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2:34: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全球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研究論文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問題上可謂是歧見紛呈,但當下的文化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主義文化新的擴張。本文考察了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并指出文化全球化引起文化認同危機和文化沖突,對精英文化的生存發展構成極大威脅。發展中國家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迎接這一挑戰。關鍵詞: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資本主義文化擴張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化話語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國外、國內學者加入到文化全球化的討論中。然而,就像人們至今無法就“全球化”概念達成統一意見一樣,在文化全球化問題上也是歧見紛呈。本文試圖在考察林林總總的有關觀點的基礎上,從總體上勾勒文化全球化的基本表現、產生根源、后果等問題。

一、文化全球化的內涵及其主要表現

何謂文化全球化?并沒有一致的、明確的定義。“全球化”概念本身具有多種含義,“文化”也是個含糊不清的用語。在討論文化全球化問題時,大致有以下幾種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第一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種共同的或單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稱為文化同質論。這種觀點承襲了早先現代化話語,尤其是工業社會趨同論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認為由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決定,冷戰后世界“文化變化的方向是更加趨于均一”,“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將變得越來越小”1。第二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質化與異質化同時進行的過程,或者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并行。這種理解認為全球化同時也是一個異質化的過程。如韓國總理李洪九博士199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演講時,強調“世界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時才有其價值”2。第三種理解否認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塞繆爾•亨廷頓是對全球化話語的重要批判者。他提出著名的文明沖突論,論證世界歷史的發展將強化文明間的差異和沖突,因此必須用區域化(歐美一體化)來對抗,以捍衛和保護西方文明。亨廷頓的悖論在于,他把注意力從民族國家(為數眾多)轉向被稱為文明的“文化實體”(七大或八大文明),本身就是對全球化語境的一種反應。

由此可見,盡管眾說紛紜,但人們都不能否認,當下世界文化發展的確出現了新的變化,以往的理論話語已不能夠涵蓋這種事實,以致有必要提出新的話語作為理論研究的工具。文化全球化話語是對全球文化關系的不斷變化的結構——新的統一和新的分化——的回應,同時也是把握這些變化的一種新的認識論需要。文化全球化這個概念包括客觀進程、主觀戰略和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發展過程三個層次的內容。其主要表現為:

查看全文

文化全球化探討論文

當前,在學術界普遍關注全球化的同時,對“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產生了較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對“全球化”概念的泛用;一種認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趨同化趨勢”,或者說是文化的同質化;另一種認為,“文化全球化”意味著“文化的殖民化”;還有一種認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著“民族文化”。我認為,對“文化全球化”看法的分歧,關鍵在于如何揭示文化全球化的價值以及文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發展的關系問題。本文試圖突破概念演繹、簡單邏輯分析與判斷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以對“文化全球化”價值意蘊的分析為基礎,進而對“文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作出科學合理的闡釋。

一、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必須置于當今全球化的現實框架、現實背景之中。為此,我們又不得不對頗具分歧的全球化現象作出如下闡釋:

第一,全球化并不是一種新現象,可以追溯到15世紀美洲新大陸的發現。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把東半球和西半球聯在一起,使人類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間確實同住在一個不可分割的地球上,它揭開了人類社會全球交往的序幕。然而,那時候的交往,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是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所以,我們可以把前500年的歷史簡要概括為“國際化時代”。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協同發展,全球才呈現出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圍之廣、影響強度之深都是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可以說,21世紀是全球世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興起,將在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場席卷世界性的風暴。這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1992年聯合國日致詞時所說:“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了”。

第二,當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新科學技術革命為人類提供了新型生產力,即提供了自動化、信息化、電子化、智能化的生產力及高技術生產力,提供了高速、高效、大容量的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工具。全球化是在新科學技術革命影響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當今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滲透力、攻克力遠遠勝過當年殖民主義者的軍艦、飛機、大炮,它把地球上一個又一個的“世外桃源”卷進了世界經濟和文明的發展大道。

全球化的重要結果就是:人類在全球范圍內被聯系、被組織成一個有機系統,全球范圍內的人類社會不再是各地區、各民族社會的集合體,而是成為具有系統性、有機性的整體,全球系統幾乎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而各地區、各民族不過是全球系統中不可分離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的發展日益強烈地受到其他地區和國家乃至全球系統的整體狀況的影響,并深深地打上這種影響的烙印。

