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1:26: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手部皮膚缺損修復技術綜述

本院于2010年1月以來,對10例因手指節段性毀損傷伴軟組織缺損的病人,急診行殘指剔除骨質及肌腱游離皮瓣移植,Ⅰ期修復手部創面,術后功能和外形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19~40歲。傷因:沖床軋傷6例,注塑機或重物壓傷4例;損傷部位:示指離斷伴虎口軟組織4例;示中指掌骨段離斷伴手掌部軟組織缺損3例,其中1例食指指體完整,2例中指指體完整;環小指掌指關節撕脫離斷3例。均采用廢棄指剔骨皮瓣修復手部創面,皮瓣面積為2.5~3cm×4~5.5cm。

1.2手術方法

在臂叢麻醉妥后,常規消毒清創后,首先在供區找出了供吻合的指動脈及小靜脈、指神經,標記備用,測量創面皮膚缺損的大小和形態。切取廢棄指的剔骨皮瓣,于非優勢血管側沿正中線切開,沿肌腱表面將指骨及肌腱剔出,注意保護皮瓣的血管、神經。皮瓣覆蓋創面后,動靜脈吻合比例為1:2,盡量多吻合皮瓣內神經,以恢復感覺。若皮瓣內無動脈可修復,則行靜脈動脈化皮瓣,皮瓣近端的皮下靜脈與患指動脈近端吻合,皮瓣的近端靜脈與患指皮下靜脈吻合,即靜脈動脈化,一般多吻合2~3根靜脈[1]。

查看全文

手部造型在藝術創作的表現

摘要:在藝術創作中,“手”常常是頭部之外的另一個表現重點,藝術家對手的刻畫可以反映出對象的性格、生活背景、職業和經歷等,增加畫面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人物畫中,面部表情、發型、服裝都是表現的重點,但對手部的重點強調,可以改變畫面給人的固有感官印象。通過對手的夸張變形、打散重組設計、裝飾變化,以及用點、線、面不同造型元素的表現,可以改變畫面的風格特點,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可見手在提高作品藝術感染力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手;藝術創作;珂勒惠支;丁紹光;標識

人類進步的標志是發明和使用工具,對工具的操作離不開雙手,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人類通過雙手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因此在藝術創作中,手通常也是藝術家表現的重點,增加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提升了作品的主題思想。通過對手的重點表現,反映出對象的性格、生活背景、職業和經歷,在對手部的處理方式上多種多樣:有的通過比例放大,夸張變形,突出手的造型特點;有的通過明暗對比,突出手的結構特征,給人以堅實有力的強烈感受;有的通過流暢柔美的線條,表現出手的纖細柔軟,好像有故事從手中娓娓道來。而在現代設計中,通常會對手的造型進行提煉概括、裝飾變形、打散重組等處理,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需要的作品。

一、中外美術作品中“手”的表現

(一)丁紹光工筆重彩畫手部裝飾變化

丁紹光先生的工筆重彩畫,以其濃郁的裝飾美感,豐富的色彩變化,以及畫面中洋溢的強烈的人文關懷享譽世界,連續三年被聯合國聘請為代表畫家,為聯合國的和平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著名美術家張仃老師在觀賞了丁紹光的作品后,評價道:“世濟其美,意氣如云”,他的作品以云南少數民族女性為題材,通過對自然風光、生活場景的描繪,表現出濃重悠遠、深入肺腑的美感,上感天地,下動人心,使每一個看過他畫面的人都被深深吸引,產生心理變化和強烈共鳴。他的作品吸收了中國古典和民間藝術,廣泛汲取并融合西方現代藝術精華,尤其注重線條的運用,筆力剛勁、流暢。他用連綿不斷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輪廓造型,夸大手部、腳步、腰部比例,將線條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的作品《靜夜思》(如圖1)中,少女的雙手托于下巴之下,環抱雙膝,坐在夜晚的樹叢中,眼神淡定,陷入深深的思考,給人以安詳寧靜的美感。在表現方法上,畫家運用流暢、粗細均勻的線條,勾勒出手部的造型;在比例上,夸大手部的尺寸,使線條可以清晰地描繪手部的每一個結構轉折,左手輕放于右手之上,右手輕輕依著下巴,手指修長而纖細,舒展放松。正是通過放大手部的尺寸比例,使線條能夠充分表現。因為線條是具有一定長度的造型元素,在平面構成中,線是點的軌跡,具有方向感和形態,線比點更具有感情,能對人的思想意識起作用,使人產生心理變化。在丁紹光的工筆重彩畫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對線條的運用,也是畫面的風格所在,為了充分地表現線條的美感,特別夸大手部的比例,使線條能夠充分舒展,婉轉曲折、連綿不斷,從而使整個畫面充滿線條的裝飾美感。他對手部的拉長處理,可以說是使線條在整個畫面中達到和諧統一的絕妙方法。正是這挺拔、流暢、清晰、均勻和繁復的線條,給畫面注入了無限的裝飾美感。

