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研究
時間:2022-07-19 02:59:17
導語: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老年人是農村常駐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村年輕一代的進城,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面臨諸多生活問題。為解決農村老年人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公共醫療、公共市場四方面設計了公共服務信息系統,該系統能夠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信息系統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9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6658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1.9%,并且有65%分布在農村。隨著農村年輕一代的進城,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面臨諸多生活問題。現有農村老年人生活問題可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缺乏充足的醫療保障。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設施并不完善,醫療設備的普及率很低。據調查,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差,由于農村空巢老人多年從事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之生活質量和自身保健意識比較低,所以他們的身體素質相對較差。二是缺乏日常生活保障。農村老年人缺乏安全、便捷、暢通的出行,農村交通保障條件存在著明顯不足,農村的交通體系薄弱且分散,且交通工具的使用率低,不能滿足農村老年人出行便利的要求。三是缺乏精神慰藉。廣大農村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相對滯后,休閑娛樂設施基本空缺,農民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四是缺乏經濟物資保障。農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中勞動收入占41.2%、離退休金養老金占4.6%、家庭供養占47.7%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占4.5%。在農村由于養老觀念的改變和人口流動的影響,加之社會保障滯后的原因,許多老年人不得不依靠自身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實際經濟狀況較差。以農村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以各類信息技術為支撐,加強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改變農村發展現狀,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強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獲得感,加強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使廣大知識青年扎根農村,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是以公共信息交互平臺為基礎建立的,基于資源運營機制,以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為支撐,通過建設公共的服務信息平臺,以行政村為聚集核心,將村莊社會信息、產業發展、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維護等要素進行網絡化、智能化集成。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旨在更好地指導智慧農村建設實踐,方便農村老年人公共服務生活,以嵌入式系統、微機電腦、軟件和算法等為支撐技術,基于高精度、新型傳感器、RFID技術及智能儀器儀表等感知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數據運算及處理技術、信息安全等技術,在感知、網絡通信、應用等層面構建農村信息系統。圖1農村工作服務信息系統運作方式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是基于互聯網的環境,構建一個連接生產生活各個環節,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的電子商務運營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讓廣大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電子觸摸屏等多種途徑,了解到自己所需信息,實現村級公共事務管理便利化、為民服務智能化,真正做到管理到點、服務到家、宣傳擴面,提高農村社會生活現代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建設農村特有的智能生活體系,促進經濟增長。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需求為目的,不斷建設和完善農村配套設施技術和公共服務體系,探索我國農村科學發展新模式,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依托該系統,可以供求信息、業務推薦、業務洽談和相關交易信息,可以提供醫療、教育、交通、娛樂等服務,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通過建設農村網絡信息系統,設計配套軟件,開發系列手機應用軟件,并配備智能語音等配套服務,讓居民主動參與到智能系統中去,使農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信息系統通過結合當地生產生活實際情況,開展快遞、打車、美食等一系列服務,增強系統實用性,同時吸引更多的居民使用。農村老年人的公共服務問題是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礎性問題,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意義重大,農村公共服務與鄉村振興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總書記在論述鄉村振興戰略時所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其中每一條實現都離不開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升。建設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而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推廣實施離不開農村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和現代科學信息技術在農村居民群體的推廣。
1積極開展政企合作,合理運用媒體宣傳