查看全文

文化全球化研究論文

當前,在學術界普遍關注全球化的同時,對“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產生了較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對“全球化”概念的泛用;一種認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趨同化趨勢”,或者說是文化的同質化;另一種認為,“文化全球化”意味著“文化的殖民化”;還有一種認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著“民族文化”。我認為,對“文化全球化”看法的分歧,關鍵在于如何揭示文化全球化的價值以及文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發展的關系問題。本文試圖突破概念演繹、簡單邏輯分析與判斷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以對“文化全球化”價值意蘊的分析為基礎,進而對“文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作出科學合理的闡釋。

一、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必須置于當今全球化的現實框架、現實背景之中。為此,我們又不得不對頗具分歧的全球化現象作出如下闡釋:

第一,全球化并不是一種新現象,可以追溯到15世紀美洲新大陸的發現。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把東半球和西半球聯在一起,使人類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間確實同住在一個不可分割的地球上,它揭開了人類社會全球交往的序幕。然而,那時候的交往,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是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所以,我們可以把前500年的歷史簡要概括為“國際化時代”。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協同發展,全球才呈現出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圍之廣、影響強度之深都是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可以說,21世紀是全球世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興起,將在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場席卷世界性的風暴。這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1992年聯合國日致詞時所說:“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了”。

第二,當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新科學技術革命為人類提供了新型生產力,即提供了自動化、信息化、電子化、智能化的生產力及高技術生產力,提供了高速、高效、大容量的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工具。全球化是在新科學技術革命影響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當今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滲透力、攻克力遠遠勝過當年殖民主義者的軍艦、飛機、大炮,它把地球上一個又一個的“世外桃源”卷進了世界經濟和文明的發展大道。

全球化的重要結果就是:人類在全球范圍內被聯系、被組織成一個有機系統,全球范圍內的人類社會不再是各地區、各民族社會的集合體,而是成為具有系統性、有機性的整體,全球系統幾乎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而各地區、各民族不過是全球系統中不可分離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的發展日益強烈地受到其他地區和國家乃至全球系統的整體狀況的影響,并深深地打上這種影響的烙印。

查看全文

文化全球化評析論文

“今中國人所自以為中國者,豈徒謂禹域之山川、羲、軒之遺胄哉,豈非以中國有數千年之文明教化,有無量數之圣哲精英,孕之育之,可歌可泣,可樂可觀,此乃中國之魂,而令人纏綿愛慕于中國者哉。有此纏綿愛慕之心,而后與中國結不解之緣,而后與中國死生存亡焉。”

康有為,《孔教會序》,一九一二年。

一、引論

思索的緣起

我是與中國的改革事業一道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關心國家大事”是我們個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我對政治和文化的關注始于“八九”事件。這一事件深刻影響了所有的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在此之前,我是一個頭腦簡單的經濟決定論者,相信“經濟基礎決定一切”這一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那一事件使我意識到,至少在短期內,文化和政治是一種獨立于經濟的、對社會進程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力量。自此,韋伯和葛蘭西的思想開始引起我的注意。我相信政治和文化對于中國的發展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伴隨著90年代初期的“傳統文化熱”,我開始比較系統地閱讀儒家經典。1994年《戰略與管理》雜志社發起了民族主義討論。與此同時,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和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并起。這一切促使我思考文化、民族與國家的關系。1993年亨廷頓發表了《文明的沖突》,并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爭論。這場討論使我把關注的視野擴展到國際領域,開始關注現代化與西方化的關系,以及民族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90年代末期進行的兩項立足于本土的實證研究,強化了我對民族文化的信念。對的研究使我認識到傳統因素的頑強生命力。[1]對亞信公司的研究使我看到了中華文化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積極貢獻,從而加深了對“儒家資本主義理論”的理解。[2]

