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體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5:40: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憲政體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憲政體制

憲政體制研究論文

一、權力制衡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財富

中國封建時代有些皇帝也搞過“分權制衡”。西漢初年,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大體上有一個分工,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皇宮相府各司其職。[2]隋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權”。因為,雖然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掌而治,但行政權(相權)仍嫌過重,有威懾君權之虞。[3]因此,歷史上中國的不少皇帝都極力對相權進行分解和限制。到了宋朝,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管行政,設三司使管財政。分散中央各職能部門的權力,互相牽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制約政府濫用權力,從秦朝開始設立了監察機關,到明代運用到了極致。監察制度是中國貢獻給世界政治文明的寶貴遺產,其體現了以權制權的政治理念。盡管那只是皇權對臣權的制約,預防臣權危及皇權,其分權的目的是極權,但作為一種制度形式其價值不可低估。

作為一種政治實踐,三權分立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城邦國家的市民政治,商品經濟的發展、貿易往來的頻仍,形成了各種經濟群體和利益階層,要求政治多元及分立。當然,在古代地中海地區政治組織形態多為小公國,規模不大且較為分散,即使最為強大的古羅馬帝國也沒有形成東方一樣的政治官僚體制。因此,很難產生長期穩定的中央集權政治。作為一種理論思潮,西方分權思想溯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他把政府權力分為討論、執行、司法三要素。至羅馬時代,波利比奧斯倡導“混合政府論”,認為羅馬政體應為代表君主的執政官、代表貴族的元老院及代表民眾的人民代表會議互相牽制和均衡(從這個意義上,將分權制衡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簽也不恰當)。分權制衡原則作為一種學說,最先由英國思想家洛克提出。洛克提出了立法權和執行權(行政權)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權高于行政權。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他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薄爱斄⒎嗪托姓嗉性谕粰C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焙髞淼馁Y產者及其國家法的其他大哲學家們以極其虔誠的心情把這種分權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4]這一原則已經為很多國家的政治實踐所普遍奉行。國家權力分立,在各個憲政國家已經成為普遍特征和共同的趨勢。當然,三權分立不是僵死的,總會因時而變。可以說,時至今日,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三權分立格局已經不復存在,行政權的強勢打破了三權均衡。但不變的是精神:控權與平衡。[5]無論如何,分權制衡的歷史意義與現實作用不能否定。凱爾森在談及分權時指出,分權原則的歷史意義在于:它與其說致力于贊成分權,倒不如說是反對集權。[6]

人類從專制走向民主,實現多數人的統治,強調人民的主權。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觀點,人民將權利授予國家,國家即是公益的體現,因此,人民權利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的。盧梭的理論并不是要保護不可剝奪的個人權利,而是在一種主權性的集體“公意”的至高無上性中探尋社會生活的終極規范。他并未主張三權分立,而認為立法權高于行政權、司法權,它屬于全體人民,而不屬于像議會那樣的代表機構。盧梭的理論極易走向專制民主制即托克維爾所謂的“多數人的專制”。[7]這一國家主權不可分的理論已經被很多晚近國家的憲政實踐所摒棄。但社會主義國家議行合一的政治體制恰恰是在國家主權不可分的政治理念的主導下設立的,而盧梭理論所蘊含的專制危險性卻果然不幸被社會主義國家所證實。前蘇聯斯大林的專制統治,以蘇維埃的名義實施的暴政,在世界人民面前給社會主義國家樹立一個極權的惡劣典范。前蘇聯法學家從血的教訓中覺悟,要建設法治國家必須具有符合憲法屬性的一些前提條件:憲法明確規定權力分立原則,依據這一原則,行政權不得僭越立法權,而獨立于政府的司法權能夠自主地解決社會上發生的一切沖突。[8]對于斯大林的極權和暴政,曾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雖然意識到了,但可惜類似的事件在中國卻未能幸免。中國的不正是政治極權的結果嗎?

