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致富路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1:54: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致富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工業建設生態致富路的經驗交流
在××縣工業園區,投資1億元新投產的××××化工有限公司廠區內也是熱火朝天,工人們加班加點生產“環保燃料”——二甲醚;而在新落成的××縣新區瓜菜批發市場上,人聲鼎沸,一車車無公害果蔬運往××、××、福州等地……該縣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來,高度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積極推進環保型工業及生態綠色農業的發展,“綠色環保經濟”正悄然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
打造環保新工業,循環利用增效益
該縣采取市場手段對高耗能企業進行產業結構重組與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的裝備水平和產品競爭力。通過科技嫁接、引進配套項目,延長產業鏈,改“資源—產品—廢物”的直線型產業鏈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企業節能增收、減污增效。陶瓷是該縣的傳統支柱產業。過去,陶瓷企業生產能耗大、資源利用率低,次、廢品全部被丟棄,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大量材料被浪費。該縣加大了陶瓷企業節能減排技改力度,出臺了《關于加快陶瓷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陶瓷企業建起了燃氣寬截面節能明焰裸燒隧道窯,由燒煤改為燒氣,采用窯爐余熱干燥技術,實現了熱能的循環利用,公斤瓷能耗從過去10000千卡降至3000千卡,年節約燃料費1200多萬元;產品燒成率還由過去的85%提高到95%以上。如:康舒陶瓷公司通過回收次、廢品和銷售中的破損陶瓷,再次利用廢品中的鋰輝石,年節約原料50噸,節約資金18萬元。該公司還建立純水過濾池,收集原料車間廢水,澄清下層泥漿再利用,年節約用水600多噸,節約原料70噸,節約資金近100萬元。
建設生態新農村,農民增收添渠道
該縣以沼氣建設為龍頭,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這種生態循環模式不僅推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而且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形成“做飯不靠柴和炭、種菜不花化肥錢,綠色產品無污染”的家庭莊園式生產格局,實現了生物質能的循環利用。今年來,該縣新建沼氣池100多座,全縣5000多戶農民用上了衛生、方便的沼氣灶,涌現出沼氣生態莊園60多個。不僅減少了焚燒木柴、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節約了森林資源,同時也大大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提高了農民生產和生活質量。該縣日峰鎮塘回上村村民曾蘭香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建起了沼氣池,家里的爛柴草和廢水派上了大用場,她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家里養豬一年能賺3000多元,用沼渣當肥料種菜能節省化肥開支1000多元,種出的蔬菜是綠色無公害蔬菜還能多賣錢,再加上省下的燃料費、取暖費,一年能增收8000多元,沼氣池變成了咱農民的‘聚寶盆’”。
發展綠色新農業,農民致富道路寬
環保新工業建設生態致富路經驗交流
在××縣工業園區,投資1億元新投產的××××化工有限公司廠區內也是熱火朝天,工人們加班加點生產“環保燃料”——二甲醚;而在新落成的××縣新區瓜菜批發市場上,人聲鼎沸,一車車無公害果蔬運往××、××、福州等地……該縣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來,高度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積極推進環保型工業及生態綠色農業的發展,“綠色環保經濟”正悄然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
打造環保新工業,循環利用增效益
該縣采取市場手段對高耗能企業進行產業結構重組與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的裝備水平和產品競爭力。通過科技嫁接、引進配套項目,延長產業鏈,改“資源—產品—廢物”的直線型產業鏈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企業節能增收、減污增效。陶瓷是該縣的傳統支柱產業。過去,陶瓷企業生產能耗大、資源利用率低,次、廢品全部被丟棄,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大量材料被浪費。該縣加大了陶瓷企業節能減排技改力度,出臺了《關于加快陶瓷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陶瓷企業建起了燃氣寬截面節能明焰裸燒隧道窯,由燒煤改為燒氣,采用窯爐余熱干燥技術,實現了熱能的循環利用,公斤瓷能耗從過去10000千卡降至3000千卡,年節約燃料費1200多萬元;產品燒成率還由過去的85%提高到95%以上。如:康舒陶瓷公司通過回收次、廢品和銷售中的破損陶瓷,再次利用廢品中的鋰輝石,年節約原料50噸,節約資金18萬元。該公司還建立純水過濾池,收集原料車間廢水,澄清下層泥漿再利用,年節約用水600多噸,節約原料70噸,節約資金近100萬元。
