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保險人對保險標權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3 10:18:00
導語:海上保險人對保險標權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商法》規定在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時,保險人賠付全額損失后取得保險標的一切權利,這項權利被稱為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權利。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權利是一個具體又復雜的問題,但在我國《海商法》以及保險法中對此的規定去并不十分的明確。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海上保險合同是補償性質的合同,是建立在補償原則的基礎之上的。保險合同的補償原則貫穿于保險合同的各個方面。保險的補償原則是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的時候,保險人應該按照保險合同條款的規定履行賠償責任,但保險人的賠償金額不能超過保險單上的保險金額或者被保險人遭受實際損失。如果被保險人在取得了全額賠償后還保留保險標的的權利,那么被保險人不但沒有任何的損失,還可以從事故中獲利,這樣就會產生使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的道德風險。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權利是補償原則一個具體的表現。在部分損失的情況下,保險人無權取得保險標的的物權。但是,在保險人賠付全部保險賠償的情況下,除對債權的代位求償權外,保險人還取得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全部物權。從公平的角度出發,法律賦予保險人應得權利,在保險標的部分損失的時候保險人可以取得代位求償的權利,在全損時,保險人除代位求償的權利還可以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保險人取得保險標的權利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1)保險標的發生全損事故。保險人只有在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或者部分貨物全損的時候才會涉及到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當保險標的僅是部分損失的時候,保險人取得是代位求償的權利,是法定的債權轉移。我國海商法中規定“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是保險人取得標的權利的前提之一。在英國海上保險法中不只限于保險標的的全損,當部分保險標的發生全損時,保險人也可以取得這部分保險標的的權利。(2)保險人賠付了全損金額或者接受的被保險人的委付。根據海商法的規定,發生實際全損的時候保險人全額賠付了保險金后才可以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當損失是推定全損時,保險人接受了被保險人的委付,就可以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
由于保險合同是格式合同,被保險人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劣勢,所以立法者通常會側重于對被保險人的保護,而對保險人的利益則有所忽視。我國海商法對于保險人取得保險標的權利的規定就十分簡單,僅在第249、255、256對這方面進行了大致的規定,如此簡單的規定使得實踐中產生了許多的問題。
1、對保險人來說“取得”是權利還是義務。
根據保險賠償原則,當保險標的發生全損的情況下,保險人全額賠償后有權取得保險標的的所有權,以便獲得保險標的上所剩余的利益,來防止保險人利用保險賠償來盈利。在取得保險標的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許多的情況下,這種責任將會大于獲得的利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并不希望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但是我國海商法第256條規定“除本法的255條的規定外,保險標的發生全損,保險人支付全額保險金額的,取得對保險標的的權利”。從字面分析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是自動的,這樣就成為了保險人的義務而不是權利。如果這樣,那么這就應該成為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義務。對于這個問題,英國《1906海上保險法》又十分明確的規定“保險人有權取得(entiletotakeover)保險標的的剩余價值”,將這一項設定為保險人的權利,保險人可以權衡利弊來決定是接受還是放棄保險標的的利益。
2、保險人的提前解約權與保險標的利益的取得
由于保險標的上可能附著大于利益的義務,為了維護保險人的利益,法律賦予了保險人提前解約權。對于解約權法律規定是海商法的第255條,這一條的規定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它只是泛泛地說“被保險人有關賠償通知之日起7天”,而并沒有規定是什么樣的損失通知,如果發生的是部分損失,保險人并不會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而只是取得在賠償范圍內取得代位的權利,也就沒有放棄的說法。其次,關于7天的時間規定也不是很妥當,因為保險人應該有足夠的時間根據保險標的的受損狀況進行分析,只要在賠償全部損失之前將放棄保險標的的決定告知被保險人就可以了。因為在這期間被保險人所支付的施救費用,可以向保險人索賠,即使費用是在全損索賠的范圍之外,這樣的做法是不會增加被保險人的義務,卻能給與保險人公平的權利。并且在實際全損的情況下也沒有設定放棄。
3、委付與保險標的權利的轉移
根據海商法,保險人可以通過支付全部的保險金取得保險標地的權利,也可以接受保險委付取得保險標的的所有權,即發生推定全損的時候,如果保險人接受了保險委付,就取得了保險標的的權利,但是還存在著一種例外的情況,當被保險人委付保險人拒絕委付,拒絕取得船舶所有權之后又支付了全部的保險金,此時他是否還可以主張船舶所有權呢?根據臺灣學者的觀點,在推定全損的情況下,保險人有兩次主張取得船舶所有權的機會,第一次是被保險人委付時,第二次是按全損賠付時。
4、保險人取得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的內容
海商法規定保險人在賠付保險金后取得保險標的的權利同時也承擔附著其上的責任,但是具體是什么樣的權利和責任呢?關于權利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即保險人取得是保險標的的所有權,但是所有權的轉讓是十分復雜的,包括許多步驟,特別是保險標的是船舶的時候就尤為復雜,在許多的方面涉及登記的問題。首先登記的問題。根據我國海商法的規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滅失,應該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在船舶保險是不足額保險或者是重復保險的時候就可能涉及到多個保險人或者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共同所有。海商法第10條對定“船舶有兩個以上法人或者個人共有的應該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其次,所有權轉移的時間。海商法第250條規定,保險人接受委付的,被保險人對委付財產的全部權力和義務轉移給保險人;第256條規保險人全額支付保險金額的,取得對保險標的的權利。保險人接受委付時,保險人在什么時間取得所有權呢,是以接受委付為準還是支付保險金。但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仍應該對保險標的的船舶進行登記,否則是不能夠對抗第三人的。我國海商法要求船舶所有權的轉讓應當簽訂書面書面合同,如果委付與接受委付都是以口頭的方式進行,那么是否應該在簽署一份書面的合同呢?此時船舶所有權的轉讓又應該以哪一個時間為準呢?這些都需要立法的進一步明確。
取得權利的同時,保險人因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呢?通常情況下,保險人應該承擔從保險事故發生時開始附在保險標的上的義務,如打撈沉船、清除油污、向救助人支付救助費用。但是當保險標的是船舶,而該船舶上又具有優先權的情況下,優先權人對該船舶是否仍具有優先性呢?根據我國海商法,優先權不因為所有權的轉讓而喪失,保險人接受委付或者賠償全部損失后取得保險標的物船舶的所有權也不能對抗優先權人,這樣對于保險人是極大的不公平,它需要負擔附著在保險標的上的義務,但對保險標的卻不享有優先性。同樣的情況,如果船舶上具有抵押權,雖然法律規定抵押權有物上代位的效力,但是如果保險金不足,抵押權人是否仍可以對船舶行使抵押權?有學者認為,保險人不應該承擔在本次保險事故前,和保險合同行承保范圍外的危險造成的即與船舶所有權的任何責任。筆者也同這種觀點,但是這種觀點沒有法律上的根據。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就應該明確保險人取得保險標的的具體效力,即在民法規定的基礎上賦予保險人一定法定權利,例如,對抗優先權人,不必登記即可對抗第三人的權利,這樣的規定不但可以解決以上提及的問題,也不會對第三人造成損失。因為,保險人已經賠償了保險標的損失,保險人在經濟上相當于沒有損失,被保險人的債權人的債權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清償。對于船舶優先權人雖然失去了優先性,但發生全損的船舶的經濟價值是可想而知的,扣減行使優先權的費用后,優先權也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
- 上一篇:青年干部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社區書記個人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