查看全文

全球化民族文化論文

一、領略民族文化精髓,構建中國設計理念體系

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構建中國特色藝術設計理念體系的寶庫。很多公認的先進設計理念其實并非源起于西方,而是更早之前便在我們的各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輝。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種指導思想在中國古代園林規劃設計中有著鮮明體現,而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綠色設計、可持續發展設計正是這種思想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再比如,“美善相兼”、“盡善盡美”是我國民間藝人一直秉承的審美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古族刺繡藝術,不僅有著鮮明的色彩、明快的線條、活潑的針法,而且其應用范圍也十分廣泛,如蒙古包、門簾、氈子、服飾、荷包、碗袋、駝鞍、馬鞍墊等等,含蓋到蒙古族人住、穿、用、行的方方面面。正是藝術性(美)和實用性(善)的完美結合賦予了蒙古族刺繡蓬勃的生命力,對于現代主義設計中所探討的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中國民間藝人早就有了深刻的闡釋。由此可見,中國民族文化中蘊涵了豐富的設計思想,我們需要真正領悟并提煉出來,使之與當今時代背景吻合,進一步構建出科學系統的中國設計理念體系,這才是中國當代設計所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運用民族文化符號,打造個性化視覺風格

藝術設計服務于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大體可分為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這三類設計的社會功能都需要通過相應的物質形象來承載,因此視覺效果是任何藝術設計都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在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的藝術設計同臺競技,缺乏獨特視覺風格的設計只會被淹沒于信息海洋。中國藝術設計要一枝獨秀,必須形成個性化的藝術設計風格。中國在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進程中,積累下來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財富,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財富為藝術設計提供了個性化的表現形式和圖式語言。根據文化結構的兩層次說,民族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如各民族的建筑、繪畫、雕塑、工具、服飾等;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如各民族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節日習俗、音樂舞蹈等,這些都是中國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中國當代藝術設計對民族文化的利用,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對這些文化符號進行提煉和再創造,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視覺風格。就少數民族建筑來說,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生態環境差異很大,同時各民族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此民族建筑類型眾多,各有特色,如苗族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蒙古族的蒙古包,哈尼族的蘑菇房、黎族的船形屋等等。在藝術設計中,設計師可以通過解構方法,從民族傳統建筑中提取造型和材料等方面的符號元素,這些符號元素,不僅可以應用到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中,還可以應用到藝術設計的其他領域。精神文化同樣能被提煉成具體的視覺符號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中國著名設計師陳紹華設計的申奧標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標志形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采用了流暢的水墨筆觸,五環如行云流水,神韻輕柔,極具太極神功。標志完美地融合了傳統水墨文化和太極文化,既準確表達了奧運會的主題,其鮮明的中國風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凝聚民族情感,創造豐富的情感體驗

地球村的形成把人們的消費區域擴大到了全球范圍,激烈的競爭下單純依靠物質功能已難以打動人心。正如人們選擇“iPhone”、“香奈兒”不僅僅因為它們的物質價值,更看重的是它們所蘊含的某種文化意味上的象征符號。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以復雜情感替代純粹功能的審美需求,而設計師們也在探索著將更多的人文關懷融入設計,注重用戶的情感體驗是二十一世紀設計界的大勢所趨。民族文化積淀著民族的智慧,承載著民族的情感和追求。在藝術設計中,創造性地提煉和運用好民族文化的獨特元素,不僅能形成極具個性的視覺風格,更能使人們直觀清晰地體驗到文化符號中蘊涵的深刻情感。“吉祥”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延綿千年的永恒主題,它表達了世世代代中國人對于幸福美滿的情感追求。中國人是一個重視感情卻又含蓄內斂的民族,在感情表達上習慣于借物抒情,婉轉間接地表露內心情感。蒙古族的煙荷包,其用途不僅僅是用來裝煙,更重要的是用來傳情。蒙古族以煙象征火,用煙荷包來表達紅紅火火的祝福;煙荷包上的刺繡圖案也寓意不同,壽桃祝愿父母健康長壽,雙喜花象征雙喜臨門;煙荷包上的飄帶數量也寄予了美好情感,兩根飄帶送給老人代表長命百歲,三根飄帶代表兩人心心相印。中國吉祥文化數千年的積累形成了豐富的圖形符號,通過暗喻、諧音以及象征等手法表情達意,如諧音“福”的蝠、諧音“祿”的鹿,寓意連年有余的蓮花和魚,寓意喜上眉梢喜鵲與梅花等等。作為已深深根植于中國人心中的精神信仰,中國吉祥文化的視覺表象及其內涵意象能夠增加藝術設計的意境與深度,同時大大提升設計的情感價值。

