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21:01: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通感意象研究論文

一、意象與通感意象

意象是“語言借以映襯和匹配指稱(referent)的融合了主體的主觀感受的情感意味的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2]。具象性與情感性是意象的顯著特征。意象來源于經驗,但它不同于來自經驗的概念,它不是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抽象,而是一種取象,它以具體表現一般,它凝聚著主體的心境、情緒等因素,因而是一種象和意之間的融合,是一種象征。意象成形的基礎是人的心理想象,或者進一步說是文化心理想象。在文學作品中,意象是一種以語言單位為載體的修辭藝術的基本符號。意象的運用折射出修辭主體的觀物能力、獨特的審美心理結構以及獨特的情感郁結方式。

意象具有多種存現形態,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聯覺上,進而上升到心理的聯覺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覺的聯覺上,建立在知覺的統覺(多維感知)上,建立在表象的綜合性的基礎上,而具有生理和心理聯覺表現基礎的通感意象則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經驗的篩選,滲透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無論在文學藝術創作的活動中,還是在文學藝術的欣賞活動中,通感意象是一種塑造意境的實現手法??梢?通感意象是主體為了創造審美效果、表達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間的映射藉以言語呈現策略而營造的意象,是一種交感意象。

二、通感意象的功能:詩學、

審美與認知

感覺范疇中的聯覺是初級的、簡單的認識,帶有普遍性,而修辭語言中呈現的通感意象則更復雜、更高級,是一種藝術性創造,它集文學性、審美與認知于一體。言其文學性,是因為它具有詩學功能,透視出敘事的文學性。言其審美,是發話主體以獨特的審美視角、精湛的語言技巧,營造出一種“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覺共同影響,相互滲透,從而產生豐富的感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共通感[ZW(DY]共通感是指“將個人感受事物時所享受的愉快、崇高傳達給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規律”。參閱林同華:《美學心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頁。[ZW)]的觀念、審美相似律和超時空的思維機制,接受主體就能夠發揮想象力,模擬創造(發話)主體的審美定式,去審視、關照和感受通感意象,品味其真意,從而為之動容、為之生情。同時,從認知的角度看,通感意象又映現了發話主體認識客觀現實、表達意念的思維方式。

查看全文

感官通感與產品造型設計研究

摘要: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雖是一種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卻為一切高級的認識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材料和基礎。本文從各感覺器官、感覺和通感的新型角度出發,研究感覺器官、通感、聯想、產品造型設計之間的聯系,并對造型設計方法進行總結概括,介紹設計師通過產品造型設計,和用戶進行交流的模式流程,通過一系列研究和總結,表明通感在造型設計中的作用。

關鍵詞:感官;通感;聯想;產品;造型設計

人的一切認識活動都是從感覺開始的。人的感覺器官(簡稱感官)在接受外物刺激時,由于大腦神經分析器的不同,對其形狀、色彩、聲音、氣味、質地等分別作出相應的反應,產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感受。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應,雖是一種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卻為一切高級的認識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提供了材料和基礎。設計創作自然也離不開感覺。美國現代美學家帕克在《美學原理》中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而且,它又是整個結構所依靠的基礎”。沒有感覺,就沒有“通感”,感覺相當于“通感”的基本元素,只有擁有了各種感覺之后,才可能互相交融產生“通感”。克勞斯•雷曼曾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物質的世界,當人的感官被忽略,人也就失去了意義”。從古至今,人類一直以感覺器官獲得的認知為基礎來判斷事物和現象,并在大腦中留下記憶,例如某種氣味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某種形狀能帶來歲月的回憶。因此,結合各感官的感覺認知,以通感的方式,結合大腦聯想,在使用者和產品之間建立起一條“交流”的紐帶,將過去生活中或者認知中的感官體驗凝聚到產品設計中,使產品更加溫暖、生動、親切,增加使用者與產品造型的“情感交流”是產品造型設計的必經之路。

一、設計師與產品造型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是以產品設計為核心而展開的系統形象設計,對產品的設計、開發、材料、造型、色彩、包裝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統一策劃、統一設計,形成統一感官形象和社會形象。造型設計師以用戶需求為目標,結合自己的感知,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將設計構想通過一系列設計表達過程賦予到產品當中,并以此為媒介傳達給用戶,用戶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了解其外觀造型、效用功能等,并且以通感等方式結合大腦聯想加工,實現與產品之間的“情感交流”,進而實現了用戶與設計師的感知交流。(如圖1)是設計師與用戶以產品為紐帶的感知交流模式。

