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0:37: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醫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市農村醫療救助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幫助農村困難居民解決治病難問題,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民政廳等部門關于在全省建立農村醫療制度意見的通知》(遼政辦發[2004]102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村醫療救助是指政府對農村社會救助對象予以適當醫療救助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
第三條農村醫療救助應遵循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穩步推進;救助水平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相銜接;政府救助與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市、縣(市)區民政部門在政府領導下,負責農村醫療救助的管理工作;財政部門負責農村醫療救助資金的籌集、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衛生部門負責對指定醫療衛生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
各縣(市)區民政部門負責農村醫療救助對象的審批、管理工作;鄉(鎮)政府(含有農業人口的街道辦事處,下同)負責醫療救助對象的具體管理、審核、上報及醫療救助金的發放工作;村民委員會(含有農業人口的社區)配合鄉(鎮)政府做好農村醫療救助對象的審核等項工作。
議農村醫療狀況之調查
調查背景:
改進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險,既是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為加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精神,各級政府統一領導部署,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實施,廣大農村群眾積極參與,初步確立了“大病統籌、醫療救助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
今年寒假期間,本人發動“保山市隆陽區蒲縹大學生聯合會”成員專門對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現狀進行調研,采取訪談、問卷、文獻等多種調查方式,對農民、政府工作人員等進行深入調查,努力探尋現行農村醫療保險模式存在的不足及可行的解決對策,希望對完善農村醫療保險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穎.我國農村醫療保險模式:回顧與創新[J].北方經濟,2006(09).
[2]李立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民出版社,2009(05).
農村醫療救助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衛生廳(局)、財政廳(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發〔2002〕13號)的精神,對建立和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提出以下意見。
一、目標和原則
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政府撥款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資,對患大病農村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實行醫療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全面推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同時,可選擇2-3個縣(市)作為示范點,通過示范指導推進農村醫療救助工作的開展。力爭到2005年,在全國基本建立起規范、完善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醫療救助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相適應,確保這項制度平穩運行。農村醫療救助從貧困農民中最困難的人員和最急需的醫療支出中開始實施,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二、救助對象
農村醫療救助意見
為貫徹落實*的精神,對建立和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提出以下意見。
一、目標和原則
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政府撥款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資,對患大病農村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實行醫療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全面推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同時,可選擇2-3個縣(市)作為示范點,通過示范指導推進農村醫療救助工作的開展。力爭到*年,在全國基本建立起規范、完善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醫療救助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相適應,確保這項制度平穩運行。農村醫療救助從貧困農民中最困難的人員和最急需的醫療支出中開始實施,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二、救助對象
(一)農村五保戶,農村貧困戶家庭成員。
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村五保戶、特困戶、低保戶的關懷,切實保證他們患病時能夠得到及時救助,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政府撥款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資,對患病農村五保戶和貧困戶農民家庭實行醫療救助的制度。
第三條醫療救助實行基本醫療救助和大病醫療救助相結合的辦法。縣醫院及各鄉鎮衛生院為醫療救助定點醫院。
第二章醫療救助對象和救助范圍
第四條本辦法適用于農村五保戶、特困戶、低保戶家庭成員,及其他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居民。
健全農村醫療扶助制度
做好計劃生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獎勵扶助工作,健全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引導廣大農民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經區政府研究,結合實際,決定對符合條件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行一定的獎勵扶助。
一、獎勵扶助的基本辦法
凡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農業人口家庭,在辦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區政府按相關規定給予獎勵補助。
二、獎勵扶助對象條件及范圍
1、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農業人口家庭。
2、已生育兩個女孩的已婚育齡夫婦,夫妻一方自愿采取長效避孕節育(男方輸精管結扎,女方輸卵管結扎)措施的農業人口家庭。
中外農村醫療保險對比
一、德國、法國、韓國、泰國4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介紹
(一)德國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1.法律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頒布法律、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早在1883、1884和1889年德國就分別頒布了《疾病保險法》、《勞工傷害保險法》、《傷殘與老年保險法》3項立法。這些法律對德國以及其他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972年德國出臺了《農民醫療保險法》,這是一部針對農村醫療保險的專門法,德國農村醫療保險的主要制度即由此法確定下來并依據此法加以實施。2.保險對象德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保險對象比較廣泛,包括農民及其家屬、農業退休人員及其家屬、農業失業人員及其家屬。另外,沒有參加農民醫療保險義務的人,在符合特定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自由選擇參加農民醫療保險。3.保險項目德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保險項目比較全面,主要包括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病人生病期間的幫助和補助、母嬰保健和死亡撫恤金等。4.管理機構德國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具有全國統一的管理機構,即農業社會保險聯合總會。在總會之下,還有代表9個不同區域的地方農業社會保險聯合會。5.保險費用德國農村醫療保險需要由投保者繳納一定的費用,德國的醫療保險機構按照收入替代標準為農民確定了20個保險費等級,為每一個等級確定了應繳納的保險費數額[1]。德國農村醫療保險費主要取決于經濟收入,而不取決于健康水平。繳納的保險費越高,享受的待遇越高。6.政府責任德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實施過程中,政府要為農民提供醫療保險津貼,這是法律確定的基本原則,津貼的標準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民的承受能力確定。7.結算程序德國醫療保險的結算程序比較簡單,主要由第三方付費。參加保險的人發生疾病,可以自由選擇到診所、醫院以及康復機構等進行就診,診治發生的費用由所投保的保險經辦機構直接與醫療機構結算支付。德國農村醫療保險總體報銷比例較高,但不同的項目報銷的比例不同。例如當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在18周歲以下接受牙齒畸形治療時,保險公司首先承擔其治療費用的80%。
