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貿易組織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06:05: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貿易組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貿易組織

網絡貿易組織新走向

所謂網絡貿易組織,是指利用各種電子化信息儲存和傳遞手段,依存于電子計算機以及數據庫和各種網絡、特別是寬帶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具有幾乎無限包容性與不停創新性的、能與供應商、客戶和政府機構持續互動的產品和服務銷售組織。

網絡貿易組織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組織載體,最極端、最為抽象的通常也就是一間屋子、幾臺電腦、一部電話機、幾把椅子等等簡單的有型設備。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各國網絡貿易組織都已經逐漸形成較為成熟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虛擬專賣店、虛擬網上專賣市場、虛擬網上超市等,其中包括的虛擬葡萄園、1989年成立的美國的Peapod公司等等著名企業。

一、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現狀

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十年來的發展態勢非常喜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迅速

從1999年下半年到現在,由于電子商務,尤其是B2C業務的增長,我國網絡貿易組織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在2006年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主要網絡貿易組織總銷售額達7400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50%;同時網上購物的用戶數量達到了2200萬戶,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萬戶。而且網絡貿易組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查看全文

論網絡貿易組織創新

打印此文點擊數1084蕭琛認為,自19世紀后半葉,企業組織的概念發生了兩次重大轉變。第一次轉變發生在1895~1905年期間。它使管理權與所有權分離,并使管理工作自成體系。第二次轉變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初。皮埃爾·杜邦改組了他的家族公司,幾年后,艾爾弗雷德·斯隆重建通用汽車公司。這一切奠定了一直延續至今的命令控制型結構。今天,由于全球網絡的推動,我們正在進入第三次轉變時期。企業將從上下級之間實行命令和控制型轉向以知識型專家為主的信息型組織。(注:蕭琛:《全球網絡經濟》,第42頁,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而在貿易領域,網絡貿易組織的創新與發展,可以從三個角度考察:傳統貿易組織的電子化趨勢、新興的網絡型貿易組織和電子化的中介組織。

(一)傳統貿易組織的電子化、網絡化

實際上,由于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許多傳統的貿易組織早已開始探討如何形成自己的新的競爭力,而組織形式的創新,是這種探討的主要方向。概括起來,傳統貿易組織的創新主要是大量地、系統地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直營(與其供應商)、直銷(對消費者)體系。對消費者的直銷體系實際就是在保有原有傳統組織的前提下,將業務同時在網上展開。沃爾—馬特的網絡經營模式是這方面的典型。

1.協調預測和補充體系(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

perspective.P63,P437,NewJersey,Prentice-Hall,2000.)。整體化的網絡和計算機的運用正在改變著全世界的商業模式,沃爾—馬特是第一批利用電子信息技術進行組織內外整合的企業,也是傳統貿易組織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最成功的企業之一。沃爾—馬特利用計算機、網絡、特殊的軟件來整合它的內部運作,使生產、營銷、籌融資等協調起來,努力提供有成本優勢的產品或服務。然而,這種整合還不夠,為了超越,沃爾—馬特認識到它應該把它的努力與它的供應商和客戶的努力進行更高級的整合。進行這種整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需求預測的困難,這對存貨管理和配送安排是一個關鍵。通常,零售商做出自己的預測,供應商也做出自己的預測,但由于原有系統的低效,仍然會有差別,從而導致存貨過量或產品斷檔,失去機會和競爭上的優勢。在沃爾—馬特的領導下,主要的零售商們,首創了協調預測和補充(CFAR,CollaborativeForestingandReplenishment)模式,以幫助零售商自己及他們的供應商們協調進行短期的預測,然后鎖定這一預測,進行工作安排,使波動更小、存貨更少而又不至于造成產品斷檔的想法變成現實。

2.“反應性的電子百貨商場”(ReactiveElectronicDepartmentStores)(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

查看全文

網絡貿易研究論文

一、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現狀

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十年來的發展態勢非常喜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迅速

從1999年下半年到現在,由于電子商務,尤其是B2C業務的增長,我國網絡貿易組織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在2006年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主要網絡貿易組織總銷售額達7400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50%;同時網上購物的用戶數量達到了2200萬戶,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萬戶。而且網絡貿易組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二)出現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