二、產品造型語義與情感

查看全文

藝術感覺通感現象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向學養求藝術;藝術家的文化素質和思想修養;造就出色的藝術感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各行各業的藝術家們無一不特別重視對“詩外工夫”的關注和操練、學養對藝術家最重要的意義、藝術家對于人生和藝術的參悟,藝術家的心靈和情操、藝術人才的文化修養、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知識、藝術家的藝術感覺,有一部分來自于天賦、審美觀念又有進步與落后的本質差別、勇于探索的美術家的審美觀念及其作品中映現的藝術趣味、美術家作為人類精神產品生產者的角色才有異議、美術家個人主觀的努力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等,具體請詳見。

一、向學養求藝術

自從陸游八百年前說出“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這句箴言后,各行各業的藝術家們無一不特別重視對“詩外工夫”的關注和操練,從而形成了一個淵源流長的優良傳統:向學養求藝術。

學養即學識修養。一般而言,技藝之學,只要下到工夫,是不難弄得像模像樣的。真正的藝術家和設計大師需要悟性才情,更需要文化,需要修養,需要時間。在這一點上,我們一定要有清醒頭腦。

學養對藝術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決定著藝術家一生創作所能達到的高度。人們總是對藝術作品嚴厲地提出“境界”的要求?!熬辰纭笔鞘裁?是藝術形象中所寄寓的審美意識、哲思神韻、情致品位。毫無疑問,這是作者深厚學養的產物。藝術家對于人生和藝術的參悟,藝術家的心靈和情操,這是比任何技藝都更為根本的東西。

二、藝術家的文化素質和思想修養

查看全文

包裝設計藝術通感視覺分析

摘要:本文簡述了通感的含義以及通感與視覺要素的關系,淺析了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層次,探討了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視覺傳達效果。

關鍵詞:包裝設計;藝術通感;視覺傳達

對通感的研究,最初側重于心理學和文學的領域。在心理學中,通感被視為一種心理現象;在文學中,通感被視為一種修辭手法。同時,在藝術領域,通感對于藝術創作和鑒賞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的包裝設計中也逐漸融入了藝術通感的內容,以形成現代包裝良好的視覺傳達效果。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巧妙地融入藝術通感,能有效地促進感覺的滲透和挪移,增強包裝設計的審美感受,能良好地傳遞商品信息,并有效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此,有必要對包裝設計的藝術通感視覺傳達效果進行分析。

1通感概述

1.1通感的含義。通感起源于希臘語,最初是心理學領域和文學領域的術語。通感是一種心理現象,指人的不同感官的感受能實現相互溝通轉化。[1]人對世界的認識起源于自我的感覺,依賴于視覺感官、聽覺感官、嗅覺感官以及味覺感官等。感官的存在與功能為通感提供了物質基礎。通感的存在是藝術通感的前提。通感,是五官感覺與心覺的相互引發溝通。通??陀^事物對人體某一感官造成刺激的同時,會引發對其他感官的刺激感覺,形成一種復合的感覺效果。因此,通感具有獨特的藝術功能,在藝術創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2通感與視覺要素的關系。人對外部世界的感覺,絕大部分信息來源于視覺。視覺為通感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通過有效的視覺傳達能形成良好的通感效果。[2]視覺要素主要包括兩大要素:一是圖形要素,一是色彩要素。通過通感,視覺要素可以實現對味覺信息、嗅覺信息、聽覺信息等的有效傳遞,豐富人的感覺體驗。

2包裝設計中藝術通感的層次

查看全文

文學作品通感方式

通感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翻開文學巨著,不必說一卷卷外國名著,單是國文,從錢鐘書的《圍城》到張承志的《黑駿馬》,從沈從文的《邊城》到高行健的《靈山》,通感無處不在。何謂通感?錢鐘書先生認為:“在日常的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币虼艘灿腥税淹ǜ蟹Q之為“移覺”。在文學創作的各種樣式中,通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在詩詞、散文、小說中巧妙地運用通感手法,能將讀者帶入一種美妙的幻境,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具體生動、真切感人,達到使人產生聞之有聲,視之有象,處之有物,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

