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益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7:0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公益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公益林

生態公益林改革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的意見》和??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創新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工作的通知》精神,從我縣實際出發,制定出臺全縣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穩妥推進我縣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縣林業局按照縣政府要求成立改革調研組,并分成兩個小組,從月日至月日,深入十四個鄉鎮開展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調研,召集鄉村干部、護林員以及部分縣人大代表和縣政協委召開改革座談會,目的了解各鄉鎮各村生態公益林基本情況及各村商品林改革的基本做法,征求各鄉鎮、村對《?縣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工作方案》(討論稿)的修改意見,向各村征集開展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生態公益林基本情況

全縣生態公益林萬畝,其中集體部分萬畝,涉及個行政村。生態公益林的山林性質多種多樣,有的山林屬純集體的,有的山林責任承包的,也有自留山和插花山,全縣生態公益林的林權性質表現較大的區域性特點,西北的生態公益林的山林屬于以證歸戶、責任山承包較多,而且自留山都被承認,純集體(未落實到戶)的生態公益林較少,而東南的生態公益林的林權為純集體的較多,而以證歸戶或責任山承包經營的較少,而且大部分村的自留山在林改時未被承認,存在“有證無山”現象。在集體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時,西北的鄉鎮各村大部分都是采取以證歸戶、協議轉讓的改革方式較多,招標轉讓的較少,而東南的大部分村在林改時,采取公開招標拍賣的形式較多,由于各村生態公益林的林權歸屬及山林性質不同,因此各地現行的生態公益林管護方式也各異。

二、生態公益林現行的管護情況

由于各村情林情不同,各地對保護生態公益林采取管護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管護形式

查看全文

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生態公益林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公益林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浙江省森林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生態公益林,是指以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第三條*市行政區域內生態公益林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生態公益林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應當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一規劃、分級管理、保護所有者和經營者利益的原則。

第五條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生態公益林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辦法。區、縣(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生態公益林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發改、建設、農業、財政、國土資源、綠化、環保、交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本辦法的實施工作。

第六條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把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保護、管理等費用,以及對生態公益林所有者或經營者的補償費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查看全文

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

《**市生態公益林補償辦法》經**年8月28日**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年9月24日貴州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批準,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年8月28日**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年9月24日貴州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批準**年10月9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為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公益林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生態公益林補償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的生態公益林,是指以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主要發揮生態公益性作用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

第四條本市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由市、縣兩級人民政府納入財政預算,專款專用。

查看全文

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綜述

摘要從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入手,深入剖析了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從科學規劃、改善林分質量、創新管護機制、完善補償金管理制度、科學利用等方面推進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問題;對策;福建尤溪

根據森林功能的不同,一般將森林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2類。生態公益林是指以維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森林,包括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生態公益林在改善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維系國土生態安全、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2]。但是,隨著集體商品林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完善,生態公益林的收益與商品林收益差距拉大,林權單位對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抵觸情緒越來越大,盜砍濫伐等破壞生態公益林現象屢禁不止,給生態公益林長期保護造成一定困難和壓力[3-4]。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生態公益林管理機制改革和創新,調動林權單位保護管理生態公益林積極性,確保生態公益林安全。針對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的進行探討,并提出幾項對策,以期對該縣生態公益林建設起到參考作用。

1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

尤溪縣位于福建省中部,土地總面積34.13萬hm2,林業用地面積27.87萬hm2,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7.0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25.1%。生態公益林主要由自然保護小區、江河兩岸、水庫四周、城鎮周邊、國道高速公路兩側的森林以及高山陡坡和部分生態脆弱地帶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等組成。生態公益林按級別劃分:國家級公益林面積5.36萬hm2占76.57%,省級公益林面積1.64萬hm2占23.43%;按地類構成劃分:有林地面積6.38萬hm2占91.13%,疏林地面積200hm2占0.3%,灌木林地面積3500hm2占5.0%,未成造林地面積800hm2占1.14%,宜林地面積1700hm2占2.43%。自2001年開展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以來,尤溪縣生態公益林建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產生顯著生態效益,生態公益林區內自然生境逐漸恢復,造就許多優美的森林景觀,野生動物隨處可見,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穩步提升。但由于前期對公益林建設目的和意義認識不足,導致生態公益林規劃、建設相對滯后,生態公益林生態區位功能不完善、管護主體不明確、補償利用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弊端,以上問題在工作中必須加以重視和解決,以促進生態公益林建設可持續發展。

