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11:52: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唯心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唯心主義研究論文

《老子》的思想體系究竟是唯心還是唯物主義,是學術界爭論最多、出入很大的問題。這需要作整體的了解和客觀的分析。

就認識論來說,《老子》主張“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因此,它得出的結論是:“不行而知”。這是露骨地宣揚閉門潛修,拒絕與客觀世界相接觸,不需要任何的耳聞目見的實踐就能知道一切。這純粹是超感覺經驗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它還主張“絕圣棄智”,“絕學無憂”。它追求的是神秘主義的虛無飄渺的本體——道。道和一切知識學問是不相容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是說,求得發學問知識一天天多起來,求得的“道”就會一天天減少下去。更進一步說,“圣人”的學問就是“不學”。可見《老子》的認識論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義先驗論。

就社會歷史觀來說,《老子》也是唯心主義的,倒退的。戰國時期的各國,由于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和舊的生產關系相沖突,新興的封建制相繼取代腐朽的奴隸制。生產關系的變革又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勞動人民創造了無數巧妙的器物。同時地主階級為了鞏固和發展新興的封建制,還頒布了很多新的法令。這些新生事物,在《老子》看來,都是怪物,都是“有為”的結果,都是禍患。它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彼鼧O力主張倒退到一個“無知無欲”,“小國寡民”的沒有什么文明的初期奴隸社會去。在那里國家小,人口稀,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用不著。雖有舟車,沒有必要去乘坐;雖有鎧甲兵器,沒有必要把它擺出來。叫大家回頭再過那遠古時代接繩記事的生活。這就是它替圣人苦心設計的“無為而治”的理想國。在這個國家里,圣人高距眾人之上進行統治,而眾人不感到有什么負擔;站在眾人之前發號施令,而眾人不感到有什么妨害。這個“圣人”是什么人?這就是它所夢想恢復的被美化了的奴隸主階級頭子。《老子》的社會歷史觀的腐朽倒退性就是這樣。

《老子》的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都是唯心主義的,一如上述。長期爭論不休的是它的宇宙觀。“道”是它的思想體系包括宇宙觀在內的核心。“道”是什么?它的性質怎樣?自來就有根本不同的說法。從自己的主觀出發,加以唯物的解釋的有,加以唯心的解釋的也有。在我看來,首先要如實地反映它本來的面目,而它的本來面目是受當時社會諸條件制約的??茖W的任務就是如實地研究它、分析它、評價它,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想象,隨心所欲地去塑造它、解釋它。

《老子》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边@就是說,可說的“道”不是正常的“道”。反過來就是正常的“道”是不可說的。這使人感覺到一股神秘主義的籠罩在“道”的概念上。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北砻鳌暗馈笔腔谢秀便保噪x無定的。到底有沒有物的影子呢?沒有。它在第十四章里明白地說過:“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可見這里的所謂的道之為物的“物”,只不過是表示觀念這個東西罷了,不是指我們今天通常說的物質性的物。

第二十五章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蔽覀儚倪@里了解到:一,“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東西,它是生天生地生萬物的根源;二,它是無形無聲,獨立于人和整個物質世界之外而永遠不變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是物質性的實體呢,還是精神性的實體?認為“道”是物質性的實體,比如說元氣,后世的注釋家有這樣的說法。如宋代王安石曾經說過:“道有體有用,體者元氣之不動,用者沖氣運行于天地之間。”這是說“道”的本體,就是元氣。又如明代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第一章引何心山曰:“夫道者,元氣虛無,混沌自然,二儀從之而生,萬物資之而形,不可得而名,強為之名曰道?!眴尉妥⑨屨撟⑨?,孤立來看,這兩條詮解文從字順,自成一說,似乎并沒有什么毛病。但它們是否符合《老子》原有的整體的思想呢?一經考查,便會發現嚴重的問題了?!独献印窌镉袔拙渲陵P重要的比較完整地表達宇宙論的名言,必須考究明白:

查看全文

實踐的唯心主義研究論文

【英文標題】PreliminaryOpiniononthePracticalIdealismLIYijia(DepartmentofPhilosoph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內容提要】“實踐的唯心主義”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那種自以為能夠決定社會存在(市民社會)的“實踐的意識”(社會權力),即剝削階級的國家。其中,“唯心主義”一詞表示這類國家顛倒了公共權力對市民社會的關系,把它對社會生活的領導變成了對群眾的經濟剝削;“實踐的”一詞則表示借以進行剝削的手段是暴力實踐。實踐的唯心主義是歷史上第一種形式的唯心主義,馬克思用它來揭示作為上層建筑首領的國家的本質。

【英文摘要】ThepracticalidealismisafundamentalconceptioninMarxshistoricalmaterialism.Itreferstoacertainpracticalconsciousness(societalpower)thatregardeditselfasadeterminativefactorofsocietalbeing(civilsociety),namely,tothestateofexploitingclass.Intheconception,idealismindicatesthatthestats,whichputtherelationofpublicpowertocivilsocietyupsidedown,rurntheirleadershiponsocietallifeintoeconomicexploitationofthepeople;practicalindicatesthatthemeansofexploitationisforciblepractice.Thepracticalidealismwasthefirsttypeofidealisminhistory,withthisconceptionMarxbroughttolighttheessenceofstatethathadbeentakenbyhimastheheadofsuperstructure.

【關鍵詞】實踐的意識/實踐的唯心主義/市民社會/國家Praciicalconsciousness/Practicalidealism/Civilsociety/State

【正文】

卡爾·馬克思是現代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唯物史觀的創始人。這個全新的世界觀作為一項劃時代的功績已永炳史冊。另一方面,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把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國家制度的斗爭當作自己的畢生使命。這樣,便引出了一個問題:馬克思對于他所規定的革命對象應該有一個世界觀層次上的說明。本文認為,他關于“國家是市民社會的實踐唯心主義的鏡象”的思想便提供了這種說明[1](P.126)?!皩嵺`的唯心主義”這個概念是對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關系,以及國家本質的深刻描述。就筆者目前所能查閱到的中英文研究資料來看,對該概念的研究尚屬空白。本文擬對此作一個初步的探索,權充引玉之磚,以使得這項研究能夠開展起來。

查看全文

批判唯心主義要恰如其分

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筆者以為高二《思想政治》上冊教材,在批判唯心主義的荒謬性時,對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命題和慧能的“仁者心動”之說,論述上有值得商榷之處。今將愚見附后,以供同仁辨正。

一、“心外無物”,真的無物嗎? 王守仁當年提出“心外無物”的命題,就遭到許多人的質疑以至反駁,高中教材摘錄了《傳習錄下》中王守仁的兩段話來進行批判。

其一:“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

其二:“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

上述兩段文字,教材中分別指出:“這就是說,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花色不是客觀存在的。”“這意味著,天高與地深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決定于人是否仰俯它?!?/p>

筆者認為這是不妥的,并不符合王守仁的本意。首先,王守仁在這里基本上沒有否認花色的客觀存在。王守仁早年出入于佛門,并有過特異感知的體驗,今文中“同歸于寂”不過是說:同歸于寂滅,同歸于寂靜的狀態,并非不存在之意。他的深義是:你未看此花時,此花和你的心沒有感應,同處于寂靜的狀態;當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與你的心已有“感應之幾”,于是此花顏色一時鮮艷明白起來,所以便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要言之,看與未看此花,其差別僅僅在于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與否,而并不在于它是否客觀存在。這是王守仁與主張“存在即被感知”的貝克萊主教的不同之處。

查看全文

檔案工作中唯心主義表現研究論文

【正文】

近年來,檔案學研究學術思想活躍,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檔案學研究和檔案工作實踐中,不少人存在著唯心主義觀點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見諸于雜志和刊物上。本文試圖就檔案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談點淺見陋識,以期與同行討論并求教于同仁。

一、檔案學研究的正確思維方法

在談正題之前,先闡述自己立論的基礎,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沒有過時,它仍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進行科學研究和各種社會實踐(包括檔案學研究和檔案工作)的惟一正確的思維方法。脫離了它,科研和實踐就可能出現偏差。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規律仍是指導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指導原則。

