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經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5:31: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產業化經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經營

論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托,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已被社會所公認,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說農業產業化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來,農業生產受市場約束增強,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雷同,加工能力低,為了各自利益爭奪原料、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濟發展。為此,筆者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豐富了為農服務的內容,提高了服務的水平,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充實、完善和發展。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使農戶找到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聯合與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業經營形式,是農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改革探索的新飛躍。

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產后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全面推進新階段我國農業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

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造就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充分發揮家庭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創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參與競爭,既提高了農業的總體效益,也提高了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研究

1裕安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與成就

1.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

近年來,通過精心培育和發展,裕安區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大,截止2012年底,全區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企業和組織已發展到242家,其中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5家(省級9家,市級46家)。據統計,2012年全區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年產值(或銷售收入)56.5億元。同時,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和積極推動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能力。如引導和支持鑫源米業、六安瓜片股份公司、寶祥禽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投入改擴建資金1.5億元,更新設備,引進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增強了龍頭企業實力。

1.2農產品生產基地進一步擴展

早在2007年裕安區就成立了農產品基地工作辦公室,專抓農產品基地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區已建立優質糧基地60萬畝;蔬菜基地12萬畝;無公害茶葉基地12.6萬畝;優質六安大麻基地5萬畝;另外,皖西白鵝養殖、家禽、生豬、乳業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也得到了全面發展。2012年,全區申報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8個,建立萬畝以上水稻、小麥、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片7個,家禽養殖規模達到2000萬只。

1.3農產品品牌影響進一步提高

查看全文

縣農業產業化經營

**縣2005年農業產業化經營

工作總結

2005年,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1號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緊緊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以扶持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抓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抓流通,拓市場,促銷售,大力加強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經營體系、經合服務組織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以工興農、工農互動”的良性循環新路子,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了重大作用。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狀況

1、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迅速效果顯著。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總數發展到159個,從業人數7000人,資產總值達到6.9億元其中固定資產總值4.5億元,銷售收入(含交易額)95967.9萬元,實現利稅9550.5萬元,創匯675萬美元,帶動10.5萬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

2、鞏固和擴大了一批農業產業化基地。按照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優化結構,不斷擴大農產品基地建設規模,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格局,目前,全縣已建成優質麥、辣椒、食用菌、速生豐產林、無公害蔬菜、肉雞、瘦肉型豬等7大農業生產基地,其中優質麥生產基地達到50萬畝,20萬畝被列入國家優質麥示范基地。辣椒生產基地達到30萬畝,其中新推廣種植“益都紅”辣椒5萬畝,蔬菜生產基地近10萬畝;食用菌棚達到1.5萬座,其中新增5000余座;速生豐產林基地面積達20萬畝;標準化養殖小區達到10個,初步實現了蓄禽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匯報

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引導農民走向市場,有效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矛盾;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有利于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發展農產

品精深加工的有機統一;有利于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是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近年來,紹興市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工業的理念指導農業,以市場的手段經營農業,以開放的思路拓展農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成效顯著,勢頭好,也創造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特色主導產業規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農業面積達244.6萬畝,其中“萬字號”特色基地92個,面積100多萬畝。20*年茶葉等六大主導特色產業產值達13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86.8%。目前全市已擁有300多個特色專業村、34個專業鄉(鎮)和13個全國特色之鄉,特色優勢產業塊狀日益明顯。如諸暨市珍珠產業,養殖遍布全國10多個省,總面積已達38萬畝,年產珍珠700噸,占全國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0%。

二是產業化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已擁有各類農業企業1110家,20*年實現銷售額189.6億元,實現利潤12.8億元。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家,其中億元以上達41家。各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合同、合作經營等形式,聯結農戶172.6萬戶,聯結基地736.5萬畝。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意見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切實做好**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若干意見》(湖委[**]1號)文件精神,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現就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出如下政策意見。

一、扶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

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加大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用于扶持市區(含市直屬)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加工、配送設施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等貸款貼息。

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向國家、省申報有關項目。凡列入省及以上扶持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各級財政按有關規定給予資金配套。

