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0:32: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亞細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亞細亞生產方式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亞細亞生產方式馬克思東方社會新解

論文內容提要:亞細亞生產方式是學術界長期爭論而未果的重要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認清馬克思使用這一概念的來龍去脈。馬克思是在為歐洲無產階級探尋解放的道路,把希望的目光轉向東方時,發現了在歐亞大陸歷史上存在過的社會形態在亞細亞依然不同程度地保存著,其特點就是半野蠻半文明,是野蠻時代的農村公社與文明時代的專制統治的結合。自然而然,半野蠻半文明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就放在了文明的古代生產方式之前,并成為社會經濟形態演進中的第一個時代。

1859年1月,馬克思在為他即將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寫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1]“亞細亞生產方式”概念由此產生,并在半個世紀后,成為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至今未有定論。目前,學術界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原始社會說、奴隸制說、封建制說和東方特有說等幾種。[2]那么,它到底屬于那一種呢?筆者認為,馬恩對“亞細亞生產方式”有他們自己的基本認識:半野蠻半文明。本文試對這一難題做些許論述,以就教于學界。

對亞細亞生產方式諸觀點的簡要評述

1、原始社會說。它的主要依據是五種類型社會形態說,自然而然,亞細亞生產方式就是第一種形態,即原始社會。但是,馬克思在上述“序言”那段話后接著有一句:“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3]那就是說,亞細亞生產方式是第一個對抗形式,而且,正是由于這種對抗形式的出現,“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4]可見,亞細亞生產方式是指原始社會的觀點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

2、奴隸制說。這種觀點認為“亞細亞的、古代的”都是指奴隸制,是先后兩種奴隸制或不同類型的奴隸制。著名史學家、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吳澤先生認為:“‘亞細亞的’和‘古典的’是并列詞語,二者本質相同,均為古代奴隸制社會,僅由于各自的具體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兩者所表現的具體特點有所不同,我們把它分為兩種類型而已。”[5]這同“演進的幾個時代”構成矛盾。馬克思強調的是不同社會形態,而不是同一社會經濟形態的差異。宋敏先生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摩爾根《古代社會》發表以前,并不了解有一個原始社會,故只能是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6]這種說法證據不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說:“原來,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觀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7]可見,馬克思不僅知道有原始社會,而且其理論得到摩爾根研究成功的印證。“奴隸制說”把“亞細亞的”與“古代的”納入同一個社會經濟形態,就從根本上抹殺了它們之間的差異,置馬克思對早期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認識于混亂中,難以令人信服。

查看全文

亞細亞生產方式研究論文

1、原始社會說。它的主要依據是五種類型社會形態說,自然而然,亞細亞生產方式就是第一種形態,即原始社會。但是,馬克思在上述“序言”那段話后接著有一句:“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3]那就是說,亞細亞生產方式是第一個對抗形式,而且,正是由于這種對抗形式的出現,“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4]可見,亞細亞生產方式是指原始社會的觀點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

2、奴隸制說。這種觀點認為“亞細亞的、古代的”都是指奴隸制,是先后兩種奴隸制或不同類型的奴隸制。著名史學家、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吳澤先生認為:“‘亞細亞的’和‘古典的’是并列詞語,二者本質相同,均為古代奴隸制社會,僅由于各自的具體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兩者所表現的具體特點有所不同,我們把它分為兩種類型而已。”[5]這同“演進的幾個時代”構成矛盾。馬克思強調的是不同社會形態,而不是同一社會經濟形態的差異。宋敏先生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摩爾根《古代社會》發表以前,并不了解有一個原始社會,故只能是奴隸社會的初級階段”。[6]這種說法證據不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說:“原來,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觀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7]可見,馬克思不僅知道有原始社會,而且其理論得到摩爾根研究成功的印證。“奴隸制說”把“亞細亞的”與“古代的”納入同一個社會經濟形態,就從根本上抹殺了它們之間的差異,置馬克思對早期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認識于混亂中,難以令人信服。