查看全文

手部皮膚缺損修復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橈神經淺支營養血管筋膜皮瓣修復手部軟組織缺損的方法和臨床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6年2月,應用橈神經淺支營養血管筋膜皮瓣修復手部軟組織缺損30例,機器絞軋傷15例,切割傷9例,交通事故4例,燒傷瘢痕攣縮2例;其中拇指橈背側皮膚缺損13例,拇指尺背皮膚缺損9例,食、中指近中節皮膚缺損8例,合并肌腱損傷13例,合并骨折6例。結果:本組術后30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取的皮瓣面積最大為5.5cm×3.5cm,最小為3.5cm×2.5cm,皮瓣平均蒂長7cm。12例患者行皮神經吻合成功,其中6例恢復受區保護性感覺。全部病例獲4個月~16年隨訪,所有病例皮瓣外觀、血運、質地、色澤、彈性較好,無須二期修整。皮瓣供受區無并發癥發生,無痛性神經瘤發生。結論:橈神經淺支營養血管筋膜皮瓣修復手部軟組織缺損操作簡便,無需犧牲上肢主要動脈,皮瓣成活率高,并發癥少,是修復手背及手指軟組織缺損的理想皮瓣之一。

【關鍵詞】橈神經;皮神經營養血管;筋膜皮瓣軟組織缺損;修復重建

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常伴有骨骼、肌腱外露,需要用皮瓣進行修復。隨著對上肢皮神經及其營養血管詳細解剖研究的基礎深入,應用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手部創面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我科從2000年2月~2006年2月以來,應用橈神經淺支營養血管筋膜皮瓣轉移修復手部軟組織缺損30例,皮瓣全部成活,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18~46歲。機器絞軋傷15例,切割傷9例,交通事故4例,燒燙傷瘢痕攣縮2例;其中拇指橈背側皮膚缺損13例,拇指尺背側皮膚缺損9例,食、中指近中節皮膚缺損8例,合并肌腱損傷13例,合并骨折6例。急診手術11例,擇期手術19例。

1.2手術方法:皮瓣切取時不驅血,在電腦止血帶下進行,皮瓣位于第一掌骨的橈背側,以拇指掌指關節橈側至橈骨莖突的連線為軸,在軸線上按受區缺損面積設計皮瓣,以拇指掌指關節的橈側為旋轉點,皮瓣的橈側至大魚際肌的邊緣,尺側至第一掌骨的尺側緣,近端位于橈骨莖突以遠,遠端至拇指的掌指關節。首先在皮膚缺損處獲取缺損的形狀皮樣,以旋轉點至皮膚缺損的近端長度為皮瓣的蒂長,將獲取的皮樣置于皮蒂的近端,以皮樣切取皮瓣。首先作近端切口,在拇短伸肌的尺側找到橈神經淺支的手背橈側支并向近端游離一定長度,然后將整個皮瓣于深筋膜下切取,至大魚際肌表面時,在肌膜下切取。皮瓣面積略大于創面3~5mm,皮神經要保留在皮瓣內,皮蒂筋膜的寬度與皮瓣的寬度一致,因皮神經干有縱行的皮神經旁血管網及皮神經干內血管網,并支配營養附近的皮膚,所以術中不用分離血管蒂。然后,切開旋轉點與皮膚缺損之間的皮膚,沿真皮下向兩側分離約1cm,將切取的皮瓣旋轉180度后移位于受區縫合。有需要時可將皮瓣內皮神經與拇指的指固有神經縫合。

