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語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15:31: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學語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學語言探索
語言與文學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是兩門學科,在人們的認識中往往把語言與文學聯系在一起。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就有人論斷:“倘若一位語言學家對語言的詩學功能充耳不聞,或者一位文學研究者對語言學問題漠不關心,對語言學方法不精通,那么他們顯然都落后于時代”。從理論上來說,文學與語言學是互補的關系,兩者之間缺一不可,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的構建來實現的,沒有語言的表達和抒發,文學作品就不會存在。隨著語言理論的發展,文學的研究與分析已被重新定義,文學語用的理論逐步形成。本文從文學語理論框架建構的必要性出發,論述了文學語理論體系的構建原則,并詳盡的分析了文學語和應用文語言語用功能的差異。
1文學語理論框架建構的必要性
隨著語用理論的研究的逐步深入,理論的真理性和研究的科學化已初步形成框架,從外國理論的引薦和評述到自主的探索,我國的文學語用研究已經能夠取眾家之所常,做到總體研究方向的一致。學術界在研究文學語用框架的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有時對“文學語用研究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學語用理論”的概念有所混淆,這就影響到了文學語用研究的“合法性”,給文學語用研究制造了許多障礙。結合現實情況,文學語用理論研究的范圍還較小,從事研究的學者也相對較少,造成理論模式的建構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不能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進行研究,這影響到了文學語用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在研究過程中文學語用理論的研究人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引發這類因素主要是以理論設想不健全、受限于具體文體的分析、借用理論的基礎不可靠、超出自身研究范圍而不知等,所以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一定要理清文學語用理論研究的目的與方法,對自身的性質和特征進行探尋,同時強化文學與文學語用活動解釋的有效性,做到文學理論與語用理論相結合并形成良性發展的規律。
2文學語理論體系的構建原則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總結單獨學科構建前的兩個重要問題,第一是“這個對象是否存在”,第二是“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結合文學語用理論體系,我們也要研究什么是文學語理論?其基礎特性有那些?整體框架有何特點?理論范疇有多大?理論主體具有那些素養?理論形態和演化有無規律可尋?文學語用理論的話語結構和表達形式與其他話語的區別是什么?其研究價值何在?總之,我們需要把文學語用理論作為研究的基礎范疇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和論證。現今,我們對文學語用理論的基礎研究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和分歧,首先是文學語用理論概念所包含的范圍較為模糊,造成研究范圍的無限擴大,人人從事研究,方向各不相同,研究結果必然也不一致。其次,文學語用研究沒有條理和具體的定義,形成理論根據薄弱,論證無據可查。綜合以上因素筆者認為要做好文學語用的體系的構建應包含以下幾個原則:第一,文學語用應適用于當代文學的概念范疇,其理論依據必須結合實際,在研究過程中要與語用模式、語言學理論、文學特征相比較,對出現改變和問題進行論證;第二,文學語用中存在一定的“觀念”,這類存在的方式包含文學與語用學,也包含兩者的結合和重組,需要理論研究者結合語言學、心理學、語言哲學、美學、當代文學等相關學科的幫助,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的總體結構,以幫助理論研究;第三,文學語用范疇研究從意義上講是比較寬泛的,其應用涉及的范圍和學科較多,但主要還是以文學現象和文學語言活動為主體,研究中不能脫離文學理論和語言學理論,如果脫離其研究必將失去意義;第四,在研究文學文本的語用分析過程中,其文本研究形成的方式較多,在表達過程中意義各不相同,方法和立場也是有所區別的,所在研究過程中要考慮全面;第五,文學語用研究產生的根源在于語言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文學語言發生變化,所以研究的語言理論也隨之發生轉變,而這種變化對文本語言自身和研究方法也產生的一定的影響,甚至改變了以往的文學本質認識和文學理論,需要研究者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論證。
