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詞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11:31: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實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漢語實詞教學管理論文
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學習語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語法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正確掌握漢語語言的規律,從而使他們正確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表達思想。因此我們對于一切語法現象的分析除了從前人的理論體系中出發外,更應該從實踐的(即實際的)角度出發,這對中學語文教學是大有益處的,就以漢語實詞的分類看,這一點更為明顯。
(一)目前,語法學界對漢語實詞和虛詞的劃分存在分歧,有人主張把副詞歸入實詞類,從理論上看,這不無道理也未嘗不可,但它卻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嚴重困難(詳述見后文)因此,從方便教學的角度考慮,副詞不宜歸入實詞類。
(二)漢語詞類劃分的標準,從理論上講,結合能力是最重要的,但對于缺乏理論知識的中學生來說,詞義標準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因勢利導,以詞義標準為主,其它標準為輔,逐漸過渡到結合能力標準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要給漢語實詞分類,首先。必須要把實詞和虛詞區分開來,在此基礎上,實詞的分類才成為可能。
那么,什么是實詞呢?
實詞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詞,它可以單獨充當句子的任何一個成分。這就是說:第一:這類詞在不與其他任何詞發生語法關系的情況下能夠單獨表達一個意思或反映某種意象。第二:這類詞具有成為句子的潛在能力,或者說,一旦有了語調,它就有可能成為句子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文言實詞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同火吃飯的稱“火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多義實詞的詞義,就必須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弄清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研究詞義擴大的規律。如何辨別詞義?主要看字形,讓學生分析字形就基本上能找出詞的本義。因為詞的本義是造字時所賦予的意義,只要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漢字的形體,就不難找出詞的最原始的意義。我們如果抓住本義,對引申義的產生就能找到線索,就能駕馭紛繁的詞義,使詞義的解釋有了可靠的依據,進而使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更透徹、更深入。為此,可引導學生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入手,分類列表歸納其本義。如下表:
(附圖{圖})
(附圖{圖})
在文言實詞的教學中,僅僅抓住了詞的本義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掌握由本義派生出與它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一系列其它意義,這里主要指引申義,而比喻義、假借義不做歸類。多義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關系大致有兩種類型。
文言實詞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同火吃飯的稱“火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多義實詞的詞義,就必須幫助學生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弄清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研究詞義擴大的規律。如何辨別詞義?主要看字形,讓學生分析字形就基本上能找出詞的本義。因為詞的本義是造字時所賦予的意義,只要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漢字的形體,就不難找出詞的最原始的意義。我們如果抓住本義,對引申義的產生就能找到線索,就能駕馭紛繁的詞義,使詞義的解釋有了可靠的依據,進而使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更透徹、更深入。為此,可引導學生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入手,分類列表歸納其本義。如下表:
(附圖{圖})
(附圖{圖})
在文言實詞的教學中,僅僅抓住了詞的本義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掌握由本義派生出與它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一系列其它意義,這里主要指引申義,而比喻義、假借義不做歸類。多義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關系大致有兩種類型。
語文統編教材文言論文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詞匯居于首位。古代語言的詞匯中最重要的是實詞,掌握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是閱讀文言文(古代漢語用文字表示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實詞應該掌握積累多少,有不同見解。但就中學生來說,統編教材附錄中的實詞表(以下簡稱實詞表)所列詞應是起碼的數字。文言實詞的掌握本應逐課積累,幾年之后,水到渠成。但實際上高三畢業班的學生能就實詞表中所列詞的詞義、用法,能夠逐一準確解釋者恐怕不多。這樣就難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
實詞表的缺點在于一無例句,二無具體義項。為了彌補這個不足,編寫了統編教材文言文常用實詞義項及例句。
幾點說明:
一、實詞表中所列實詞,列舉課文中出現的常見義項及例句(有個別詞刪去如“今”),例句出處用篇目第一個字表示如“赤”(赤壁之戰),“游”(游褒禪山記)。非高中篇目及課外例句出處用全稱。
二、實詞表中未列,但在課文中,或課外屬常見義項,有極少量補充。
三、每個常見義項一般者舉1———3例,在同一課文反復出現者一般不重復。
語文文言文閱讀管理論文