二、唯心主義思維方法任當代檔案學研究中的表現事例

“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的不可知論”是檔案學研究中唯心主義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論述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時說:電子文件“是人們無法感知的”、“能剝離載體而單獨存在”、與紙質檔案不同,電子文件、電子檔案能“超越時空”,在不久的未來,檔案工作者將面對“虛擬檔案館”、“無墻檔案館”等等,筆者認為這些論點的核心是否認電子文牛和電子檔案的物質性,不妨對此逐個分析:

查看全文

當前檔案學研究及檔案工作中的唯心主義表現

【正文】

近年來,檔案學研究學術思想活躍,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檔案學研究和檔案工作實踐中,不少人存在著唯心主義觀點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見諸于雜志和刊物上。本文試圖就檔案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談點淺見陋識,以期與同行討論并求教于同仁。

一、檔案學研究的正確思維方法

在談正題之前,先闡述自己立論的基礎,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沒有過時,它仍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進行科學研究和各種社會實踐(包括檔案學研究和檔案工作)的惟一正確的思維方法。脫離了它,科研和實踐就可能出現偏差。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規律仍是指導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指導原則。

二、唯心主義思維方法任當代檔案學研究中的表現事例

“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的不可知論”是檔案學研究中唯心主義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論述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時說:電子文件“是人們無法感知的”、“能剝離載體而單獨存在”、與紙質檔案不同,電子文件、電子檔案能“超越時空”,在不久的未來,檔案工作者將面對“虛擬檔案館”、“無墻檔案館”等等,筆者認為這些論點的核心是否認電子文牛和電子檔案的物質性,不妨對此逐個分析:

查看全文

公共基礎知識馬哲練習題

1.哲學是()

A.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B.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

D.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世界觀

2.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

查看全文

公共基礎知識馬哲練習題

1.哲學是()

A.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B.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

D.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世界觀

2.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

查看全文

公共基礎知識馬哲練習題

1.哲學是()

A.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B.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

D.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世界觀

2.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

查看全文

馬克思《萊茵報》哲學世界觀探析

[摘要]《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哲學世界觀仍是帶有思辨底色的。馬克思對現實政治活動的參與對其后來的思想研究和革命實踐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以“兩個轉變”為切口,縱觀當前學界對馬克思《萊茵報》時期哲學世界觀及其演變邏輯的基本看法,就能夠顯示出此時馬克思哲學世界觀及其演變的真實圖景。在看待和評價包括哲學世界觀等問題在內的馬克思思想時,應該堅持具體歷史環境下的文本分析。為了呈現一個既不理想化,也不庸俗化的馬克思,對具體歷史環境下的文本考察和對考察得出的結論進行評價和定位,必須與馬克思后來發展了的思想和政治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理解。

[關鍵詞]馬克思;《萊茵報》;哲學世界觀;唯心主義;唯物主義

1842年1月在德國科倫創刊的《萊茵報》(全稱《萊茵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是一份對普魯士專制政府有著強烈抵觸情緒的報刊。截至1843年3月《萊茵報》被普魯士政府查封,馬克思陸續發表了他早期的許多重要文章。這些文章都是針對具體的政治社會事件,具有極強的政治反抗性和戰斗性,充分反映了其革命思想的變化歷程。在《萊茵報》前期,馬克思主要寫作了四篇文章:為了維護出版自由而寫的兩篇評論文章《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簡稱《評書報檢令》)和《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簡稱《關于出版自由的辯論》),以及《〈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簡稱《179號社論》)和《歷史法學派的哲學宣言》?!度R茵報》后期,馬克思寫作了另外四篇重要的文章:《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簡稱《林木盜竊》),它是馬克思早期重要的文獻之一,也是體現早期馬克思思想代表性論文之一。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第一次直接面對物質利益問題并對私人利益與理性的法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思考。《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簡稱《總匯報》),是馬克思擔任《萊茵報》編輯之后寫作的第一篇文章,文章首次公開表述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態度。《評奧格斯堡〈總匯報〉第335和第336號——論普魯士等級委員會的文章》(簡稱《論等級委員會》)是馬克思針對奧格斯堡報紙《總匯報》第335和第336號刊登的《論普魯士等級委員會》寫作的批判性文章,文章批判了作為普魯士政治制度基礎的等級制度。而《摩塞爾記者的辯護》(簡稱《摩塞爾記者》)是馬克思為了反駁萊茵省總督沙培爾對報紙的攻擊和指責而寫作的一篇論戰性文章。這些文章特征鮮明、觀點清晰、邏輯分明,對于我們研究《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形成和變化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對馬克思《萊茵報》時期哲學世界觀的研究形成了很多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和結論上仍然存在許多有爭議的地方。因此,立足變與不變的辯證原則,梳理此時馬克思哲學世界觀及其演變的邏輯,對于我們在具體的歷史中以發展的眼光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思想的形成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思辨底色