3文學語和應用文語言語用功能的差異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在文學語言觀上,古典的“載體”說和現代的“本體”說都有片面性。文學語言既是文學的工具,又是文學的對象。作家感受到言不盡意的痛苦,追求“言外之意”是解除這種痛苦的一個策略。文學的幻象應該真實而新鮮,與此相對應,文學語言的深層特征是“內指性”、“本初性”和“陌生化”。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但至今我們在文學語言方面研究得很不夠。對于文學語言的種種問題,只停留在淺層的描述上。如語言在文學中到底具有什么功能、處于什么地位呢?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作家呼喊“語言的痛苦”呢?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有沒有區別?如果有區別的話,那么文學語言的深層特征又是什么呢?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做初步的探討。
一、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和功能
從古典到現代,人們都非常重視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但他們對語言在文學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具有什么功能的看法是各異其趣的。中外古典文論所持的是“載體”說,語言只是一種“形式”、“工具”、“媒介”、“載體”,它的功能在表達生活和情感的內容,內容有“優先權”,包括語言在內的形式則處于被內容決定的地位。20世紀西方科學主義文論則持“本體”說,認為語言是文學的“本體”,文學就是語言的建構,語言是文學的存在的家園。古代文論與20世紀西方文論的文學語言觀就這樣分道揚鑣。文學語言觀念從古典到現代的轉變是怎樣發生的呢?
20世紀西方哲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所謂的“語言論轉向”。在西方,在19世紀以前,占主導地位的是理性主義,理性制約一切,所以理性作為文學的內容也自然處于“統治”地位,語言只被看成是傳達理性內容的工具。20世紀初葉以來,人們覺得過去崇拜的理性不靈了,反理性的思潮應運而生。這就導致了所謂的“語言學轉向”。人們不再追問語言背后的理性,而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爾),“想像一種語言意味著想像一種生活方式”(維特根斯坦)。語言不是單純的媒介、手段、載體,它是存在本身。人是語言的動物,語言觀上的這種變化,很自然引起文學觀念的變化。本世紀形成的科學主義的文論流派在文學語言觀上一脈相承。他們認為作品中的語言就是文學的本體。什克洛夫斯基在《藝術作為手法》一文中在反復強調了文學語言的特異性之后說:“這樣,我們就可以給詩歌下個定義,這是一種困難的、扭曲的話語?!保?)羅蘭·巴爾特走得更遠,他強調“語言和文學之間的一致性”,認為“從結構的角度看,敘述作品具有句子的性質”,“敘述作品是一個大句子”,(2)超過語言層就是文學的“外界”。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一、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和功能
從古典到現代,人們都非常重視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但他們對語言在文學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具有什么功能的看法是各異其趣的。中外古典文論所持的是“載體”說,語言只是一種“形式”、“工具”、“媒介”、“載體”,它的功能在表達生活和情感的內容,內容有“優先權”,包括語言在內的形式則處于被內容決定的地位。20世紀西方科學主義文論則持“本體”說,認為語言是文學的“本體”,文學就是語言的建構,語言是文學的存在的家園。古代文論與20世紀西方文論的文學語言觀就這樣分道揚鑣。文學語言觀念從古典到現代的轉變是怎樣發生的呢?
