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付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19:21: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委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保險委付制度
一、保險標的的損失
在海上保險中,保險標的的損失分全部損失和部分損失。全部損失即全損又分為實際全損和推定全損。
(一)實際全損
何謂實際全損?《海商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后滅失,或者受到嚴重損壞完全失去原有形體、效用,或者不能再歸保險人所擁有的,為實際全損。可見,實際全損包括三種情況:滅失;失去原有形體、效用;不能再歸保險人所擁有。另應注意的是,根據《海商法》第二百四十八條的規定,船舶失蹤也按實際全損處理,被保險人無需向保險人委付船舶。
我國《海商法》關于實際全損的規定與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下稱MIA1906)基本相同,該法第57條規定,當保險標的完全滅失,或者損壞程度嚴重到不再是與原保險標的類似的事物,或者被保險人無可挽回地喪失了該保險標的者,構成實際全損。不同的是我國《海商法》未就實際全損與保險委付的關系作出明確規定,而依MIA1906實際全損也可導致委付,且“發生實際全損的,無須發送委付通知”。其實,根據《海商法》第二百四十八條的規定可推知委付與實際全損無關。在實際全損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對保險人一般無實際意義。因為保險應依約賠償,無權利轉移可言,委付根本不可能成立。[2]這正如MIA1906第62條第7款的規定,被保險人得到損失消息時,如果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保險人已無獲益可能的,則無需發出委付通知。
(二)推定全損
保險委付制度研究論文
推定全損和委付均是海上保險的特殊制度。推定全損是有利于被保險人的一種制度,在保險標的物發生推定全損時,被保險人可向保險人委付保險標的而按全損索賠;委付是一項有利于保險人的制度,保險人對是否接受委付有選擇權。推定全損與委付制度構成一個利益相對平衡的體系。根據筆者向有關保險公司的了解,實踐中被保險人在發生推定全損時,往往會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保險人因難于快速核實保險標的上的權利和義務,擔心得不償失,往往不會輕易接受委付,甚至基本不接受委付。[1]但作為海上保險法中的一個特殊制度,委付仍有存在并加以研究的必要。
一、保險標的的損失
在海上保險中,保險標的的損失分全部損失和部分損失。全部損失即全損又分為實際全損和推定全損。
(一)實際全損
何謂實際全損?《海商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后滅失,或者受到嚴重損壞完全失去原有形體、效用,或者不能再歸保險人所擁有的,為實際全損。可見,實際全損包括三種情況:滅失;失去原有形體、效用;不能再歸保險人所擁有。另應注意的是,根據《海商法》第二百四十八條的規定,船舶失蹤也按實際全損處理,被保險人無需向保險人委付船舶。
我國《海商法》關于實際全損的規定與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下稱MIA1906)基本相同,該法第57條規定,當保險標的完全滅失,或者損壞程度嚴重到不再是與原保險標的類似的事物,或者被保險人無可挽回地喪失了該保險標的者,構成實際全損。不同的是我國《海商法》未就實際全損與保險委付的關系作出明確規定,而依MIA1906實際全損也可導致委付,且“發生實際全損的,無須發送委付通知”。其實,根據《海商法》第二百四十八條的規定可推知委付與實際全損無關。在實際全損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對保險人一般無實際意義。因為保險應依約賠償,無權利轉移可言,委付根本不可能成立。[2]這正如MIA1906第62條第7款的規定,被保險人得到損失消息時,如果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保險人已無獲益可能的,則無需發出委付通知。
保險委付制度分析論文
推定全損和委付均是海上保險的特殊制度。推定全損是有利于被保險人的一種制度,在保險標的物發生推定全損時,被保險人可向保險人委付保險標的而按全損索賠;委付是一項有利于保險人的制度,保險人對是否接受委付有選擇權。推定全損與委付制度構成一個利益相對平衡的體系。根據筆者向有關保險公司的了解,實踐中被保險人在發生推定全損時,往往會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保險人因難于快速核實保險標的上的權利和義務,擔心得不償失,往往不會輕易接受委付,甚至基本不接受委付。[1]但作為海上保險法中的一個特殊制度,委付仍有存在并加以研究的必要。
一、保險標的的損失
在海上保險中,保險標的的損失分全部損失和部分損失。全部損失即全損又分為實際全損和推定全損。
(一)實際全損