3、封建制說。這種觀點認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都可以看成是同一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類型。[8]這更加遠離馬克思的本意。從馬克思行文上就可以看到它們三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是三個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他的著眼點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所發生的幾次革命性變革,決不只是指封建和資產階級兩個時代。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中就講到:“古代的起點是城市及狹小的領地,而中世紀的起點是鄉村。”[9]由此可見,“古代”和“中世紀”不是一個時代,而中世紀普遍認為是封建制時代。“封建制說”硬把三者納入封建社會經濟形態,顯然是錯誤的。

4、東方特有說。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就是指以亞洲為基礎的東方特有的生產方式。謝霖先生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實質上是亞細亞農村公社生產方式,是公有制到私有制、從原生形態到次生形態的過渡時期的生產方式。它既不是純粹的原始社會,也不是完全的階級社會,而是一種復雜的、過渡的、二重的社會形態。[10]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亞細亞的”作了狹隘的理解,忘記了馬克思使用這一概念時是站在研究全人類社會經濟形態更迭這樣一個高度。亞細亞生產方式是人類必經的一個時代,只是各地經歷的時間早晚、長短不一,因而其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社土地所有制,而“土地公社所有制這種制度,我們在從印度到愛爾蘭的一切印歐族人民的低級發展階段上……,都可以看到。在印度,直到今天還存在著許多種公社所有制形式”。[11]顯然,馬克思使用“亞細亞的”來表述,僅僅是因為亞洲具有典型性而已。我們決不能由此得出亞細亞生產方式是東方特有的結論。

此外,龐卓恒先生認為,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實際上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指從歷史上出現的早晚和從原始社會公有制轉變到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邏輯順序上看,它是第一種生產方式或所有制形式,著重點在于闡明西方那種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歷史和邏輯的起源;其二是強調東方社會不同于西方社會的歷史特點,即從遠古到19世紀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著亞細亞生產方式或亞細亞公有制的特征,忽視其中任何一層含義都會陷入困境。[12]龐先生的觀點似乎比較接近馬克思使用“亞細亞生產方式”這一概念的本意。

馬克思對亞細亞社會的基本認識

查看全文

國企止內部控制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運用COSO報告的標準與評價方法,從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等五個方面對鄭州亞細亞集團內部控制失敗案例進行系統分析,從中引發改進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幾點思考,即由權威部門制定內部控制的標準體系,并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審計作出強制性的安排,做到二者并舉;同時,文章對建立企業內部控制標準體系的必要性與方法,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難點、效益及審計模式作了討論。

亞細亞曾取得過幾個“全國第一”:全國商場中第一個設立迎賓小姐、電梯小姐,第一個設立琴臺,第一個創立自己的儀仗隊,第一個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當年的亞細亞以其在經營和管理上的創新創造了一個平凡而奇特的現象“亞細亞現象”。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近200個大中城市的黨政領導,商界要員來到亞細亞參觀學習。然而,1998年8月15日,鄭亞商場悄然關門!面對這殘酷的事實,人們眾說眾說紛紜。我們以為,導致亞細亞倒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內部控制的極端薄弱是促成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擬用COSO報告提出的標準與評價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從中引發對改進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幾點思考。還有遍布全國各地的“仟村百貨”以參股的形式投資10億多元,先后在河南省內建立了四家亞細亞連鎖店,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參股公司。亞細亞商場于1989年5月開業,之后僅用7個月時間就實現銷售額9000萬元,1990年達1.86億元,實現稅利1315萬元,一年就跨入全國50家大型商場行列。到1995年,其銷售額一直呈增喪趨勢,1995年達4.8億元。1993年起,鄭州亞細亞集團(簡稱鄭亞集團)

一、對“亞細亞”內部控制失敗的系統分析

1.控制環境失敗

COSO報告認為,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具體包括企業的重事會,企業管理人員的品行、操守、價值觀、素質與能力,管理人員的管理哲學與經營觀念,企業文化,企業各項規章制度、信息溝通體系等。企業控制環境決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發揮作用,是內部控制其他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那么,鄭亞集團的內部控制環境如何呢?

