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效應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8:41: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溢出效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商投資溢出效應影響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對東道國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影響的具體機制進行了闡述,然后在趙奇偉等(2007)所構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經驗分析。采用我國1997~2004年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相對于現有外資規模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滯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為負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針對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以獲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開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
不少學者認識到東道國開放程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產生重要影響。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大小是隨著該國開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這是因為外資比重越大,當地企業與其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示范-模仿效應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較高的開放程度意味著國內企業本身的技術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進行競爭(蔣殿春、張宇,2006)。此外,出口的擴大可以使國內企業獲得較多的利潤,從而為國內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設備的引進提供資金來源(何潔、許羅丹,1999)。但蔣殿春和張宇(2006)還指出,如果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過高,跨國公司就會對行業內的東道國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從而使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盡管上述研究從不同側面討論了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但是還沒有人詳細闡述這種影響的具體機制,相關的實證研究也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本文首先對東道國開放度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具體機制進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趙奇偉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個包含制度因素的內生增長模型為基礎,建立計量模型,就東道國開放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最后,根據計量分析的結果做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東道國開放程度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機制分析
信貸脈沖溢出效應測度研究
摘要:“信貸脈沖”是指廣義信貸增量占GDP比重的變化,可以理解為貨幣增速的增速,即貨幣“加速度”。海通證券研究所將信貸脈沖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認為信貸脈沖領先發電量和房產價格半年時間。為驗證信貸脈沖能否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本文采用Diebold與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數方法測算了信貸脈沖對國民經濟各指標的溢出水平,測算發現:信貸脈沖可以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主要通過影響投資來對經濟運行產生沖擊,但不能單純通過信貸脈沖來判斷經濟形勢,還應綜合考慮物價水平、股市、投資、貨幣增速等指標。
關鍵詞:信貸脈沖;溢出指數;先行指標
2016年以來,我國信貸脈沖大幅回落,信貸脈沖的關注度隨之飆升。海通證券研究所認為信貸脈沖可以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信貸脈沖領先發電量和房產價格半年時間,基于此,一些研究機構認為此次信貸脈沖下降會帶來經濟下行壓力和資產價格下降。在此背景下,我們基于VAR模型的溢出指數方法,測算了信貸脈沖對我國經濟的溢出效應,考察信貸脈沖作為經濟運行先行指標的可靠性。
一、信貸脈沖的涵義
(一)定義及解析。“信貸脈沖”是指廣義信貸增量占GDP比重的變化,可以理解為貨幣增速的增速,即貨幣“加速度”。從定義來看,信貸脈沖是考慮了經濟規模的廣義信貸增速的相對波動。研究相對波動的優勢是去除了波動的量綱,例如兩個經濟體的新增廣義信貸較上一期均增加100億美元,那么兩個經濟體的廣義信貸增速絕對波動均為+100億美元;兩個經濟體的GDP分別為1000億美元和10000億美元,那么考慮了GDP的廣義信貸增速的相對波動分別為+10%和+1%。這種去除量綱的相對波動具有兩個好處:一是度量波動程度更加客觀;二是可以進行更為合理的橫縱向比較。“信貸脈沖”的定義為我們提供了兩種測算思路:一是通過廣義信貸的增量來測算;二是通過貨幣“加速度”來測算。廣義信貸增量的口徑較大,統計較為繁瑣,而貨幣供應量M0、M1、M2的數據較易獲取。因此,使用貨幣“加速度”測算“信貸脈沖”是一種較為簡便可行的方法。從貨幣創造過程的角度來看,基礎貨幣形成銀行存款,銀行留足存款準備金,將剩余存款用于發放貸款,貸款又形成存款,如此循環往復,形成貨幣總供給。從貨幣創造過程可以看出,貸款是貨幣創造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與貨幣供給具有非常強的一致性。從中國的實際數據來看,2003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M2的加速度變動趨勢基本一致,相關系數達到0.63。因此,通過M2的加速度與GDP之比測算信貸脈沖具有合理性。但考慮到M2的加速度與廣義信貸增量的口徑不一致,所以兩種測算方法的結果在波幅上會有一些差別。(二)我國季度GDP與M2增速比較。1.2002年以來,我國季度GDP和M2增速都有大幅提升。季度GDP增長了6.64倍,M2增速增長了5.28倍,季度GDP增長更快。2.季度GDP和M2增速都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季節特征。(1)季度GDP的峰值出現在第四季度。一是很多機構在年底進行結算;二是新年備貨、年底清倉等加大了第四季度的物流規模。這兩方面原因使得GDP在第四季度達到峰值。(2)M2增速的峰值出現在第一季度。一是貸款在第一季度發放可以收取較長時間的利息,雖然人民銀行提出了3∶3∶2∶2的放款節奏,但銀行還是趨向于第一季度發放貸款;二是一般銀行在年底貸款額度剩余不多,第四季度貸款下降,因貸款額度問題未發放的貸款會在第一季度發放,這樣會營造一種開門紅的氣氛,這兩方面原因使得M2增速的峰值出現在第一季度。(3)季度GDP滯后M2增速3個季度。海通證券的研究表明發電量滯后信貸脈沖2個季度,而信貸脈沖和M2增速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所以季度GDP滯后發電量1個季度,滯后M2增速3個季度。3.M2增速在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上漲,為緩解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推出的擴張政策增加了M2增速。(三)信貸脈沖、經濟增長與價格水平間的關系。海通證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國信貸脈沖領先發電量和房產價格6個月。發電量是經濟運行的重要先行指標,房產價格是最為重要的資產價格之一。所以,可以認為信貸脈沖對經濟運行和資產價格兩方面具有重要影響。海通證券研究的是信貸脈沖對經濟增長和資產價格的單向影響,本文認為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而且物價、利率、投資等經濟指標也可以納入這個相互影響的體系。信貸脈沖與經濟各指標的傳導路徑如下:1.