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參與,積極引進社會投資,可采取公私合營模式。基層政府建立規則并提供政策支持,企業進行系統的建設和維護工作。我國現階段農村的建設需要依靠政府的強力推進,要大力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融合西方社會農村發展經驗,創新農村發展路徑。在全國各省區,率先建立示范基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過示范基地及下鄉活動帶動周邊農村老年人的認可與學習,鼓勵并支持農村老年人接觸信息化系統。另外可選擇廣大老年人信得過的媒體品牌,運用報紙、電視、廣播、視頻、公眾號等系統進行報道,適度創造熱點新聞,提高農村居民對系統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吸引廣大農村老年人群體使用。
2大力建設村莊配套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改善能夠方便農村老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度,因此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刻不容緩。村莊配套設備與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相銜接,應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大力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以地區為單位編制發展規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統籌推進鄉村規劃工作。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等方面,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全面推進農村道路建設;全面改進鄉村電氣網,加快農村電網改造速度;完善鄉村物流網絡,鼓勵建立物流配送網點送貨上門;提高鄉村寬帶網絡使用率,推進提速降費,使更多農村老年人愿意加入到互聯網中來;加強農村各項基礎事業建設、文化建設;健全村莊基礎設施相關制度,明確各方責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水平,是建設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需要,是廣大農村老年人的迫切需求,也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全面提升農村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平等;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農村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和基礎養老金調整機制;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優撫安置制度;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支持農村養老事業多層次發展;完善公共服務經費投入機制及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做到與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相配套,從而提高農村老年人對信息系統的接受率和使用率。
3加大財政投入,加快金融體制創新
加強對農村的財政支持,進一步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快建立和完善適應農村發展的多層次、全面可持續化發展體系。農村地區金融成本較高,收益并不樂觀,商業融資缺乏在農村開展業務的動力。因此,國家必須對金融部門在農業稅收、法律標準、再融資和信用風險保護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要進一步縮小農業市場金融準入條件,引進第三方投資,放寬準入范圍,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關系,進一步落實各種形式的政策性資金,商業融資和合作融資,建立覆蓋面廣、高效服務、明確分工、有序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實施金融創新,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其次要加快農業保險政策的發展,保險試點及保險政策的范圍急需擴大,以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降低農業的承受風險。
4加強農村老年人服務人才的培養,促進人才扎根農村
農村公共服務系統的推進離不開農村老年人的支持與接受,因此需要大量信息技術以及精通信息技術的人才,為老年人提供幫助,掌握農村公共服務系統的使用。目前我國農村缺少的就是精通信息技術特別是智能化技術的人才。農村中接受過系統教育的人才都去了城市尋求進一步的發展,極少數人愿意繼續留在農村、服務農村,應屆畢業生也大都很少愿意留在農村、扎根農村,所以僅僅靠人才引進為農村輸送人才的機制是有缺陷的。人才引進的人大多數對農村的現實情況并不了解,更談不上熱愛農村事業,沒有對農村“根”的情懷,因此在農村扎根的人才少之又少,可是在廣大農村居民心中,農村一直是他們的“根”,始終要回到這里。針對這樣的情況,應當采用引進為輔,培養為主的戰略思想,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應當創新培養培訓機制,采用多樣的方式,使農村居民的知識技能水平與我國現代教育水平以及農業發展水平相匹配,為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
5做好大力宣傳工作,提高農村老年人利用信息系統的積極性
要大力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擴大互聯網的普及度,讓農村的老人們也可以接觸到互聯網并使用互聯網,當地政府可以建立免費培訓班,面向當地老人進行人性化的輔導,讓老人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互聯網的用途與便捷;降低互聯網的接入費用,使得老人們更加樂意支付并使用;同時在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上開展一系列惠農政策,比如累積簽到活動、積分兌換農藥化肥種子活動、積分兌現活動等,真正做到惠農,提高老年人積極性;鼓勵農民子女學習信息化系統的使用操作,通過子女帶動父母的方式,帶動農村的老人逐漸接觸農村公共服務信息系統,通過農村老人間的傳播教學,帶動更多的老人了解并使用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肖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的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4(02):21-25.
[2]羅哲,唐邇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結構轉型:從“城市文化下鄉”到“鄉村文化振興”[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05):129-135.
[3]賴媛媛.我國畜牧業物流體系構建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6.
[4]陳瑞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村系統設計[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9.
作者:劉諾 楊雪桐 李金偉 賴媛媛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 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
- 上一篇:社區參與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路徑
- 下一篇:畜禽糞污生態養殖技術推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