在對馬克思《萊茵報》時期思想展開具體研究之前,學界對馬克思此時的思想背景及其成因兩方面進行了考察。一方面,學界認為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受到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觀的影響。馬克思以黑格爾理性主義視角去理解國家,把國家理解為絕對理性的化身,而不是一個以物質利益關系為基礎的現實存在。這表明馬克思此時還是個黑格爾哲學的信奉者①。從柏林大學的學習開始,馬克思對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在當時占據人們思想主流的是黑格爾思辨哲學。馬克思閱讀了黑格爾的著作并接受了其思辨主義哲學,對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推崇,其間還成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馬克思離開大學校園后,便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活動的《萊茵報》并擔任編輯,這是馬克思首次直接參與現實政治活動。在遭遇物質利益難事之前,馬克思都嚴格秉持著黑格爾的理性思辨方法去分析和看待德國的社會問題,而不曾有絲毫懷疑。黑格爾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的大統,運用辯證法為近代以來的啟蒙理性和自由思想提供了極為嚴密的邏輯確證,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哲學確證的這種啟蒙理性和自由思想。黑格爾對國家問題最根本的看法是,從理性出發,把國家看成是道德和法的最高實現。而《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不管是對自由問題、還是對國家和法的問題的見解,明顯表現出從理性、道德、法律的角度去理解的思想痕跡。另一方面,學界認為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哲學世界觀主要受到德國專制的社會現實和家庭環境的雙重影響。學者們認為,由于落后的德國政府在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等領域推行維護專制統治的嚴厲政策,這逐漸激起了包括馬克思在內的進步知識分子對專制制度的批判和對政治社會自由的追求②。1842年初,普魯士政府在政治領域甚至意識形態領域不顧一切地推行極其嚴厲的鎮壓政策,包括馬克思在內的青年黑格爾主義者被逐出大學講壇和編輯部,馬克思放棄了原來的職業規劃。在日益壯大的反封建運動和普魯士國家之間的斗爭下,馬克思將注意力轉到發表政治見解的新聞出版事業——這個當時進步勢力和反動勢力斗爭的主戰場。爭取新聞自由和反對書報檢查制度成為青年馬克思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戰斗任務之一。而黑格爾哲學對自由理性的追求,則直接成為馬克思為出版自由進行論證的理論武器。也有學者認為具有自由氛圍的家庭環境和充滿自由風格的社會關系對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影響。不得不承認的是,馬克思在后來理論和革命實踐中最終確立為“人類自由”或“人類解放”奮斗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具有宗教和思想自由主義傳統的家庭氛圍,從小就給馬克思心靈上播下了一顆種子。自由思想是馬克思所有的思想起點?!度R茵報》時期的馬克思思想整體上仍然是屬于黑格爾的。和眾多德國思想家一樣,馬克思從接觸哲學那一刻開始,便對黑格爾哲學產生了極大熱情,直到后來人們對把黑格爾當作“死狗”的時候,馬克思仍然坦言他是黑格爾的學生。從《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從黑格爾哲學框架下去理解和追求自由來看,此時的馬克思仍然處于黑格爾哲學階段。但是,此時馬克思思想中對黑格爾思辨哲學日漸反思的趨勢卻不容忽視。