查看全文

小兒手部手術中腕部神經阻滯應用探討論文

小兒手部外傷及先天性畸形較常見。手部手術時臂叢神經阻滯效果時有不全。我院將腕部神經阻滯用于小兒手部手術67例,該方法麻醉安全可靠。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男40例,女27例。年齡2個月~13歲。術前診斷先天性疾患如多指、并指等36例(53.7%);后天性疾患如手部疤痕、手外傷等31例(46.3%)。

1.2麻醉方法患者平臥,患肢外展,手掌向上握拳屈腕,使掌長肌腱橈側腕屈肌腱和尺側腕屈肌腱緊張而顯露。常規消毒后,在第2腕橫紋(即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的連線)進行各神經阻滯。腕部正中神經阻滯: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間垂直進針直抵骨膜,針稍后退,注藥3~5ml。腕部尺神經阻滯: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垂直進針直抵骨膜,針稍后退,注藥3~5ml。腕部橈神經阻滯:腕部橈神經并非1支,分支細而多,可在橈骨莖突前端做皮下浸潤,并向掌面及背面分別注藥,在腕部形成半環狀浸潤即可,共注藥3~5ml。亦可酌情選擇性阻滯1~2根神經。不合作者可在氯胺酮基礎麻醉下進行阻滯,局麻藥用利多卡因,濃度為0.8%~1%,一次總量8mg/kg,藥液中加入1:20萬腎上腺素。如手術時間超過2h,局麻藥可用0.25%布比卡因或0.25%耐樂品,一次總量2.5mg/kg。

2結果

全組病例手術時間最短26min,最長280min,平均45min。利多卡因一次用量最大8mg/kg,最小2.5mg/kg,平均5.4mg/kg,濃度0.8%~1%(1歲以下用0.8%)。利多卡因一次用藥最長維持鎮痛時間4h(3.2mg/kg),最短1h(3.6mg/kg),布比卡因一次用藥最長維持鎮痛時間13h(1.8mg/kg),耐樂品一次用藥最長維持鎮痛時間28h(1.7mg/kg)。麻醉不全1例,因腕部疤痕解剖變異所致,經靜脈推注氯胺酮1~3mg

查看全文

醫院護理質量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注冊護理人員120例。納入標準:直接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在崗注冊護理人員,不包括休假人員和實習同學,并排除手術室及感染科護士。其中男10例,女110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34歲,平均(25.02±2.33)歲;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88±2.11)年;職稱:護士101例,護師10例,主管護師9例。

1.2醫院感染控制方法:對所有護理人員都進行醫院感染控制,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手部衛生知識的普及與宣教、行為教育與培訓,2次/周,10min/次。要對每個護理人員按照標準洗手要求進行考核;病區護士長和科內質量控制組加強檢查與監督,督促護理人員培養正確的洗手行為并有身邊榜樣可參照。其次是積極提供小容量包裝便攜式的手消毒劑,以便在連續操作中使用,并且積極進行監督。

1.3觀察指標:收集干預前后的醫醫院感染染率資料,以了解護理人員手部衛生狀況改善后醫醫院感染染率的變化。醫醫院感染染標準:依照衛生部2001年版的《醫醫院感染染診斷標準(試行)》執行。本次調查中所有護理人員都積極納入調查,調查有效率為100.0%。

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醫醫院感染染率對比應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電影開場畫面分鏡技巧

摘要:分鏡是導演開拍前必要的視覺參考,好的開場畫面能夠奠定一部影片的基調和風格,引導主人公出場,并激發觀眾的觀影興趣;建立開場畫面的分鏡思維、熟悉分鏡技法是電影導演的必修課,本文將從經典電影的開場畫面片段出發進行研究,歸納出四種基礎的商業片的開場畫面的分鏡技法,希望這些分鏡技巧能夠對導演開展工作起到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開場畫面;懸念;景別;分鏡技巧