近幾年,我們才不能不接受一個現實:曾經被視為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東西,我們現在也采納了,典型的如公司法人治理機制、企業破產機制等等。從排斥到接受經歷了一個思想轉變的艱辛歷程。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思想解放是從經濟到政治的逐漸開放,政治上的逐漸開化卻是一個十分痛苦甚至是付出巨大代價的過程。清末洋務運動尊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只是向西方學一些“奇技淫巧”,無傷國體,無涉祖制,因此可以為當權者容忍和接受。在政治上對祖制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引起滿清皇族的恐慌,但思想上仍以儒學為本,對西方憲政采用“制度移植、思想抵抗”的政策,因此,面臨亡國滅種深重危機的清王朝也只能支持百日維新。但一旦危及到其切身根本利益時,當權者仍不免痛下殺手。激進的辛亥革命,政治體制上實現全面西化,但思想上似乎仍未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國民黨一黨之治[9]是儒家一教獨尊思想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的反映,這其實還是繼承了中國長期封建主義政治專制的衣缽。后來的國民政府雖然頒布憲法性文件確立五權憲法政治體制,但從未真正實行過西方式的“分權”。[10]“五權憲法”可謂中西合璧,將西方的三權與中國傳統政治精華監察、考試兩權熔于一爐。這一獨創顯現了孫中山不照搬西方憲政體制的創新精神。但“五權憲法”設計處于東方與西方、古代和現代的思想交匯和制度沖突中,其是對傳統的借鑒,還是向傳統的妥協?其是否破壞了三權分立的合理架構?[11]新中國的憲政體制因受前蘇聯的影響,既不是三權分立,更不是五權憲法,而是議行合一。[12]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本質就是議行合一,這是馬克思在巴黎公社工人起義時提出來的,后來被蘇聯演變成了蘇維埃政體,到中國表現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其組織原則為“民主集中制”。這一制度假定國家的權力是統一的,國家權力為了實際的需要形成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但這只是“分工”,而不是“分立”。這一體制強調國家機關權力之間的合作性、統一性、協調性,而不是對立性、牽制性。

人們曾經甚至現在仍普遍認為,制衡型憲政體制產生于西方的制度文化土壤,中國長期的專制傳統不適合搞制衡型憲政體制。但與中國同樣具有長期專制傳統的日本、韓國分權制衡卻比較成功。日、韓兩國的政治實踐特別是日本首相頻繁更迭與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彈劾案,最有力地批駁了分權制衡學說不適用于有著專制主義文化傳統的東方國家的論調。與法人治理結構一樣,分權制衡作為國家政治治理模式,可以極大地克服個人專斷。因此,權力制衡體制也具有普適性。如果權力制衡在中國的適用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這也不是權力制衡體制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國現有體制對其浸淫或排異的結果。因此,認為分權制衡體制不適合中國的觀點是否經過深入的論證,在多大程度上是僵化思想的思維定勢或政治立場的對外宣稱?正像過去雖否定公司制,但中國已經出臺了公司法,普遍設立了公司法人治理模式。這是否預示著權力制衡型憲政體制在中國否定之否定的歷史命運呢?

查看全文

中國憲政體制萌芽途經分析論文

【摘要】: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表明中國經濟領域的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制衡型憲政體制的建構將是中國政治領域的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因為,與市場經濟一樣,分權制衡既不姓資也不姓社,其是人類政治實踐不斷試錯的最終結論,是東西方政治文明的共同財富。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呼喚制衡型憲政體制,中國的法治建設和腐敗治理也必然選擇制衡型憲政體制。中國的憲政體制從統合走向制衡并不意味著否定共產黨的領導,也并不意味著對現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全盤拋棄。