何謂實際全損?《海商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后滅失,或者受到嚴重損壞完全失去原有形體、效用,或者不能再歸保險人所擁有的,為實際全損。可見,實際全損包括三種情況:滅失;失去原有形體、效用;不能再歸保險人所擁有。另應注意的是,根據《海商法》第二百四十八條的規定,船舶失蹤也按實際全損處理,被保險人無需向保險人委付船舶。
我國《海商法》關于實際全損的規定與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下稱MIA1906)基本相同,該法第57條規定,當保險標的完全滅失,或者損壞程度嚴重到不再是與原保險標的類似的事物,或者被保險人無可挽回地喪失了該保險標的者,構成實際全損。不同的是我國《海商法》未就實際全損與保險委付的關系作出明確規定,而依MIA1906實際全損也可導致委付,且“發生實際全損的,無須發送委付通知”。其實,根據《海商法》第二百四十八條的規定可推知委付與實際全損無關。在實際全損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對保險人一般無實際意義。因為保險應依約賠償,無權利轉移可言,委付根本不可能成立。[2]這正如MIA1906第62條第7款的規定,被保險人得到損失消息時,如果向保險人發出委付通知,保險人已無獲益可能的,則無需發出委付通知。
海上保險的委付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海上保險委付是指保險標的在推定全損的場合視同已全部損失,被保險人放棄保險標的,將保險標的的一切權利和義務轉移給保險人而收取全部保險金額的制度。海上保險委付的原因有“推定全損說”、“法定原因說”“、”全損說“。關于海上保險委付的法律性質,目前理論界有四種不同的理解:委付是單方法律行為,委付是雙方法律行為,委付是經法院判決生效的法律行為,委付是要約。海上保險委付的成立條件包括:必須有明確的委付意思表示,委付的內容必須明確、肯定,委付不得附帶條件,委付應及于保險標的全部。
關鍵詞:海上保險,委付,法律性質,成立條件
海上保險中的委付(以下簡稱委付)是海商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其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我國理論界對這一制度的研究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我國長達278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以下簡稱《海商法》)中僅用了2個條款對之加以規定,顯然,這不能適應順利、及時解決錯綜復雜的委付糾紛的需要。時值《海商法》修訂之際,為促進委付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本文擬對委付制度中亟待澄清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
本文所要論及的委付,是海上保險中特有的一個概念和制度。保險委付是指保險標的在推定全損的場合視同已全部損失,被保險人放棄保險標的,將財產的一切權利和義務轉移給保險人而收取全部保險金額的制度。根據損害保險原則,當保險標的全部或部分損失還沒有得到確認之前,被保險人是得不到損害賠償的。可是由于海上保險的特點,在短時間內證明上述損失是很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拒絕被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的權利,對被保險人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其在企業中投下的資金就會處于凍結狀態,從海運政策上看也將導致不良的后果。因此,當保險標的遭受全損已不可避免時,法律上允許把它看做是全部損失,承認被保險人可以請求全部保險金額,實屬客觀需要。這種制度即為保險委付制度。現代意義上的保險委付大約起源于16世紀,當時的保險合同規定:“船舶在一定的期間未歸航者,即視為實質滅失,支付填補金而廢止預付金,而被保險人則將保險標的上的權利讓與保險人。”①隨著保險制度的日益完善,委付被海上保險廣泛采用,委付標的也從最初的船舶擴大到貨物和運費,委付已經成為各國海商法中有利于被保險人的法律制度。②
雖然對于委付發生在推定全損的場合各國已形成共識,但各國為了自己的航運政策和利益的需要,對保險委付的性質、保險委付的原因、保險委付的構成要件、保險委付行為的法律效力、保險委付通知發出的合理時限、接受委付的合理時限、委付權利的喪失等問題的規定卻存在頗多差異。本文擬以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我國臺灣地區“海商法”和我國《海商法》相關規定及有關海商法的理論,對海上保險委付的原因、委付的法律性質和委付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和論證,以彌補我國學術界對委付制度研究不系統和不深入的缺陷。同時,針對我國《海商法》中關于委付僅有第249—250條簡略規定的情形,提出相關修改、補充意見,期望能夠對正在進行中的《海商法》修訂工作有所裨益。
一、關于委付的原因
保險委付與代位權研究論文