在電影中,開場畫面奠定了一部電影的氛圍、情緒及整個主題的基調,如何對開場畫面設計分鏡是導演初學者常常遇到的困境,“迷人”的開場畫面,像魔術一樣,既可以讓觀眾在短時間內進入情境,又能讓故事跌宕起伏,使電影始終保持著吸引力。在經典電影的導演分鏡中,筆者試著以11部經典電影的開場畫面作為研究文本,歸納出以下四種基本的分鏡方式,從定場鏡頭引發人物的故事,在懸念中推進情節的發展。

1第一種分鏡方式

在拍攝外景時,第一個鏡頭為遠景,接著切換成全景,進而拍攝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他的作用是引導主人公的出場,隨后主人公出場,主角的分鏡方式一般是以近景/特寫為主導鏡頭,按照“三角形”機位圖至少拍攝其中兩個機位,而這一組鏡頭的最后一個鏡頭一般是拍攝主人公的正面特寫。在分鏡之前,導演首先要熟悉劇本創作,在常規的劇作中,“遠處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這段話的定場鏡頭涉及到了場景的置換,從山的遠景切至廟的全景,最后切至兩個人的中/近景。在劇作中,電影中主角一般是從正面和側面拍攝,按照希區柯克常規的拍攝技法,人們可以試著推理出一個基本的法則:先從人物的背面拍攝,隨后切至成人物的正面,這種分鏡技法能夠制造懸念感。在漫畫《灌籃高手》中,櫻木花道的出場就是采用這種方式,從無關緊要的人物入手,隨后切入主角的背影,最后切至櫻木花道的正面特寫。在《臥虎藏龍》中,觀眾看到的鏡頭序列,首先是一座江南水鄉的遠景,緊接著畫面變成江南搬運貨物的全景,隨后切入一個鏢頭管家的近景,隨后是主人公李慕白的出場,采用遠景拍攝,隨后李慕白穿越庭院,均采用全景拍攝,一直等到他與俞秀蓮坐下來促膝長談之時,觀眾方才看到他的面部特寫。這種定場鏡頭的拍攝方式拉長了懸念感,能增強觀眾的好奇心。在電影《萬箭穿心》中搬家的場景中,第一個鏡頭是武漢城市的眾多樓房的遠景,第二個鏡頭則為一座樓房的全景,隨后切入馬學武的鏡頭,畫外音是站在樓下的李寶莉與搬家工人議價的聲音,然后緊接著切鏡頭變成主角李寶莉。這樣的分鏡既保持了影片的基本節奏,同時也創造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2第二種分鏡方式

查看全文

掌骨骨折手術固定術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移位掌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解放軍第309醫院骨科對采用手術治療移位掌骨骨折并獲得隨訪68例(76處)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男52例,女16例,年齡15-52歲,平均30.2歲。單發骨折60例,多發骨折8例。閉合性損傷62例(68處),開放性骨折6例(8處),其中2例合并環小指伸肌腱斷裂。骨折部位:掌骨頸骨折34例(34處),掌骨干骨折27例(33處),基底骨折7例(9處)。采用手術方法切開復位AO微型鋼板或單純AO微型螺釘內固定,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結果68例患者隨訪6-12個月,平均8個月,66例患者傷口一期愈合。2例擠壓傷患者發生感染,于術后6周取出鋼板并行局部皮瓣轉移,感染控制,其中1例(2處)骨折畸形愈合。骨性愈合時間平均為11周(8-12周)。按照手指總主動活動度(totalactivemotionTAM)的評級標準并參考手指總主動屈曲度(totalactiveflexionTAF)的評級標準進行評定,優54例(58處),良8例(9處),中4例(6處),差2例(3處)。優良率為91.2%。結論切開復位,AO微型鋼板或單純AO微型螺釘內固定是治療移位掌骨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早期功能鍛煉對功能恢復至關重要。