我國網絡貿易組織剛剛起步,所以為數不多。但令人高興的是目前已經出現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這些組織形態各異,在經營上各有千秋,例如當當網、卓越網、騰訊等。為我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樹立了楷模。

查看全文

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論文

一、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現狀

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十年來的發展態勢非常喜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迅速

從1999年下半年到現在,由于電子商務,尤其是B2C業務的增長,我國網絡貿易組織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在2006年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主要網絡貿易組織總銷售額達7400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50%;同時網上購物的用戶數量達到了2200萬戶,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萬戶。而且網絡貿易組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二)出現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

我國網絡貿易組織剛剛起步,所以為數不多。但令人高興的是目前已經出現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這些組織形態各異,在經營上各有千秋,例如當當網、卓越網、騰訊等。為我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樹立了楷模。

查看全文

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論文

一、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現狀

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十年來的發展態勢非常喜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迅速

從1999年下半年到現在,由于電子商務,尤其是B2C業務的增長,我國網絡貿易組織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在2006年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主要網絡貿易組織總銷售額達7400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50%;同時網上購物的用戶數量達到了2200萬戶,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萬戶。而且網絡貿易組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二)出現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

我國網絡貿易組織剛剛起步,所以為數不多。但令人高興的是目前已經出現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貿易組織,這些組織形態各異,在經營上各有千秋,例如當當網、卓越網、騰訊等。為我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樹立了楷模。

查看全文

網絡貿易與傳統貿易的對比詮釋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發展和融合,以及Inter11et(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發展,國際貿易領域正在發生一場結構性的商業革命,網絡貿易(Tradeonlnternet)應運而生,本文著重分析網絡貿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指出國際貿易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最終指出將來的國際貿易形態將是國際網絡貿易形態。

論文關鍵詞:網絡貿易傳統國際貿易

網絡貿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如萬維網、互聯網所進行的貿易或商務活動,整個交易過程包括交易磋商、簽約、貨物交付、貨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網絡上進行。其交易的產品主要是數字化產品,如金融服務、網上娛樂、售票服務、軟件設計、音像書刊、咨詢服務、信息傳遞等;也有實物產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簽約、貨款支付在網上進行,實物交付在具體地點進行,即實現“在線交易,離線供貨”。網絡貿易是將互聯網應用到傳統國際貿易中,這使傳統貿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一、網絡貿易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

網絡貿易是對傳統國際貿易的挑戰,同時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劇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國際貿易商務場所和運行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查看全文

網絡貿易與傳統貿易比較探析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發展和融合,以及Inter11et(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發展,國際貿易領域正在發生一場結構性的商業革命,網絡貿易(Tradeonlnternet)應運而生,本文著重分析網絡貿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指出國際貿易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最終指出將來的國際貿易形態將是國際網絡貿易形態。

論文關鍵詞:網絡貿易傳統國際貿易

網絡貿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如萬維網、互聯網所進行的貿易或商務活動,整個交易過程包括交易磋商、簽約、貨物交付、貨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網絡上進行。其交易的產品主要是數字化產品,如金融服務、網上娛樂、售票服務、軟件設計、音像書刊、咨詢服務、信息傳遞等;也有實物產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簽約、貨款支付在網上進行,實物交付在具體地點進行,即實現“在線交易,離線供貨”。網絡貿易是將互聯網應用到傳統國際貿易中,這使傳統貿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一、網絡貿易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

網絡貿易是對傳統國際貿易的挑戰,同時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劇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國際貿易商務場所和運行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查看全文

網絡技術下國際貿易方式探討

摘要: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為了在全球經濟化體系中提高市場份額,企業要整合資源的同時,創新發展國際貿易運行模式,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實現企業管理工作的全面優化。本文對網絡技術全球化下新型貿易組織形式、貿易流通形式以及貿易應用渠道展開了深度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技術;全球化;國際貿易;組織;流通

在網絡技術發展的進程中,其對于買賣雙方貿易關系的影響較大,借助信息技術能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及時性捕捉,完善整體管理結構和經濟貿易發展動力,為企業獲取經濟效益提供保障。

