,近年來本縣50多萬人口中就有10多萬外出打工。這些常年在外拼搏的打工者,生活艱辛。收入較好的尚能給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費,許多打工者僅能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自顧不暇,沒有力量顧及老人。在臨縣我們看到,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養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許多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旦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因無固定收入,生活風險和困難程度均高于城鎮老人。

查看全文

農村老年人犯罪特點、原因及對策探討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人們常以“最美不夕陽紅”來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們的社會推崇尊老敬老,關心老年人是全社會的責任,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它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些年來,由于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經濟文化的顯著發展,科技及醫療水平的巨大進步,加上計劃生育國策的有效實施,使得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強。到20世紀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3億,約占總人口的10%。倡,近幾年,一種不和諧的社會現象——由于社會、家庭環境對老年人身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犯罪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犯罪屢有發生,且在一定范圍內呈上升趨勢,給“夕陽”蒙上了一層陰影。農村老年人操勞一生,本該含飴弄孫,趣遣時日,但有些人卻因犯罪而鐵窗相伴。這些農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墮落成社會的罪人,既嚴重危害了社會,同時也給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從人口比例來看,我國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絕對數仍不容小覷,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這對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福建省龍巖市的農村老年人犯罪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探討。 一、主要犯罪特點

據統計,2001年至2003年10月,龍巖市兩級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50周歲以上的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總人數5195的4%。2001年批準逮捕農村50周歲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總人數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總人數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總人數的3.69%。年齡在50至60歲之間的犯罪嫌疑人占絕大多數,共142人,占總數的73%,平均年齡為55.97歲,年齡最大的為80歲。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種,主要屬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及侵犯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等類型。

1、涉林犯罪所占比例最重。2001年以來該市檢察機關批捕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屬涉林犯罪的共86人,占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44.33%,主要涉及失火、盜伐、濫伐林木、非法采伐珍貴樹木、非法獵殺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等罪名。其中,失火犯罪最為突出,共41人,2001年以來分別占當年的10.61%、35.06%、13.73%,僅2002年就達27人,均為因掃墓、野外用火不當等引起較大面積燒山毀林;其次為盜伐林木犯罪,共計38人。

2、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及拐賣婦女兒童罪等類型。2001年以來批捕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14人,拐賣婦女兒童罪7人。2001年4月29日凌晨,81歲的農民余某問酣睡中的78歲老伴幾點了,問了幾遍老伴都沒回答,最后老伴說:“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嗎?”豈料就一句平常話,竟勾起了余某的心頭火。余某心想:子女不在身邊,現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還怎么活,不如把她殺了,我也死了算了。9時許,余某趁老伴不備,將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頸部,致使老伴兒大出血死亡,自己自殺未遂,后被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人老了,體力差了,收入少了,這使得農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權逐漸發生動搖,作為一家之長的形象開始發生變化。一些修養較差、缺乏道德觀念的子女看到父母親不能給家庭帶來收入和其他好處,有可能用惡劣的態度對待老年人。如程某故意殺人案,程某生活本來就拮據,其子還經常向程某要錢,一次兩人因錢的事發生爭吵,其子拿出菜刀要砍程某,程某奪下菜刀對其子連砍十八刀致其死亡。

3、農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視。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觀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極化、深度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對性和物質的需要方面。此外,老年人的體質相對以往也增強了許多,體力的充沛為老年人實施一些暴力型犯罪提供了身體上的便利條件。2001年以來批捕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涉及強奸罪15人,其中被害人屬未成年人的有8人,屬精神發育遲滯的有6人。另外涉及猥褻兒童罪2人,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2人。罪犯多是喪偶、離異、孤寂之人,他們大多家庭居住單門獨戶,與人交往較少,或子女成家立業遠離自己,或老伴去世、離異,故缺少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人格障礙,而其獨來獨往又為實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69歲程崇華案發前幫助某小學的教師及學生煮飯。自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他利用中午該校女學生小莉、小珊、小菁到其房里玩耍之機,以給糖果或零錢為誘餌,先后共奸淫3名幼女14次。其中被害人小莉被奸淫6次致懷孕,由于小莉腹部隆起而案發,并被送往醫院施行人流手術。61歲的赤腳醫生侯某租別人家的房子開一家個體診所,經濟上比較富裕,但老伴早亡,也一直沒有再婚,生活孤單,精神缺乏寄托,一次趁房東家無人之機,將房東家不滿14歲的小保姆金某奸淫。農村老年人性犯罪一般不進行準備、策劃,大多都是臨時起意,采用的也大多局限于暴力威脅和欺騙利誘等較為原始的犯罪手法。例如,61歲的郭某將本村的幼女曾某誘騙到一龍眼林中,對其實施奸淫,次日,遂被抓獲。而52歲的林某則是見10歲幼女劉某上廁所,一時起意,跟上去用手伸進劉褲子內對劉某進行猥褻,劉某放聲大哭,遂案發被抓。