建設生態新農村,農民增收添渠道
該縣以沼氣建設為龍頭,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這種生態循環模式不僅推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而且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形成“做飯不靠柴和炭、種菜不花化肥錢,綠色產品無污染”的家庭莊園式生產格局,實現了生物質能的循環利用。今年來,該縣新建沼氣池100多座,全縣5000多戶農民用上了衛生、方便的沼氣灶,涌現出沼氣生態莊園60多個。不僅減少了焚燒木柴、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節約了森林資源,同時也大大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提高了農民生產和生活質量。該縣日峰鎮塘回上村村民曾蘭香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建起了沼氣池,家里的爛柴草和廢水派上了大用場,她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家里養豬一年能賺3000多元,用沼渣當肥料種菜能節省化肥開支1000多元,種出的蔬菜是綠色無公害蔬菜還能多賣錢,再加上省下的燃料費、取暖費,一年能增收8000多元,沼氣池變成了咱農民的‘聚寶盆’”。
發展綠色新農業,農民致富道路寬
環保新工業建設打造生態致富路經驗交流材料
打造環保新工業,循環利用增效益
該縣采取市場手段對高耗能企業進行產業結構重組與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的裝備水平和產品競爭力。通過科技嫁接、引進配套項目,延長產業鏈,改“資源—產品—廢物”的直線型產業鏈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企業節能增收、減污增效。陶瓷是該縣的傳統支柱產業。過去,陶瓷企業生產能耗大、資源利用率低,次、廢品全部被丟棄,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大量材料被浪費。該縣加大了陶瓷企業節能減排技改力度,出臺了《關于加快陶瓷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陶瓷企業建起了燃氣寬截面節能明焰裸燒隧道窯,由燒煤改為燒氣,采用窯爐余熱干燥技術,實現了熱能的循環利用,公斤瓷能耗從過去10000千卡降至3000千卡,年節約燃料費1200多萬元;產品燒成率還由過去的85%提高到95%以上。如:康舒陶瓷公司通過回收次、廢品和銷售中的破損陶瓷,再次利用廢品中的鋰輝石,年節約原料50噸,節約資金18萬元。該公司還建立純水過濾池,收集原料車間廢水,澄清下層泥漿再利用,年節約用水600多噸,節約原料70噸,節約資金近100萬元。
建設生態新農村,農民增收添渠道
該縣以沼氣建設為龍頭,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這種生態循環模式不僅推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而且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形成“做飯不靠柴和炭、種菜不花化肥錢,綠色產品無污染”的家庭莊園式生產格局,實現了生物質能的循環利用。今年來,該縣新建沼氣池100多座,全縣5000多戶農民用上了衛生、方便的沼氣灶,涌現出沼氣生態莊園60多個。不僅減少了焚燒木柴、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節約了森林資源,同時也大大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提高了農民生產和生活質量。該縣日峰鎮塘回上村村民曾蘭香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建起了沼氣池,家里的爛柴草和廢水派上了大用場,她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家里養豬一年能賺3000多元,用沼渣當肥料種菜能節省化肥開支1000多元,種出的蔬菜是綠色無公害蔬菜還能多賣錢,再加上省下的燃料費、取暖費,一年能增收8000多元,沼氣池變成了咱農民的‘聚寶盆’”。
發展綠色新農業,農民致富道路寬
該縣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按照“山上種桔、棚里育菇、田間栽煙”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農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蜜桔、食用菌、烤煙三大產業,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農民70%現金收入來自此“綠色新農業”。
個人先進事跡:致富領路人
深冬時節,漫步江西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畬族村,一排排樓房,白墻黛瓦,家家門前鮮花迎賓,一幅幅構思精美的畬族文化圖騰、民俗風情畫,述說著畬族人走向文明富裕的歷史。
回眸巨變,品味幸福,畬民們都說,是藍主任帶領我們走向致富路啊!