一、網絡技術全球化下新型貿易組織形式

在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體系中,企業從傳統的組織形式轉變為新型貿易營運機制,不僅有效突破了傳統分工和協作結構,也為企業實現創新化發展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市場部門和銷售部門,由于直接面對市場,會借助電子商務項目和客戶建立較為頻繁的聯系,從傳統的一對多轉變為多對多,建構更加完善的運營結構。并且,在新型信息傳遞模式中,整合垂直階層結構,轉變為水平信息傳遞結構,真正運行了網絡化組織結構模型。這種組織結構最大的優勢就在于,企業能借助信息交流構建內部管理結構,整合數據為數據庫,從而指導相關部門更加高效的完成相關工作,從而提升組織結構的整體水平。另外,新型貿易組織形式中,虛擬企業也為產業結構之間、地區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締造了更加有效的信息交流平臺,維護電子信息的交互機制,也能在統一指揮的經營實體結構中,有效提升剛性組織結構的實際應用水平,確保相關網絡資源能有效被連接在一起,助力企業建構跨職能的管理團隊,完善資源的配置效果,也為企業后續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除此之外,在網絡技術全球化下,虛擬企業要從高屋建瓴的方式出發,將產品生產、銷售以及供應項目結合在一起,有效擺脫行政項目、財務項目、福利項目以及人事資源整合項目的拘束,從根本上落實動態化管理機制,整合分散的信息和資源,真正建構了更加系統化的信息處理機制,確保資源處理效果以及貿易組織形式的統籌性發展。

二、網絡技術全球化下新型貿易流通形式

查看全文

產業信息化迫切性研究論文

摘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信息產業將遭遇嚴峻挑戰。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國民經濟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民族信息產業不能在先行完成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增長。這就迫使我們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走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并舉的退路。產業信息化不僅能為信息產業化提供堅實的物質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能夠幫助我們發揮后發優勢乃至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世紀之交,世界經濟信息化浪潮洶涌。據聯合國最近報告表明,2000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3770億美元,其后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遞增,到2003年將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到25%。世界經濟全球化真正擴張于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表現出加速的趨勢。其中,經濟信息化功不可沒。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上許多國家來說都是新生事物,具體的利害得失以及新的交易規則的制訂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1997年7月1日,美國了“全球電子商務綱要”,認為在因特網上進行商業交易應遵循民間主導發展的原則,政府應盡可能鼓勵民間企業自行建立交易規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指出,因特網應宣布為免稅區,凡經由網絡進行的商品交易,無論是跨國還是跨州,均應一律免稅,甚至在網上達成的有形商品交易也應按常規辦理,不再另行課稅。在美國的倡議和主導下,世界貿易組織于1998年5月19日至21日在日內瓦召開了為期三天的因特網商務會議。經過一番醞釀和討價還價之后,與會的世界貿易組織132個成員國的貿易部長,于1998年5月20日,在日內瓦達成一項至少在一年內,對通過因特網銷售的軟件和貨物免征關稅的協議。由于該協議的達成將對永久性禁止征收電子商務關稅產生推動作用,因而對全球電子商務最發達的美國來說,好處是不言而喻的。1996年,美國的軟件銷售額已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47%銷往海外,與此同時軟件產業創造了多達60萬人的就業機會,軟件產業正在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但是,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某些歐洲國家都把有利可圖的因特網看作新的潛在稅源,因而,除歐盟最初表示有保留的支持美國提出的無限期對網絡貿易免征關稅的建議外,發展中國家在會議前夕則很快達成一致意見,公開抵制美國提出的關于對通過因特網訂購和交易的貨物永久性免征關稅的建議。