2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生態公益林改革調研報告

一、生態公益林基本情況

全縣生態公益林萬畝,其中集體部分萬畝,涉及個行政村。生態公益林的山林性質多種多樣,有的山林屬純集體的,有的山林責任承包的,也有自留山和插花山,全縣生態公益林的林權性質表現較大的區域性特點,西北的生態公益林的山林屬于以證歸戶、責任山承包較多,而且自留山都被承認,純集體(未落實到戶)的生態公益林較少,而東南的生態公益林的林權為純集體的較多,而以證歸戶或責任山承包經營的較少,而且大部分村的自留山在林改時未被承認,存在“有證無山”現象。在集體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時,西北的鄉鎮各村大部分都是采取以證歸戶、協議轉讓的改革方式較多,招標轉讓的較少,而東南的大部分村在林改時,采取公開招標拍賣的形式較多,由于各村生態公益林的林權歸屬及山林性質不同,因此各地現行的生態公益林管護方式也各異。

二、生態公益林現行的管護情況

由于各村情林情不同,各地對保護生態公益林采取管護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管護形式

1、分戶管護。生態公益林在區劃前屬于責任山的村,這些村在管護生態公益林時所采取的管護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責任山歸戶管護為主,而且管護費歸責任山戶所有,村集體只提留一小部分,甚至不提留,全歸責任山主。如在湘店、桃溪、民主、下壩等鄉鎮的部分村就是采取這種形式。

查看全文

生態公益林砍伐方案

為切實加快生態公益林林分結構性調整,認真做好公益林經營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切實維護林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我縣生態公益林現狀

我縣自年建立生態公益林以來,國家、省下達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為68.86萬畝,并已區劃界定,其中國家級生態公益林54.65萬畝,省級生態公益林14.21萬畝,分布在我縣22個鄉鎮146個行政村和1個國有林場。過來,通過對生態公益林采取強化管護、落實責任等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態脆弱地段的森林植被得到一定恢復,水土流失逐步得到遏制,重點生態區位的生態安全得到了相應的保障,其森林生態功能正逐步提高。同時,通過多年來的生態公益林管理,部分公益林存在林分過密、衰老、生態保護功能衰退等一系列問題。據此,擬通過對生態公益林實行撫育間伐,以提高其生態防護功效,確保全縣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二、采伐目標及依據

(一)采伐目標: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實施公益林采伐,持續性地對全縣國家二、三級生態公益林和省級生態公益林進行有計劃的結構性改造調整。通過天然更新和人工培植相結合的措施,建設成樹種結構合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二)采伐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3)《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2003〕9號);(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12〕10號);(6)《懷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懷化市公益林管理暫行辦法〉和〈懷化市商品林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懷政辦發〔2012〕22號)等法律法規和規章。

查看全文

淺談藝術介入生態公益林的空間重構

摘要:空間生產理論為生態公益林突破原來傳統生產邏輯下需要倚重生態補償的“空間中的生產”轉變為關注生態公益林本身“空間的生產”,為實現其生態空間價值提升帶來了新的視角。基于空間生產理論,探討了生態公益林空間生產轉向邏輯,分析了藝術介入推動生態公益林空間藝術化重構的運行機制,提出了生態公益林藝術化“三元一體”空間重構策略,可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生態公益林建設中的踐行及生態公益林區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空間生產;藝術介入;生態公益林;空間重構

