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透析

時間:2022-02-15 10:47:00

導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透析

[摘要]對于廣西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和農村比例較高的省份來說,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直接關系到建設西部強省目標的順利實現。外出務工、特色種養、發展鄉企等已成為增加廣西農民收入的主要路徑。

長期以來廣西農村中存在著數量巨大的剩余勞動力,對廣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仍存在著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城市化水平低,農村城鎮化發展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實施農村城鎮化戰略;調優培強特色農業產業;引導鄉鎮企業進入城市企業配套的勞動密集型的專業化生產工業領域;進一步調整財政、稅收政策,發揮財政、稅收的調控功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實現廣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關鍵詞]廣西;農民;收入增加的路徑;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與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對于廣西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和農村比例較高的省份來說,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直接關系到建設西部強省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意義

現階段農民增收的意義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

首先,農民收入水平既是衡量和檢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最為重要的指標,也是農村自我發展能力最為重要的體現。其次,農民增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環節,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根本途徑。第三,農民增收是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物質保證。除了黨的支農惠農政策以及國家財政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外,農民收入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最為重要的資金來源和物質保證。

然而,經過多年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潛力,雖然已經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掘,但面對更高的起點和要求,今后農民增收的難度將會更大。

第一個因素,就是在現有條件下,包括農業結構在內的農業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進一步增產增收,將更多地依賴于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以及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整體提高和較大改善。至于第二個因素,那就是進城務工人員在不少城市接近飽和狀態。勞務輸出正在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使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增加收入的空間十分有限。而已在城市務工的農民由于受文化素質和技能的限制,大部分人員只能從事簡單、繁重、收入低的勞動。第三,農村不同地區和不同農戶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逐步突出。靠近城市和農村城鎮、農業生產條件好、有礦產和旅游等資源的農村農民收入相對較高,增長也快;而貧困地區、邊遠落后地區農民收入較低,增長乏力,造成差距不斷拉大。

二、增加廣西農民收入的主要路徑探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難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農民問題,在經濟轉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是頭等大事,也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么,增加農民收入到底有哪些可行的路徑呢?根據國內以及廣西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經驗總結,筆者以為,廣西農民近年來收入得以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條路徑:

一是外出務工,農民增收的快捷道。據廣西農村調查隊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05年山區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人數600多萬人,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為45%,其中外出務工半年以上的有350萬人,占全部勞動力總數的58%。在所調查的山區家庭戶中,有65%的農戶家庭至少有一人外出務工,外出最多的達到5人。目前在山區大多數農民家庭把外出打工作為消化剩余勞動力和增加家庭收入的基本手段。從調查情況看,越是貧困的山區,農戶外出打工的越多。如比較貧困的馬山、都安等縣外出打工的家庭數量明顯高于全區水平。馬山縣有65%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其中家庭有兩人以上外出的農戶占35%;有3人外出的占15%;都安縣外出打工的家庭占68%,其中家庭中有兩人以上外出的農戶占25%。

二是特色種養,農民增收的創新路。靈山縣石塘鎮依托本地特色資源,采取以“農戶促基地、基地帶農戶”的鏈條循環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一村一品”出效益,助農增產增收的新路子。該鎮通過引導鎮安村農民引集山麓泉水進行“生態魚”養殖,全部實行野生草喂養,創出了“靈山縣鎮安山泉生態魚”,全村“山泉生態魚”養殖基地發展到53畝。通過“山泉生態魚養殖”的輻射帶動,全鎮共發展“山泉生態魚”養殖基地達340多畝,年產“山泉生態魚”400多噸,養殖戶均收入8000多元。

又如,博白縣三灘鎮近年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戰略目標開展各項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果蔗、法國豆、蓮藕、淮山、優質水果、優質瓜菜、瘦肉型豬養殖、桂圓肉加工等頗具地方特色的八大生產基地,特色農業在區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農民人均純收入近5000元。

三是發展鄉企,農民增收的好途徑。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廣西鄉鎮企業呈現出高速高效發展的態勢。1996廣西鄉鎮企業完成營業總收入2501億元,在全國排位由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國內生產總值565億元,在全國排隊位由第16位上升到第13位;企業總數達到87.8多萬家;企業職工總人數達382.15多萬人。顯然,勞動密集型的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已成為近年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主要集中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于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大有可為的。

從上述增加農民收入的三條主要路徑中不難看出,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特別是山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重點是外出務工),不僅使山區農民的生活有了進一步的改善,而且緩解了山區農村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

三、增加廣西農民收入的主要路徑——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廣西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自治區,1990年廣西總人口4242萬人,農業人口就有367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6.7%,到2007年降到82.3%。人多地少、人地關系緊張,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存在不利于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