在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達成最后協議期間和之前,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電信公司控股權等均是雙方談判爭執的焦點問題,爭執的實質,在美方來說,是想以給予中方經常貿易永久性最惠國待遇為條件,換取美方在國際上獨占鰲頭、同時又是中方擁有最大潛在市場的服務貿易、信息經濟等領域全面的市場開放。而在中方看來,承諾開放相關市場,可以換來摘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信息產業將遭遇嚴峻挑戰。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國民經濟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民族信息產業不能在先行完成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增長。這就迫使我們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走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并舉的退路。產業信息化不僅能為信息產業化提供堅實的物質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能夠幫助我們發揮后發優勢乃至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世紀之交,世界經濟信息化浪潮洶涌。據聯合國最近報告表明,2000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3770億美元,其后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遞增,到2003年將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到25%。世界經濟全球化真正擴張于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表現出加速的趨勢。其中,經濟信息化功不可沒。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上許多國家來說都是新生事物,具體的利害得失以及新的交易規則的制訂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1997年7月1日,美國了“全球電子商務綱要”,認為在因特網上進行商業交易應遵循民間主導發展的原則,政府應盡可能鼓勵民間企業自行建立交易規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指出,因特網應宣布為免稅區,凡經由網絡進行的商品交易,無論是跨國還是跨州,均應一律免稅,甚至在網上達成的有形商品交易也應按常規辦理,不再另行課稅。在美國的倡議和主導下,世界貿易組織于1998年5月19日至21日在日內瓦召開了為期三天的因特網商務會議。經過一番醞釀和討價還價之后,與會的世界貿易組織132個成員國的貿易部長,于1998年5月20日,在日內瓦達成一項至少在一年內,對通過因特網銷售的軟件和貨物免征關稅的協議。由于該協議的達成將對永久性禁止征收電子商務關稅產生推動作用,因而對全球電子商務最發達的美國來說,好處是不言而喻的。1996年,美國的軟件銷售額已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47%銷往海外,與此同時軟件產業創造了多達60萬人的就業機會,軟件產業正在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但是,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某些歐洲國家都把有利可圖的因特網看作新的潛在稅源,因而,除歐盟最初表示有保留的支持美國提出的無限期對網絡貿易免征關稅的建議外,發展中國家在會議前夕則很快達成一致意見,公開抵制美國提出的關于對通過因特網訂購和交易的貨物永久性免征關稅的建議。

