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勞動力轉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02:14: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剩余勞動力轉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剩余勞動力轉移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其出路

由于農村產業領域的拓展速度與農村勞動力的增長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勞動力的過剩問題顯得尤其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達2億左右。但是,目前城市下崗職工或失業人員,不能就業時,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會救助),而農村剩余勞動力一旦找不到工作,連最基本的生活費都很難保證,生活的困難可想而知。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不但是我國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所面臨的一個極富現實性的問題,也直接關系到整個農村穩定、農村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民能否奔小康。要擺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所面臨的困境,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必須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壓縮勞動力的供給,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這是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矛盾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性措施。

一是壓縮勞動力的供給。勞動力的增加是隨著人口增長而增加的,首先,必須有效地控制農村人口的增長。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歷史上的決策失誤所造成的人口基數過大和自然增長率過高。我們不可能糾正歷史上的決策失誤,也無法改變目前過大的人口基數,但我們可以抓緊當前的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過快膨脹,以緩解農村勞動力不斷膨脹的問題。其次是讓非勞動年齡人口脫離勞動崗位(主要是指童工)。據專家估計,我國非勞動適齡人口參加勞動供給的比率,相當于全部供給人口的10%,若能讓這一部分人脫離勞動崗位,使之學成一至二種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后再進行就業,一方面可減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競爭能力。

二是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耕地作為農業第一生產資料,是不可代替的。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節約用地和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要使每個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寶貴,要求人們無論是城鎮建設,工礦建設,農業基本建設,還是農村住宅建設或其他基礎性建設,都要力求少占地。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同時還要提高土地資源的質量,逐步改善生態環境,使現有的土地資源免遭破壞。

二、廣開生產門路,拓展就業空間,開辟多渠道的轉移途徑,這是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出路

一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業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實際上就是種植業勞動力向林業、牧業、漁業的轉移。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字,從現實來看,我國農業內部就業天地是很廣闊的。我國目前待開發的農業資源前景十分可觀,有2/3的耕地屬于需要改造的中低產田,還有5億畝宜開發的荒地,18億畝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萬畝成海灘涂和3000萬畝可養殖的淡水水域,如果這些資源有1/3得到有效開發,可吸納的勞動力就要以數千萬來計。如果再進一步抓好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實現農村集約化經營,則可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在農業開發上,必須綜合開發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間資源,發展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高效農業:在投資政策上,要進一步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實行科技、資金、物資和政策綜合配套:在稅收政策上,對開發性農業要給以優惠。通過對農業的綜合開發,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

查看全文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探討

一、農民要切實轉變思想,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中起主導作用

1、農民要認真領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實質,充分認識國家實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惠民政策,親身體驗外出務工帶來的好處和效益,充分認識我縣人多地少、山高地陡、投入大、產出少的實際情況,深刻體會只有跳出“農門”,轉移到其他行業就業,才能增加收入,才能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愿望。2、農民要轉變戀家守土的思想,有勇敢走出去的勇氣。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的根本原因就是農民的思想守舊,還沒有完全的轉變。部分農民不愿出去,存在著戀家守土的思想,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溫飽即安;部分農民不敢出去,存在著在家千般好,出門萬事難的思想,有畏懼心理,擔心上當受騙,害怕被人欺負;還有部分農民是不會出去,無一技之長,又不愿參加培訓,苦、臟、累活不愿干,技術活又干不了,只有長期呆在家里。3、農民要有學習的愿望,積極主動參加培訓。怕學、厭學在我縣的廣大農民中是普遍存在的,多年來都是被迫學習。農民要逐漸養成愛學習的良好習慣,變被動為主動,要積極參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班,集訓與自學相結合,認真掌握培訓內容,破除為領補助或湊熱鬧而參加培訓的思想,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4、農民要加強操作技能的學習,掌握過硬的技能,有一技之長。沒有過硬技能技術本領,外出打工只有靠力氣掙錢,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就業還不穩定。只有掌握一門過硬的技術,才能在轉移的大軍中有競爭優勢,才能有更好的經濟效益。5、農民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無論轉移到那個行業,到任何企業或工廠打工,都要干一行愛一行,要是一個遵章守紀的好員工,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二、培訓機構要規范培訓管理體制,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中起核心作用