自1993年以后,實行"3+2"的高考題與傳統的高考題相比,雖然有了較大變化,但就文言文閱讀這一部分考查的內容、測試目標和命題的形式、難度幾方面看,卻相對穩定,變化不大。首先,從測試的內容看,1995年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的《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科說明》中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這與國家教委1990年頒布的《語文教學大綱》對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從《考試說明》中提出的關于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五點具體要求(1.根據上下文正確解釋常見實詞的詞義;2.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3.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夠正確地把握文意并進行初步的分析、評價;5.能夠翻譯成現代漢語)看,也與《語文教學大綱》和中學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相一致。再從近三年的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情況看,測試的目標著重考查的是能否讀懂文章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現手法。從命題的形式看,文言文閱讀采用的均是選擇題形式。從測試的知識點看,有字的讀音,實詞、虛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全文內容的理解。從閱讀材料的體裁看,文言文閱讀的選材以記敘文為主,內容相對完整,語言規范,文筆上乘。從材料來源看,均選自課外。從難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難度,但仍屬“淺易”范圍,學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水平,一般都能讀懂。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在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中必須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雖然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材料來自課外,但考查的知識卻源于課內,因此,我們還應以課本的文章作為訓練閱讀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讀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讀成誦,然后通過適當的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和練習,加強對文言文語言運用的規則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養,以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2.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要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還必須注意把《考試說明》中要求的文言實詞、常見的虛詞以及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弄懂弄透,在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和詞語出現的位置以及彼此的關系來推斷詞義、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閱讀還有一個應試解題的思路問題。概括地說,就是如何有效地調動已知信息,講究方法和技巧,準確地推斷并正確地選擇答案。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題的閱讀材料對考生來說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詞語都是中學課文中出現過的,所以總有相當一部分能看懂的詞句。這些能看懂的詞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礎上盡可能的把題答得好一些,就必須具有善于根據已知信息去推斷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總而言之,依綱據本,牢固掌握課內學過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靈活運用已知信息去解決未知的問題,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應該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中貫穿于始終的指導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復習中把這一指導思想有效地付諸實踐呢?主要的應抓住下面幾點。
一、要重視整體閱讀,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來的文言文閱讀試題一般是選以記敘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從詞義、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在應試時,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對命題的個別的具體問題作淺層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效果不佳。我們認為,針對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特點,首先應從整體閱讀入手,先圍繞選文寫的是什么事(起因、發展、結果)、寫的是什么人、這些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和動機是什么等問題來思考,然后根據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準確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這個基礎,試題中的個別、具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試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作一個簡要的例析。試題選文內容說的是鄭善果的母親教育兒子要為官清正,處理政事應剖斷合理,千萬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驕逸墮業,以負荷忠臣之業的故事。鄭母雖“年二十而寡”,但“性賢明,有節操”,且“博涉書史,通曉治方”,對兒子要求嚴格,教子講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她教子要為官清正,處理政事要剖斷合理,是用鄭善果父親“在官清恪,未嘗問私”,并且“以身徇國”的卓著業績作為依據的。當鄭善果覺得自己“封侯開國,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親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紡績”至“夜分而寐”時,鄭母又及時針對兒子的這一看似合情,其實是不知禮教的想法進行教育,“若墮業者,是為驕逸”,這樣下去,也同樣難以負荷忠臣之業。通過這系列思維過程,鄭母兩次教子的具體內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這樣,試題中考查的局部詞語和句子在文中具體語境里應如何解釋,該怎樣翻譯,就不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了。如第13題要求比較兩個“勤”字的意思。依據已先整體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鄭母第一次教子時,用鄭善果的父親的人品和業績教育兒子時說的話,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鄭善果看見母親“恒自紡績,夜分而寐”時,對母親辛勤勞作表示關心的問話,這個“勤”在句中“勤勞”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然后兩個“勤”字再作比較,它們相同之處——“盡力地做或不斷地做”這一相同意義就不難推斷出來了。