(1)經營者品行、操守、價值觀

查看全文

市蔬菜合作社調研

1引言

隨著我國農業與國際經濟的進一步接軌,國內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產品的國內市場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國內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使我國農產品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農業的家庭經營制度與合作制度的結合,是比較有效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既發揮的家庭制度在勞動控制、剩余分配、激勵與約束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又發揮了合作組織在產業產銷協同、外部性內在化、風險弱化、利益均沾的功能,能夠有效地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確立了農業的家庭經營制度,但適應當前農村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以其為基礎的合作制度發展緩慢,其滯后性已嚴重制約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業市場體系的建立。

近年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農業部和有關機構舉辦了多次有關中國農民組織建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立法的國際研討會,農業部和各省市用來支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專項資金也逐年增加。市新興蔬菜合作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該合作社于2002年底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百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試點單位之一,2004年又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項目得到20萬元補助資金。因此,可以說,對新興蔬菜合作社的調查研究,不僅是對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個案分析,也是對一種農業微觀運行機制制度創新的探討。

2市新興蔬菜合作社的概況

2.1新興蔬菜合作社成立的原因

新興蔬菜合作社是依托亞細亞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起來的,亞細亞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個集有機蔬菜加工、儲存、冷藏為一體的外向型企業。十年前,他們開始發展有機蔬菜種植,但是有機蔬菜種植的要求特別高,分散經營的農戶,無法達到質量方面的要求。于是從1998年起,他們開始發展有機蔬菜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組織基地農民嚴格按照有機蔬菜種植的要求進行生產。新興蔬菜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該合作社位于市岱岳區夏張鎮新河西村,新河西村共有200多戶,803人,總耕地面積800多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越來越不適應,經常出現賣菜難和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農民希望有穩定的銷售渠道。亞細亞食品有限公司還在新河西村投資1500萬元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蔬菜加工車間和兩座1500噸低溫冷庫。因此,可以說新興蔬菜合作社是亞細亞食品有限公司發起、農民積極參與而成立的。

查看全文

企業內部控制分析論文

一、對“亞細亞”內部控制失敗的系統分析

1.控制環境失敗

COSO報告認為,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具體包括企業的重事會,企業管理人員的品行、操守、價值觀、素質與能力,管理人員的管理哲學與經營觀念,企業文化,企業各項規章制度、信息溝通體系等。企業控制環境決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發揮作用,是內部控制其他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那么,鄭亞集團的內部控制環境如何呢?

(1)經營者品行、操守、價值觀

(簡稱“海南商聯”),鄭亞集團沒有投資,法人代表是王xx本人。鄭亞集團公司重事會作出決定,委托海南商聯管理和經營鄭亞集團股份公司;并在鄭亞集團董事會1995年6月28目的會議紀要中,明確規定“董事會同意公司經營者(海南商聯)按銷售額1%的比例提取管理費。于是就形成了海南商聯受托經營鄭亞集團的運作模式,并與鄭亞集團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總部設在廣州。從此總經理在外地遙控實施對鄭亞集團和商場的管理。王xx既是海南商聯的法人代表,又是鄭亞集團的總經理,可以隨意抽調人員與資金。這種制度安排的結果是亞細亞的信譽和人員被海南商聯利用,亞細亞的經營利潤被海南商聯占有,而這一切都是無償的。?1992年11月,亞細亞商場總經理王xx就在海南注冊了”海南亞細亞商聯總公司。

又如,南陽亞細亞商場借到貸款兩千萬元,股東高xx卻要了600萬元,詢撥到成都給其一位朋友做房地產生意,結果全虧,以兩棟樓房抵債。抵債手續尚未辦妥,高xx卻對欠債人說,你不要向南陽還債了,你把兩棟樓房給我,南陽的錢由我還。最終,南陽亞細亞分文未得。

查看全文

有關國家起源的幾個理論問題再思考——重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札記

大家知道,恩格斯晚年發表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至今已經近一百二十年了。每當我們重讀這篇名著時,都會有一些新的體會和認識。這里,我想圍繞著有關國家起源的幾個理論問題,作一點再思考。