摘要:委付與代位權是保險業務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實質上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法律行為。它們在概念、適用條件、行使方式等各個方面都存在不同之處。
關鍵詞:委付,代位權,推定全損,委付通知
一
1、概念:保險委付是指在海上保險中,在保險標的物發生推定全損時,被保險人明確表示將該保險標的的一切權利轉移給保險人,而請求保險人賠償全部保險金額的法律行為。
保險委付是海上保險的一項傳統制度,自十五六世紀以來,它為各國海商法所確認并付諸實施。我國《海商法》第249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推定全損,被保險人要求保險人按照全部損失賠償,應當向保險人委付保險標的。保險人可以接受委付,也可以不接受委付,但是應當在合理的時間內將接受委付或不接受委付的決定通知被保險人。委付不得附加任何條件。委付一經保險人接受,不得撤回。”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日本商法典》等也作了相關規定,其內容和條件大致相當。
2、適用的條件:在哪些條件下被保險人可以行使委付權呢?各國法律均有規定。概括起來,包括如下幾項:
海上保險人對保險標權利分析論文
《海商法》規定在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時,保險人賠付全額損失后取得保險標的一切權利,這項權利被稱為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權利。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權利是一個具體又復雜的問題,但在我國《海商法》以及保險法中對此的規定去并不十分的明確。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海上保險合同是補償性質的合同,是建立在補償原則的基礎之上的。保險合同的補償原則貫穿于保險合同的各個方面。保險的補償原則是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的時候,保險人應該按照保險合同條款的規定履行賠償責任,但保險人的賠償金額不能超過保險單上的保險金額或者被保險人遭受實際損失。如果被保險人在取得了全額賠償后還保留保險標的的權利,那么被保險人不但沒有任何的損失,還可以從事故中獲利,這樣就會產生使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的道德風險。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權利是補償原則一個具體的表現。在部分損失的情況下,保險人無權取得保險標的的物權。但是,在保險人賠付全部保險賠償的情況下,除對債權的代位求償權外,保險人還取得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全部物權。從公平的角度出發,法律賦予保險人應得權利,在保險標的部分損失的時候保險人可以取得代位求償的權利,在全損時,保險人除代位求償的權利還可以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保險人取得保險標的權利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1)保險標的發生全損事故。保險人只有在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或者部分貨物全損的時候才會涉及到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當保險標的僅是部分損失的時候,保險人取得是代位求償的權利,是法定的債權轉移。我國海商法中規定“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是保險人取得標的權利的前提之一。在英國海上保險法中不只限于保險標的的全損,當部分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時,保險人也可以取得這部分保險標的的權利。(2)保險人賠付了全損金額或者接受的被保險人的委付。根據海商法的規定,發生實際全損的時候保險人全額賠付了保險金后才可以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當損失是推定全損時,保險人接受了被保險人的委付,就可以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
由于保險合同是格式合同,被保險人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劣勢,所以立法者通常會側重于對被保險人的保護,而對保險人的利益則有所忽視。我國海商法對于保險人取得保險標的權利的規定就十分簡單,僅在第249、255、256對這方面進行了大致的規定,如此簡單的規定使得實踐中產生了許多的問題。
1、對保險人來說“取得”是權利還是義務。