文言文閱讀指導研究論文
自1993年以后,實行"3+2"的高考題與傳統的高考題相比,雖然有了較大變化,但就文言文閱讀這一部分考查的內容、測試目標和命題的形式、難度幾方面看,卻相對穩定,變化不大。首先,從測試的內容看,1995年國家教委考試中心的《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科說明》中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這與國家教委1990年頒布的《語文教學大綱》對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從《考試說明》中提出的關于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五點具體要求(1.根據上下文正確解釋常見實詞的詞義;2.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3.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夠正確地把握文意并進行初步的分析、評價;5.能夠翻譯成現代漢語)看,也與《語文教學大綱》和中學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相一致。再從近三年的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情況看,測試的目標著重考查的是能否讀懂文章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現手法。從命題的形式看,文言文閱讀采用的均是選擇題形式。從測試的知識點看,有字的讀音,實詞、虛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全文內容的理解。從閱讀材料的體裁看,文言文閱讀的選材以記敘文為主,內容相對完整,語言規范,文筆上乘。從材料來源看,均選自課外。從難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難度,但仍屬“淺易”范圍,學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水平,一般都能讀懂。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在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中必須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雖然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材料來自課外,但考查的知識卻源于課內,因此,我們還應以課本的文章作為訓練閱讀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讀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讀成誦,然后通過適當的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和練習,加強對文言文語言運用的規則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養,以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2.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要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還必須注意把《考試說明》中要求的文言實詞、常見的虛詞以及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弄懂弄透,在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和詞語出現的位置以及彼此的關系來推斷詞義、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閱讀還有一個應試解題的思路問題。概括地說,就是如何有效地調動已知信息,講究方法和技巧,準確地推斷并正確地選擇答案。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題的閱讀材料對考生來說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詞語都是中學課文中出現過的,所以總有相當一部分能看懂的詞句。這些能看懂的詞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礎上盡可能的把題答得好一些,就必須具有善于根據已知信息去推斷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總而言之,依綱據本,牢固掌握課內學過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靈活運用已知信息去解決未知的問題,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應該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中貫穿于始終的指導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復習中把這一指導思想有效地付諸實踐呢?主要的應抓住下面幾點。
一、要重視整體閱讀,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來的文言文閱讀試題一般是選以記敘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從詞義、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在應試時,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對命題的個別的具體問題作淺層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效果不佳。我們認為,針對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特點,首先應從整體閱讀入手,先圍繞選文寫的是什么事(起因、發展、結果)、寫的是什么人、這些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和動機是什么等問題來思考,然后根據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準確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這個基礎,試題中的個別、具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試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作一個簡要的例析。試題選文內容說的是鄭善果的母親教育兒子要為官清正,處理政事應剖斷合理,千萬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驕逸墮業,以負荷忠臣之業的故事。鄭母雖“年二十而寡”,但“性賢明,有節操”,且“博涉書史,通曉治方”,對兒子要求嚴格,教子講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她教子要為官清正,處理政事要剖斷合理,是用鄭善果父親“在官清恪,未嘗問私”,并且“以身徇國”的卓著業績作為依據的。當鄭善果覺得自己“封侯開國,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親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紡績”至“夜分而寐”時,鄭母又及時針對兒子的這一看似合情,其實是不知禮教的想法進行教育,“若墮業者,是為驕逸”,這樣下去,也同樣難以負荷忠臣之業。通過這系列思維過程,鄭母兩次教子的具體內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這樣,試題中考查的局部詞語和句子在文中具體語境里應如何解釋,該怎樣翻譯,就不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了。如第13題要求比較兩個“勤”字的意思。依據已先整體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鄭母第一次教子時,用鄭善果的父親的人品和業績教育兒子時說的話,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鄭善果看見母親“恒自紡績,夜分而寐”時,對母親辛勤勞作表示關心的問話,這個“勤”在句中“勤勞”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然后兩個“勤”字再作比較,它們相同之處——“盡力地做或不斷地做”這一相同意義就不難推斷出來了。