無須諱言,我國的史前社會研究,特別是有關國家起源或者說文明起源的研究,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基本上遵循著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所提出的理論模式,從而構建中國古代國家形成的歷史。但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困惑,即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古史實際相結合。顯然,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本以歐洲古史為例,就路易斯·亨·摩爾根的研究成果而作,誠如第一版序言所說的那樣,“以下各章,在某種程度上是執行遺言。不是別人,正是卡爾·馬克思曾打算聯系他的——在某種限度內我可以說是我們兩個的——唯物主義的歷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來闡述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這樣來闡明這些成果的全部意義”。①因此,我們的研究工作,也應該從中國古史實際出發,走出固有的理論模式。(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首先,我們覺得,有必要正確認識奴隸社會兩種形態,這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前提條件;

也許人們還記得,1859年1月,馬克思在其《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第一次提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概念,并與古代的并列,“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②。對于這段話的理解,是否可以用兩分法,把“亞細亞的”和“古代的”視為古代文明世界奴隸社會的兩種形態,雖然還在繼續討論之中。不過,我們從后來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的第八章,論述德意志人國家的形成時,則著重地指出“由于這種野蠻狀態,他們還沒有達到充分發展的奴隸制,既沒有達到古代的勞動奴隸制,也沒有達到東方的家庭奴隸制”,③起碼有兩點應該是明確的:第一點,古代文明世界的奴隸制有兩種形態,其一為“古代的勞動奴隸制”;其二為“東方的家庭奴隸制”,第二點,無論是“古代的勞動奴隸制”,還是“東方的家庭奴隸制”,從文意上看,都應是經過奴隸制初期發展階段,爾后,才“達到充分發展的奴隸制”的。恩格斯的這一觀點,在稍后幾年出版的《美國工人運動》(原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美國版序言,后以單行本發行)一文中,也是可以看得到的。他說:“在亞細亞古代和古典古代,階級壓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隸制,即與其說是群眾被剝奪了土地,不如說他們的人身被占有。”④至此,就更加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亞細亞古代”和“古典古代”,已經不僅僅是地域概念問題了,實際上它還包含著兩種不同形態的意思在里邊,與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所說的“在奴隸經濟(不是家長制的奴隸經濟,而是后來希臘羅馬時代那樣的奴隸經濟)作為致富手段存在的一切形式中……”⑤觀點是一致的,即強調奴隸社會有兩種形態,分為以“家長制的奴隸經濟”為基礎的“東方的家庭奴隸制”和以“希臘羅馬時代那樣的奴隸經濟”為基礎的“古代的勞動奴隸制”。

其實,以“家長制的奴隸經濟”為基礎的“東方的家庭奴隸制”和以“希臘羅馬時代那樣的奴隸經濟”為基礎的“古代的勞動奴隸制”,作為兩種發達的奴隸社會不同的表現形態,主要還是受到了所處的地理環境作用和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總是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的。普列漢諾夫就曾說過:“由于生產斗爭的自然條件不同,因此人類共同生活的形式也漸漸地具有不同的性質。到處相同的民族生活方式讓給各種不同的社會關系,雅典社會的制度不同于中國的制度;西方的經濟發展過程根本不同于東方的經濟發展過程”⑥,并且,還認為“古代社會代替了氏族社會組織;同樣,東方社會制度產生以前的社會組織也是氏族社會組織。這兩種經濟制度的類型,每一種都是生產力在氏族組織內部增長的結果,生產力的這種增長最后必然要使氏族組織解體。如果這兩種類型彼此有著很大的區別,那么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在這種情形下,地理環境給了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以一種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在另一種情形下,地理環境給了另一種根本不同于第一種的生產關系的總和”⑦。

其次,既然“亞細亞古代”和“古典古代”是兩種形態或曰兩種類型,那么,它們的國家產生和發展,也必然有所不同;從“古典古代“來看,恩格斯當年根據所能見到的材料,全面、系統地研究了雅典、羅馬和德意志人的國家產生的全過程,最后得出了結論:雅典是最純粹、最典型的形式,在這里,“國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從氏族社會本身內部發展起來的階級對立中產生的”;在羅馬,“氏族社會變成了閉關自守的貴族,貴族的四周則是人數眾多的、站在這一社會之外的、沒有權利只有義務的平民,平民的勝利炸毀了舊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廢墟上面建立了國家”;最后,“在戰勝了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中間,國家是作為征服外國廣大領土的直接結果而產生的”⑧