【關鍵詞】:憲政體制權力統合權力制衡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被認為中國的立國之本。長期以來,中國憲法學者對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諱莫如深。特別在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初期,“三權分立”作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想被徹底批判。權力制衡一直被視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不適合社會主義國家。然而,三權分立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真的是洪水猛獸嗎?分權制衡真的不適合社會主義國家嗎?也許我們對三權分立有太多的誤解和成見。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沒有否定過“三權分立”,馬克思不但沒有否定“三權分立”,而且始終認為只有經過分權制衡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才能走向社會主義。恩格斯甚至認為,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無產階級專政現成的政治形式。[1]其實拋開政治意識形態,分權制衡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財富,它使西方憲政體制充滿勃勃生機,它完全可以為我所用,而不應拒之于干里之外。

一、權力制衡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財富

中國封建時代有些皇帝也搞過“分權制衡”。西漢初年,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大體上有一個分工,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皇宮相府各司其職。[2]隋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權”。因為,雖然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掌而治,但行政權(相權)仍嫌過重,有威懾君權之虞。[3]因此,歷史上中國的不少皇帝都極力對相權進行分解和限制。到了宋朝,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管行政,設三司使管財政。分散中央各職能部門的權力,互相牽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制約政府濫用權力,從秦朝開始設立了監察機關,到明代運用到了極致。監察制度是中國貢獻給世界政治文明的寶貴遺產,其體現了以權制權的政治理念。盡管那只是皇權對臣權的制約,預防臣權危及皇權,其分權的目的是極權,但作為一種制度形式其價值不可低估。

作為一種政治實踐,三權分立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城邦國家的市民政治,商品經濟的發展、貿易往來的頻仍,形成了各種經濟群體和利益階層,要求政治多元及分立。當然,在古代地中海地區政治組織形態多為小公國,規模不大且較為分散,即使最為強大的古羅馬帝國也沒有形成東方一樣的政治官僚體制。因此,很難產生長期穩定的中央集權政治。作為一種理論思潮,西方分權思想溯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他把政府權力分為討論、執行、司法三要素。至羅馬時代,波利比奧斯倡導“混合政府論”,認為羅馬政體應為代表君主的執政官、代表貴族的元老院及代表民眾的人民代表會議互相牽制和均衡(從這個意義上,將分權制衡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簽也不恰當)。分權制衡原則作為一種學說,最先由英國思想家洛克提出。洛克提出了立法權和執行權(行政權)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權高于行政權。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他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薄爱斄⒎嗪托姓嗉性谕粰C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后來的資產者及其國家法的其他大哲學家們以極其虔誠的心情把這種分權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4]這一原則已經為很多國家的政治實踐所普遍奉行。國家權力分立,在各個憲政國家已經成為普遍特征和共同的趨勢。當然,三權分立不是僵死的,總會因時而變??梢哉f,時至今日,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三權分立格局已經不復存在,行政權的強勢打破了三權均衡。但不變的是精神:控權與平衡。[5]無論如何,分權制衡的歷史意義與現實作用不能否定。凱爾森在談及分權時指出,分權原則的歷史意義在于:它與其說致力于贊成分權,倒不如說是反對集權。[6]

查看全文

憲政體制與社會穩定研討論文

摘要:自上個世紀末以來,穩定成了中國的核心詞之一。維護穩定保平安已納入“一票否決”,成為各級政府的頭等大事。憲政體制具有維護社會穩定的價值和功能,如何施行憲政來維護好社會穩定是我國當代法治進程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憲政體制社會穩定價值功能

一、概述憲政與穩定

在中國,社會穩定是社會各項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當代中國的最高利益。穩定成了中國的核心詞之一,被看成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事實上,維護穩定保平安一直是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頭等大事。在當今世界局勢動蕩、國內矛盾凸現的環境下,我們黨和政府適時地提出以科學觀推動經濟這個首要任務的發展,以構建社會穩定為目標多管齊下來維護社會穩定。