關鍵詞:掌骨;骨折;骨折固定術

掌骨骨折在臨床手外科中較為常見,早期良好復位和可靠內固定對手部功能恢復至關重要。如不及時恢復其解剖位置,可造成手功能殘疾。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解放軍第309醫院骨科對68例移位掌骨骨折進行手術內固定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解放軍第309醫院骨科采用AO微型鋼板或單純AO微型螺釘內固定治療移位掌骨骨折且有完整隨訪資料68例(76處)進行總結,男52例,女16例,年齡15-52歲,平均30.2歲。單發骨折60例,其中第2掌骨骨折3例,第3掌骨骨折7例,第4掌骨骨折18例,第5掌骨骨折32例,多發骨折8例,均為第4、5掌骨骨折。致傷原因:撞擊傷51例,摔傷9例,機器傷5例,擠壓傷3例。閉合性損傷62例(68處),開放性骨折6例(8處),其中2例合并環小指伸肌腱斷裂。骨折部位:掌骨頸骨折34例(34處),掌骨干骨折27例(33處),基底骨折7例(9處)。受傷到手術時間:開放性骨折均在3-8h內急診手術,閉合性骨折最短1天,最長42天。單純用AO微型螺釘內固定8例(8處),用AO微型鋼板內固定60例(68處)。

1.2手術方法采用臂叢麻醉,在止血帶控制下操作。閉合性骨折,采用背側縱形切口,相鄰兩掌骨骨折可用一個切口完成。開放性骨折先進行清創,根據傷口情況適當延長暴露骨折端。術中對骨膜適當剝離,注意保護伸肌腱、支持帶、關節囊。直視下牽引復位,掌骨頸和基底骨折用T型或L型鋼板固定(圖1-2),掌骨干粉碎或橫形骨折用直型鋼板固定(圖3),將鋼板適當塑形后一般安放在骨折端背側方,縫合或鄰近掌背筋膜瓣轉移覆蓋鋼板。掌骨干長斜形骨折用單純螺釘固定(圖4),一般用2-3枚螺釘垂直于骨折線固定。術中察看骨折端解剖標志是否還原,以確定復位情況,同時活動手部各關節檢查內固定是否牢固。經C臂透視檢查骨折復位固定滿意后,止血,閉合傷口。對于合并伸肌腱損傷者同時予以修復。術后一般不需外固定,但對有合并肌腱損傷者,術后石膏外固定3-4周。

查看全文

淺談新疆藝術歌曲鋼琴伴奏

摘要:新疆是我國最典型的歌舞地區,新疆人民普遍能歌善舞。因此,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創作出了許多廣為流傳的藝術歌曲。本文以新疆哈薩克族的《瑪依拉》和維吾爾族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鋼琴伴奏在新疆地區兩個代表性民族的藝術歌曲表現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與魅力。