1、強化培訓管理,建立規范化、模式化高標準的培訓管理體系。根據用工企業和勞務市場的需求,統籌教學資源,開設相關的專業,高標準、高質量的開展培訓,實行軍事化管理,強化學員的組織紀律觀念和職業意識,構建集團化的培訓輸出網絡。2、選好適合農民學習的培訓教材,開展技能型人才培訓。農民的個體文化素質差異較大,在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時,必須針對用工單位的需要,結合農民學得懂、感興趣的內容選擇適合的教材。按照“農民歡迎、適用易學、市場需要”的原則,圍繞就業市場的需要、企業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技能型人才培訓。培訓工種考核鑒定要跟上,對學員一律進行職業資格鑒定,發放技能等級證書。3、培訓內容要豐富。即要加強技能培訓,又要培訓我縣主導產業技術:如魔芋種植技術、大河烏豬養殖技術、核桃栽培技術等,還要加強自主創業知識的培訓,盡量豐富培訓內容。讓出去的農民有就業競爭力,提高培訓轉移率,讓留在農村的農民靠科技發展農業、自主創業,才能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4、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培訓。理論教學是基礎,實際操作才是關鍵,用工單位注重的就是實際操作能力,我們要加強操作技能的培訓,讓學員把理論貫通到實際操作中,提高培訓效果,使用工單位招之及用。5、保證培訓時間和培訓質量。結合培訓群體的實際情況、用工單位需求、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的培訓時間安排,勞動力轉移培訓只能是短期培訓班,這就要求我們合理安排、統籌兼顧,確保培訓時間,達到培訓質量。6、選好培訓對象。勞動力轉移培訓是針對貧困農民的一項政策性較強的惠民工程,選擇的培訓對象要符合扶貧部門的要求,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壯年勞動力,還要均衡男女比例,擴大婦女就業,堅持由村委會推薦、培訓機構把關、扶貧部門審核、個人自愿的原則。7、加大投入。培訓機構要統籌資源,加大對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爭取社會各界的資金支持。

三、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在勞動力轉移培訓中起關鍵性的作用

1、高度重視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重要性(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把農村剩余的勞動力由農業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對我縣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提高了農民收入。(2)、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能有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促進了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鄉風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方面,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從原來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思想,形成學科技用科技談科技的良好社會氛圍。另一方面,為廣大農民送去知識、送去黨和國家的好方針好政策,讓農民學科技,靠科技致富。2、完善就業政策,擴大轉移率。政府要注重政策引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徹底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增強農民外出就業的積極性。3、搭建就業平臺,提高轉移率。在鄉鎮建立勞動力市場,抓好鄉鎮勞動保障機構建設,配備人員,明確職責,使農民在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方面接受到就業服務。4、加強政策宣傳,增加財政投入。要組織人員大力宣傳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政策,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納入政府的中心工作,增加宣傳、組織費用,建立獎懲機制,把勞動力培訓轉移情況納入年終考核。

查看全文

中國貧困地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

基金項目:國務院扶貧辦委托研究課題——我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現狀與對策。

解決好中國貧困農民的脫貧致富問題,是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重大問題,而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在于推進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

一、中國貧困人口與貧困地區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農村尤其不發達。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目前和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的貧困標準還只能是一個低水平的貧困標準。

中國現行的農村貧困人口的標準,是1986年由國家統計局在對67萬戶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支出調查的基礎上計算得出的。經測算,1985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扶持標準為206元,此后根據物價指數變動逐年調整。到1990年這一標準相當于300元,1999年為625元。中國的貧困標準是一個能夠維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費用標準。雖然這一標準與國際上通用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消費支出貧困標準有很大差異,但是確定扶貧標準已從基本解決溫飽向接近國際標準方向轉變。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3年底的2900萬,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為3%左右。①

查看全文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論文

1當前保定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多,比重大農村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數過大,是我市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艱難的直接原因。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僅占總勞動力的6%以下,而我市2005年全市年末人口109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38萬人,約占76.7%。2008年我市農業人口約9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12畝。遠遠低于全國人均4.2畝的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巨大。