所謂社會穩定,是指社會規范有序和合理漸進的發展,而非“太平盛世”下的“死水一潭”。不穩定源于當前我們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在解決社會矛盾中出現了新的矛盾,諸如社會道德缺失,公平正義失衡,造成貧富差距懸殊,心理承受力過限等等。造成不穩定的不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根本力量,但這一力量能否真正發揮積極的作用,取決于我們對社會公平問題的真正解決。如果社會公平解決好了,人民群眾就會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力量;如果不去解決或者說沒有解決好,就會把人民群眾推向社會穩定的另一面。穩定并不是目的,我們是要通過穩定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創造條件,滿足人民的需要,進而實現人的發展。所以,不能為穩定而穩定,更不能為了穩定而去壓抑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

在目前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從西藏事件、火炬風波,到四川地震中的人禍、甕安事件、閘北襲警,種種跡象顯示,我國的社會穩定問題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群體性、突發性事件數量增多,糾紛與沖突涉及范圍擴大,尖銳和對立的程度加劇。群眾上訪事情增多,很多被壓下去的還不算,其中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占有大量的比重。大家都會確信,上訪者不可能象孫姓專家所說的“99%都是精神病”,反而說明我國的法制不健全或者法制運行不健康,法制沒有能很好地實現其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和價值。

查看全文

權利失衡與合作主義憲政體制論文

一、貧富懸殊與兩極社會

1.貧富懸殊:收入與財富

世界銀行1997年的一份題為《共享不斷提高的收入》的報告中指出,中國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為0.458,在此前后,國內外幾個研究機構研究的結果與這個結論大體類似。按照世界銀行的分析,這一數據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稍好外,中國的貧富懸殊要比發達國家、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前蘇聯東歐國家都大。報告指出,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在短短15年內收入差距變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內沒有政策來調節的話,還會繼續惡化。

在2002年亞洲開發銀行第三十五屆年會“中國日”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志強指出,按照國際通行的判定標準,中國已經跨人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國家行列,收入分配問題已成為中國當前社會問題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1]這是中國首次公開承認進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國家行列。按照世界通常標準,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最佳的(Best)平均狀態,在0.3-0.4之間為正常狀態(Normal),但超過0.4就算進入警戒狀態(Ware),達到0.6則屬社會動亂隨時發生的危險狀態(Danger)。

數據表明,自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反映社會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數仍在以每年0.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提高。根據有關的數據推算,中國的基尼系數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2001年為0.459,2002年為0.460.這說明盡管收入差距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遏制。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收入差距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預測表明,未來5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將面臨新一輪的增長期,但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已經不可避免。因為一方面中國“人世”之后,外資、外企與內資、內企的人才爭奪戰會愈加激烈,高素質人才的收入會迅速提高。另一方面,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加上城鎮失業率的上升,致使普通勞動者供大于求,收入水平難以提高。[2]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僅僅表現在收入上,同時也反映在財富的占有上。根據樊綱教授提供的數字,截至2000年底,我國社會資產性財產總量共有38萬億元。在這當中,國有資產占26%,國內居民個人擁有57%,另外,集體和港澳臺商人及外商占有量都不到一成。在金融資產中,包括手持現金、儲蓄存款、有價證券等,政府、企業、住戶擁有金融資產的比重分別為18.6%、31.7%、49.7%。也就是說,改革前那種幾乎是國家壟斷了所有重要資源的狀況,已經轉變為社會一半以上的財富由私人擁有了。但這種財富的擁有是相當不均衡的。在20萬億元的國內金融資產中,80%為占總人口30%左右的城市居民所擁有,其中近一半又被只占城市人口20%的少數高收入階層占有。也就是說,占總人口6%的人占有了40%的金融資產。[3]其他的一些調查也證明了這種財富擁有格局的存在。不過,另外一些調查表明,財富的集中程度要更高。比如,一項在1999年進行的城鎮居民抽樣調查表明,不足5%的富人占有當時全國居民儲蓄存款總額6萬億元的一半,即3萬億元人民幣。