關鍵詞:新疆藝術歌曲;鋼琴伴奏;民族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極為重要。文學、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建筑、戲劇和電影是常見的藝術的八個類別。豐富的藝術類型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歡樂與笑聲,在眾多的藝術類型中,音樂更以其特殊性影響著更為廣泛的人群。十八世紀初,鋼琴在歐洲起源,鋼琴的誕生促進了藝術歌曲的出現和發展。在我國,許多藝術家開啟了對藝術歌曲研究的先河,并大力推動了藝術歌曲在我國的發展,蕭友梅、黃自、趙元任等為藝術歌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他們的探索下,我國誕生了許多優秀的藝術歌曲,既能夠反映不同的時代特征又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新疆作為我國最典型的歌舞地區,自古便有“歌舞之鄉”的美稱。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以及相關藝術家的大力創作,越來越多的新疆藝術歌曲誕生并廣為流傳開來。本文主要談的是鋼琴伴奏與新疆藝術歌曲的關系,在探討之前,首先要說的是藝術歌曲與鋼琴的定義與起源。所謂藝術歌曲,是由專業的歌曲演唱者在音樂會上演唱的聲樂作品,而這些聲樂作品有著較強的藝術性、高雅的格調和深邃的意趣。國家的不同和語言的不同使得藝術歌曲的流派有著千差萬別的風格,但總體上來看,詩人、文學家的杰出詩篇是不同流派藝術歌曲的作曲家創作的來源和依據。縱觀藝術歌曲可以發現,其歌詞主要來源于詩詞,通過詩詞來對歌曲的情感和人的內心進行有效表達,所以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歌詞、音樂和旋律必須進行有效的結合,由此以一種詩詞以外但又可以有效表達詩詞想表達的情感的一種方式來表達。音樂具有其特有的藝術表現力,而藝術歌曲借此將歌曲的情感融入其中,用更為豐富的表現方式將詩詞原本想表達的意境進行有效的表達。相比較其他音樂樂器而言,鋼琴擁有較為寬廣的音域、規范的音位,因此利用鋼琴能夠使得多種樂音同時得以彈奏,并且有多重的樂音組合可選擇,進而表現出更具多樣色彩的音樂效果,其不再是和聲和節奏的襯托,而是能夠渲染歌詞情緒、豐富旋律、渲染情感以及更好的對歌詞的內涵進行有效的表達,因此鋼琴在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藝術歌曲在創作之初,對大量國外藝術歌曲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法進行了借鑒,將西方音樂中的精髓與新疆當地民族語言、民族情感、民族氣質進行了有效的融合,由此形成了獨具新疆特色的藝術歌曲。這些藝術歌曲的歌詞源于在新疆當地流傳較廣的民族詩歌,但如果只是通過歌詞和音樂旋律則無法將詩歌潛在的意境和想表達的情感進行有效的呈現,而鋼琴伴奏的加入則能很好的解決這一難題,使得多種音區和不同音色都得到了較好的處理,更好的表達了詩歌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內含,同時也將詩歌的意境和形象進行了生動的呈現。在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中,新疆創作了許多流傳度較高的藝術歌曲,其中《瑪依拉》和《打起手鼓唱起歌》兩首歌曲是新疆藝術歌曲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高的音樂造詣。接下來,本文以這兩首歌曲為研究對象,探討鋼琴伴奏在這兩首藝術歌曲中發揮的作用,使讀者和聽者充分感受到藝術歌曲與鋼琴伴奏相互融合所展現出的音樂魅力。歌曲《瑪依拉》是新疆哈薩克民族的代表性歌曲,哈薩克民族具有高亢的草原風味,且民間詩詞簡單樸實,王洛賓將這些民間詩詞進行了收集,由丁善德進行編配,而由于鋼琴伴奏的加入,使得原本簡單樸實的歌詞呈現出了一種靈動、多變的感覺,在聽這首歌曲的時候,人們仿佛能夠看到一位體態健美、動作輕捷、笑容滿面、活潑可愛的哈薩克族姑娘在翩翩起舞,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從本首歌曲的結構上來看,《瑪依拉》結構方整,整體上具有較強的節奏和較快的速度,所以這首歌曲給聽者的感覺是活潑歡快,聽者在聽這首歌曲時能夠感受到喜悅。純五度持續節奏手法在歌曲的前奏左手低音部分得到了淋漓盡致的使用與展現,這使得歌曲的前奏體現出一種渾厚且沉重的音色。歌曲前奏的右手部分采用了高音八度和雙音的手法,這使得歌曲又具備了清脆的感覺,兩種感覺交叉呈現,將瑪依拉的形象很好的勾勒了出來,瑪依拉好像在聽者面前跳著舞。歌曲開始后,柱式和弦有效的應用在了第一句的右手部分,雙三度音階下行使得這首歌呈現出活潑、歡快、風趣的特點,而和弦低音與和弦音在左手部分的應用,使得強弱拍交替出現。接著第二句歌詞,右手部分的副旋律主要使用了單音,使歌曲進入柱式和弦,左手部分使用了和弦音和遠距離雙音并再次向和弦音過渡,然后強弱拍交替出現。歌詞的第三句,右手部分采用了雙音方式和柱式和弦方式,加強了歌詞的節奏,左手部分和弦根音加和弦純五度音程與和弦音依次出現在強弱拍中。歌詞的第五句中,單音旋律在歌曲高潮之處的右手部分加以使用,和弦低音與和弦純五度音程在左手部分加以使用。《瑪依拉》這首歌曲的情緒最高點在歌曲的3/4處,在這一部分,歌曲的音型和力度有了較強的變化,這使得歌曲的高潮呈現出更加緊張的感覺,歌曲的藝術性、情緒的感染力也在此處有了更好的體現。在歌曲的結尾處,右手采用了柱式和弦與雙音,左手采用了純五度的持續節奏音型,并且非常巧妙的在歌曲結尾倒數第五小節中加了停頓點,這使得歌曲不至于忽然進入到尾聲,給了聽者足夠的歌曲要結尾的心理準備。整首歌曲下來,由于鋼琴伴奏的加入使得整首歌曲的音型富有極強的彈性,呈現出了一幅新疆哈薩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場面。雖然鋼琴伴奏的手法比較簡練,但依然使聽者充滿了想象。