根據保險賠償原則,當保險標的發生全損的情況下,保險人全額賠償后有權取得保險標的的所有權,以便獲得保險標的上所剩余的利益,來防止保險人利用保險賠償來盈利。在取得保險標的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許多的情況下,這種責任將會大于獲得的利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并不希望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但是我國海商法第256條規定“除本法的255條的規定外,保險標的發生全損,保險人支付全額保險金額的,取得對保險標的的權利”。從字面分析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是自動的,這樣就成為了保險人的義務而不是權利。如果這樣,那么這就應該成為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義務。對于這個問題,英國《1906海上保險法》又十分明確的規定“保險人有權取得(entiletotakeover)保險標的的剩余價值”,將這一項設定為保險人的權利,保險人可以權衡利弊來決定是接受還是放棄保險標的的利益。
2、保險人的提前解約權與保險標的利益的取得
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
一、責任范圍
本保險分為平安險、水漬險及一切險三種。被保險貨物遭受損失時,本保險按照保險單上訂明承保險別的條款規定,負賠償責任。
(一)平安險
本保險負責賠償:
1、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由于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洪水自然災害造成整批貨物的全部損失或推定全損。當被保險人要求賠付推定全損時,須將受損貨物及其權利委付給保險公司。被保險貨物用駁船運往或運離海輪的,每一駁船所裝的貨物可視作一個整批。推定全損是指被保險貨物的實際全損已經不可避免,或者恢復、修復受損貨物以及運送貨物到原訂目的地的費用超過該目的地的貨物價值。
2、由于運輸工具遭受擱淺、觸礁、沉沒、互撞、與流冰或其他物體碰撞以及失火、爆炸意外事故造成貨物的全部或部份損失。
海洋運輸貨物保險合同格式
一、責任范圍
本保險分為平安險、水漬險及一切險三種。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被保險貨物遭受損失時,本保險按照保險單上訂明承保險別的條款規定,負賠償責任。
(一)平安險
本保險負責賠償:
1.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由于惡劣氣候、雷電、海嘯、地震、洪水自然災害造成整批貨物的全部損失或推定全損。當被保險人要求賠付推定全損時,須將受損貨物及其權利委付給保險公司。被保險貨物用駁船運往或運離海輪的,每一駁船所裝的貨物可視作一個整批。
推定全損是指保險貨物的實際全損已經不可避免,或者恢復、修復受損貨物以及運送貨物到原訂目的地費用超過該目的地的貨物價值。
人身險的損失補償原則特征分析論文
摘要:損失補償既是保險的基本職能和作用,也是保險理賠實踐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但是,損失補償原則在具有人身保險中是否適用一直以來存在爭議,試圖從保險的起源展開闡述,分析保險的基本職能及其具體原理,并且結合人身保險來闡釋損失補償原則在人身保險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損失補償原則;人身保險;代位求償原則;醫療保險
一、損失補償原則的保險學原理分析
首先,在保險實踐中運用損失補償原則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海上保險的產生。現代意義上的保險發源于近代的意大利的海上保險,當時意大利商人通過簽訂一張船舶承保單,約定如果船舶安全到達目的地,則合同無效;如中途發生損失,則合同成立,該損失就由合同的另一方(保險人)承擔,因此在近代海上保險中,保險人的基本職責就是當被被保險人發生經濟損失時,按照合同約定來進行相關的賠償事宜。海上保險被人們公認為是現代保險的萌芽,因此人們也普遍接受保險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解決被保險人難以預測和控制的風險及損失。在世界各國學者對如何定義保險的相關研究成果中,損失學說也就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損失學說將保險看做是一種經濟上的制度安排,由保險人來承擔被保險人由于未來特定的、偶然的、不可預測的事故而遭受的財產損失,因此在賠償中應該遵守如下規定:“有損失,則賠償;無損失,不賠償;損失多,賠償多;損失少,賠償少”。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說損失補償原則是貫穿于保險業務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程的始終。