2.兩極社會的定型化

查看全文

國家工業化制度創新管理論文

摘要:針對楊小凱教授《后發劣勢》等文的主要論點,本文運用演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論證了與之相反的看法,提出了后發工業化國家制度創新不同境界的三個假說。第一,制度創新的反向工程。在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后發工業化國家,制度創新過程遵循著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反的路徑,休克療法的憲政轉軌可能對長期發展不利;第二,制度創新的后發優勢。在某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在制度上具有“先行者劣勢”,發展中國家具有選擇性模仿甚至不模仿發達國家制度的后發優勢,并反過來為追趕對象提供可供模仿和學習的新型制度組織;第三,制度創新的脈絡主義。制度創新取決于人們的創造性活動與結構性制約條件交互作用的特定情境與脈絡,制度創新的第三種境界就是能否意會性的和有目的地利用這些特定的情境與脈絡,創造出獨特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后發工業化后發優勢后發劣勢制度創新演化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轉軌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2000年底,楊小凱教授運用沃森的“后發劣勢”理論,列舉我國經濟改革中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提請我們注意后發劣勢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有可能帶來的嚴重不利影響,其核心論點是,后發工業化國家傾向于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而不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雖然這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快速的經濟增長,但卻會強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給長期增長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成為不可能。楊小凱教授認為,“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同時存在,“后發劣勢”的克服是“后發優勢”得以發揮的前提,而如果要克服“后發劣勢”,就必須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特別是英美的憲政共和體制。

針對楊小凱教授的中國制度建設的后發劣勢說,林毅夫教授2002年撰文提出商榷。基于制度變遷的內生理論,林毅夫教授認為,英美的憲政共和體制既不是經濟發展的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后發工業化國家能否充分利用“后發優勢”,關鍵就在于發展戰略,即政府政策能否誘導企業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比較好地發揮它們由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至于政治體制的變革,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內生推動力將要求并將產生的變革才能真正奏效。

筆者認為,林毅夫和楊小凱兩位教授爭論(本文簡稱“林楊之爭”)的核心問題是,在后發工業化國家經濟追趕的初中期階段,英美式的憲政體制改革與其發展績效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受“林楊之爭”的啟發,本文運用演化經濟學基礎原理,提出了有關后發工業化國家制度創新的三個假說,它們分別對應于這些國家在制度創新潛力上的不同境界,文章結構如下:首先討論“林楊之爭”的核心問題,并對“制度創新的反向工程”假說進行較系統的理論論證;其次,與制度模仿的“后發劣勢”說相對應,總結并命名“制度創新的后發優勢”假說;第三,提出“制度創新的脈絡主義”假說,并通過對歷史經驗的探討,倡議對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新模式孕育而生的特定情境進行研究。在論述這三個假說的過程中,筆者對楊小凱教授的相關論點提出了商榷。

本文意在闡明,新世紀之初的“林楊之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為它可以激發我們深入研究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和具體實施的步驟;同時,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也將對各種經濟學說的現實性進行批判性檢查,很有可能誘發中國經濟學出現重大的理論創新。一、制度創新的反向工程

查看全文

研究憲政超驗之維的方法論問題

經驗問題

在現代歷史上,并不乏非西方國家而建立起自由憲政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是日本和土耳其。戰后的麥克阿瑟強加給日本一個自由憲法,一個自由憲政制度,在軍事占領體制下,這套體制落實,并且到目前為止,平穩地運行了數十年,而比任何戰后同期建立的極權主義政體穩固得多,從經濟上看,也有效率得多。同為儒家文化背景的新加坡,也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自由政體。臺灣更不用說。而臺灣的自由政體是在軍事專制框架內建立起來的。同樣是非西方國家,甚至完全是反基督教的土耳其,基末爾革命之后用軍隊為依托建立起自由憲政政體。此一政體在伊斯蘭全面陷入失敗的時候,穩固地維持了近一個世紀。

上面的歷史事實提示了一個問題:沒有基督教的超驗之維,同樣可以建立起從基督教的超驗背景中發展出來的自由政體。它甚至更提示我們:在不管什么樣的超驗背景下,均可以建立起自由憲政政體。甚至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沒有任何超驗之維,也同樣可以建立起自由憲政。