1995年2月18日,新月畬族村正式掛牌成立,藍念瑛全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當時,新月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村民致富無門路。藍念瑛從自己熟悉的苗木產業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資溪森林覆蓋率高達87%,有“天然植物基因庫”的優勢,可以推行山上采種、山下育苗模式,走生態與經濟同步發展的“苗木興村”新路子。
為了讓村民們轉變觀念,接受苗木種植,藍念瑛頗費苦心。2000年的冬天,她挨家挨戶與50戶村民簽下了100畝苗木合同,承諾種子、技術、銷售一條龍服務,村民不投入一分錢,所有的風險由她一人承擔。
一貫支持她的丈夫看了合同,不禁嚇了一跳:“市場不是你說了算,萬一失敗,我們就得傾家蕩產!”“我是黨員,是新月村的‘領頭人’,為了讓群眾早日走上致富路,我別無選擇。”
遠程教育站雙富培訓經驗交流材料
**鄉自開展“雙強雙富”培訓工程以來,專職管理員深入基層站點調研該工程開展經驗做法32次,考察論證了3個示范培訓基地的先進做法,帶動發展蔬菜、養殖兩個協會的輻射作用,增強全鄉學員知識競爭的良好氛圍,全面推動了我鄉遠程教育工作向縱深開展。
一、積極穩妥的調動學員學習熱情。各站點的“雙強雙富”學員是遠程教育集中播放收看日學習的主要學員,實行現場點名制度,在每月進行一次遠程教育小組長會議上,交流站點學員利用遠教信息的成果,對利用遠教信息成果顯著的,從全鄉的優秀學員中篩選部分進行集中參觀學習。本年度共參觀了樓下村奶牛養殖場、小尚莊新大養豬場、劉吉傳淡水魚養殖水庫、高新經濟開發區、前壯口劉家肉雞養殖場等優秀站點,較好激勵了學員的學習熱情。
二、專家服務團是現場指導學員致富的熱情老師。**鄉遠程教育站于今年5月份,對遠程教育專家服務團實行持證上崗,每月舉行一次現場指導,先后在“紅發蔬菜批發市場”組織專家服務團現場指導5次,在人口密集的大尚莊辦事處、**埠高新經濟開發區、紅石管理站、黃溝涯示范培訓基地等處,授課達36小時,發放科技讀本、光盤等5000余份,播放遠教視頻課件50余個,培訓“雙強雙富”學員280人,受益群眾12000余人,專家現場指導蔬菜大棚管理、三夏三秋生產、淡水魚養殖、肉雞肉鴿養殖等750人次,指導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業管理等規模型企業130人次,引導農民務工實現農民再就業3350人,對利用遠教信息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的”雙強“學員給與年終“雙強雙富”學員表彰大會上,將發放“遠程教育‘雙強’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對年創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富腦袋”學員,授予“遠教知識實用成果獎”;對年創經濟收入5萬元,實現脫貧走致富路的“富口袋”學員,授予遠教信息應用效益獎,并分別給與相應的物質獎勵,充分挖掘學員中的先進分子,讓學信息、用信息、得到實惠的學員在本區域內起到輻射帶頭作用,形成全村學遠教、全鄉用遠教、全民共同致富的新時尚。
三、遠教服務報及時解決“雙強雙富”學員的信息需求。大部分學員擁有自己的支柱產業,忙于工作,為了及時讓學員得到信息,遠程教育站專門出版了遠程教育服務報,共出版了8期報紙,其中三個月出版了養殖、蔬菜、務工專刊,除了用于專家服務團下鄉授課及現場指導外,每月發放到各站點,每站點不低于20張,爭取“雙強雙富”學員人手一份。方便了學員學習時間的合理安排。
四、分片管理與集中學習的結合,促進學員交流的廣泛性、及時性。**鄉共55個行政村,12個工作區,鄉遠程教育站在每個工作區設立了“雙強雙富”學員交流學習工作點,該工作點是該工作區遠教業務技術指導的小組長辦公室,也是鄉遠程教育站專職管理員日常分片培訓、維護設備等業務的定點單位。每個月25日前,各工作區小組長要將轄區內的學員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在25日上午9:00前上報鄉遠程教育站,在小組長會議上進行詳細匯報。找出差距、激勵先進,研究新的發展思路。為全鄉學員進行現場參觀交流學習提供材料及場所。
五、學員分類明確,指導成果顯著。“雙強”學員要增強緊迫感,務必在年終要寫出利用遠教信息的次數,截至目前,全鄉有150余個“雙強”學員利用遠教信息武裝頭腦,走科技致富路,年戶均創經濟收入18.5萬元,如:前壯口村村主任劉毅,養殖肉雞55000余只,年創經濟收入23萬元;**鄉小尚莊村新大養豬場場長、**鄉養殖協會會長侯洪武年出欄肥豬500頭,創經濟收入19萬元。針對“富腦袋”學員,重點挖掘其現有產業的運行狀態,采用遠教先進信息更新促發展,實現產業突發猛進。避免其誤入死胡同,無從著手發展行業經濟。如:小尚莊村邵禮強,利用現有條件發展農資超市,擴大經營規模,同時,擁有出租車2輛,年創經濟收入12萬元;孫堂村韓宏專搞建筑業,參加各種大型建筑業交流會,提高了自己的建筑技術,盡此一項,年創經濟收入6萬元。“富口袋”學員,大力考察其日常經營收入來源渠道,打破顧慮思想,為其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共有170余名學員,從低收入家庭走向了致富路,戶均收入3.2萬元。實現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總體思路。
遠程教育站典型交流材料
××鄉自開展“雙強雙富”培訓工程以來,專職管理員深入基層站點調研該工程開展經驗做法32次,考察論證了3個示范培訓基地的先進做法,帶動發展蔬菜、養殖兩個協會的輻射作用,增強全鄉學員知識競爭的良好氛圍,全面推動了我鄉遠程教育工作向縱深開展。
一、積極穩妥的調動學員學習熱情。各站點的“雙強雙富”學員是遠程教育集中播放收看日學習的主要學員,實行現場點名制度,在每月進行一次遠程教育小組長會議上,交流站點學員利用遠教信息的成果,對利用遠教信息成果顯著的,從全鄉的優秀學員中篩選部分進行集中參觀學習。本年度共參觀了樓下村奶牛養殖場、小尚莊新大養豬場、劉吉傳淡水魚養殖水庫、高新經濟開發區、前壯口劉家肉雞養殖場等優秀站點,較好激勵了學員的學習熱情。