本文要分析的另外一首藝術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來自于新疆維吾爾族,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新中國的成立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翻身農奴當家作主人,這種感覺在音樂創作上也有了很明顯的體現,作曲家在進行藝術歌曲創作時進行了很大膽的嘗試,這使得這首歌曲所使用的音樂語言、表現形式以及呈現出的風格相比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充分表現了新疆維吾爾族人民真實的生活感受。維吾爾族民間歌舞的素材也在此歌曲中進行了體現,整首歌曲將歌舞特有的節奏進行了有效的展現,旋律級進回旋,并通過上、下模進的變化手法將歌曲的旋律進行了衍生發展。《打起手鼓唱起歌》這首歌曲有著歡快的節奏、優美的曲調,聽者通過歌曲仿佛可以看到維吾爾族人民對新生活的喜愛與向往。在這首歌曲中,新疆民族歌曲特有的節奏型的配彈手法在鋼琴伴奏中加以應用,對手鼓的節奏進行了模仿,因此,歌曲節奏感強烈,濃郁的民族色彩得以彰顯。二段體是這首歌曲的結構。手鼓形象在歌曲的前奏和間奏中進行了體現,節奏活潑,七聲音階在副歌中得到了應用,這種手法在維吾爾族音樂中應用比較廣泛,但五聲性的旋法在這一部分更為明顯,其核心在大調的正三和弦上。弱起節奏使用在了歌曲的前奏中,通過雙手柱式和弦交替的方式對手鼓的節奏進行了模仿和體現。四句歌詞構成了此歌曲的第一段,前兩句主要將維吾爾族節奏組合的音型進行了使用,這使得歌曲具有非常大的動力性的特征。后兩句中,右手部分主要用了雙音方式,左手部分用了柱式。歌曲的第二段并沒有填入歌詞,而是應用了襯詞。對屬音的節奏型樂段進行了不斷的重復,這使得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在這里出現。柱式和弦在右手部分使用,低音柱式和弦和八度內單音分解音型在左手部分使用,這使歌曲的旋律充滿了節奏感,跌宕起伏,“斷奏”式演奏方式主要應用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在整首歌曲結束的地方,環繞音的使用使得更加接近中心音,歌曲的旋律隱伏骨架,這個時候鋼琴伴奏逐漸減弱,在大調正三和弦上結束。這種伴奏方式的使用,充分體現出了維吾爾族人民的喜悅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驕傲與自豪。