這一經驗事實可以給我們以信心。但我一寫道,經由上述事實我們只能得到一些薄弱的暗示,這些暗示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真理與直覺并不總是重合。所謂的信心,也只有經過理性的論證之后才是穩固的。因而,我們需要一個自由憲政政體與超驗之維的關系的理論。

方法論問題

如果說,西方的憲政理論,作為一種回顧性的、歷史學的理論構建,需要將更為具體的基督教作為憲政的超驗之維護來予以探討的,那么,中國的憲政理論,應當是一種更抽象層面上的純粹政治科學的理論建構。在這里,需要探討的憲政的超驗之維,而不再是作為一種超驗之維的具體的基督教,而應當是更為抽象的、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信仰、觀念。

查看全文

憲政考察管理論文

提要:新聞言論的自由權之成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源自于憲政體制本身的局限性。泛泛而論言論自由權的優位性是片面的,在公權運行的范域內,言論自由權具有受到憲法保障的優位特質;在私權運行的范域內,言論自由權的行使主體必須守望其權利的邊界,言論自由是有其嚴格的界限的。中國的新聞自由要靠憲政體制的實踐和憲政文化的互動來實現。

關鍵詞:第四種權力憲政視野優位新聞自由

Abstract:Thefreedomrightofthenewsspeechbecomesthefourthkindofpoweroutoflegislating,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onofjustice,stemsfromitsownlimitation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system.Widelysay,thegoodlocationoftherightoffreedomofspeechisone-sided,intherangeandfieldthatcommonpoweroperate,therightoffreedomofspeechhasspecialtyofgoodlocationwheretheconstitutionensures.Inprivaterangefieldthatrightoperating,itmustdefendsandlooksaroundtheborderofitsownrightinformsubjectoftherightoffreedomofspeech.Andithasitsstrictdemarcationlineinthefreedomofspeech.ThefreedomofthespeechofChinashoulddependsontherealizationoftheconstitutionalgovernmentsystemandinteraction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culturetorealize.

Keywords:Thefourthkindofpower,

vision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goodlocation,freedomofthenewsspeech

一、憲政體制的局限和第四種權力序說:第四種權力的勃興源自于憲政體制的局限

查看全文

研究憲政超驗之維的方法論問題

經驗問題

在現代歷史上,并不乏非西方國家而建立起自由憲政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是日本和土耳其。戰后的麥克阿瑟強加給日本一個自由憲法,一個自由憲政制度,在軍事占領體制下,這套體制落實,并且到目前為止,平穩地運行了數十年,而比任何戰后同期建立的極權主義政體穩固得多,從經濟上看,也有效率得多。同為儒家文化背景的新加坡,也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自由政體。臺灣更不用說。而臺灣的自由政體是在軍事專制框架內建立起來的。同樣是非西方國家,甚至完全是反基督教的土耳其,基末爾革命之后用軍隊為依托建立起自由憲政政體。此一政體在伊斯蘭全面陷入失敗的時候,穩固地維持了近一個世紀。

上面的歷史事實提示了一個問題:沒有基督教的超驗之維,同樣可以建立起從基督教的超驗背景中發展出來的自由政體。它甚至更提示我們:在不管什么樣的超驗背景下,均可以建立起自由憲政政體。甚至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沒有任何超驗之維,也同樣可以建立起自由憲政。

這一經驗事實可以給我們以信心。但我一寫道,經由上述事實我們只能得到一些薄弱的暗示,這些暗示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真理與直覺并不總是重合。所謂的信心,也只有經過理性的論證之后才是穩固的。因而,我們需要一個自由憲政政體與超驗之維的關系的理論。

方法論問題

如果說,西方的憲政理論,作為一種回顧性的、歷史學的理論構建,需要將更為具體的基督教作為憲政的超驗之維護來予以探討的,那么,中國的憲政理論,應當是一種更抽象層面上的純粹政治科學的理論建構。在這里,需要探討的憲政的超驗之維,而不再是作為一種超驗之維的具體的基督教,而應當是更為抽象的、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信仰、觀念。