二、專家服務團是現場指導學員致富的熱情老師。××鄉遠程教育站于今年5月份,對遠程教育專家服務團實行持證上崗,每月舉行一次現場指導,先后在“紅發蔬菜批發市場”組織專家服務團現場指導5次,在人口密集的大尚莊辦事處、××埠高新經濟開發區、紅石管理站、黃溝涯示范培訓基地等處,授課達36小時,發放科技讀本、光盤等5000余份,播放遠教視頻課件50余個,培訓“雙強雙富”學員280人,受益群眾12000余人,專家現場指導蔬菜大棚管理、三夏三秋生產、淡水魚養殖、肉雞肉鴿養殖等750人次,指導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業管理等規模型企業130人次,引導農民務工實現農民再就業3350人,對利用遠教信息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的”雙強“學員給與年終“雙強雙富”學員表彰大會上,將發放“遠程教育‘雙強’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對年創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富腦袋”學員,授予“遠教知識實用成果獎”;對年創經濟收入5萬元,實現脫貧走致富路的“富口袋”學員,授予遠教信息應用效益獎,并分別給與相應的物質獎勵,充分挖掘學員中的先進分子,讓學信息、用信息、得到實惠的學員在本區域內起到輻射帶頭作用,形成全村學遠教、全鄉用遠教、全民共同致富的新時尚。
三、遠教服務報及時解決“雙強雙富”學員的信息需求。大部分學員擁有自己的支柱產業,忙于工作,為了及時讓學員得到信息,遠程教育站專門出版了遠程教育服務報,共出版了8期報紙,其中三個月出版了養殖、蔬菜、務工專刊,除了用于專家服務團下鄉授課及現場指導外,每月發放到各站點,每站點不低于20張,爭取“雙強雙富”學員人手一份。方便了學員學習時間的合理安排。
四、分片管理與集中學習的結合,促進學員交流的廣泛性、及時性。××鄉共55個行政村,12個工作區,鄉遠程教育站在每個工作區設立了“雙強雙富”學員交流學習工作點,該工作點是該工作區遠教業務技術指導的小組長辦公室,也是鄉遠程教育站專職管理員日常分片培訓、維護設備等業務的定點單位。每個月25日前,各工作區小組長要將轄區內的學員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在25日上午9:00前上報鄉遠程教育站,在小組長會議上進行詳細匯報。找出差距、激勵先進,研究新的發展思路。為全鄉學員進行現場參觀交流學習提供材料及場所。
五、學員分類明確,指導成果顯著。“雙強”學員要增強緊迫感,務必在年終要寫出利用遠教信息的次數,截至目前,全鄉有150余個“雙強”學員利用遠教信息武裝頭腦,走科技致富路,年戶均創經濟收入18.5萬元,如:前壯口村村主任劉毅,養殖肉雞55000余只,年創經濟收入23萬元;××鄉小尚莊村新大養豬場場長、××鄉養殖協會會長侯洪武年出欄肥豬500頭,創經濟收入19萬元。針對“富腦袋”學員,重點挖掘其現有產業的運行狀態,采用遠教先進信息更新促發展,實現產業突發猛進。避免其誤入死胡同,無從著手發展行業經濟。如:小尚莊村邵禮強,利用現有條件發展農資超市,擴大經營規模,同時,擁有出租車2輛,年創經濟收入12萬元;孫堂村韓宏專搞建筑業,參加各種大型建筑業交流會,提高了自己的建筑技術,盡此一項,年創經濟收入6萬元。“富口袋”學員,大力考察其日常經營收入來源渠道,打破顧慮思想,為其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共有170余名學員,從低收入家庭走向了致富路,戶均收入3.2萬元。實現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總體思路。
遠程教育站典型材料
××鄉自開展“雙強雙富”培訓工程以來,專職管理員深入基層站點調研該工程開展經驗做法32次,考察論證了3個示范培訓基地的先進做法,帶動發展蔬菜、養殖兩個協會的輻射作用,增強全鄉學員知識競爭的良好氛圍,全面推動了我鄉遠程教育工作向縱深開展。
一、積極穩妥的調動學員學習熱情。各站點的“雙強雙富”學員是遠程教育集中播放收看日學習的主要學員,實行現場點名制度,在每月進行一次遠程教育小組長會議上,交流站點學員利用遠教信息的成果,對利用遠教信息成果顯著的,從全鄉的優秀學員中篩選部分進行集中參觀學習。本年度共參觀了樓下村奶牛養殖場、小尚莊新大養豬場、劉吉傳淡水魚養殖水庫、高新經濟開發區、前壯口劉家肉雞養殖場等優秀站點,較好激勵了學員的學習熱情。
二、專家服務團是現場指導學員致富的熱情老師。××鄉遠程教育站于今年5月份,對遠程教育專家服務團實行持證上崗,每月舉行一次現場指導,先后在“紅發蔬菜批發市場”組織專家服務團現場指導5次,在人口密集的大尚莊辦事處、××埠高新經濟開發區、紅石管理站、黃溝涯示范培訓基地等處,授課達36小時,發放科技讀本、光盤等5000余份,播放遠教視頻課件50余個,培訓“雙強雙富”學員280人,受益群眾12000余人,專家現場指導蔬菜大棚管理、三夏三秋生產、淡水魚養殖、肉雞肉鴿養殖等750人次,指導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業管理等規模型企業130人次,引導農民務工實現農民再就業3350人,對利用遠教信息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的”雙強“學員給與年終“雙強雙富”學員表彰大會上,將發放“遠程教育‘雙強’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對年創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富腦袋”學員,授予“遠教知識實用成果獎”;對年創經濟收入5萬元,實現脫貧走致富路的“富口袋”學員,授予遠教信息應用效益獎,并分別給與相應的物質獎勵,充分挖掘學員中的先進分子,讓學信息、用信息、得到實惠的學員在本區域內起到輻射帶頭作用,形成全村學遠教、全鄉用遠教、全民共同致富的新時尚。