二、《萊茵報》后期馬克思對思辨哲學從信仰到反思的轉變

查看全文

哲學史前提性反思研究論文

近年來,“重寫”之風席卷整個學術界,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領域自然也不能免俗。問題是,“重寫”(rewrite)這個詞的含義究竟是什么?顯然,“重寫”不同于“重復”(repeat),也許每一個打算“重寫”中國哲學史的人主觀上都不會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低水平的重復。這樣看來,“重寫”的意圖是拿出與前人有重大差別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來。然而,這里說的“重大差別”的含義又是什么呢?究竟是單純術語上的翻新,還是總體寫作思路上的實質性變化?不用說,人們一般都傾向于把“重寫”理解為“總體寫作思路上的實質性變化”。

這樣一來,重寫中國哲學史的問題就轉化為如下的問題,即如何實現中國哲學史“總體寫作思路上的實質性變化”?毋庸諱言,我們這里說的“總體思路”涉及到哲學觀。換言之,對于任何一個有志于重寫中國哲學史的人來說,如果他還沒有確立起新的哲學觀,那么,“重寫”就只是一個修辭學意義上的口號。要言之,沒有新的哲學觀,就不可能有新的中國哲學史。然而,任何一個研究者要確立起新的哲學觀,就必須對傳統哲學觀的弊端有深刻的認識。事實上,不了解哪些哲學觀是舊的,又如何知道另一些哲學觀是新的呢?眾所周知,哲學作為學科是唯一的,但哲學觀卻是多元的。所以,我們不能說:“張三有張三的哲學,李四有李四的哲學”,而只能說:“張三有張三的哲學觀,李四有李四的哲學觀”。既然哲學觀是多元的,那么從不同的哲學觀出發撰寫的中國哲學史就會在總體思路上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當然,所有對中國哲學史的有效的“重寫”都蘊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對傳統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所蘊含的哲學觀的批判性反思。事實上,沒有這樣的前提,“重寫”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傳統的哲學觀中,哪些哲學觀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影響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哲學觀:一是把哲學理解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二是把哲學理解為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與總結;三是把哲學理解為關于世界觀的學問。下面,我們逐一批判這三種傳統的、影響深遠的哲學觀。

哲學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嗎?

把哲學理解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斗爭,把哲學史理解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斗爭史,進而簡單地把唯物主義與進步、唯心主義與反動等同起來,構成了一種簡單化的、但又極有影響力的哲學觀。不少治中國哲學史的學者深受這一哲學觀的影響。比如,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1957)中就這樣寫道:“中國哲學的歷史和別的國家的哲學一樣,是唯物主義的發生發展的歷史,也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雹僭谶@樣的表述方式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斗爭幾乎成了哲學的代名詞。

其實,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從未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作為正價值與負價值簡單地對立起來。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中,馬克思指責那種撇開社會歷史、奢談抽象物質概念的唯物主義是“抽象的唯物主義”,它與同樣撇開社會歷史、奢談心靈作用的“抽象的唯靈論”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抽象的唯靈論是抽象的唯物主義;抽象的唯物主義是物質的抽象的唯靈論。”②在《神圣家族》(1844)中,馬克思進一步深化了對“抽象的唯物主義”的批判。他在批評霍布斯把幾何學家的抽象感性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時,氣憤地寫道:“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雹墼凇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中,馬克思在批評舊唯物主義的被動性時指出:“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④這些論述表明,馬克思并沒有把唯物主義的一切形式都作為正價值而與唯心主義對立起來。事實上,在唯物主義的所有形式中,他肯定的只是“實踐唯物主義”,而對其他形式所具有的共性———抽象性進行了不懈的批判,同時也對唯心主義的能動性作了高度的評價。眾所周知,列寧也在《哲學筆記》(1895-1911)中寫道:“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雹葸@段重要的論述實際上消解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那種被夸張的、簡單化的、絕對的對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