20世紀西方哲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所謂的“語言論轉向”。在西方,在19世紀以前,占主導地位的是理性主義,理性制約一切,所以理性作為文學的內容也自然處于“統治”地位,語言只被看成是傳達理性內容的工具。20世紀初葉以來,人們覺得過去崇拜的理性不靈了,反理性的思潮應運而生。這就導致了所謂的“語言學轉向”。人們不再追問語言背后的理性,而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爾),“想像一種語言意味著想像一種生活方式”(維特根斯坦)。語言不是單純的媒介、手段、載體,它是存在本身。人是語言的動物,語言觀上的這種變化,很自然引起文學觀念的變化。本世紀形成的科學主義的文論流派在文學語言觀上一脈相承。他們認為作品中的語言就是文學的本體。什克洛夫斯基在《藝術作為手法》一文中在反復強調了文學語言的特異性之后說:“這樣,我們就可以給詩歌下個定義,這是一種困難的、扭曲的話語。”(1)羅蘭·巴爾特走得更遠,他強調“語言和文學之間的一致性”,認為“從結構的角度看,敘述作品具有句子的性質”,“敘述作品是一個大句子”,(2)超過語言層就是文學的“外界”。
這種現代語言論的文學觀念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可以從“人”和“文化”這兩個視角來證明文學語言本體論有其理論基礎。
語言是人的最重要的一種符號,因此,在卡西爾看來語言也是區別人與動物,并指明人的獨到之處的一個重要方面。卡西爾說有兩種不同的語言,一種是情感語言,一種是命題語言。在類人猿那里有情感語言,它可以表達情感,但不能指示和描述。因為它不具有“延遲模仿”和“移位”的認知機制,也不具備轉換、開放的機制。只有在人這里,才用具有認知、轉換、開放機制的“命題語言”進行交往活動。人才是真正的語言符號動物。進一步說,人的語言與人的感覺、知覺、想像、理解等心理機能是同一的。語言是內在于人的感覺的,就以個體的人的語言發展而言,他的語言與他的感覺是一致的。一個老年人說不出兒童的那樣天真爛漫的話,是因為他已經在社會化過程中失去了“童心”,找不到兒童的感覺;同樣的道理,兒童有時會說出一些完全不合理不合邏輯但卻極生動和極富詩意的話,就是因為他們無知,他們還沒有“社會化”,他們的語言與幼小心靈的感覺是同一的。在現代生活交往中擁有一個新詞或新的詞語組合,就表明對生活的一種新態度,或者是人們的一種舊的生活方式的結束,或者是一種新的生活的開始,或者顯示某種生活正處在變動中。
既然語言是與人的感覺、知覺、想像等是同一的。那么文學語言的“美學功能”與人們的藝術直覺具有同一性就更凸現出來了。如果說日常語言具有“實用”和“美學”兩種功能的話,那么在文學語言中,語音的搭配,詞的組接,句子的連接,就不單是為了傳達信息,它們本身就具有審美意義。例如,唐代岑參的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語言規范化”對文學語言的影響
摘要:所謂文學語言就是經過加工處理的書面語言,而當代文學語言作為一種書面語,是以普通話為語言規范的,其語音、詞匯、語法等必須遵循普通話的語言規范。當代文學語言不僅繼承了有用的文言成分,同時也吸取了有用的方言成分和外來語的養分,基于此,當代文學語言得以發展,但是,語言規范化對當代文學語言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當代文學語言;語言規范化;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當代文學語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一方面包括文藝作品語言,另一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語言。對于文學語言來說,其形成不僅依賴于書面語,同時也具有科學報告、答記者問等口頭形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凡是符合文學語言規范的,通常情況下,都是口頭形式的文學語言。無論是書面上,還是口頭上,文學語言主要是服務于民族文化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語言的發展。可以說,語言規范化與當代文學語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其中,語言規范化對當代文學語言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限制了歐化傾向
在上個世紀,文學語言歐化與反歐化是我國作家曾經遭遇的一個困境,同時也是一個難以面對的選擇,這是因為,一方面漢語為了提高自身的嚴密性、邏輯性,以及復雜性,需要學習西文,這就決定了漢語歐化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漢語與西文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引入西文,漢語的原有結構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進而在模仿西文的過程中,將會改變國人的溝通交流的習慣。語言規范化在限制當代文學語言歐化的過程中,需要我們的作家準確把握一個度,一方面在詞匯、語法等方面,適當接受西文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等,這是我國融入全球競爭體系的基礎和保證,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語,已經或多或少地融合了一些西文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我們國人難以接受的,而又必須面臨的現實;另一方面當代文學語言歐化并不是全部的歐化,而是在不違反漢語習慣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地歐化,這是因為,如果當代文學語言過度歐化,那么雙方之間的信息通道將會遭到破壞,甚至對彼此之間的交際產生阻礙作用。