查看全文

內部控制制度完善論文

眾所周知,紅極一時的亞細亞集團曾因其在經營和管理上的創新創造了一個平凡而奇特的現象——“亞細亞現象”。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近200個大中城市的黨政領導、商界要員來到亞細亞參觀學習。并且亞細亞商場自1989年5月開業以來,僅7個月就實現銷售9000萬元,1990年達1.86億元,實現稅利1315萬元,一年就跨入全國50家大型商場行列,到1995年,銷售額一直呈增長趨勢,1995年達4.8億元。然而,1998年8月15日,鄭亞商場悄然關門!面對這殘酷的事實,人們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導致亞細亞倒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內部控制的極端薄弱是促成其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我們對亞細亞內部控制進行系統分析,從而引發在我國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

(一)控制環境失敗

控制環境是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具體包括企業的董事會,企業管理人員的品行、操守、價值觀、素質與能力,管理人員的管理哲學與經營觀念,企業文化,企業各項規章制度,信息溝通體系等。企業控制環境決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發揮作用,是內部控制其他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據悉,在鄭亞集團內部,董事會一直處于癱瘓狀態,注冊于1993年10月的鄭亞集團公司直到1995年6月才最后確定董事會。在近兩年時間內,集團公司決策層一直處于不斷演變的狀態之中,沒有按章程規范運作,董事會從未召集董事們就重大決策進行過表決,凡事都由總經理一人拍板。在人事政策上,以貌取人、隨意用人、任人唯親、排斥異己的現象屢見不鮮。過于樂觀、自信、想當然的管理層一手遮天,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控制,使鄭亞集團的經營隱患重重。

(二)風險意識不強

我們來看看原鄭亞集團總經理王某在談到對風險的認識時是怎么說的,“對市場認識不足,對形勢認識不足”。“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不但遇到了國內商業同行的壓力,而且國外零售業的大舉進入也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導致我們認為較先進的經營模式一下子就被沖得體無完膚。”“面對零售業艱難的狀況,我們的應變能力差,整個經營進入死胡同,最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抗風險能力差,一遇事陣腳就亂了。”不難看出,在鄭亞集團管理層的思想中缺乏風險概念,沒有設置風險管理機制,因此,抗險能力極低。

(三)缺乏適當的控制活動

查看全文

經濟管理論文:經濟人選擇與社會形態

內容提要:社會結構和經濟、政治制度,都是經濟人在特定客觀環境下合理選擇的結果。利用奴隸勞動的必要條件是為市場進行批量生產,中國在夏商周時代不具備市場條件,所以中國不存在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產生于產品不便于集中利用的地區,中國的基本消費品糧食和布匹很便于集中利用,所以沒有形成封建主義的政治結構。從戰國到清朝,中國是以小農為主的亞細亞社會。西歐自然產品差異大,水路運費低,便于商品市場的發展,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國自然產品差異小,陸路運費高,不具備發展商品市場的條件,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古老亞細亞社會的社會精英利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發動窮人打倒富人的結果。窮人政權的運作并不十分成功,實行市場改革是為了趕上現代化步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并不對立,它們只不過是人們在不同約束條件下所選擇的不同道路而已。

關鍵詞:地理條件合理選擇社會形態現代化

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歸納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后寫道:“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人類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

蘇聯人認為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不夠確切,以原始社會代替亞細亞社會,歸納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其低級階段)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理論。

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在進行了關于中國社會史問題的大討論之后,按照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理論,把夏商周三代確定為奴隸社會,戰國以后確定為封建社會,并認為至遲在明清時期,中國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按照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的說法,“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會緩慢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