《瑪依拉》和《打起手鼓唱起歌》兩首歌曲在新疆藝術歌曲的代表之作,除了這兩首歌曲之外,《一杯美酒》、《塔里木河》、《駝鈴》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也有非常高的傳唱度,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歡。在藝術歌曲發展的過程中,新疆藝術歌曲中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與烙印,但總體上來說,感情色彩濃郁、音樂語言簡單樸實是所有新疆藝術歌曲最為典型的特征,音樂與詩歌很好的進行了結合,音樂將詩歌要表達的情感進行了很好的傳遞與表達,而鋼琴伴奏的加入更是彰顯了詩歌與音樂兩種表現形式相互融合的魅力,賦予了新疆藝術歌曲更多的美感。鋼琴伴奏與藝術歌曲的有效結合不僅是兩者的相互補充,更是兩者的相互擴展和強調,二者對彼此互相的成就賦予了新疆地區的藝術歌曲更多的美和活力。鋼琴伴奏者在使得鋼琴伴奏與藝術歌曲有效結合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被稱為“伴奏”,但伴奏水平的高低對藝術歌曲是否能夠完美呈現有著很大的影響,這為鋼琴伴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之外,還要對詩歌、音樂以及兩者的結合有自己的見解,并且要對新疆地區的風俗文化、人們的生活場景、生活特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與分析歌曲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涵,根據不同藝術歌曲的特點選用合適的鋼琴伴奏方式,真正的做到鋼琴伴奏與藝術歌曲彼此成就,使得藝術歌曲因為鋼琴伴奏的加入而更具活力,最大程度的彰顯出藝術歌曲的魅力,不斷創作出更多經典的藝術歌曲,促進藝術歌曲的不斷發展。

查看全文

腫瘤患者療養按摩重要作用

按摩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免去人們打針吃藥之苦。據馬王堆漢墓記載,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推拿一詞,在明代以前稱作按摩,漢代以前稱作按蹺,按摩而在殷代稱作“拊”。按摩包括整體調理和局部按摩。通過按摩可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消炎止痛,舒筋活血,使人體氣血運行暢通,新陳代謝正常,臟腑功能平穩,而達到健康的目的。按摩治療疾病的主要理論基礎是:中醫的五行學說,陰陽學說,臟腑學說,經絡學、腧穴學理論,足底及手掌特定反射區的理論。

1整體調理

即是調整各個臟腑的功能,使人體內環境穩定,向健康方向發展。在中醫的基礎中人的五臟與五行四季、時辰等都是相對應的,當一臟有病時可以牽連其它臟器受累。從五行的生克乘侮角度而言,可以通過調整相關的臟腑,利用補瀉可以調整病變的臟腑。

2局部按摩

局部按摩包括足底按摩、手部按摩、局部腫塊按摩。

2.1足底按摩

查看全文

歌曲中的形體語言論述

歌曲演唱中的形體語言

在歌曲演唱中,形體語言的應用也并不是非常單一的,形體語言在歌曲演唱中的應用是多方面、多角度、多樣化的。總的來說,歌曲演唱中的形體語言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手部動作為主的形體語言首先,以手部動作為主的形體語言是歌曲演唱中最常用的方式。手部動作對于歌曲演唱者來說,是最便捷的,也是最舒適安全的,多數歌曲演唱并不需要過于激烈的形體語言,手部動作完全可以展示出歌曲及自身內在的思想與情感。以手部動作為主的形體語言應用很廣泛,不論是在明星的演唱會中,或是在個人的演唱表演中,手部動作的形體語言都能夠有較為廣泛的應用與發展。

(二)委婉含蓄的形體語言其次,是委婉含蓄的形體語言。委婉含蓄的形體語言多指的是在演唱過程中,動作幅度較小、動作頻率較慢的形體語言,這類形體語言適合于抒情、舒緩的歌曲演唱中,對于演唱者來說,這種形體語言的干擾度不大,并且能夠在潛移默化出發揮出自身的作用,是多數演唱者較為喜愛,也是廣大受眾群體極為認可的歌曲演唱中的形體語言。

(三)熱情奔放的形體語言再次,就是熱情奔放的形體語言。熱情奔放的形體語言與委婉含蓄的形體語言是相對立的,簡單的說,熱情奔放的形體語言所指的就是那些動作幅度較大、節奏較快的形體語言,此類形體語言多應用于激情澎湃、搖滾、節奏快的歌曲演唱中。熱情奔放的形體語言極具感染力,但同時對于演唱者體力及平衡度方面的要求也較高。

形體語言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