4、涉及的罪名發生變化。由于老年人感知和記憶能力的巨大衰退,老年犯罪人一般不實施需要精心的作案準備和高度緊張的作案過程的犯罪,因而一般不呈現智能性。過去農村老年人犯罪作案手段一般都比較簡單,且多為單獨作案,說明老年人犯罪并不因年齡增長、經驗豐富而使作案能力、作案技巧提高,這與這些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且多為農民有直接關系,這一特點與青少年多為結伙犯罪形成鮮明對比。犯罪手法也比較間接、隱蔽。農村老年人犯罪,尤其體力不濟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往往不是自己親自實施,而是假借他人的行為實施。常常教唆或幫助有責任能力的人實施。60多歲的周某因與某鞋店店主發生口角,為了泄憤報復,竟利用金錢引誘未成年人放火,燒毀鞋店內的物品,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萬余元而被判處徒刑。在審理的盜竊案件中,有15件是老年罪犯假借他人之手完成的。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較為復雜、需要一定組織策劃的犯罪類型,如賭博罪、非法采礦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買賣爆炸物罪等,應引起注意。后三者均為2003年才出現的犯罪,而賭博罪近年來在呈上升趨勢,2001年沒有,2002年和2003年分別為2人、3人,且其中4人均為利用“六合彩”騙賭的犯罪嫌疑人。如2002年4月以來,犯罪嫌疑人邱啟堂(52歲)在其子邱金華的協助下,利用電話和傳真機向本村邱仁和、邱以圣等80余人銷售“六合彩”20余期,收注金額6萬余元,還發展下線莊家陳廣州、范道錦、江品賢等5人。

查看全文

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研究

[摘要]老年人是農村常駐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村年輕一代的進城,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面臨諸多生活問題。為解決農村老年人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公共醫療、公共市場四方面設計了公共服務信息系統,該系統能夠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信息系統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9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6658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1.9%,并且有65%分布在農村。隨著農村年輕一代的進城,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面臨諸多生活問題。現有農村老年人生活問題可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缺乏充足的醫療保障。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設施并不完善,醫療設備的普及率很低。據調查,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差,由于農村空巢老人多年從事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之生活質量和自身保健意識比較低,所以他們的身體素質相對較差。二是缺乏日常生活保障。農村老年人缺乏安全、便捷、暢通的出行,農村交通保障條件存在著明顯不足,農村的交通體系薄弱且分散,且交通工具的使用率低,不能滿足農村老年人出行便利的要求。三是缺乏精神慰藉。廣大農村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相對滯后,休閑娛樂設施基本空缺,農民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四是缺乏經濟物資保障。農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中勞動收入占41.2%、離退休金養老金占4.6%、家庭供養占47.7%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占4.5%。在農村由于養老觀念的改變和人口流動的影響,加之社會保障滯后的原因,許多老年人不得不依靠自身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實際經濟狀況較差。以農村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以各類信息技術為支撐,加強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改變農村發展現狀,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強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獲得感,加強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使廣大知識青年扎根農村,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是以公共信息交互平臺為基礎建立的,基于資源運營機制,以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為支撐,通過建設公共的服務信息平臺,以行政村為聚集核心,將村莊社會信息、產業發展、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維護等要素進行網絡化、智能化集成。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旨在更好地指導智慧農村建設實踐,方便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生活,以嵌入式系統、微機電腦、軟件和算法等為支撐技術,基于高精度、新型傳感器、RFID技術及智能儀器儀表等感知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數據運算及處理技術、信息安全等技術,在感知、網絡通信、應用等層面構建農村信息系統。圖1農村工作服務信息系統運作方式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是基于互聯網的環境,構建一個連接生產生活各個環節,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的電子商務運營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讓廣大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電子觸摸屏等多種途徑,了解到自己所需信息,實現村級公共事務管理便利化、為民服務智能化,真正做到管理到點、服務到家、宣傳擴面,提高農村社會生活現代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建設農村特有的智能生活體系,促進經濟增長。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需求為目的,不斷建設和完善農村配套設施技術和公共服務體系,探索我國農村科學發展新模式,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依托該系統,可以供求信息、業務推薦、業務洽談和相關交易信息,可以提供醫療、教育、交通、娛樂等服務,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通過建設農村網絡信息系統,設計配套軟件,開發系列手機應用軟件,并配備智能語音等配套服務,讓居民主動參與到智能系統中去,使農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信息系統通過結合當地生產生活實際情況,開展快遞、打車、美食等一系列服務,增強系統實用性,同時吸引更多的居民使用。農村老年人的公共服務問題是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礎性問題,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意義重大,農村公共服務與鄉村振興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總書記在論述鄉村振興戰略時所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其中每一條實現都離不開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升。建設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而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推廣實施離不開農村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和現代科學信息技術在農村居民群體的推廣。