1.2未能實現真正的長期性的轉移我市現階段轉入非農產業的勞動力絕大部分不在遷入地永久性居住。這說明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只是暫時性的,進城農民并沒有完全脫離農業。外出務工只是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一種手段。最終他們依然會回到土地上。因此,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市的農村、農民問題。

1.3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整體素質不高種種原因導致我市對農村教育投入較少,義務教育的基礎比較薄弱。并且,隨著教育成本的提高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讀書無用論”又有所抬頭,農村中小學生流失嚴重,很多孩子未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

1.4以青壯年為主。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載: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外出打工者的年齡趨于年輕化。

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保定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查看全文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安于現狀,不滿足當前傳統農業經營帶來的微利,在家鄉又找不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越來越多。據宜章縣農村住戶調查資料表明:農民外出務工得到的收入已成為近幾年宜章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而這種“主體”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這一途徑來完成。如何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逐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宜章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轉移現狀

>(一)全縣農村勞動力結構現狀。據農村住戶調查:2002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為26.68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4.8%;從性別結構看:男勞動力占54.85%,女勞動力占45.15%;從所從事的行業看:第一產業占69.71%,第二產業占10.76%,第三產業占19.53%;從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3.7%,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專文化程度的占1.3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從以上結構可以看出: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性別結構較為合理,但勞動力水平較為低下。

>(二)全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農村“人多田少”現象的日趨嚴重,近幾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已成為一股熱潮。據調查:全市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數8.5萬人,其中省外7.53萬人,省內0.96萬人。上半年新增轉移人數2.1萬人,其中女性1.07萬人;在新增成員中有0.06萬人接受了職業培訓??傮w上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在廣東沿海地帶。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較以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民不再滿足溫飽型生活。加上經濟發達地區的高工資、高收入的強大吸引力,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內部沖動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幾年大規模地向廣州、深圳一帶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為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從而吸引了更多農民前往這些地方打工賺錢。據調查,我縣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廣州和深圳一帶,少數分布在省內其它地市.

>2、二、三產業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行業。據調查:農村輸出的勞動力有74.6%從事工業和建筑業,其次是商業、餐飲等服務業。男性絕大多數從事建筑業的住房建筑、裝修以及電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從事制鞋、電子裝配等工作。也有些舉家外出承包田地種西瓜、養豬等,但為數不多。其他主要從事各種服務行業。

查看全文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講話稿

同志們:

這次會議是市委、市政府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前一階段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情況,安排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任務,正式啟動實施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致富工程。剛才,廣信同志通報了前一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情況,心恩同志宣讀了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致富工程的《實施方案》,希望同志們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下面,就如何統籌做好城鄉就業,積極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我講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形成共識,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是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切入點,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時期以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都把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來抓,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去年6月,愛軍和心恩同志帶領有關部門的同志,專程赴福建、四川進行學習考察回來后,在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市委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意見》,推動這項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了進一步發展。一是全面建立健全了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市和市(縣)區兩級都成立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都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二是集中開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狀況普查工作,由市勞動保障部門牽頭,用兩個月時間普查33.3萬戶、調查農村勞動力571799人,普查率87.9%,基本掌握了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農民收入情況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狀況;三是認真開展了重點企業用工情況和培訓機構培訓能力情況調查,掌握了勞動力供求狀況和存在的主要矛盾;四是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去年培訓學員5428人,超額完成全年計劃,并實現就業4880人。

可以說,通過前一階段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為下步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全省來看,這項工作我們抓得也是比較超前的。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我市這項工作的水平與福建、四川等省的先進市比,無論是組織發動程度,還是轉移規模效果都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各市(縣)區和各有關部門,一定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做到自覺主動、扎實有效地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

一是要站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我們經常講,要想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而要減少農民,就必須積極開拓農民增收新渠道,開闊農村經濟發展新思路。實踐證明,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解決好新形勢下“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只有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比例,才能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的非農業收入,走出一條農民持續增收的新路子。

查看全文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透析

[摘要]對于廣西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和農村比例較高的省份來說,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直接關系到建設西部強省目標的順利實現。外出務工、特色種養、發展鄉企等已成為增加廣西農民收入的主要路徑。