查看全文

我國政治文化變化研究論文

論文提要:在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5年中,我國的政治文化發生了重要變化。隨著“官本位”文化的逐漸消解,新的以市場意識、法治精神、開放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逐漸形成。從政治文化的變化上來看,入世本身是一場以自發性、多樣性、間接性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它給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啟示。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入世;從1986年我國開始恢復關貿總協定的談判一直到2001年底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整整有十五年的歷史。這十五年正是改革開放政策一步一步深入的十五年。正像新加坡的聯合早報社論所說的那樣,“中國談判的過程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1]]15年中,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世界第七個經濟主體,中國是以巨人姿態入世的。這種巨人姿態不僅表現在經濟上的發展,政治上的穩定,更是觀念上的變化。對中國來說,15年的等待的確長了一些。但這15年中,中國人逐漸培養了市場意識,增強了開放的理念,萌發了法治精神。可以說,這15年的等待并不是白等,它讓我們學到了更多的東西,考慮了更多的事情,轉變了更多的觀念。我國的政治文化也因此而經歷一次嬗變的過程。一、政治文化的嬗變國家行政學院劉熙瑞教授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其革命性意義甚至可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意義等量齊觀。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采訪時,他指出,雖然“入世”首先只是經濟上的開放,但是,外國先進管理觀念、體制、文化將慢慢在中國擴散,從而改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專制文化。[[2]]政治文化的變化首先體現為舊的“官本位”文化的消解。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市場本位、社會本位、企業本位將逐漸取代國家本位、政府本位、官本位,從而摧毀“官本位”文化,引發我國政治文化的一次創新。WTO的“透明性”原則作為一種規范開始植入我國政治文化。在現實政治中,人們更加要求政府所頒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向所有需要了解的人公開。在我國沿海先進地區,如上海、廣東等地方政府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政務公開”運動;在我國農村,作為基層民主建設的一部分,“村務公開”已經引來了越來越高的呼聲。“官本位”為特征的政治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官本位”文化消解的同時形成的是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它將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世紀中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的主導。加入WTO的過程已經培養了一種全新的精神,我們稱之為“WTO精神”。這種精神構成了我國新政治文化的外來因子,成為我國公民文化上的嬗變的一個重要內容。WTO的規則成為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宣傳員,WTO的基本原則正是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點。僅從“入世”的影響來看,我國新型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市場意識的樹立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我們嘗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頭。市場意識已經成為我國公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WTO就是世界市場經濟的縮影,也是市場經濟的代名詞。[[3]]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說,加入WTO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進一步重申市場意識,樹立市場意識的過程。世界貿易組織的三個原則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市場準入”。按市場準入的要求,我國政府在即將加入世貿組織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打破政府壟斷,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及政府有計劃地從一些競爭性行業中退出等。WTO的市場準入原則進一步重申了市場意識,對我國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形成了重要的影響。(二)開放理念的形成綜觀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國人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想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大家庭。加入WTO的過程不但是這種心情的一個體現,同時它還進一步激發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對開放社會的認同。我國的對外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先是對社會主義國家開放,后又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然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始終受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加入世界上最大的貿易組織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成為我國開放理念形成的一個強大的推動力。(三)法治精神的培養不管人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來理解WTO,它的本質就是這樣“一攬子”協議,它的本質是一系列法律文件,一個有著復雜體系的規則。申請加入世貿組織的十五年,是我國法治化進程進入快車道的15年。我國不僅制訂了各種各樣的法律,而且在法治理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步。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人認識WTO的過程就是中國人不斷接受法治觀念,形成法治精神過程。中國人從沒有像今天那樣從容、理性地看待將要加在他們身上的限制,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地希望將自己的行為納入某種規則的軌道。這對于中國法治化進程中的觀念變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年契而不舍的追求不但考驗了人們的法治精神,而且形成一次深入的普法運動,對我國政治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過程。[4]在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不但有著國家制度方面的民主化,同樣重要的是民主文化的形成。盡管我們還不能說以市場意識、法治精神、開放理念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樣式已經形成,但是從我國政治文化的現狀來看,至少有各種各樣的跡象表明,其雛形已經孕育其中了。入世的成功并不僅僅在于加入世界貿易體系,它更深層次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在公民文化培養方面的作用。二、“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任何一個還沒有完成現代化的傳統社會來說,都會形成強烈的沖擊,這一沖擊不但是對經濟的沖擊,而且還是對政治、文化的沖擊。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漫長談判過程不斷地為我國的政治文化注入新的因子,更新其樣式。對于公民個體來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絕好的政治教育,它成為我國政治文化嬗變的一個主要動力。