查看全文

分析全球化下跨文化傳播透視

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者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傳播”這一術語。20世紀后半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傳播科技促進下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傳播已成為廣泛涉及各個社會領域的一種社會行為。匡從學理上說,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lion)指屬于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所進行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流活動。跨文化傳播的核心是它的“跨文化”。您隊形式上講,跨文化傳播主要包括兩類:一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傳播活動,為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一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而進行的傳播,這種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貼近,也更容易被接受。

跨文化傳播給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提供了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機會,文化的輸人方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是文化的輸出方,為本土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提供了一個契機。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文化的輸人與輸出之間,同樣存在一個“剪刀差”的問題。客觀的數字表明,跨文化傳播雙方的文化流通量并不是對等的,甚至是差異懸殊的。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制品的出口值,“僅在歐洲地區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航天工業”。歐洲電影市場的75%以上是被好萊塢電影控制的,歐洲電影票房收人的75%以上也是被美國制片商拿走的,光是一部《泰坦尼克號》,收人就達IS億美元。雖然歐洲有著比美國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在跨文化傳播上卻敗下陣來。就像一位法國學者所言:雖說法國也是強勢國家,但在美國文化面前法國文化依然是弱勢文化。

歐洲尚且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場22部進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攝外,其余18部均為美國影片。其中占據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續集》、(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影片,其票房收人基本每部都在200萬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號》時,觀眾更是高達206.5萬,票房收人達3654一萬元。而杭州的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進口片的票房收人為813.6497萬元,竟然超過了該年度該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國產片票房收人的總和。雖然該數據顯示的只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沖擊,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經濟份額,但更深層反映的卻是我國及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形式之下,明顯處于劣勢地位,文化輸人大干文化輸出,出現了嚴重的文化逆差。

其實這種文化逆差對輸人方來說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甚至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威脅。因為多年的文化逆差帶來的后果只能是外國文化的呈幾何數增長,而本土文化卻被一再稀釋,最終在外國文化的包圍下消解。文化殖民也就此產生。

所以,跨文化傳播對那些處干傳播弱勢的國家來說,只能是一個經歷了文化逆差和文化滲透之后走向文化殖民的過程。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悲觀主義的味道,但確實可能。文化殖民不僅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個嚴重的威脅,更對于本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凝聚力提出了巨大挑戰,這時的國民無異于外國的文化奴隸,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文化逆差甚至文化殖民的出現呢?

第一,經濟基礎薄弱,難以承受跨文化傳播之戰。跨文化傳播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無論是產品的生產還是市場的開拓,每一環節都是以大量資金投人為保障的,沒有經濟支持,跨文化傳播就像是一座空中樓閣。例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作為美國最大的傳媒公司之一,為了進人中國的市場也確實“破費”不少。1996年10月,新聞集團下屬的國際新聞公司斥資75萬英鎊促成了“古代中國奧秘展”在英國舉行;2001年,在上海正在召開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時,默多克請求中國政府準許他們在上海舉辦一個媒介最高層會議,并邀請百余家國際大型綜合傳播公司的CEO出席,以示對中國市場的好感和關注。場這一切是一般的傳媒公司承受不起的。恰恰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劣勢地位的國家和地區,大多也都是經濟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曾飽受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當年的掠奪所造成的損失使他們歷經百年也難以恢復。當武裝侵略已成往事,新一輪的跨文化傳播之戰襲來時,他們仍無力抗衡,再次面臨被殖民的危險。

查看全文

電視劇全球化文化管理論文

“全球化”,這是從西方引進的新概念。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提出“經濟一體化”概念。到80年代中期又進一步提出“經濟全球化”概念。90年代以來,這“全球化”概念大有取代“一體化”概念的勢頭。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全球化”概念逐漸進入西方文化和文藝領域。差不多與此同時,它被譯介到我國,并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界現在關注的一個熱點。