詩詞是“文學驕子”,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法都在其中得到巧妙的運用,通感的手法也不例外。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痹娙饲山璧崖晛礓秩境钋?,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同樣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這樣寫到:“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詩人聽著琴聲,好象看見在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浮云和柳絮悠悠揚揚地隨處飄蕩,這是聽覺溝通于視覺,把琴聲那種悠揚的旋律和舒緩的節奏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石柔的《絕句》:“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鳖伾緹o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讓人有種“輕飄飄”的感覺。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楊萬里的《又和二絕句》:“剪剪輕風未是輕,猶吹花片作紅聲。”嚴遂成的《滿城道中》:“風隨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聲音是沒有顏色的,楊萬里卻說它是紅色,嚴遂成又說它是綠色,二者都是把聽覺溝通于視覺,使無色變為有色?,F代詩歌也不乏運用通感的佳作。例如,何其芳的《秋天》:“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苯枰曈X印象,寫聲音的柔美,烘托出幽谷的寂靜與心情的閑適恬靜,為讀者創造出一個優美的意境。田震的歌曲《風雨彩虹,鏗鏘玫瑰》,頌揚了中國女足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讓無數歌迷為之傾倒。乍一聽,玫瑰何以“鏗鏘”有聲呢?新鮮,沒見過,細細品味,卻大有嚼頭:這里詞作家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將視覺體驗化為聽覺感受,既生動,又能強化意義的表達,擲地有聲,令人回味無窮。

狀物寫景類的散文運用通感的范例當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备泄賹Α扒逑恪钡男嵊X和“歌聲”的聽覺由比喻構成了通感。作者用“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的荷花散發的“清香”,喚起人們內心微妙的情感,使兩種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覺,在心理反應上得到了自然的溝通,讓馨香與妙音齊飛,直入心脾,達到醉人的藝術效果?!疤林械脑律⒉痪鶆?,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嶺上奏著的名曲”,視覺的“光和影”與聽覺的“名曲”構成了通感。

作者的藝術感受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視覺勾畫而訴之于聽覺,因為小提琴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節奏,它的和諧與光影的和諧有相通之處,極其形象地顯示了月光與陰影的錯落有致、和諧優美,整個場景顯得溫馨幽雅,令人心醉神迷。再如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用視覺中的美味水果寫花里的甜香味,讓人如飲玉液瓊漿,頓生快感,回味無窮。還有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作者寫的是紫藤蘿“淡淡”的花香,要贊頌的卻是它那“紫色”的生命張力,因為紫藤蘿瀑布從上到下都是一片流動的“紫”。把嗅覺轉換為視覺來寫,更能讓意旨顯豁,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小說中的描寫也離不開通感的手法。如大家最為熟知的選自施耐庵的《水滸傳》中的精彩片段《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缽兒、鐃兒,一齊作響。”作者巧妙地從聽覺器官設喻,“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形容各種聲響都有,溝通了惡霸鄭屠皮肉劇痛的觸覺,把鄭屠挨打后的感覺逼真而又細膩地表現出來。劉鄂的《老殘游記》中運用通感手法將聲音與人的各種感覺溝通起來,將不見形影的聲音有形化,讓讀者可見、可觸、可感、可品味,獲得美的享受。如描寫王小玉歌聲的美妙:“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是從味覺的角度寫聲音的甘美;“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貼”,是從觸覺的角度寫聲音讓人無比的舒暢;“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是從視覺的角度寫聲音給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查看全文

如何對通感、比喻、移就進行區分

摘要通感與比喻、移就的修辭手法在語文學習中經常遇到,學生經常搞不清有些句子到底用了這其中的哪種手法。文章主要探討了三者的含義與區別。通感側重于表現感覺的轉移;移就側重于詞語在一定語境下的替換;若是用一種具體事物來比另一種具體事物,便是比喻。

關鍵詞通感;比喻;移就;修辭手法;特點;

區別通感與比喻、移就的修辭手法在語文學習中經常遇到,學生經常搞不清有些句子到底用了這其中的哪種手法。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概念與區別方面談談這三種修辭手法。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的說法始于錢鐘書先生的《通感》一文: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缥覀冋f“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轉移到聲響上面,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在視覺里仿佛有聽覺的感受,在聽覺里仿佛有嗅覺的感受,這些就是“通感”。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是這樣給“通感”下定義的:“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的彼此溝通現象,這叫通感,也叫移覺?!边@個定義說得很清楚,“通感”是感覺相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種具體的感覺現象彼此溝通。如:

查看全文

審美共通感社會共識論文

【摘要】審美時尚夸示階級榮耀的西方消費文化研究模式輕視了審美獨立于階級之上的公共資源性質。在傳統共同體信仰衰落的現代社會,審美共通感成為天然正當的溝通中介與公共精神重要的象征代表,從而成為中國新資產階級爭取社會認同感的無形資源。這也是審美時尚在現代化轉型期中國特殊的政治哲學涵義。財富經由審美時尚風格悅服人心并同化民眾感知方式,遂在消費主義幸福感與現代進步主義歷史觀中淡化了社會正義?,F代審美的危機在于,唯形式扮飾的審美時尚受制于金錢支配下的商品消費并極易蛻變為富人的審美意識形態。當富人以審美時尚厭惡窮人的丑陋外表時,審美共通感的人類公共性及其人文超越本義已遭否棄。

關鍵詞:審美共通感社會認同功能

一、在審美時尚與社會階級關系研究史上,社會地位衍生審美時尚(亦即審美時尚反映社會地位)是最為悠久的模式。這一模式產生于法國大革命歷史學,在馬克思主義中獲得經典表述。從普列漢諾夫開始,這一模式結合經濟學、法學、人類學、社會學揭示出審美與階級廣泛深入的關系?,F代文化研究復結合語言學、符號學與大眾傳播理論更精致地發展了這一模式。作為現代文化研究奠基性代表的“維布侖—齊美爾(Veblen—Simmel)”模式,如柯林·坎貝爾所概括,維布侖夸示性消費理論的立論前提是,“財富贏得了榮耀,個人受尊敬的程度與他們所擁有的財富有關。……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的財富留下印象,財富就必須以金錢力量的形式被顯赫地展示出來,它要求個體參與夸示性的(和浪費的)消費”?!霸邶R美爾看來,時尚不是社會地位的來源而只是社會地位的表現。但齊美爾贊同維布侖,而且加上了他自己的獨特貢獻的一點,就是指出了時尚與精英的‘有閑階級’角色之間的聯系”。而無論是丹尼爾·米勒關于文化涵義與社會角色變動性的強調,或是伯明翰中心為代表的對被統治階層改造主流文化涵義的研究,都并未改變而是強化了傳統模式的判斷方向。用前引齊美爾觀點來說,即“時尚不是社會地位的來源,而只是社會地位的表現”。但審美時尚表現階級地位有何意義?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說雖然凸出了文化對于階級的資源(資本)價值,但是,“文化”憑什么成為“資本”?如果“文化”與“經濟”“同源”,布氏的理論就只是在階級范疇自身之內對階級權力多樣性的闡釋,而并未充分揭示“文化資本”的獨特涵義。

人類文化思想史所表明的相反方向卻是:“文化”必先已含有超越特定階級的全社會公共價值,爾后才可能成為階級爭奪的對象。商周統治階級爭奪的統治符號鼎器,乃是部族祭祀信仰的象征代表,而并非特定階級一己地位的夸示表現。據有鼎器后所夸示的,是作為部族最高信仰的代表資格。統治階級爭奪公共精神符號,旨在吸取其中的公共代表性,以增強自己的權威合法性。質而言之,在這類現象中,不是階級衍生文化,而是階級借用(利用)文化。與齊美爾前述判斷相反,文化時尚在此成為建構社會地位的一種資源。文化符號學從而進入了政治哲學。

因此,即使是前現代的身份等級社會,統治階級對文化風格的支配力量中也已包含著超出本階級強力、財富與血統的公共資源:魏晉名士風度成為時尚榜樣,甚至為喝藥酒散熱而穿的寬大袖袍也流行為“時裝”。這種超過軍政府的文化感召力,如魯迅深刻指出的,恰恰來自名士佯反禮教背后對禮教信仰的真誠“迂執”。同為士族,司馬氏統治集團無此感召力(甚而俯就求助于無權的名士),即因其未占據公共精神代表地位。時尚帶頭地位在此并不取決于權力等級。在以血統出身劃分政治等級的“”時代,高干子弟特有的舊軍裝與將校呢制服在革命意識形態背景下才令民眾敬畏(乃至“”結束后的70年代末,下層市民青年中竟還流行過一陣仿將校呢制服熱)。這些時尚都并非階級特權的赤裸夸示,而有其公共文化資源背景。