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運輸本企業生產經營的農產品按“綠色通道”政策執行。

二、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論文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顯得尤為突出。就全國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直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數量和實力增長較快。2001年,我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66000多個,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的有27000多個,占41%;中介組織帶動型的為22000多個,占33%;專業市場帶動型的為7600多個,占12%;經紀人、專業大戶帶動型的為9600多個,占14%。2002年,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其營業額達1042億元,利潤264億元。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達4693億元,比2000年增長52.8%。銷售收入為9461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者達1762個,增長62.3%。2003年,監測合格的350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總資產規模平均為8.1億元,比2001年第一次監測時提高30個百分點左右;平均固定資產規模3.2億元,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平均銷售收入9.7億元,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超過10萬個,帶動7000多萬農戶,每戶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2700多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骨干的新局面。國內各地區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種組織形式,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在582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及西部地區龍頭企業數量及規模相對較小,表現出明顯的地區不均衡性。就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省來說,2007年初,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有3657家,總銷售收入1823億元,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8家,省級龍頭企業達200家。浙江省紹興市擁有農業龍頭企業1100家,其中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3家,2006年龍頭企業實現銷售額189.6億元,利潤12.8億元,農產品加工值達155億元,聯結基地728.9萬畝,帶動農戶169.7萬戶。而中西部地區龍頭企業的發展則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協調研組2004年9月上旬對湘西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州級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只有11億元,遠遠低于東部沿海地區一個地級市的水平。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明顯的地域性。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導產業往往是以當地的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發展的基礎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漸向外擴展。當然,這些龍頭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突破本區域的界限。如今,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一些龍頭企業利用自身的經濟實力,大力開展有關業務,將經營觸角擴展到中西部地區。據統計,2004年我國共有116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從事跨區域經營,并且許多龍頭企業開始向多產業、多品種、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式發展。

(四)各級財政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強,國際化經營勢頭顯現。據統計,2003年和2004年,我國省級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達33.6億元,中央財政從1995年到2003年,支持農業產業化資金總量達12億元。2004年,江蘇省全省引入“三資”達167億元,較2003年增加46億元,增幅達38%。龍頭企業積極向國際市場進軍。2003年,監測合格的國家重點企業中有295家企業具有出口經營權,創匯額達44億美元。其中單個企業出口創匯超1000萬美元的有80多家,超過3000萬美元的有40多家,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20多家,超過1億美元的有6家。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意見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各有關企業:

近年來,各市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精神,緊緊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開發,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全省38.6%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批龍頭企業開始聯合,部分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優勢開始顯現。但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尚處在發展階段,整體水平還不高。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根據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精神,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意義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創新業經營體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作用,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有利于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實現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和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在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繁榮農村經濟以及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大事來抓。

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市場為導向,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為重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精深加工,創新經營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力爭在較短的時期內,培育一批市場份額大、競爭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全省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研究論文

八十年代初期出現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曾經使我國農業連年大幅度增長,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第一個浪潮。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改變和正在改變著農業和農村的面貌,可以說是第二個浪潮。最近幾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小城鎮建設蓬勃興起,有可能共同構成第三個巨大浪潮。這次浪潮,是前兩次浪潮的有機結合和歷史必然。

一、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應進行多角度觀察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興起,得到了中央的重視和肯定。十五大報告指出:“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十五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這樣做,不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不侵犯農民的財產權益,能夠有效解決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技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十五屆三中全會能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這樣的認識,是來之不易的,是經過相當長的過程才取得的共識。這符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與規律。在此之前,從什么角度看待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擺在什么位置,是頗費腦筋的。剛開始的時候,多是從引導農民進入市場的角度看待農業產業化經營,試圖以此解決小農生產的盲目性。的確,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農業實現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面向市場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體系。這個產業體系是貿字當頭,把產品的銷售放在了第一位,依據市場的需求興辦農產品加工業,依據農產品加工業的需要去布局和組織農產品的生產。這是對生產什么賣什么的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性改革。農民生產的原料通過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變成最終產品流向市場,解決了以市場為導向生產初級產品的問題。