1積極開展政企合作,合理運用媒體宣傳

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參與,積極引進社會投資,可采取公私合營模式。基層政府建立規則并提供政策支持,企業進行系統的建設和維護工作。我國現階段農村的建設需要依靠政府的強力推進,要大力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融合西方社會農村發展經驗,創新農村發展路徑。在全國各省區,率先建立示范基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過示范基地及下鄉活動帶動周邊農村老年人的認可與學習,鼓勵并支持農村老年人接觸信息化系統。另外可選擇廣大老年人信得過的媒體品牌,運用報紙、電視、廣播、視頻、公眾號等系統進行報道,適度創造熱點新聞,提高農村居民對系統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吸引廣大農村老年人群體使用。

2大力建設村莊配套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查看全文

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鄉村社會轉型;留守老人;社會保障

[論文摘要]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鄉村社會轉型,使傳統的“鄉土中國”變成了現代的“流動中國”,這無疑給廣大鄉村社會發展創造了難得的契機,與此同時也給傳統的鄉村養老體制帶來了沖擊。隨著我國鄉村社會化、現代化進程的加深,改革與創新鄉村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文章將以我國西部地區貴州省的w村為個案來調查分析鄉村社會轉型中村莊老年人社會保障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本項研究的調查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我們對W村老年群體的社會保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方式包括問卷、訪談、座談會三種形式。其中在定量調查方面,我們對村莊的206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效問卷198份,問卷有效率%.1%o

W村位于該省的西南部,共有人口470戶1762人,民族構成中絕大多數為苗族。區域面積3公里,多是山地,交通不便,耕地面積狹小(共計884畝),人均耕地不足0.6畝,使得大批剩余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根據村委會的統計,僅從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間就新增外出務工人口18人,累計在外務工村民已經達到700余人,約占當地總人口的40%。現今W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比率為11.86%,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155位,占總人口的比率為8.79%,按照國際通用標準,①可以說已經完全進人了老齡型社會結構。

一、鄉村社會轉型期老年人社會保障的現狀

鄉村社會流動給村莊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同時解構了原來“鄉土社會”的穩固生態結構。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是以家為本位,以家長為內核,由遠及近,能放能收的差序格局。”[’〕也就是說,過往社會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以家庭為核心來完成的,家庭是鄉土社會保障的核心。進人“流動中國”之后,鄉村勞動力的流出給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提出了重大挑戰。

查看全文

西部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體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而農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老年人群體。農村老年人口規模大,近年來,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在加快,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74億,約占總人口的12.78%。而農村青壯年都在外打工,無法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因此,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了解他們的現狀,積極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現代人不得可以回避、一定要關注的問題。為此,筆者于2007年7月對四川省成都市安靖鎮的林灣村進行了調研,調研以面對面的訪談為主,輔之以問卷的形式進行。

二、現狀描述

1、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

安靖解放前屬于成都縣管;解放初,1952年時,成都縣撤消。取名為安靖的寓意為安寧和祥。安靖鎮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位于郫縣東端,北鄰新都區大豐鎮,南接郫縣犀浦鎮,東南與成都金牛鄉、洞子口接壤。距成都火車北站僅5公里。

全鎮幅員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061畝。轄1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93個村民小組。本地總人口2.3萬人,其中外來人口10萬。有17個黨支部,90個黨小組,742名中共黨員。1996年被列為省級小城鎮試點鎮。鎮內交通四通八達,沙西線、繞城路貫穿全境,連接郫縣、成都及鄰縣的主干道犀安路、洞兩路、安豐路、安團路全面貫通,縱橫交錯。通訊發達,有高等級電信支局1個,開通程控電話3000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