反觀漫長的談判過程,我們看到,曠日持久的“入世”談判不但為我們最終“入世”做好了心理準備,而且,從政治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就是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政治社會化模式,我們稱之為“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它專指在我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這一行為所造成的政治社會化形式。它成為新型政治社會化模式的代表。與舊的政治社會化模式相比,它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一)主體特征在“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中,主體的自發性體現得較為明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進程從一開始就倍受國世人矚目。據《北京晚報》報道,一項針對北京等十城市市民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2001年最受市民關注的事件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83%的關注率成為市民最關注的熱點。據《南方周末》報道,在2001年的最后一個月,“申奧成功、足球出線、WTO加入”,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喜慶場合的標準開場白。在主體性上,這次政治社會化還表現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特點,那就是商業化的色彩使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接受了市場的考驗。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期間,一些媒體從商業角度考慮成為社會化的推動者。如深圳新聞網為了提高點擊率,,自主開通了兩條熱線來回答市民在WTO方面的疑問。隨著“”的結束,那種“革命教育”式的政治社會化模式已經壽終正寢了,取而代之的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個人修養”式的政治社會化模式。相對于前,政治社會化主體的主動性增強,途徑也變得更加豐富。(二)傳播特征在傳播方式上,入世型的政治社會化模式更顯出了多樣特征。從電視、廣播到書籍、報紙、雜志,甚至是計算機網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無所不包、無孔不入的媒體渠道;從家庭、學校,到各級各類的社會組織,形成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時空網絡。據初步估算,在入世期間,僅是出版的各類有關“入世”的書籍就有3000多部。許多電臺、電視臺紛紛播出“入世”的節目;報紙、雜志設立“入世”欄目。圍繞著“入世”的各種各樣的學會活動、學術報告等等更是不計其數。網絡在“入世”型政治社會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01年的最后一周,我國政府將加入WTO的文件翻譯成中文,公布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的網站上。外經貿部網站()大受歡迎。當官方公布相關法律文件的英文版時,由于上網人數過多而引起網絡塞車,連外經貿部的工作人員也難以登錄。(三)方式特征從“入世”型政治社會化的方式上來看,它涵蓋了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并以間接方式為主。在入世期間,各種各樣的政治培訓、政治教育并非罕見,但不處主流地位。與之相反,間接性的政治社會化則成為這次政治社會化的一個主要特征。首先,世界貿易組織的一些概念被人們移植到我國政治實踐中,用于描述、解釋政治現象。入世的政治社會化過程給我國公民帶來了一套全新的話語,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諸如“國民待遇”和“透明性”這樣的話語,不但政壇人物,甚至是普通公民對此都是耳熟能詳。這些新概念昭示著國政治文化的樣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其次,價值轉移的現象更值得人們關注。WTO所倡導的“WTO精神”通過這次政治社會化逐漸滲入中國政治文化中,慢慢地為其所包容。WTO文件所內涵的法治精神、開放理念、市場意識通過這次政治社會化過程已經開始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再次,規范轉移是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的另一個特征。WTO一引起基本規范,如透明度、平等和市場準入等原則通過概念轉移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成為新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三、幾點啟示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5年,對一個民族政治文化的變遷來說,顯得過于短暫,它對于我國政治文化的塑造是有限的,我們不能過分地夸大它對我國政治文化變遷的影響。甚至我們還很難說,我們對“入世”做好了思想準備。據《中國日報》報道,在接受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調查的5000名企業高層人員中,有20%的人承認,他們對世貿組織所知甚少,或者不了解世貿組織。只有3.2%的企業領導人表示,他們完全了解世貿規則。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WTO首席代表龍永圖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應對中國入世,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觀念的變化。通觀入世對我國政治文化的影響,我們不難得出以下幾點啟示。(一)開拓創新,打破陳舊模式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革命年代和建設時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簡單重復過去的老辦法、老方式、老腔調,不僅不能起到好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的喪失,削弱黨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模式不但為我們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先例,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那就是如何才能開拓創新,打破陳舊的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代之以科學的、新型的政治社會化方式,以此來補充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不足。(二)提高警惕,防止文化殖民“入世”后,我國在文化上同西方文化的交流會更加頻繁。在各種各樣文化的不斷碰撞與交流中,西方文化可能會對我國文化形成一種“文化殖民”,從而消解我國本民族文化的特色。這是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入世”主要是國家經濟上的行為,我們的國家會因入世而更加開放。然而,我們還必須對這種“入世”型政治社會化抱有警惕。一些西方國家可能會借入世之機,進行文化殖民,將我國納入西方自由化的軌道。(三)加強引導,推行“以德治國”在提出“依法治國”后,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號召。就在入世的同時,我國又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地加強道德建設,轉變人們的觀念,形成一個更高信任度的社會,不但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一個基礎,而且還是“觀念入世”的一個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道德建設,轉變觀念,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緊迫的。一方面,我們還未“入世”,就已經嘗到了“入世”的甜頭,由“入世”而引發的政治社會化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由傳統政治文化向公民文化轉變。我們還應該看到,這一轉變的進程是長期的,“入世”并不是這一過程的結束,中國面臨的是進一步轉變觀念。新一輪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才剛剛開始,它在中國的影響將更加地變幻莫測,更加地重要,甚至直接決定了我國政治文化在本世紀中的基本樣式。注釋:

[1]《聯合早報》2001年11月10日。

[2]《聯合早報》2001年12月12日。

[3]《人民日報》2001年11月10日。

[4]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毅將政治現代化分為建立主權民族國家并實現國家權力制度化、國家政權世俗化、政治民主化三個層面。參見《南方周末》2001年11月30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