在否定身份等級的現代社會,政治平等大前提之下的財富多寡,只有上升到公共信仰傳統(如節儉、勤勞、智慧、精明),才享有精神文化的越位意味。然而,在現代化轉型的當代中國,擁有金錢財富的新資產階級卻無法享有維布侖所認定的西方資產階級清教資本主義精神榮耀。這不僅是因為宗法權力的古代中國缺乏拜金傳統、準共產主義的現代中國更強化了“均平”觀念,更為重要的是,權錢交易與瓜分公共資產的“原罪”,使兩極分化格局中的民眾難以認同新資產階級的上流社會正當合法性。

查看全文

藝術通感在鋼琴作品演奏的應用

摘要:本文就藝術通感的內涵及特點進行分析,從演奏理念、演奏效果兩個方面分析藝術通感對于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的作用,從技術訓練、音樂表達這兩個層面分析藝術通感對于中國鋼琴作品教學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從戲曲、繪畫、文學、舞蹈這幾個角度來探討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為鋼琴演奏及教學效果的完善提供支持,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藝術通感;中國鋼琴作品;演奏;教學;應用

近年來,隨著鋼琴在中國的普及,中國的鋼琴作品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與教學越來越得到重視。想要提高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的質量,就要從多個方面來理解、感受中國音樂的風格特點。藝術通感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結果,藝術通感是藝術領域內通感的具體表現,這一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調動。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完善鋼琴演奏效果,提升鋼琴教學質量,因此把握藝術通感特征,并將其科學應用于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與教學中,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藝術通感的內涵及特點

通感是指在某種刺激下,一種感官反應引發了其他感官反應,通感狀態下各感官之間的密切聯系的。在藝術領域內,對不同藝術種類所形成的感官感受就是通感,盡管藝術在物質材料、形象以及種類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這并不影響藝術通感的形成,且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主體往往能夠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當不同感受有機整合之后,審美感受得以合理化延伸,這就促進了藝術通感的拓展??梢哉f,藝術通感的實現,為藝術門類相互溝通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藝術空間的延伸拓展,為嶄新藝術空間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礎。藝術通感是基于通感所實現的,以人的感官互動為基礎層面,在此基礎上,通過個體外部感覺與內部感覺互動來達到中間層面要求,獲得通感效果,最后令感官與心靈保持相通,對世界形成正確感知,這是藝術通感的上層境界。藝術通感的實現,需要在感官與思維相結合的基礎上,令通感與生存背景相結合,才能夠達到理想的藝術通感效果。藝術通感是無處不在的,并且是互補互通的,無論是音樂欣賞、即興創作還是二次創作,都需要經歷一個感知、吸收、消化的過程,而藝術通感就存在這一過程中。正是由于藝術通感的存在,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藝術之間融合,促進個體與藝術的心靈交會,激發個體的情感共鳴。藝術通感的實現具有一定層次性,也就是說,由于個體藝術知識結構、音樂修養層次以及對音樂感知能力存在差異,使得所達到的藝術通感效果也有所不同,但正是藝術通感的存在,加深個體對于藝術作品的感知,更加全面且細膩地體會藝術作品內涵與意境。

二、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的作用

查看全文

通感意象功能透視與語言建構論文

摘要:通感既是一種心理現象,又是一種語言現象。由通感生成的意象包孕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認知規律,同時對通感意象的研究也開拓了美學領域與詩學領域的新境。在認知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一般產生于由低級感官域的意象到高級感官域的意象的映射,亦即從可及性較強的意象特征到可及性較弱的意象特征的映射;在美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作為一種新穎的隱喻意象豐富了主體的審美體驗;而在文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則具有詩學的功能,表現出敘事的文學性。通過對通感意象語言類型的解構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知通感意象的多面特性。

關鍵詞:通感意象;詩學功能;審美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建構

Abstract:Synaesthesiaisalinguisticandalsoapsychologicalphenomenon.Thesynaestheticimagesresultingfromtheactionmechanismofexperienceofmingledsensationsembodytheindividualperceptionsofmatters.Also,thestudyonsynaestheticimagesthrowsaestheticandevenpoeticlightonthelanguageresearch.Inthecognitive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involvesthemappingofimagefromalowermodalityontoahigheronemorefrequentlythanitsinverse,themappingfromthemoreaccessiblepropertiesofthesourceimagetothelessaccessibleoneofthetargetimage.Intheaesthetic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asanovelmetaphoricalimage,providesmuchfoodforthesubject''''saestheticexperience.Meanwhile,intheliterarydomain,theimagerevealsitspoeticfunctioninnarration.Andthedeconstructionoflinguisticpatternsrelatedtosynaestheticimagesmayfacilitatetheunderstandingofsynaesthesiafrommulti-perspectives.