高考文言文閱讀題解題分析論文
一、閱讀前準備
1.一本《古代漢語詞典》。方便查詢古代漢語實詞。
2.古代文化常識檢索。方便查詢古代地名、官名、天氣名稱等。
3.古代官職變遷常用詞表。
4.古代人稱代詞表。
4.高職類語文高考必須掌握的15個虛詞表。
高中語文文言文的學習要點探討
我國有著五千年璀璨的歷史文化,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語言精練、章法嚴謹,而且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學習意義。高中語文文言文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還有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感。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逐漸重視,文言文已經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重點,如何做好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教學更是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學習的詞語解釋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點實詞
實詞是指具有實際意義并能夠充當句子成分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或代詞,實詞的學習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實詞也是構成句子主題的重點詞匯。教師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要重視實詞的作用,學生只要學會把握句子中的實詞,就能夠推測出句子所要表達的基本情感和含義。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在意義表達中實詞的運用十分靈活,同一個實詞在不同的句式和語言環境中能夠表達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師在文言文實詞教學時要注意帶領學生對文言文中出現的實詞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把握好實詞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意義。例如,“國”在文言文中的運用,就十分靈活,且代表的意義會根據句式和語境有所變化。“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國”指的是“國家,國家的”;“六國破滅、非兵不利”中“國”的含義為諸侯國;“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中的“國”則特指國都或京城;“逝將去汝,適彼樂國”中的國則泛指地區和地域;“等死,死國可乎。”中的“國”則指國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實詞的用法,才能正確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義,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虛詞
所謂虛詞是指不能構成句子成分的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或嘆詞。文言文中的常見虛詞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矣、于、之、則、者、與(歟)、因二十個,這些文言虛詞在句子中主要是組織語言單位,幫助表達情感。虛詞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見,這些虛詞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語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語氣助詞,表達疑問語氣,相當于“嗎”“呢”。在《師說》中“生乎吾前,其問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于”。教師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同樣要領著學生對虛詞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能夠牢牢的把握好虛詞的不同用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達。
否定副詞研究論文
一、上古否定副詞的分類
首先,把副詞歸納為虛詞的。趙誠認為:“漢語虛詞和實詞的界限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認為的明確劃分,根本的分歧是代詞和副詞算不算虛詞,從卜辭的現實來看,本文基本上傾向于把代詞和副詞列入虛詞。”根據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虛詞大都來自假借,或者由實詞虛化而來的。實詞“虛化”后在句子結構中只表示某種文法關系或語氣,與其本義可以毫不相關。現在,虛詞已只見其“虛”不見其“實”。
張世祿認為,甲骨文的詞類區分并不十分困難,可大略仿照目前古代漢語的語法體系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分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副詞、數詞;虛詞分關系詞(包括介詞、連詞等)和語氣詞。他也把副詞歸為虛詞。熙認為:“形容詞是實詞,副詞是虛詞。形容詞是自由的,可以單獨成句;副詞是粘著的,不能單獨成句。”
其次,把副詞歸納為實詞的。張玉金就把副詞歸為實詞,因為這類詞可以單獨作句子成分。
詞類的劃分顯然并不能單純的由字的意義來看,而必須依據字在句子中的詞位來定。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提到:“我們不能先確定了某個字的詞類或詞性而分析句子,我們應該先從句子中看某一個字的地位和其作用,如‘解衣衣我’是‘動、名、動、名’的組合。因此我們不能說‘衣’是動詞或名詞,只能說在‘解衣’的結構中它是處于動詞后之名詞,在‘衣我’的結構中它是處于名詞之前的動詞。”所以單純地分虛詞或實詞、否定詞或動詞都是不科學的,應該通過句子來分析詞類,這樣也符合甲骨文中一詞多類的特點。而且“語言是發展的,虛詞是由實詞經由語法化的途徑而來的。因此,先秦文獻中是虛詞的字,我們并不先入為主地認為它在殷墟甲骨刻辭中也就是虛詞”。
二、關于甲骨文中否定副詞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