二、側重普通話的權威性,制約了方言的使用
研究課改視角下中學文學語言特點
摘要:校園文學是文學的分支,是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的原創文學作品的統稱,涉及專業作家和業余作者(包括學生作者)的所有校園文學和準校園文學創作。校園文學和其他所有類型的文學創作一樣,語言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語文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要重視研究中學校園文學語言的特色與存在的問題,擯棄糟粕,薈萃精華,使新時期的中學校園文學健康發展,不斷進步。
關鍵詞:文課程改革校園文學特色問題
校園文學是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的統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文學包括專業作家和業余作者(包括學生作者)所創作的一切校園文學作品。狹義的校園文學指在中學里活躍的文學社團成員所創作的作品,主要指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創作。在這里,我們研究的不是廣義的校園文學創作問題,而只是研究一下狹義的校園文學,即課改背景下中學范圍的由學生作者所主導的校園文學創作。因為一方面中學生是我國校園文學創作的主力軍,另一方面研究中學生的校園文學創作也有利于探尋中學語文寫作教學改革的方向。所以我們要對中學校園文學這一特殊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目的是發現中學校園文學創作的規律,促使中學寫作教學和校園文學創作健康發展。
因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所以研究中學校園文學也一定離不開語言。而進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由于社會更進步、文明、開放,言論的自由度也更大,因而在語言上表現得既多姿多彩,又良秀不齊。所以,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課改背景下中學校園文學語言的特色與存在的問題,規范、純潔、美化中學校園文學語言,促使我國的中學校園文學在健康的軌道上茁壯成長。
一、課改背景下校園文學語言的特色
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實施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雖然中學校園文學作品大多是中學的寫作佼佼者所為,但應該說,改革前后的中學校園文學語言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改革前,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不論是日常一般寫作還是業余文學創作都受到了諸如“主題先行”、“內容積極”、“語言規范”等多方面限制,因而思想、內容、語言個性化的作文鮮見。而改革后,由于施行的是“素質教育”,在教育中確立了學生閱讀和寫作的主體地位,徹底歸還了學生的“話語權”,因而,在書面語的表達上,學生們有了更多的自主與自由,于是在校園文學創作中,年輕的學生作者們有了更多的個性語言表現欲與創造權。因此,中學校園文學大觀園里的語言之葩不僅充滿個性,而且多姿多彩。
淺析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研究
[摘要]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包含文字的表述和作品背景的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詮釋。通常,人們所接觸的最常見文學語言是漢語言文學作品欣賞,對于英語文學語言藝術了解較少。英語文學是英語語言的主要展現形式,本文旨在通過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學習來提高英語文學素養,理解更多的英語文學作品。
[關鍵詞]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研究分析
伴隨著思想的解放,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英語文學作家,同時很多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被人們熟知,流傳至今。英語文學的發展主要依靠其豐富精彩的語言藝術,人們通過對作品中語言意識的理解、欣賞,從而感受到英語文學的精髓及其傳遞的思想情感。
1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的發展
英語雖然不是我們的母語,但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卻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西方文化作品的分析就需要應用到英語。但是我們在英語學習時僅局限于語法、句式結構的掌握,對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的研究較少。想要深入研究英語文學只通過簡單得閱讀是不可行的,要求研究人員有一定英語素養、掌握英語專業知識并應用,才能達到對語言藝術的深入了解,體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學內涵?,F如今,英語這門國際語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重視,尤其是我國英語學習更加廣泛,學生從學前班開始認識英語單詞逐漸掌握語法、篇章結構,從而更好地應用英語交流表達。英語文學的學了掌握字面意思外更要了解作者思想意思、社會背景。英語文學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涉及達到的藝術類型繁多,只能從特征上進行語言藝術分類。英語文學作為藝術形式之一,主要作用是將語言作為載體,以散文、詩歌的方式展現作者內心真實想法。英語文學發展中,不管是《貝奧武夫》還是《失樂園》都成為經典著作被廣為流傳。很多英語文學作品中展現的語言藝術不僅征服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區域,還得到了非英語地區讀者的喜愛。