查看全文

憲政民主體制建立論文

中國在推進經濟改革的同時,也應進行相應的政治改革,這業已成為體制內外大多數人士的共識。但是,究竟什么是政治改革的總體目標,人們的理念就不盡相同了。中共十五大的提法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一些知識界人士則提出了“建立民主政治”或“實現政治民主化”。筆者認為,茲事體大,絲毫含糊不得;放眼今日之世界潮流,中國政治改革的總體目標應該定位在建立憲政民主體制上。下面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

自結束、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誰也無法否認,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與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沒有多少共同之處了。如果用現代化理論和社會進化理論來考察中國社會的變遷,可以看出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從封閉社會轉向開放社會、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專制政治轉向民主政治(準確地說是憲政民主政治)。筆者試從經濟、社會、文化、政治這四維角度,來分析社會轉型時期的一些特點。

經濟上的三大趨勢:非國有化、市場化、國際化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方面最突出的變化首推非國有化。改革之初,工業產值里國有工業占77.6%,其余部分均為準公有的集體工業,基本上不存在個體或私營工業。而到了1996年,工業產值里國有工業僅占28.8%,集體工業占40.4%,個體、私營及合資、外資等工業則占30.8%。顯然,非國有經濟的增長大大超過了國有經濟。1996年,全國注冊的個體工商戶達2,700多萬戶,私營企業81萬多戶;個體、私營經濟注冊資金達5,900多億元;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達6,100多萬人;個體、私營經濟的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30%以上;它們向國家交納的稅金占全國工商稅收的7%左右。這些數據從側面反映出經濟非國有化的趨勢。

另一變化是市場化趨勢,它出現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明顯加快成形。目前在商品市場上,90%以上的生產資料和95%以上的生活資料的價格已由市場決定;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已開始出現;技術、產權、房地產、期貨等市場交易也都陸續形成了規模。可以說,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已經市場化了。改革前國有企業95%的經濟活動是依據國家指令性計劃安排的,現在這一比例已降到5%以下;今天,國有企業主要是面向市場組織其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的,再也不是完成國家計劃的“機器”了。而那些在計劃體制之外生長起來的非國有企業,則一向是按照市場規則運行的,隨著市場化趨勢的出現,它們的活力也越來越強。

查看全文

民主制度途徑分析論文

一、自然演進型

英國是這一類型的代表。英國的憲政制度是從中世紀封建制度逐步演變而來的。分封制度在英國憲政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封制度使得貴族在其領地世代相傳,加之,貴族通常與王室有血緣或其他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就有可能造成貴族與國王分庭抗禮的局面。中世紀英國憲政發展的過程突出表現在國王和貴族之間的斗爭,以及王位的爭奪上。在這一過程中,英國并不是一開始就學會了妥協,而是妥協與暴力交替出現。1215年,貴族逼迫國王妥協,簽署了《自由大憲章》。而在1399年金雀花王朝終結到1485年都鐸王朝建立,血腥的暴力則占據支配地位,其中長達30年的玫瑰戰爭最為慘烈,自相殘殺幾乎把貴族給殺光了。最后兩大貴族之間的王位爭奪以婚姻的方式達成了妥協。十七世紀中葉國王與國會因爭奪國家最高權力而引發的內戰,并將國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最后這場革命在1688年以不流血的“光榮革命”,即國會與國王之間達成了某種妥協而結束。憲政制度能夠在英國產生有賴于英國傳統習慣和中世紀分封制度中有豐富的妥協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約關系;繼承制度和婚姻關系在擴張領土上的廣泛應用等等都是某種協商和妥協的產物。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盎格魯—薩克遜的賢人會議的傳統,教會的制約和習慣法的限制使得國王幾乎從來都沒有演變為東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專制君主??藖鐾栐趦葢鸷蠼柚h會軍建立起來的專制統治使得英國人充分認識到,通過圣潔的革命建立起來的專制統治比傳統君主制度危害更大。豐富的妥協經驗和對革命以及革命建立起來的專制統治危害的認識使英國人更傾向于采用漸進妥協的方式完成政治變革。二百年來,英國能夠成功避免法國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這一席卷全球的革命浪潮的沖擊,充分反映了英國憲政制度的高度適應性和穩定性。英國的憲政發展更多地表現了其自然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有許多看起來很偶然的因素對英國憲政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例如,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因不會英語,逐漸對國內事務失去興趣,便指派一名大臣主持會議,由此開創了十分重要的內閣制度。綜觀人類社會的民主憲政制度,其發展過程可以這樣來歸納:一個國家——英國,因為各種必然的和偶然的原因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由于這一制度能夠更好地實現政治穩定和保障人權,逐步被其他國家效仿和采納。當然,英國產生民主憲政制度有其非常特殊的條件。