要想提高農民收入,必須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如果農村勞動力不能持續地轉移出去,單靠提高農村生產力,必然會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谷賤傷農的結果,所以勞動力轉移是必然的前提。

根據自治區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通過農村勞動力的供給量和需求量,可以測算,目前廣西仍有約80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

廣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當前既具備了比較有利的因素,同時也有不少的不利因素存在,此舉嚴重地影響到農民收入之逐年增加。

說到有利因素,那就是廣西有相當一部分加工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最為突出的產品有松香、果蔬罐頭、芒竹編工藝品等,在歐美及東南亞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并且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多為資源密集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吸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力量。入世后特別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廣西這類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部分農產品加工業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會越來越大。

此外,國內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廣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國家對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為廣西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多的門路。還有,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更是為廣西農村勞動力就業創造了新機會。

至于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廣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低下,生產成本高,加入WTO后發達國家質優價廉農產品的涌入,將擠占國內農產品市場,使廣西農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增強,加速了國際市場波動對廣西農產品市場的影響。同時大宗農產品進口增加,使國內市場價格進一步降低,導致農民收入下降,挫傷農民的生產熱情,對農業的投入也隨之減少,從而降低廣西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發展下去會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入世以后,廣西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的投資極少,廣大農民缺資金少技術,根本得不到政府補貼,在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的情況下,農民經營農業只能是繼續虧損。

第三,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廣西農村面臨在全球范圍內的勞動力資源競爭和配置的壓力。由于廣西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在參與全球范圍內的勞動力資源競爭中完全處于劣勢,相當多的農村勞動力會因此而成為長期失業群體。

此外,在國內方面,我國現有近1.5億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勞動力600多萬,而農村的耕地面積卻在不斷減少,導致勞均耕地逐步減少;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有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加入到剩余勞動力的隊伍中去;勞動適齡人口增長較快,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隊伍持續擴大。

而廣西城鎮化滯后造成城鄉差別擴大、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加劇了農村人土矛盾惡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積壓,制約了廣西農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延緩了農村現代化進程。

還有,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廣西鄉鎮企業的內、外部情況發生了變化。企業開始由量的擴張階段向質的集約發展階段過渡,技術含量逐漸提高,就業彈性明顯下降,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降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廣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重重。那么,增加廣西農民收入的主要要路徑——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主的對策有哪些呢?

筆者以為,根據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結合廣西實際,應從以下幾方面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1.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完善農村職業教育。美國學者約翰遜(Johnson)的研究表明:中國農民在校時間每增加1年,從事非農活動的可能性就會上升2.2個百分點。教育對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因此,政府應積極發展地方經濟,切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教學條件,提高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幫助農民克服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經濟行為,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使教育真正成為減小農村和城市差距的機制。

2.調優培強特色農業產業,消化一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如重點發展廣西花卉業、牛奶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基因農業、海洋農業、微生物農業、信息農業等。廣西的亞熱帶、南亞熱帶資源豐富,又有一片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這類新興產業發展起來可以消化一大批剩余勞動力。

3.實施農村城鎮化戰略,是徹底解決農村人口過多的治本之策;是改善勞動力就業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前提條件;是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緩解廣西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

4.發展第三產業對廣西乃至全國來說都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新領域。一是重點建設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發展農村資金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二是把交通、通訊、保險、金融、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行業,作為發展重點;三是開發農村旅游等新興產業。

5.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空間依然廣闊,仍是今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渠道。當前關鍵要加快鄉鎮企業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引導鄉鎮企業進入城市企業配套的勞動密集型的專業化生產工業領域,加速資本就業彈性大的建筑業、第三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培植大容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新領域。

6.繼續加大農村勞務輸出。廣西農村勞動力的勞務輸出主要以農民自發流動為主,調查表明,近幾年有組織轉移的勞動力比重不到5%。當前,政府主要做好組織工作,充分發揮勞務輸出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的作用。

7.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廣西還要進一步調整財政、稅收政策,發揮財政、稅收的調控功能,促進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促進鄉鎮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小城鎮加快發展;為廣大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鄧萍,李秋萍.三灘鎮創新發展現代農業.廣西日報,2010-6-23.

2.江洪所.靈山縣石塘鎮特色產業鋪富路.欽州日報,2010-5-21.

3.李熙.廣西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傳承,2010,(02).

4.安徽省統計局.安徽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平穩,外出就業意愿仍然較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2009-4-30.

5.魏民洲.非農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途徑.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

6.廣西區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廣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廣西信息港”網站,2004-7-27.

7.廣西壯族自治區農調隊.廣西山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和問題.“中國三農數據網”網站,200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