(二)法國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1.法律法國的醫療保險制度開始于19世紀末期,后來經過數次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法國制定了普遍的醫療保險基金制度,1960年覆蓋到了農業從業人員[2]。1928年法國政府就對“疾病社會保險”進行立法,1956年法國政府頒布了《社會保險法》,對1928年“疾病社會保險”的立法進行了修正與完善,1971年法國政府又頒布了《醫院改革法》。這些法律明確了法國農村醫療保險的內容,為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運行和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促進了法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2.保險對象法國農村基本醫療保險的對象,包括農業工薪者、農業經營者及其家屬,占全國人口的7.84%。3.保險項目包括通科和專科服務、門診治療、住院治療、化驗檢查、藥品、輔助器具及交通費用等[3];懷孕、疾病預防、計劃生育、特種疾病篩查等也都在保障范圍之內,并且投保者有權選擇醫院和醫生。4.管理機構管理機構較為復雜,在國家設有就業與互濟部,在大區和省設有社會保險和社會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在各地設有農村基本醫療保險的經辦機構,具體負責農村基本醫療保險事務的辦理。5.保險費用法國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并不免費,農民仍需按照法律規定繳納一定的保險費。6.政府責任法國政府對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給予一定的財政資助,但近年來逐漸減少。7.結算程序法國農村基本醫療保險的結算程序采取事后報銷制,先由患者自己支付醫療費用,再憑收據向當地的醫療保險部門按照協議好的收費標準報銷。報銷比例一般在2/3左右,1/3的費用由患者個人負擔。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于患者醫療費用自理部分可以給予適當減免。例如,接受復雜手術且費用達到一定數額的患者,以及癌癥、糖尿病、艾滋病患者等。
(三)韓國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農村醫療籌資動員講話
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對**年以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行總結,動員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迅速行動,扎實做好200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工作,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順利實施。剛才,玉明同志通報了相關情況,亞平同志宣讀了有關文件,四個單位作了發言。請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就做好200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強調三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切實增強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責任感
在農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防止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有效措施,對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體現。長期以來,由于城鄉居民在收入水平、衛生資源配置及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農民沒有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抵抗大病風險的能力很弱,農民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因病致貧、返貧現象依然存在。這不僅嚴重影響著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只有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通過政府引導資助,廣大農民參與,建立起“風險共擔,互助共濟”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讓農民群眾看得起病、看好病、看放心病,才能使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逐步緩解并得到有效解決。
第二,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更在農村。如果關系到農民生存、生命的基本問題解決不了,解決不好,新農村建設就是“空中樓閣”,小康社會更無從談起。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也關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求在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和水平。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加快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第三,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舉措。健康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之一。著名學者舒爾茨在對農業的研究中指出:“為了耕種土地,健康的身體及所具有的精力和耐力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健康的身體是農民生存的重要條件,是農民生產的前提條件。沒有健康的身體,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更做不成。由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所享受到的醫療衛生服務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農村地區群眾及時就醫、安全用藥、合理負擔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還不健全。因此,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僅能從經濟上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而且還能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關懷,有利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利于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發〔2002〕13號)的精神,對建立和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提出以下意見。
一、目標和原則
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政府撥款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資,對患大病農村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實行醫療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全面推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同時,可選擇2-3個縣(市)作為示范點,通過示范指導推進農村醫療救助工作的開展。力爭到2005年,在全國基本建立起規范、完善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醫療救助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相適應,確保這項制度平穩運行。農村醫療救助從貧困農民中最困難的人員和最急需的醫療支出中開始實施,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二、救助對象
(一)農村五保戶,農村貧困戶家庭成員。
農村醫療救助基金制度
為了加強農村醫療救助基金管理,保證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根據民政部、衛生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民發〔2003〕158號)及有關規定,特制定本試行辦法。
第一條農村醫療救助基金是用于農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的專用基金。基金通過政府撥款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集,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專款專用、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進行管理和使用。
第二條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獨立的農村醫療救助基金。基金來源包括財政撥款、彩票公益金、社會各界自愿捐助、利息收入等。
(一)地方各級財政每年根據本地區開展農村醫療救助工作的實際需要和財力狀況,在年初財政預算中合理安排農村醫療救助資金。
(二)地方各級民政部門每年從留歸民政部門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數額的資金用于農村醫療救助。
(三)鼓勵社會各界自愿捐贈資金用于農村醫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