2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特征分析
文學語言的不確定特性探討論文
摘要:文學作品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作品。雖然每個詞語在人們的長期交流中都有約定俗成的相對獨立的意義,但是它有表示多種意義的可能,是不確定的。本文從言意關系、文學語言的獨特性、文學語言的技巧性等角度來闡釋文學語言的不確定性。
關鍵詞:文學語言;不確定性;含混;修辭
文學作品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作品。雖然,每個詞語在人們的長期交流中都有約定俗成的相對獨立的意義,但是,它有表示多種意義的可能。意義掩藏在語言符號中,一個詞語的能指和所指并不構成一個完整固定的符號,它們往往是相互分裂的,能指只能在所指的巖層表面自由漂移。因此,文本的意義是不斷游移、播撒、自相矛盾甚至是傾覆的。
一、言意關系
從文學創作來說,作者要極力展示、顯現內心深處混沌無邊的情興世界,常常陷于言不盡意的矛盾中。語言能否準確無欺地傳達出作者所要傳達的意義,是我國古代先賢們特別關注的言意關系問題。
最早關注這一問題的是老子,他發出了“道不可言”的感慨。《易傳》承認“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但又肯定“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然而孔穎達認為:“意有深邃委屈,非言可寫,是言不盡意也。”莊子承接其思辨的余緒,進一步對“以象言道”表示了困惑,他在《莊子•天道》中說:“語有所貴,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p>
文學語言文本的語境研究論文
摘要:文學語言在具體的作品中作為文本而存在,它總是與社會文化形成一種互文性的對話關系。要揭示文學語言文本的文化意義,重要之點是進入語境,把文學語言文本放到語境中去把握。文學語言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文學語言文本與社會文化之間互動與互構。揭示文學語言文本的意義,重要的是放到“文內語境”和“文外語境”中去把握。語境大體上可以分為語境1、語境2和語境3三個層級。文學語言文本受社會文化文本的制約,它同時又豐富了社會文化文本,形成新的社會文化景觀。
關鍵詞:文學語言;文學語言文本;社會文化文本;語境
Abstract:Literarylanguageoccursintheformoftextinparticularliteraryworks,whichformsareciprocaldialoguewithsocialculture.Anessentialmeanstoculturalmeaningofliterarylanguagetextisbreakingintothecontextandcontrollingthetextinit.Sinceliterarylanguagetextchangesastimesgo,itisinteractiveandinterconstructivewithsocialculture.Contextsconsistofthreehierarchicallevels,whichagaindivideinto“intextcontext”and“outtextcontext”.Althoughliterarytextisboundbythetextofsocialculture,itinturnenrichesthelatterandformssomenewphenomenaofsocialculture.
KeyWords:literarylanguage;literarylanguagetext;textofsocialculture;context
關于文學語言問題,已有許多論著作了探討。但有一個問題在各類相關論著中都強調不夠,即文學語言也是普通語言,并不是脫離于普通語言的另一類語言,而是那些把普通語言寫得特別有意味的語言。所謂“特別有意味”,一般是指語言的描寫能達到生動、形象、具體,飽含情感、氣氛濃郁、情調突出、節奏有致、色澤自然、氣韻充盈、形神畢現等等。文學語言并不像俄國形式主義文論者所說的那樣封閉在語言自身中,實際上它是與社會文化同行的。社會文化的變化必然引起文學語言的變化,反過來文學語言的變化又增添了社會文化內容。文學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的改變既受社會文化的制約,反過來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的改變又為社會文化增添了內容。
特別重要的是,文學語言必須進入語境,我們才能了解它的歷史的美學的意義。當下文學理論呼喚文化視野,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筆者認為可以從文學語言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互構對問題進一步展開討論。
探究英語文學語言藝術
摘要: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學作為語言使用的終極形式,能夠以高度濃縮的狀態展現該門語言的發展脈絡、使用技巧、文化內涵以及相關因素。文學是通過對語言進行高度的精煉加上創作者自己的思考而產生的,想要能夠完成合格的文學作品,首先需要作者自身對于該門語言的內涵和特點有非常明確的認識,并且能夠熟練使用語言,包括該門語言所含有的相應使用技巧,例如修辭藝術,不同使用環境中的使用禁忌。為了能夠與讀者之間產生共鳴,并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準確無誤的傳遞給讀者,就需要作者對于語言擁有較強的使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文學;語言藝術;探究