幾十年來,許多人認為經蘇聯人修改后的形態更替理論雖然比較清楚,但也更加絕對化,絕對化的結果是產生了許多疑問:“亞細亞社會”真是原始社會嗎?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依據何在?戰國以后的社會符合封建社會的特點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為什么沒有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查看全文

馬克思第二研究時期的人類學研究|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研究札記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是從屬于他的《資本論》研究的。他把各種所有制作歷史排列的原因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相互聯系的不同方式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而兩者關系則是考察所有制形態的內容。馬克思的分析是以公有制和私有制相互消長的關系、所有制和公社(或社會)的相互關系為雙層線索進行的。正是這一階段研究中,馬克思注意了非經濟的社會關系,因而,他晚年轉向人類學研究。

【正文】

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是他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重要內容。我們知道馬克思研究有三個階段即哲學研究時期、經濟學研究時期和人類學研究時期。在第一個時期,他的重點是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確立他的基本哲學思想,對人類學的研究基本沒有涉及,而在社會形態的演進上其重點是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區別;在第二個時期,他在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及發展趨勢都深藏于經濟的事實的基礎上,重點從事的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但為了考察勞動者和他的勞動資料的分離過程,考察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歷史起源,就必須追根溯源地探討所有制的演進過程,這就必然地涉及到對人類學的專門的研究。《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就是這一研究的產物。這一著作是馬克思這一時期的主要的人類學研究成果,是理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于社會形態演進的觀點的關鍵,也是馬克思晚年人類學研究轉向的基礎。本文在重點研究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基礎上,對這種轉向的原因也略作分析。

一、馬克思人類學研究的從屬性

馬克思這時的人類學研究是從屬于他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研究的,所以他的重點還不是資本主義前的社會形態,而是所有制形式,首先考察的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資料的分離過程。馬克思一開始就指出:“如果說雇傭勞動的前提和資本的歷史條件之一,是自由勞動以及這種自由勞動同貨幣相交換,……;那么,另一個前提就是自由勞動同實現自由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分離,即同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相分離。可見,首要的是,勞動者同他的天然的實驗場即土地相脫離,從而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解體,以及以東方公社為基礎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體。”(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70~471頁。)在這里馬克思要考察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形成的歷史條件,而它的第一個前提是“自由勞動同貨幣相交換”,即勞動力的商品化過程是馬克思要考察的一個方面,因為勞動力的商品化是剩余價值形成的基礎;而另一個歷史前提則是自由勞動和實現它的客觀條件的分離,它即是勞動力商品化歷史形成的另一個方面,而它的實質在馬克思看來是所有制形式的演進過程,這種演進過程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形成。因此,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是從屬于他的《資本論》的研究的。

為這一研究目的所決定,馬克思重點考察的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這一分離的起點是:“小規模的自由土地所有制和以東方公社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的解體”。在這里研究的目的成為決定研究分離的起點的內在規定;因為,小規模的自由土地所有制和以東方公社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是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所有制,從歷史階段上看,前者事實上是后者的產物之一,但對于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的分離來說,兩者都是這種分離的起點。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的分離的過程,從一方面看,也就是形成勞動力商品化的歷史前提的歷史進程。這一分離過程與它的起點相一致,也有兩種形式:一是從“公有財產所有者之間的關系”中發生分離,二是從“獨立的財產所有者”中發生的分離;無產階級則是這一分離過程的最終歷史結果。從另一方面看,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的分離過程的研究實質上也是對所有制發展的研究。一種是亞細亞的形式,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這種統一被稱為“原始統一”;一種是“獨立的財產所有者”所體現的統一,它本身也是原始統一解體的產物。這兩種統一之所以放在一起考察,是因為它們都是勞動者和他勞動的客觀條件分離的起點,由于在這兩種所有制形態中,勞動者是與勞動資料自然統一在一起,因此,勞動者“有一種獨立于勞動之外的物質生存基礎”,這樣勞動者不僅是作為勞動者,而首先是作為所有者或社會成員(共同占有者)的資格彼此發生關系。小規模的自由土地所有制和以東方公社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都具有勞動者是與勞動資料自然統一在一起這一特點。后來馬克思在他的《剩余價值學說史》中說:“勞動者和勞動條件之間的原有統一(我們不談奴隸關系,因為當時勞動者自身屬于客觀的勞動條件)有兩種主要形式:亞洲公社(原始共產主義)和這種或那種類型的小家庭農業(與此相結合的是家庭工業)。這兩種形式都是幼稚的形式,都同樣不適合于把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不適合于提高社會生產力。因此,勞動和所有權(后者應理解為對于生產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破裂和對立就成為必要的了。這種破裂的極端的形式(……)就是資本的形式。原有的統一的恢復,只有在資本創造的物質基礎上,并且只有通過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在這個創造過程中經歷的革命,才有可能實現。”(注: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勞動者和勞動條件的原有統一的解體到這種統一的恢復,被理解為人類社會的歷史運動過程,其最終結果是共產主義的實現。