Keywords:synaestheticimage;poeticfunction;aestheticfunction;cognitivefunction;linguistic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經驗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在特定的環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這一點可以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證實。人的各種感官雖然各司其職,對各自的適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經內導神經傳到大腦的皮質,進入能夠引起興奮的相應區域。這種興奮的“分化”使其他區域相對“抑制”,因而不同的區域刺激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出現個體(individual)感覺域的表現。但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間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絕的,它們的邊緣地帶有許多“疊合區”,具有連接、協調、溝通的作用,在興奮分化的同時,產生興奮泛化,引起心理感覺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現為一種幻覺,甚至是錯覺。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1]之說。在語言呈現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屬于乙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去組配屬于甲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寫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過語言的表意功能將不同的官能感覺綜合化,以創造新奇意境的積極修辭方式。這種藝術語言所喚起的通感意象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詩學、審美與認知的價值。有鑒于此,本文擬就通感意象的詩學、審美和認知功能及其語言的建構作進一步的考察與探討。

一、意象與通感意象

查看全文

通感意象的功能研究論文

摘要:通感既是一種心理現象,又是一種語言現象。由通感生成的意象包孕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認知規律,同時對通感意象的研究也開拓了美學領域與詩學領域的新境。在認知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一般產生于由低級感官域的意象到高級感官域的意象的映射,亦即從可及性較強的意象特征到可及性較弱的意象特征的映射;在美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作為一種新穎的隱喻意象豐富了主體的審美體驗;而在文學的范疇里,通感意象則具有詩學的功能,表現出敘事的文學性。通過對通感意象語言類型的解構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知通感意象的多面特性。

關鍵詞:通感意象;詩學功能;審美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建構

Abstract:Synaesthesiaisalinguisticandalsoapsychologicalphenomenon.Thesynaestheticimagesresultingfromtheactionmechanismofexperienceofmingledsensationsembodytheindividualperceptionsofmatters.Also,thestudyonsynaestheticimagesthrowsaestheticandevenpoeticlightonthelanguageresearch.Inthecognitive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involvesthemappingofimagefromalowermodalityontoahigheronemorefrequentlythanitsinverse,themappingfromthemoreaccessiblepropertiesofthesourceimagetothelessaccessibleoneofthetargetimage.Intheaesthetic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asanovelmetaphoricalimage,providesmuchfoodforthesubject''''saestheticexperience.Meanwhile,intheliterarydomain,theimagerevealsitspoeticfunctioninnarration.Andthedeconstructionoflinguisticpatternsrelatedtosynaestheticimagesmayfacilitatetheunderstandingofsynaesthesiafrommulti-perspectives.

Keywords:synaestheticimage;poeticfunction;aestheticfunction;cognitivefunction;linguistic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經驗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在特定的環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這一點可以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證實。人的各種感官雖然各司其職,對各自的適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經內導神經傳到大腦的皮質,進入能夠引起興奮的相應區域。這種興奮的“分化”使其他區域相對“抑制”,因而不同的區域刺激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出現個體(individual)感覺域的表現。但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間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絕的,它們的邊緣地帶有許多“疊合區”,具有連接、協調、溝通的作用,在興奮分化的同時,產生興奮泛化,引起心理感覺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現為一種幻覺,甚至是錯覺。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1]之說。在語言呈現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屬于乙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去組配屬于甲感官范疇的語義單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寫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過語言的表意功能將不同的官能感覺綜合化,以創造新奇意境的積極修辭方式。這種藝術語言所喚起的通感意象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詩學、審美與認知的價值。有鑒于此,本文擬就通感意象的詩學、審美和認知功能及其語言的建構作進一步的考察與探討。

一、意象與通感意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