黨的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主戰場,生態公益林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在生態保護和恢復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加強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管理,確保生態公益林的持續穩定發展,備受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由于生態公益林的公益性屬性,現有研究多從生態補償的角度來研究生態公益林的持續穩定發展,如劉濱等[1]曾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發現,從1990—2016年,以“生態公益林”為直接研究對象的記錄共有2740條,以“補償政策”為直接研究對象的有2540條。這主要是由于生態公益林的公共產品屬性及其外部性特點,使得缺少政府支持的私人投資難以盈利,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維護離不開財政公共支出。因此,學者們主要圍繞生態補償機制[2]、補償方式[3]、補償政策實施績效[1]以及補償資金融資模式[4-5]等展開討論。然而,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生態公益林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用于生態補償的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將越發凸顯。如何改變這種“輸血式”的生態補償模式,尋找一種“造血式”的生態獲益模式,是確保生態公益林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思想界開啟了“空間轉向”思潮,以列斐伏爾(Lefebvre)[6]為代表的“空間生產”理論,打破了傳統上只將空間視為物理空間的認識,而將空間視為有目的的社會實踐,認為空間的生產就是空間被開發、設計、使用和改造的全過程,空間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實現了由“空間中的生產”到“空間的生產”的轉向。這為空間發展研究提供了一個宏觀而整體的研究視角。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和情感的需求,藝術作為一種展現人類情感和意識沉淀的過程,在滿足人們情感需求的同時,對于空間價值的提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藝術介入空間生產受到了廣泛關注[7-9]。生態公益林作為一種承載生態林木生產的物理空間,如何通過藝術介入實現其到社會空間的轉變,從原來只注重其空間中的林木生產的生態價值轉變為關注生態公益林本身空間的生產,實現其生態空間價值提升,從而具有自身“造血”能力,這可望為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一條可行路徑。

1空間生產理論

列斐伏爾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思想家,他最早打破關于“空間”概念的物理認知,并對空間問題采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進行理論闡述。他于1974年出版了《空間的生產》一書,標志著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空間生產理論的形成,他認為空間不僅是承載社會生產的背景或容器(productioninspace),而且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并影響社會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10],同時空間本身也是生產的一部分(productionofspace)[6,11],空間生產就是空間被開發、設計、使用和改造的全過程,其實質是自然的“人化”過程[12]。為此,列斐伏爾進一步關注到人們在文化、藝術、意識形態等精神需求領域的消費,從日常生活分析入手將消費拓展到這些領域,并在空間二元對立認識論的基礎上,建構了“三元一體”理論框架,對空間生產的作用過程加以分析,并指出三個空間的生產過程是相互影響的三維一體的關系,是一個同時展開的過程[10]。空間實踐是空間生產過程的第一個維度,即“感知的空間”(perceived)維度,負擔著社會構成物生產和再生產的職能;第二個維度是“構想的空間”(conceived)維度,指精神性的與概念化的空間想象,是與物質性的空間實踐相反的“空間的再現”,即建立在對空間感知的基礎上,并通過知識的建構形成對空間的構想;第三個維度是“再現的空間”,這是一個由居住者與使用者主導的空間,也是一個具有統治性并且被動的經驗空間,為實踐和認知互動提供了場所[6],因此又被稱之為“生活的(lived)空間”。空間三元辯證法為人們思考空間提供了一種“一體三面”的思維方式,使人們可以認識到三種空間都是一種建構,而不僅僅是客觀的物質存在。其中,空間實踐屬于居民,以日常實踐為主進行社會空間的建構;空間的再現屬于有權力和科學知識的人,他們控制、管理社會空間;再現的空間的描述對象是社會空間[13]。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提出后,哈維、卡斯特爾和蘇賈等一批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空間生產理論的內涵,其后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空間的發展研究,并被拓展到其他空間生產方面。