查看全文

喜劇電影觀念管理論文

20世紀初中國電影在上海初興時直接或間接受到美國電影影響,已多有論述,本文僅是對此論題的補充,探討卓別林喜劇與中國早期喜劇電影觀念的關系,特別是對滑稽喜劇、悲喜劇和諷刺喜劇電影觀念的形成產生的重要影響。

對卓別林代表的美國滑稽喜劇的借鑒

中國電影觀念的開端與滑稽電影自有不解之緣。

在現存史料中,對于20世紀初滑稽片在中國和美國電影聯系方面的作用多有記述,尤以鄭君里在《現代中國電影史略》的論述最為精要。上海拍攝商業電影始于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年,美國人賓杰門·布拉斯基最早在中國上海組建亞細亞影戲公司,在上海拍攝《西太后》、《不幸兒》,在香港拍攝《瓦盆伸冤》和《偷燒鴨》。這幾部影片的詳情無從知曉,鄭君里從片名上推測,“《西太后》和《瓦盆伸冤》似乎是屬于‘改良舊劇’的系統,《偷燒鴨》則屬于時裝(清裝)的滑稽電影”。①這是中國電影興起時的兩種主要形態。

《偷燒鴨》是否真正屬于滑稽電影,由于疏于考證,尚可存疑,但是對于拍攝于1913年的一批短片,則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屬于“以文明戲所開拓的近代化的演劇形式為基礎的滑稽電影”。②此時,亞細亞影戲公司已經發生重要變化,1912年布拉斯基把公司轉讓給美國人依什爾與薩弗,1913年依什爾等聘請張石川任顧問,張石川又與鄭正秋、杜俊秋、經營三等組織了新民公司,承包了編劇、導演、雇傭演員、攝制影片的工作,這意味著,亞細亞公司雖然仍屬美國公司,但是其運作已改由中美雙方人員共同參與,而其中的創作部分已由張石川等中國人承包。“在這種影響下,中國的知識分子學習了不少關于電影技術的知識,為以后土著電影的誕生種一伏線”。③創作觀念隨之變化,為了適應中國社會環境而選擇中國本土題材,1913年秋,張石川、鄭正秋等共同拍攝了《難夫難妻》。

如果以現代喜劇觀念觀照,《難夫難妻》起點頗高,不僅具有社會批判性,同時喜劇性也力避低俗,倡導高雅含蓄,“故事‘從媒人的撮合起,經過種種繁文縟節,直到把互不相識的一對男女送入洞房為止。’”④作者用電影的方式展示出日常生活中的荒謬,似有現代主義意味。可惜在電影尚處于嬰兒時期,中國觀眾對于電影的種種表現方式非常陌生,尚未形成欣賞此類現代喜劇雛形的精神需要,迫使其夭折。此時,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合謀擠壓,“文明戲的進步的精神便為封建的治力所斬折,退而變質為一種與現實契機脫離之單純的、描寫悲歡離合的‘鬧劇’……只剩下消極的娛樂成分”。⑤之后,鄭正秋暫時離開亞細亞影戲公司,也帶走了比較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和改良社會的人文精神。張石川娛樂大眾的文化觀念占據主導地位,他組織拍攝了《活無常》等十余部滑稽短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