毫無疑問,經濟全球化及信息革命時代的到來,對各國文化、文學藝術和人文社會科學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重要影響,比如,各國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聯系和相互吸納、相互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審視和探討各國文化的世界視角和尺度變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不少文化課題都面臨全球性的共同挑戰,因而需要各國志士仁人攜手合作解決。但是,“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雜的過程。盡管它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不可置疑的成功,而在文化領域,它的正確性是有局限性的,對它必然會產生的負面作用,我們一定要高度警惕。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并不是生產力的水平、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直接決定文化和文藝發展的水平的。即使是經濟基礎決定文化和文藝的發展,那也不會是直線式的,而是要通過一系列中間因素諸如政治、哲學、宗教、道德等等的復雜影響才得以實現。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文化藝術產品的消費不同于物質產品的消費,因而,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與物質產品的生產的全球化有著巨大的差別。物質產品的生產有著強烈的標準化要求,而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則顯得十分復雜。要是真的說什么文化也有全球化的問題,那只能是,文化藝術產品的消費從原先存在于不同地理空間中的多樣性,向著同一空間的多樣化轉變,使得一種又一種的在特定地理空間、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文化中產生的文化藝術為全人類所共同享有。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產品的全球化趨同,文化藝術產品的全球化趨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的,才是符合全球化要求的。

現在,世界上,在有關全球化問題的討論中,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似乎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到來,民族文化將要消失,代之而起的就是所謂的全球化文化。比如,一些人曾預言,隨著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和全球化的到來,墨西哥文化將會消失。1998年6月23日的美國《洛杉磯時報》曾經刊登一篇署名文章,用大量的事實對此提出質疑,并指出這些預言家“錯了。實際上墨西哥3000年的遺產已經引起人們很大的興趣。”事實已經證明,一些全球化理論倡導者所說的文化藝術也將實現全球一體化,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這樣的“全球化”完全不可能實現,為什么還有一些人要竭力加以鼓吹呢?這不難理解。有些學者已經指出來了,像吉登斯的“現代性擴張”論,就是試圖將“全球化”等同于同一化一體化。一些全球化的理論,實際上是主張一種更深層次上的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的非同質關系。其中的一種“主流文化”之說,就不過是西方中心論的話語翻新而已。所以,這種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著世界的大同和平等,而是意味著另一種霸權。

現在,甚至可以說,美國影視已經形成了一種“媒介暴力”。這種“媒介暴力”幾乎已經侵犯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有的學者就拍攝到,在貧困的非洲的貧民區里,眾多的男男女女們每晚爭看美國電視劇《豪門恩怨》的令人吃驚的熱烈場面。這是什么意思?這是一群窮人在耳濡目染一種“美國生活方式”,從中得到一種替代性滿足。然而,伴隨著這種夢魘般的替代性滿足所發生的,卻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情景——奢華侈靡的享樂觀念,已經深深地侵淫到了每個觀眾的心中,并且不斷蔓延,改變著人們先前的思維方式和生活信條,使他們遠離本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本土文化的優秀傳統。還有一種事實也是很可怕的。稍加留意,人們就不難發現,現在,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孩子,已經不再愿意聽媽媽給他們講自己民族的古老神話和傳說故事了。唐老鴨、侏羅紀、變形金剛、電子游戲,都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已經是在“買斷”未來了。這種文化帝國主義的隱形實力顯示的是一種世界性的“塑形”霸權。這種霸權,到今天,借助于國際互聯網的高科技,更形成一種所謂的“電子殖民主義”。新西蘭有一位信息技術專家說:“美國從全世界收集信息,并把這些信息加工成有利于本國的東西,然后再向全世界傳播。”正是這些信息,如同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哈瑟夫•奈所指出的,成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精神因素構成的一種“軟力量”。這種“軟力量”,是和經濟、軍事等物質因素構成的“硬力量”相匹配的,相輔相成的。

查看全文

鄧小平文化觀全球化視角看探討論文

【摘要題】文化建設

【關鍵詞】全球化/鄧小平/文化觀

【正文】

文化觀的核心是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鄧小平文化觀高屋建瓴,極富科學魅力,豐富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尤其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考,大大拓展了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的理論與實踐空間。這種科學魅力,與其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是分不開的,這就是對全球化的把握。直面時展主題和中國具體實際,是鄧小平文化觀的基本思路。面對全球化浪潮,鄧小平以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視野,系統運籌和理性思考了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全面發展,從而建構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現代化思維框架。