二、卓越領袖引導型

在建立民主憲政,尤其以暴力手段推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憲政的過程中,通常會形成一個眾望所歸的領袖。這個有卓著威望的領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政治傾向通常決定一個國家是采用專制體制,還是采用憲政體制。卓越領袖如果選擇憲政并通過自己的政治實踐為憲政的運行樹立典范,憲政就可能在這一政治領袖的引導下進入軌道,從而實現憲政目標。這一類型的典型國家是美國。在美國獨立戰爭的后期,華盛頓本人在戰爭中建立了崇高威望,由于戰爭的需要,華盛頓不僅掌握著軍事上的最高指揮權,大陸會議還將其他民政權力也都交給他。而這個時候美洲大陸如何發展還很不確定,十三個州實際基本上是完全獨立的十三個國家。為了打仗,大陸軍欠下了巨額債務,軍人們也面臨著在戰爭勝利后一貧如洗被遣散回家的局面。金融家、投機家、軍人都迫切希望華盛頓進一步攫取更大的權力以保證他們債權的實現。而且當時在那時人們的經驗中,幾乎沒有靠民主共和治理一個大國的經驗。包括漢密爾頓等多人奉勸華盛頓承擔起國王的責任。華盛頓當時面臨的情況是當國王是幾乎水到渠成的選擇,而不當國王則幾乎面臨軍事反叛這樣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這段歷史中,我們看到,即便以民主獨立這樣崇高目標組織起來的軍事集團,也會發展出自身的特殊利益要求。如果我們對照中國古代,一個軍事集團的特殊利益要求決不是僅僅局限于軍餉這點微不足道的利益,而是可能將整個國家作為自己的獵物。在已經接近勝利的情況下,如果軍事領袖不當皇帝,那他的屬下就無法當宰相、尚書、省督、巡撫……。這使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很多革命,盡管其最初目的非常純潔,到最后終究免不了走向專制,比如英國十七世紀中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十八世紀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在決定美國未來的關鍵時刻,華盛頓沒有動搖其民主的信念。經過艱苦的工作,華盛頓說服了那些騷動的軍人,拒絕了當國王的請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民主憲政制度。在擔任兩任總統后,華盛頓拒絕第三次連任回到家鄉過起隱居生活。華盛頓的這些做法無疑對美國實現憲政起了典范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憲法制定過程中是充分妥協的產物:大州與小州、聯邦派與民主派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沖突,但最后都妥協在新的憲法之下。在這個過程中,華盛頓起著重要的協調和引導的作用。

人們通常注意到了美國民主建立過程中存在暴力,但卻沒有仔細具體分析。事實上,在獨立戰爭之前,美國的各州都已經建立了相當完善的民主,各州都有議會,鄉鎮一級也有民意機關。也就是說,美國的民主是在英國民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國是先有了州議會,再由州議會派代表組建大陸會議,由大陸會議選派總司令華盛頓。一句話,美國是先有民主,然后才有獨立戰爭。三、不斷革命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