2生態公益林的空間生產邏輯

查看全文

推進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的意見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了調動廣大林農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保護林農權益,維護海西國土生態安全,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閩委發〔2006〕19號)精神,現將推進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根據主導功能的不同,森林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類。生態公益林是以發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主的森林。根據《森林法實施條例》關于省級行政區域內生態公益林面積不得少于本行政區域森林總面積百分之三十的規定,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2001年我省開展了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為改善我省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維系國土生態安全、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集體商品林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完善,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的收益差距拉大,出現了管護難保證、補償難到位、利用難開展等問題,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調動廣大林農保護和管理的積極性,確保生態公益林安全。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客觀需要,是鞏固和拓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的迫切要求,是保障農民權益、維護林區穩定的重要舉措。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承擔起生態公益林保護和建設的責任,組織和協調各方力量,積極穩妥地推進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

二、創新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

創新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要在不改變林木所有權的前提下落實管護主體。管護主體只有限制性的經營權、有限的處置權和政策性補償與限制性利用的收益權。創新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生態公益林保護存在問題及對策

摘要:本文詳細介紹了生態公益林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包括加大生態公益林政策支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防護綜合效益、加強護林隊伍建設等內容,以期為提高當前生態公益林保護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問題;對策

保護林業資源會使生態、社會與經濟等方面獲得持續性發展。開發和利用林業資源都會對生態公益林保護產生較大影響。相關部門應借助生態與經濟理念的融合來適時拓展管護內容,在構建適宜經營管控模式后,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管護質量。生態公益林能夠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國有林場改革發現,健全完善林場管理方式是促使生態公益林發展的重要方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態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限制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發展的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生態用水短缺

由于部分區域位于江淮分水嶺,屬于丘陵地區,山場立地條件較差,再加上水資源不是十分充足,生態公益林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受到干旱氣候的影響。在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的情況下,生態公益林難以發揮林地生態效益。同時,雖然政府部門為林地灌溉用水出臺了多項減免或優惠政策,但相關部門對林業用水制度保障執行力度不夠,各部門與相關行業銜接不及時,再加上存在利己主義思想與行業保護主義,林業用水制度的各項內容難以落實,生態用水的保障效果降低[1]。

查看全文

鄉鎮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的調研報告

摘要:生態公益林建設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基礎工程之一。本文對云龍縣舊州鎮生態公益林建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總量小、質量低、管護投入少,結合幾年來的林業工作實際,提出舊州鎮生態公益林建設和保護的具體對策是增加公益林總量、限期進行宜林地造林綠化、提高林分質量增加生態防護效益、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嚴格資源管護。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現狀對策

舊州鎮位于大理州云龍縣西部,北接云龍縣表村鄉,南和保山地區瓦窯鄉接壤,西靠云龍縣漕澗鎮,東連云龍縣寶豐鄉,瀾滄江縱貫全鎮78公里,是一個集壩區、半山區、山區三位一體的農業鄉鎮。全鎮國土面積529.4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656米,最低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8.1℃,年降雨量850m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度明顯。轄13個村民委員會,22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649戶33287人。幾年來,云龍縣舊州鎮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和瀾滄江防護林保護工程的啟動實施,按照“走出去造林,市場化動作,工程化管理,標準化經收”的要求,切實加強林業工作,林業取得長足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5.3%。多年的實踐證明,森林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環境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致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境內功果、苗尾電站的逐步開發,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環境的承載和要求日益增加,因此,人們對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目前,有限的生態林資源難以有效擔負舊州鎮社會經濟以及自然條件對林業的生態需求和環境承載壓力,在舊州鎮建設以森林為主體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勢在必行,迫在眉睫。那么,舊州鎮的生態公益林目前的狀況如何?怎樣建設和管護好該鎮的生態公益林?本文從分析舊州鎮生態公益林的現狀入手,對如何建設和管護好生態公益林提出了見解。找

一、現狀

㈠概況

全鎮生態公益林總面積32萬畝,共涉及13個村,重點分布在海滄、山西、新山、功果、民主、湯澗、湯鄧、舊州、下塢、水井等村瀾滄江沿岸地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