對全球化現實與態勢的關注,是鄧小平文化觀的理論起點,也培育著他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廣闊視角——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整體性、同步性和協調性。

查看全文

全球化視角下鄧小平文化觀思想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全球化現實與態勢的關注,是鄧小平文化觀的理論起點;開放成為當今世界的突出特點;全球化顯然不僅僅意味著同一性與共生性;如何保持和維護多樣性就不是簡單的“民族部落主義”之爭。其中,內容包括:真正歷史進步在于世界從此邁入全球化時代、各民族、各國家互相聯系的日益緊密化、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互相依存性日益突出、人類文化自身性質也在昭示著國際化的內在必然性、全球化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過程、開放性同樣是一個歷史概念、現代社會賦予了開放性更豐富的內涵、每個國家文化的發展,都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赤子之心是民族精神的根源、自尊自信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理性自覺是民族精神的升華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全球化視角,探討鄧小平文化觀的開放性、時代性、科學性、民族性特征,領略鄧小平文化觀順應人類精神發展的基本走向、代表和引導一個偉大民族新思維的寬廣眼界與恢宏氣度。

關鍵詞:全球化鄧小平文化觀理論建構

文化觀的核心是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鄧小平文化觀高屋建瓴,極富科學魅力,豐富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尤其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考,大大拓展了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的理論與實踐空間。這種科學魅力,與其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是分不開的,這就是對全球化的把握。直面時展主題和中國具體實際,是鄧小平文化觀的基本思路。面對全球化浪潮,鄧小平以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視野,系統運籌和理性思考了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全面發展,從而建構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現代化思維框架。

一對全球化現實與態勢的關注,是鄧小平文化觀的理論起點,也培育著他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廣闊視角——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整體性、同步性和協調性。

20世紀是有史以來人類社會變化最烈、發展最快的100年,這100年帶來最大的成果,若從世界文化發展角度看,其真正歷史進步在于世界從此邁入全球化時代。何謂“全球化”?對其內涵的詮釋多種多樣,但毫無疑問,全球化最本質的東西是“全球意識”,也就是要求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自身文化的同時必須關注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本身具有重大意義。雖然馬克思早在19世紀中葉對此就曾預言,但是,如此急迫地呼吁“我們都是單一人類家族的一員”[1],如此現實而自覺地審視自身與世界的關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正樹立起“全球意識”,卻發生于20世紀。全球化話題出現的內在動因有三:首先是各民族、各國家互相聯系的日益緊密化。聯邦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指出:“在20世紀的進程中,世界五大洲之間、近兩百個國家之間的交融和交往發生了巨大的量的飛躍,同時也發生了重大的質的飛躍……現代交通技術(不僅包括飛機,也包括集裝箱運輸船和大型油輪)、現代通訊技術、現代貿易技術以及現代金融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2](P5-6)當年鄧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線,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談到最大的感受是“快”。確實,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計算機國際互聯網絡的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把各行各業、各國各地的生產活動與社會交往連在一起,使人與人之間、生產部門之間、地區之間與國家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建立在信息化、科技化之上。其次是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互相依存性日益突出。空間距離的縮小,使經濟一體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其觸角伸向全球各地,于是人類共生問題也開始緊扣人們的心扉,當“東京股票交易所的股市行情下跌,幾秒種后,就會在倫敦、紐約、蘇黎世或阿姆斯特丹引起連鎖反應”[2](P5)時,當中東局勢的任何微瀾都在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時,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世界所面對的真正的重大問題是人類整體的生存問題。最后,人類文化自身性質也在昭示著國際化的內在必然性。歷史學家與文化學家們早已證實,以往由于境遇不同、歷史不同、發展的方向不同及步伐不同,產生了不同文明程度的差異,而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應是同一的,人類文化受社會與歷史的左右,也會走向趨同。一方面,作為社會現象,文化不是孤立與封閉的,不同特質的文化會相互作用與相互交融;另一方面,作為歷史現象,文化不是靜態與停滯的,風格各異的文化必然會伴隨著人類的歷史足跡,不斷豐富與完善,不斷借鑒與吸收。