三、遠教服務報及時解決“雙強雙富”學員的信息需求。大部分學員擁有自己的支柱產業,忙于工作,為了及時讓學員得到信息,遠程教育站專門出版了遠程教育服務報,共出版了8期報紙,其中三個月出版了養殖、蔬菜、務工專刊,除了用于專家服務團下鄉授課及現場指導外,每月發放到各站點,每站點不低于20張,爭取“雙強雙富”學員人手一份。方便了學員學習時間的合理安排。
四、分片管理與集中學習的結合,促進學員交流的廣泛性、及時性。××鄉共55個行政村,12個工作區,鄉遠程教育站在每個工作區設立了“雙強雙富”學員交流學習工作點,該工作點是該工作區遠教業務技術指導的小組長辦公室,也是鄉遠程教育站專職管理員日常分片培訓、維護設備等業務的定點單位。每個月25日前,各工作區小組長要將轄區內的學員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在25日上午9:00前上報鄉遠程教育站,在小組長會議上進行詳細匯報。找出差距、激勵先進,研究新的發展思路。為全鄉學員進行現場參觀交流學習提供材料及場所。
五、學員分類明確,指導成果顯著。“雙強”學員要增強緊迫感,務必在年終要寫出利用遠教信息的次數,截至目前,全鄉有150余個“雙強”學員利用遠教信息武裝頭腦,走科技致富路,年戶均創經濟收入18.5萬元,如:前壯口村村主任劉毅,養殖肉雞55000余只,年創經濟收入23萬元;××鄉小尚莊村新大養豬場場長、××鄉養殖協會會長侯洪武年出欄肥豬500頭,創經濟收入19萬元。針對“富腦袋”學員,重點挖掘其現有產業的運行狀態,采用遠教先進信息更新促發展,實現產業突發猛進。避免其誤入死胡同,無從著手發展行業經濟。如:小尚莊村邵禮強,利用現有條件發展農資超市,擴大經營規模,同時,擁有出租車2輛,年創經濟收入12萬元;孫堂村韓宏專搞建筑業,參加各種大型建筑業交流會,提高了自己的建筑技術,盡此一項,年創經濟收入6萬元。“富口袋”學員,大力考察其日常經營收入來源渠道,打破顧慮思想,為其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共有170余名學員,從低收入家庭走向了致富路,戶均收入3.2萬元。實現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總體思路。
高山移民調研發言
同志們:
要在牛團倉村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開。首先要成立市高山移民工作領導小組,就全市而言。下設辦公室(設在市農辦);其次要加快制訂全市山區老百姓移民下山詳細規劃,對全市山區村作一全面摸底的基礎上,排出下山時間表,落實責任單位,規劃好遷移目的地,移民下山工作總體上要與城市化工作做好對接;再次要制訂出切合實際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移民下山具體政策;最后,要召開全市移民下山工作現場會,總結經驗,全面推開。
易地致富,組織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高山老百姓移民下山。有利于山區老百姓思想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山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有利于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今天我實地察看北漳鎮牛團倉村移民下山新村建設,總的情況令人滿意,新村建設能夠在短短的四個月時間內形成這樣的規模,確實難能可貴。
牛團倉村移民下山試點工作的成功給了很多新的啟示:
習慣于對貧困落后地區的老百姓實行“輸血式”扶貧,一是為市委市政府解決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打開了一條新思路。一直以來。給錢、給物、給技術,修橋、鋪路、裝電話,思路始終定位在幫助他原居住地上脫貧。幾十年來,工作做得不少,但真正實現脫貧走上致富路的卻不多。移民下山,易地致富應該是解決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問題的根本途徑。
村級班子要有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要通過一家一戶的工作,二是為市委市政府解決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脫貧致富的根本是要激發山區老百姓自力更生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村級班子的戰斗堡壘作用。讓山區老百姓下山來自己作比較,感受山上山下的差距,從而主動地要求下山,創造條件爭取下山。
建設新農村得突出個“八個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長遠考慮,應該確立“現代文明生活、鄉村美好環境、民主法治管理、健全社會保障”的戰略目標。從當前農村實際出發,應該首先按照“八好”標準,即“致富路子好、基礎條件好、生態環境好、社會保障好、民主管理好、治安狀況好、鄉村風尚好、班子建設好”,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扎實推進農村各項工作。
一是致富路子好。貧窮不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首要任務和主攻方向,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以農民的大增收促進農村的大發展。要大力提升產業促致富。在穩定糧食生產規模和農民種糧收入的基礎上,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優化產品質量,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盡可能地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并不斷提高經濟作物、養殖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引導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動農業精深加工,不斷提高非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引導發展農村專業協會,通過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制度安排,逐步消弭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制度障礙,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要大力轉移農民促致富。