長期以來廣西農村中存在著數量巨大的剩余勞動力,對廣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仍存在著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城市化水平低,農村城鎮化發展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實施農村城鎮化戰略;調優培強特色農業產業;引導鄉鎮企業進入城市企業配套的勞動密集型的專業化生產工業領域;進一步調整財政、稅收政策,發揮財政、稅收的調控功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實現廣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關鍵詞]廣西;農民;收入增加的路徑;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與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對于廣西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和農村比例較高的省份來說,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直接關系到建設西部強省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意義

現階段農民增收的意義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

查看全文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論文

論文關鍵詞:利益剛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論文摘要:針對現有文獻在解釋現階段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的原因方面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利益集團理論。從城市集團的利益剛性角度解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不斷加快。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進程仍然嚴重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明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的現有解釋及其不足

1.1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論不容置疑。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制度安排偏差確實是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的歷史原因:但必須看到,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調整產業發展戰略的偏差。擴大對輕工業的投資比重,輕工業發展步伐加快。從理論上說,輕工業的較快發展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非農產業但現實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的現狀仍然沒有改變、因此。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偏差無力解釋改革開放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仍然滯后的原因。

12城鄉分隔的戶籍制度論現有的戶籍制度論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滯后問題的解釋具有相當的合理性。但這種解釋還只是停留在表層。并沒有深入說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戶籍制度能夠如此頑固地堅持著。以至于持續制約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查看全文

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討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比較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模式,對這些不同轉移模式的產生的背景及相關的經濟績效進行了分析,有針對性的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式的擇優提供可借鑒的依據。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比較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村經濟的發展,并由此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和諧,建設新農村等的關鍵問題。國外一些國家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下面主要對東亞地區的韓國、日本、拉美地區的巴西以及臺灣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式進行比較分析。

一、韓國模式和臺灣模式

韓國和臺灣地區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最快的。目前,它們的農業勞動力份額都已下降至20%以下,比二戰初期下降了50%多。從轉移模式看,韓國選擇了集中型轉移方式,即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涌向大城市;臺灣選擇了分散化轉移方式,即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方向是多元的,既有向大城市流動的,也有向中小城市轉移的,同時,還有被農村非農產業吸收的。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具體發展戰略和政策上看,兩者有共同之處:

首先,韓國和臺灣資金都較為雄厚,都為經濟騰飛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資金保證。在資金來源上,韓國主要靠資金輸入,而臺灣主要靠內部積累。據不完全統計,1962~1981年,韓國共吸收國外貸款486.5億美元,利用外資來增加就業機會。1967~1982年,韓國平均每年新增就業37.5萬人,其中,有13.5萬人(占36%)的就業機會是由外資誘發的。而在此期間進入臺灣的外資的份額卻很小。據有關資料表明,在臺灣,進入的外資占島內所需資金的份額,1961~1965年為16.8%,1966~1970年為5%,1971~1975年為-3.8%,1976~1980年為-8.3%,1980~1985年為-40.7%。這說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臺灣已由資金輸入者變為資金輸出者,并從根本上擺脫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資金短缺的困境。

查看全文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策研究論文

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的原因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受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民素質問題。

西方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改善窮人福利的決定性要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決定性要素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促使農民增收,必須努力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素質是突破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的“瓶頸”,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勞動力總體素質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就業需求。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導致了中國勞動力結構的失衡.2000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萬人,其中3/4在農村;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1.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社會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領域將越來越窄,轉移就業難度將越來越大,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任務非常艱巨而緊迫。

2002年全國共轉移農村勞動力2385萬人,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有12.5%。大量農村勞動力既沒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長,也缺少保護自己的法律知識和城市生活常識,不適應就業和城市生活的要求,這就導致出現一方面用工單位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大批進城農民工又找不到合適工作的現象。根據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每年需要轉移1000多萬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也制約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及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的農村勞動力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1997年我國每百萬農業人口中有科研人員數為77人,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137人)的56%,發達國家平均人數(2458人)的3.1%。美國的農場主大多數是各州立大學農學院的畢業生;西歐國家的農民除文化水平外,還要經過專業培訓并考試合格領到“綠色證書”后,才能正式成為農民。而我國具有中專文化程度以上的勞動力僅占農村勞動人口的2.5%,這種現狀對于未來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新科技成果和現代化生產工具的推廣使用,農業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等方面都構成巨大障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