查看全文

電視劇全球化和文化分析論文

“全球化”,這是從西方引進的新概念。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提出“經濟一體化”概念。到80年代中期又進一步提出“經濟全球化”概念。90年代以來,這“全球化”概念大有取代“一體化”概念的勢頭。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全球化”概念逐漸進入西方文化和文藝領域。差不多與此同時,它被譯介到我國,并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界現在關注的一個熱點。

毫無疑問,經濟全球化及信息革命時代的到來,對各國文化、文學藝術和人文社會科學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重要影響,比如,各國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聯系和相互吸納、相互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審視和探討各國文化的世界視角和尺度變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不少文化課題都面臨全球性的共同挑戰,因而需要各國志士仁人攜手合作解決。但是,“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雜的過程。盡管它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不可置疑的成功,而在文化領域,它的正確性是有局限性的,對它必然會產生的負面作用,我們一定要高度警惕。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并不是生產力的水平、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直接決定文化和文藝發展的水平的。即使是經濟基礎決定文化和文藝的發展,那也不會是直線式的,而是要通過一系列中間因素諸如政治、哲學、宗教、道德等等的復雜影響才得以實現。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文化藝術產品的消費不同于物質產品的消費,因而,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與物質產品的生產的全球化有著巨大的差別。物質產品的生產有著強烈的標準化要求,而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則顯得十分復雜。要是真的說什么文化也有全球化的問題,那只能是,文化藝術產品的消費從原先存在于不同地理空間中的多樣性,向著同一空間的多樣化轉變,使得一種又一種的在特定地理空間、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文化中產生的文化藝術為全人類所共同享有。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產品的全球化趨同,文化藝術產品的全球化趨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的,才是符合全球化要求的。

現在,世界上,在有關全球化問題的討論中,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似乎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到來,民族文化將要消失,代之而起的就是所謂的全球化文化。比如,一些人曾預言,隨著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和全球化的到來,墨西哥文化將會消失。1998年6月23日的美國《洛杉磯時報》曾經刊登一篇署名文章,用大量的事實對此提出質疑,并指出這些預言家“錯了。實際上墨西哥3000年的遺產已經引起人們很大的興趣。”事實已經證明,一些全球化理論倡導者所說的文化藝術也將實現全球一體化,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這樣的“全球化”完全不可能實現,為什么還有一些人要竭力加以鼓吹呢?這不難理解。有些學者已經指出來了,像吉登斯的“現代性擴張”論,就是試圖將“全球化”等同于同一化一體化。一些全球化的理論,實際上是主張一種更深層次上的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的非同質關系。其中的一種“主流文化”之說,就不過是西方中心論的話語翻新而已。所以,這種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著世界的大同和平等,而是意味著另一種霸權。

現在,甚至可以說,美國影視已經形成了一種“媒介暴力”。這種“媒介暴力”幾乎已經侵犯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有的學者就拍攝到,在貧困的非洲的貧民區里,眾多的男男女女們每晚爭看美國電視劇《豪門恩怨》的令人吃驚的熱烈場面。這是什么意思?這是一群窮人在耳濡目染一種“美國生活方式”,從中得到一種替代性滿足。然而,伴隨著這種夢魘般的替代性滿足所發生的,卻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情景——奢華侈靡的享樂觀念,已經深深地侵淫到了每個觀眾的心中,并且不斷蔓延,改變著人們先前的思維方式和生活信條,使他們遠離本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本土文化的優秀傳統。還有一種事實也是很可怕的。稍加留意,人們就不難發現,現在,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孩子,已經不再愿意聽媽媽給他們講自己民族的古老神話和傳說故事了。唐老鴨、侏羅紀、變形金剛、電子游戲,都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已經是在“買斷”未來了。這種文化帝國主義的隱形實力顯示的是一種世界性的“塑形”霸權。這種霸權,到今天,借助于國際互聯網的高科技,更形成一種所謂的“電子殖民主義”。新西蘭有一位信息技術專家說:“美國從全世界收集信息,并把這些信息加工成有利于本國的東西,然后再向全世界傳播。”正是這些信息,如同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哈瑟夫·奈所指出的,成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精神因素構成的一種“軟力量”。這種“軟力量”,是和經濟、軍事等物質因素構成的“硬力量”相匹配的,相輔相成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