其次,根據對保險基本職能分析也可以得出在保險實踐中必須堅持損失補償原則的結論。保險職能是保險內在的固有職能,它主要由保險的本質和內容所決定的。根據前文對保險產生及起源的分析,保險產生后其發揮的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分擔風險和補償損失。這兩個職能時相輔相成的,補償損失是保險的最終目的,分擔風險是保險處理事故時的技術方法。保險損失補償職能主要目的是,被保險人或保險標的在獲得保險賠償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到保險事故發生前的經濟狀態或物理使用價值,因此保險只是對社會財富進行的再分配,而其并沒有增加社會財富。被保險人也就不應該因保險賠償的獲得而實現價值增值、財富增加或者是額外的收益。
損失補償原則是保險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要求,保險的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滿足補償災害事故損失的需要。堅持損失補償原則是保險理賠實踐中的基本要求。在保險理賠中堅持損失補償原則可以維護保險雙方的正當權益,真正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職能。若被保險人發生了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經濟損失而不能得到賠償,則違背了保險的職能,侵害了被保險人的合法利益;但是反過來,若被保險人因同一損失從保險人處獲得的賠償總額超過了自身實際損失,被保險人就會獲得超過損失的額外收益,如果在保險實踐中對被保險人這種行為不加以限制,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發生,從而造成被保險人故意制造損失或欺詐保險,給保險人的正常經營帶來影響。所以損失補償原則是對保險當事人雙方的共同約束及其合法利益的保障。
損失補償原則在人身保險中運用論文
一、損失補償原則的保險學原理分析
首先,在保險實踐中運用損失補償原則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海上保險的產生。現代意義上的保險發源于近代的意大利的海上保險,當時意大利商人通過簽訂一張船舶承保單,約定如果船舶安全到達目的地,則合同無效;如中途發生損失,則合同成立,該損失就由合同的另一方(保險人)承擔,因此在近代海上保險中,保險人的基本職責就是當被被保險人發生經濟損失時,按照合同約定來進行相關的賠償事宜。海上保險被人們公認為是現代保險的萌芽,因此人們也普遍接受保險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解決被保險人難以預測和控制的風險及損失。在世界各國學者對如何定義保險的相關研究成果中,損失學說也就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損失學說將保險看做是一種經濟上的制度安排,由保險人來承擔被保險人由于未來特定的、偶然的、不可預測的事故而遭受的財產損失,因此在賠償中應該遵守如下規定:“有損失,則賠償;無損失,不賠償;損失多,賠償多;損失少,賠償少”。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說損失補償原則是貫穿于保險業務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程的始終。
其次,根據對保險基本職能分析也可以得出在保險實踐中必須堅持損失補償原則的結論。保險職能是保險內在的固有職能,它主要由保險的本質和內容所決定的。根據前文對保險產生及起源的分析,保險產生后其發揮的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分擔風險和補償損失。這兩個職能時相輔相成的,補償損失是保險的最終目的,分擔風險是保險處理事故時的技術方法。保險損失補償職能主要目的是,被保險人或保險標的在獲得保險賠償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到保險事故發生前的經濟狀態或物理使用價值,因此保險只是對社會財富進行的再分配,而其并沒有增加社會財富。被保險人也就不應該因保險賠償的獲得而實現價值增值、財富增加或者是額外的收益。
損失補償原則是保險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要求,保險的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滿足補償災害事故損失的需要。堅持損失補償原則是保險理賠實踐中的基本要求。在保險理賠中堅持損失補償原則可以維護保險雙方的正當權益,真正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職能。若被保險人發生了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經濟損失而不能得到賠償,則違背了保險的職能,侵害了被保險人的合法利益;但是反過來,若被保險人因同一損失從保險人處獲得的賠償總額超過了自身實際損失,被保險人就會獲得超過損失的額外收益,如果在保險實踐中對被保險人這種行為不加以限制,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發生,從而造成被保險人故意制造損失或欺詐保險,給保險人的正常經營帶來影響。所以損失補償原則是對保險當事人雙方的共同約束及其合法利益的保障。
二、損失補償原則的派生原理
(一)重復保險的分攤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