實踐表明,在現階段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勞務經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勞務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構成。因此,促進農民致富、建設富裕鄉村,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村勞務經濟。要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主動開展法律援助,為外出務工者當好維權后盾;積極開展內引外聯,拓寬勞務輸出渠道,加速推動農民向“市民”、向“產業工人”轉變。要大力推動創業促致富。要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全民創業致富大競賽”活動,評選“農村致富明星”、“農村帶富能手”等,大力營造致富光榮、帶富光榮的濃厚氛圍,進一步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創富熱情,掀起農村創業熱潮。
二是基礎條件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體現在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全面改善。當前,要突出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既要抓好水庫除險保安、堤垸建設改造、灌區完善配套等“大水利”建設,又要抓好中低產田改造、骨干堰塘整修、排灌機埠維護等“小水利”建設,構筑水旱無憂的保障體系,提高防汛抗旱的綜合能力。要突出抓好鄉村道路建設。“要想富,修好路”,修好鄉村路,才能奔小康。要按“路通組、車入戶”的建設要求,全面推進通鄉、通村、通組、通戶公路建設,構建通達四方的農村道路交通網。要突出抓好農村集鎮建設。發展城市經濟,城鎮是載體;發展農村經濟,集鎮是平臺。要按照“中心城鎮──重點建制鎮──一般建制鎮──邊貿集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和思路,推進小城鎮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發揮小城鎮作用,將人流、物流、資金流引到農村,將農業、農民、農產品推向市場。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大農村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抓好農村電力網線的改造與維護,逐步實施農村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不斷提高程控電話普及率,大力發展農村移動電話業務,適時推進電信寬帶網絡向農村延伸。
三是生態環境好。通俗地講,新農村應該是“城市現代文明生活,鄉村美好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生態,打造“宜居鄉村”、“綠色家園”。為保持良好生態,我們應切實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要嚴格操作規程,制定并落實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操作規程,從源頭上消滅農產品污染;加強技術培訓,組織產區農民、企業員工、市場業主集中學習相關知識,或安排專業人員下到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完善監控體系,組建專門監管隊伍,配套完善檢測設施,嚴把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關。應切實抓好“青山”“綠水”工程。抓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強化植被資源保護,擴大鄉村綠化面積,確保“青山長駐”;抓好轄區水系水資源的保護工作,搞好水土保持,從嚴治理流域污染企業,確保“綠水長流”。特別是在用水困難的山地丘陵區、血吸蟲防疫區等重點部位和特殊區域,要新建一批供水設施,防止水資源污染,改善人畜飲水條件,確保農村群眾用水既方便又安全。應切實抓好農村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農村沼氣等潔凈能源的推廣普及,加快農村改水、改廁、改廚、改浴、改圈“五改”步伐,加大農村生產生活投入品廢棄物回收力度,加緊建設一批農村垃圾處理站,盡快改變農村臟亂面貌。