接著,人們又多從農民分享加工、流通利潤,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角度看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農業從單純原料生產向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農產品的生產在農村,加工和流通往往在遠離產地的城市,而且產、加、銷三大環節又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形不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形不成利益共同體,農民的收入限于出售初級產品,不能分享加工、流通利潤,因而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業從單純原料生產向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完整的產業體系轉變,農產品在初級產品的基礎上通過加工、流通,多層次增值,農民在出售原料的基礎上分享加工、流通利潤,可以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后來,又從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的角度看待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一是可以改變我國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的布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多年來,我國農產品主要是運到城市加工和銷售。實現農產品的就地加工,既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又可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如可以利用食品工業的副產品發展養殖業,增加有機肥料等。二是促進農村工業化,開辟新的就業門路,擴大就業容量。將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到農村,既能為農村工業化開拓新的領域,又能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進城的壓力。三是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多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貿易,換回廉價的初級產品,與國際市場實行資源交換。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多,耕地少,但勞動力充裕。在農產品國際貿易方面的比較優勢,是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貿易,或者進口初級產品經地加工后再出口,以勞動含量大、價值高的加工品來增加較多的外匯收入,再從國際市場購回價值相對較低的初級農產品,以補充國內市場的需求。這種以勞動換資源的辦法,應是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基本方針。實現這個方針,就要推行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建立發達的、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業。現在,我國肉雞、蔬菜等加工出口已經打開局面,取得成功經驗,為發展農產品加工出口貿易創造了條件。

再后來,人們從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的角度看待農業產業化經營。將關聯產業納入農業的范疇,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農業作為一個現代產業部門,不僅包括農產品的生產,還包括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我國只有0.5:1。以食品工業為例,發達國家工業生產的食品約占飲食消費的90%,而我國僅占25%;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產值通常是農業總產值的1.5~2倍,而我國食品工業產值還不及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再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的發展階段看,人們對成品、半成品等加工后的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旺盛,農業走向國際市場也要求在產品的加工、包裝和保鮮等方面狠下功夫。

因此,在十五屆三中全會以前的文件或領導講話中,一般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產業結構、鄉鎮企業等部分中,作為這些大的問題的一個方面。這次中央全會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則更進了一步。在繼續肯定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業市場化、農村工業化的重要作用的同時,特別強調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作用。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放在“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個題目之中,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認識和看待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并通過分戶生產、聯合加工和銷售的途徑實現規模經營效益。家庭經營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后隨著農業勞動者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土地相對向種田能手集中,家庭經營規模會逐步擴大,但家庭經營制度是不會改變的,是長期存在的基本制度。現在的問題是,要探索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實現農業規模效益的具體途徑。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家庭經營和規模效益二者兼得的一個好形式。龍頭企業帶農戶,家庭作為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基本單位的地位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強。家庭與龍頭企業的關系,不是工人與工廠的關系,而是一個產業鏈中上游企業焉下游企業的關系。家庭既要獨立管理農業生產,還要處理與龍頭企業的各種經濟關系,其生產經營職能隨龍型經濟的發展而擴大。另一方面,在生產資料的供應,先進適用技術的吸納,市場信息的收集,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等由各家各戶去干明顯沒有規模效益的環節,由龍頭企業去干,則可獲得潛在的規模效益。這種規模效益的相當一部分通過減免收費、利益返還等方式,由龍頭企業向農戶轉移,從而使家庭經營與規模效益統一起來。在龍頭企業的輻射半徑比較大的情況下,實行產業化經營,還突破了社區的小范圍,按區域經濟優勢發展經濟,形成大片基地和區域性支柱產業。跨鄉、跨縣甚至跨省的龍型經濟,使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得到新發展。分,仍然表現為分戶生產、承包經營;統,則由原來的由村統一承擔某些環節的經營,發展為由龍頭企業在更大范圍內承擔這些統一經營的職能,充分發揮了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

查看全文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研究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和組織帶動,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經營方式。我省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根據農業部對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統計調查的標準,全省現有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4522個,固定資產135.11億元,銷售總額426.33億元,創利稅34.14億元,帶動農戶299萬戶,聯結基地1014萬畝。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1560個,占34.5%;中介組織帶動型307個,占6.79%;專業市場帶動型239個,占5.28%。

一、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特點

近年來,各地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以下特點:

(一)主導產業日趨明顯。近幾年來,在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各地充分發揮農業區劃的成果,因勢利導,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等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引導土地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傳統特色產品優勢的基礎上,發展規模經營,培育區域主導產業。全省有60多個縣開展了土地流轉,面積達340萬畝,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勢頭良好,有各類種養專業大戶23萬余戶,其中種植業專業大戶16萬戶,經營面積408萬畝。全省以糧油、水產品、繭絲綢、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導產業逐步向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如衢州市每縣都形成有一定規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導產業,全市糧油、生豬、白鵝、水產、柑桔、食用菌、筍竹、名優茶、蔬菜等9個主導產業產值達36.84億元,占農業產值的80%,農民收入的65%來自主導產業。