文學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以語言作為載體,通過不同的文學表達形式,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與讀者之間進行交流。讓讀者通過閱讀文字來探究作者的內心世界。文學是每一種成熟語言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存在的一種形式,文學脫胎于語言,但又由于文學自身所具備的魅力,使得進行英文文學學習時,能夠使閱讀者對于英文本身也產生好感和興趣,英文文學能夠幫助英語收獲更多的使用者。
一、英語文學研究現狀
對于中國人來說,英語雖然作為一種外來語言,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卻隨處可見,無論是產品的介紹還是西方文化作品,英語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中國人都曾經經歷過段時間的系統英語學習過程在該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對最基本的單詞音標進行學習,進而掌握英語的語法,對英語世界的特殊句式進行掌握和記憶[1],達到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對更多以英語作為載體的資料和知識進行接觸和學習。想要進行英語文學研究,首先需要研究者自身具有較好的英語素養,能夠熟練掌握和使用基本的英語知識,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頻繁使用到英語,有較好的語感。只有達到這些基本要求之后,學習者才能夠進行英語的文學研究通過對字面意思的深度思考,來感受作者在創作這些文字時內心的感情波動和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學所獨有的魅力。英語文學在長時間的發展中,沉淀出了太多文學巨著,其文學藝術的表達形式繁雜不輸于任何一門語言[2],想要真正的對英語文學有一定的研究,僅僅通過閱讀幾本英語文學是完全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的,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研究,不是研究者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研究者能夠掌握大量英語文學內容。
二、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特點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我國的古典文學十分講究對偶,詩詞尤要對仗工整。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就是很工整的對偶句,音律也很美。先秦諸子散文中不乏整飭齊諧的句子。如荀況的《勸學篇》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句是抑揚頓挫的正對;從學過荀況的秦相李斯《諫逐客書》中的“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與荀況的“跬步”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騷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賦,對偶手法的運用更加純熟。到了魏晉,駢文興起,雖有形式雕琢之弊,但在散文對偶、對仗的技巧上又樹新蠹,劉勰的《文心雕龍》就是用駢文體寫的。如《物色》篇“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隋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遍L短句交錯,組詞勻稱,聲調鏗鏘,節律謹嚴。盛極一時的唐詩更把對仗工整、平仄有序規定為嚴格的律詩形式。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無不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修辭對偶傳統的影響。即使用白話文寫作也注意長短句相間,聲韻清亮,注意語句排列的形式美。語言大師魯迅作品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如《南腔北調集·〈論第三種人〉》中講團結小資產階級作家的一段話:“左翼作家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神兵,或國外殺進來的仇敵,他不但要那同步走的‘同路人’,還要招致那站在路旁看看的看客也一同前進。”這一段話中的“神兵”與“仇敵”相對,“天上掉下來”與“國外殺進來”不但比喻恰切,而切對仗也整齊。
對偶的修辭方法在新詩寫作中也得到大量運用,它使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句子勻齊。如郭小川的《祝酒歌——林區三唱之一》:“舊話說:/跑一天的腿,/張一天的嘴;/咱們說:/喝三瓢雪水,/放萬朵花蕾!”句句對仗。又如李季《向昆侖》中的一節:“緊緊握手含淚告別,/殷殷囑咐常通信函,/忙匆匆爬上大卡車,/情依依預祝再相見!”對仗也極工整。
我們有些作品不但語言貧乏,在句式上、用詞上也少變化。我們在閱讀欣賞名著學習語言時,不僅要積儲大量詞匯,還要學習對偶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