四是社會保障好。社會保障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建設新農村,要有強保障。要促進農民由“家庭式”保障轉向“社會化”保障,確保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障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老有所養”。選擇部分鄉村先行試點農村養老保險,待經驗儲備充足、時機條件成熟再全面推開;進一步加強和配套鄉鎮敬老院建設,切實抓好農村“五保戶”、特殊困難戶的集中供養;認真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好農村特困無房、倒房戶的住房救助工作等。要積極探索農村醫療保障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病有所醫”。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鋪開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工作,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水平;加快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等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衛生醫療條件,確保每一個農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方便、便宜、優質的衛生醫療服務。要積極探索農村就學保障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學有所幫”。通過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設立專項補助獎勵基金,開展扶貧幫困、助學幫教活動,黨員干部“一幫一”、“幾幫一”等多種形式,使幫困助學制度化、經常化,確保農民子女不因貧失學一人。
五是民主管理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形成群眾廣泛參與、管理公開透明的治理機制。一方面,要營造公開透明的辦事氛圍。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民主的自治機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重點探索推行“四權決策機制”,即由村黨支部實施決策組織權,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實施決策表決權,由村民委員會實施決策執行權,由全體村民實施決策監督權,不斷增強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水平。
新農村八好建設交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長遠考慮,應該確立“現代文明生活、鄉村美好環境、民主法治管理、健全社會保障”的戰略目標。從當前農村實際出發,應該首先按照“八好”標準,即“致富路子好、基礎條件好、生態環境好、社會保障好、民主管理好、治安狀況好、鄉村風尚好、班子建設好”,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扎實推進農村各項工作。
一是致富路子好。貧窮不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首要任務和主攻方向,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以農民的大增收促進農村的大發展。要大力提升產業促致富。在穩定糧食生產規模和農民種糧收入的基礎上,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優化產品質量,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盡可能地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并不斷提高經濟作物、養殖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引導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動農業精深加工,不斷提高非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引導發展農村專業協會,通過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制度安排,逐步消弭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制度障礙,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要大力轉移農民促致富。實踐表明,在現階段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勞務經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勞務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構成。因此,促進農民致富、建設富裕鄉村,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村勞務經濟。要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主動開展法律援助,為外出務工者當好維權后盾;積極開展內引外聯,拓寬勞務輸出渠道,加速推動農民向“市民”、向“產業工人”轉變。要大力推動創業促致富。要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全民創業致富大競賽”活動,評選“農村致富明星”、“農村帶富能手”等,大力營造致富光榮、帶富光榮的濃厚氛圍,進一步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創富熱情,掀起農村創業熱潮。