(二)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近年來,各地充分認識農業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中的主導作用,圍繞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農業龍頭企業得到不斷壯大。據統計,8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除杭州燈塔養殖總場外擁有資產15.96億元,固定資產8.74億元,1—9月份實現銷售額(交易)31.17億元,創利1.11億元,上交稅收0.45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7.87%、21.05%、14.93%、13.98%和10.14%,帶動農戶14.93萬戶,建立基地57萬多畝。23家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擁有資產31.22億元,固定資產9.94億元,1—9月份實現銷售額25.78億元,創利1.24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7.1%、15.72%、2.55%和4.96%,帶動農戶62.64萬戶,建立基地205.66萬畝。農業龍頭企業開始向跨行業、跨地區發展。如溫州安達集團公司原是一家以加工淡水魚和海洋低值魚為主的水產加工企業,近幾年向農產品加工方向轉移,加工出口毛豆、芋艿、馬蹄筍、榨菜、速凍磨菇等5大系列26個品種,迅速發展成為一家集農水產品加工出口于一體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

(三)市場體系初具規模。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促進了市場建設投資主體和農產品流通經營主體的多元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2000年底,全省有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362個(據省工商局統計),年成交368億元。從城鄉布局來看,位于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32個,2000年成交210億元,農村的230個,成交158億元。全省以銷地大宗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重點產地專業批發市場為主體、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網絡體系開始形成。市場帶動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到9月底,13家市場擁有資產10.29億元,其中固定資產7.7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類農產品371.4萬噸,成交額148.1億元,同比增長51.4%和33.4%,帶動農戶54萬戶,建立基地221.2萬畝。有15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列入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查分析報告

為準確把握新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趨勢,找準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研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我們采取市和縣市區配套聯動、全面統計和典型調查相結合方式,就此進行專題調研。

一、日益凸顯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著眼城鄉統籌發展、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和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力實施產業化經營推進戰略,通過強化政策支撐體系,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推進力度,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快速提升。以產業組織帶動能力不斷增強、主導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利益聯接方式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加強為主要標志,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目前全市“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綜合調查情況,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組織快速發展,帶動能力明顯增強。20**年全市成規模的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357個,其中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85家,比20**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5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9家,市級136家。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367.73億元,利稅33.92億元,同比增長1.83倍、1.58倍,年均增長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利稅分別達到265.5億元、24.2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的72.2%和71.3%。比較規范的農村中介服務組織462個,年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達到24.9億元、2.7億元;農村專業市場發展到210處,年經營額132億元,其中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達到76處,年經營額87.8億元。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種植基地面積410萬畝,養殖基地規模1.1億頭(只),農戶95萬戶,目前全市已有55%的農戶和53%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納入產業化經營軌道。

二是生產基地規模加快膨脹,主導產業日趨凸顯。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特色優勢凸顯,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圓蔥、優質果品、速生豐產林、苗木杞柳、肉鴨蛋鴨、淡水產品、甜葉菊、食用菌和中藥材等區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種植業建成170萬畝大蒜圓蔥、15萬畝優質西瓜、10萬畝優質土豆、600萬m2食用菌、10萬畝甜瓜、5萬畝甜葉菊、5萬畝中藥材和5萬畝蘆筍特色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1300余處規模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的肉牛基地達到1**處,年出欄萬只以上禽場2570處,年出欄千頭的養豬場670處,年存欄2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基地56處,存欄1600萬只肉蛋鴨養殖基地;水產業規模養殖基地發展到700余處,面積24萬畝;林果業建成100萬畝用材林、90萬畝干鮮果品、25萬畝苗木花卉和10萬畝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拉長,利益聯接漸趨緊密。農業產業化發展由偏重于生產基地建設向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品牌開發、市場營銷多方并重發展,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拉長,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利益聯接機制不斷完善,訂單、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緊密型聯系方式得到更多應用。在規模以上龍頭企業中,通過合同、合作制、租賃等形式與基地和農戶進行聯接的達到2**家,占30%。從產業構成和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類型看,畜禽養殖產業和出口加工型企業利益聯接關系相對緊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