二是基礎條件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體現在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全面改善。當前,要突出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既要抓好水庫除險保安、堤垸建設改造、灌區完善配套等“大水利”建設,又要抓好中低產田改造、骨干堰塘整修、排灌機埠維護等“小水利”建設,構筑水旱無憂的保障體系,提高防汛抗旱的綜合能力。要突出抓好鄉村道路建設。“要想富,修好路”,修好鄉村路,才能奔小康。要按“路通組、車入戶”的建設要求,全面推進通鄉、通村、通組、通戶公路建設,構建通達四方的農村道路交通網。要突出抓好農村集鎮建設。發展城市經濟,城鎮是載體;發展農村經濟,集鎮是平臺。要按照“中心城鎮──重點建制鎮──一般建制鎮──邊貿集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和思路,推進小城鎮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發揮小城鎮作用,將人流、物流、資金流引到農村,將農業、農民、農產品推向市場。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大農村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抓好農村電力網線的改造與維護,逐步實施農村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不斷提高程控電話普及率,大力發展農村移動電話業務,適時推進電信寬帶網絡向農村延伸。
三是生態環境好。通俗地講,新農村應該是“城市現代文明生活,鄉村美好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生態,打造“宜居鄉村”、“綠色家園”。為保持良好生態,我們應切實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要嚴格操作規程,制定并落實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操作規程,從源頭上消滅農產品污染;加強技術培訓,組織產區農民、企業員工、市場業主集中學習相關知識,或安排專業人員下到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完善監控體系,組建專門監管隊伍,配套完善檢測設施,嚴把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關。應切實抓好“青山”“綠水”工程。抓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強化植被資源保護,擴大鄉村綠化面積,確保“青山長駐”;抓好轄區水系水資源的保護工作,搞好水土保持,從嚴治理流域污染企業,確保“綠水長流”。特別是在用水困難的山地丘陵區、血吸蟲防疫區等重點部位和特殊區域,要新建一批供水設施,防止水資源污染,改善人畜飲水條件,確保農村群眾用水既方便又安全。應切實抓好農村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農村沼氣等潔凈能源的推廣普及,加快農村改水、改廁、改廚、改浴、改圈“五改”步伐,加大農村生產生活投入品廢棄物回收力度,加緊建設一批農村垃圾處理站,盡快改變農村臟亂面貌。
四是社會保障好。社會保障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建設新農村,要有強保障。要促進農民由“家庭式”保障轉向“社會化”保障,確保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障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老有所養”。選擇部分鄉村先行試點農村養老保險,待經驗儲備充足、時機條件成熟再全面推開;進一步加強和配套鄉鎮敬老院建設,切實抓好農村“五保戶”、特殊困難戶的集中供養;認真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好農村特困無房、倒房戶的住房救助工作等。要積極探索農村醫療保障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病有所醫”。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鋪開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工作,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水平;加快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等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衛生醫療條件,確保每一個農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方便、便宜、優質的衛生醫療服務。要積極探索農村就學保障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學有所幫”。通過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設立專項補助獎勵基金,開展扶貧幫困、助學幫教活動,黨員干部“一幫一”、“幾幫一”等多種形式,使幫困助學制度化、經常化,確保農民子女不因貧失學一人。
五是民主管理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形成群眾廣泛參與、管理公開透明的治理機制。一方面,要營造公開透明的辦事氛圍。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民主的自治機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重點探索推行“四權決策機制”,即由村黨支部實施決策組織權,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實施決策表決權,由村民委員會實施決策執行權,由全體村民實施決策監督權,不斷增強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