信貸脈沖對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的傳導路徑。信貸脈沖直接對總需求產生影響,而總需求的變動一方面對產出產生沖擊,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帶來供求失衡,進而沖擊價格水平,造成價格波動。2.經濟增長與價格水平對信貸脈沖的傳導路徑。產出變化帶來收入水平、價格、投資預期等變化,進而影響總需求,總需求減少帶來人們貸款需求的變化,進而影響信貸脈沖,總需求增加則會帶來相反的結果;價格波動導致供求失衡,帶來總需求的自我調節,對信貸脈沖產生影響。顯然,經濟增長對社會發展進步和人民福利具有重要意義,是經濟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而價格水平的上升則會帶來再分配效應,可能拉大貧富差距,減少人民福利,有時政府甚至會采取措施壓低價格水平,比如房地產調控,房價過高使得購房者承受沉重的房貸負擔,嚴重影響其福利水平,為此政府多次出臺房價調控政策。因此,理想的結果是信貸脈沖上升刺激經濟增長較多,影響價格水平上升較少。這樣的結果說明信貸更多地流入到生產領域,而不是拉升價格水平。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推出了寬松貨幣政策,雖然起到了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作用,但也極大地推升了價格水平。圖12003年7月-2017年6月我國全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與M2加速度變動趨勢比較近年,尤其是2016年以來,我國信貸脈沖的下降趨勢較為明顯,信貸脈沖又成為一些研究機構討論的焦點。本文使用Diebold與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數方法對我國信貸脈沖與相關經濟變量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信貸脈沖的影響,以期了解信貸脈沖對我國經濟增長和各類價格指數的沖擊程度。
二、信貸脈沖溢出效應測度方法及指標選擇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對東道國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影響的具體機制進行了闡述,然后在趙奇偉等(2007)所構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經驗分析。采用我國1997~2004年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相對于現有外資規模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滯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為負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針對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以獲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提出了政策建議。
不少學者認識到東道國開放程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產生重要影響。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大小是隨著該國開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這是因為外資比重越大,當地企業與其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示范-模仿效應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較高的開放程度意味著國內企業本身的技術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進行競爭(蔣殿春、張宇,2006)。此外,出口的擴大可以使國內企業獲得較多的利潤,從而為國內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設備的引進提供資金來源(何潔、許羅丹,1999)。但蔣殿春和張宇(2006)還指出,如果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過高,跨國公司就會對行業內的東道國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從而使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盡管上述研究從不同側面討論了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但是還沒有人詳細闡述這種影響的具體機制,相關的實證研究也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本文首先對東道國開放度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具體機制進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趙奇偉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個包含制度因素的內生增長模型為基礎,建立計量模型,就東道國開放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最后,根據計量分析的結果做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東道國開放程度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機制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解釋東道國對外開放度是如何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實現途徑的。
進口貿易發揮技術溢出效應論文
一、進口貿易技術溢出效應發揮的影響因素
(一)對外貿易開放度
通過進口國外先進的中間產品可以提高一國最終產品的技術含量。貿易伙伴國的R&D活動可以產生新的中間產品,當進口這些中間產品時,進口國企業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相應的研發成果來提高自身的生產力。此外,國內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國外同行的知識和技術竅門,逐步掌握了生產這些含有先進技術或研發成果的產品,最終使企業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這個“進口商品→學習、吸收先進技術→模仿→二次創新”的過程中,產生出了諸如“干中學”效應、“技術示范與交流”效應等現象,有力地鞏固和促進了一國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性提高。國際發展經驗表明,貿易開放度越高的國家,國外新技術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復制,從其它國家學到先進技術的機會也就越大。
(二)國內企業的吸收能力
國內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證技術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證。主要表現在國內研發(R&D)活動和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國R&D活動不僅僅是自主技術創新的源泉,也是影響技術吸收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較高的國內R&D存量能促進現有資源的進一步有效利用,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提高國內生產力水平;同時也能提高本國對新技術的承接、利用和改進的能力。同時,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不僅可以發揮生產要素對產出增長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有效地實現新技術的采用和貫徹。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適應先進技術,從而促進新技術在生產中的使用。(BenhabibandSpiegel,1994)
(三)與技術溢出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
產業經濟溢出效應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摘要:隨著中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城市發展成為了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正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出現了城市產業經濟溢出效應,如何在城市產業溢出效應的影響下,更好地規劃和設計城市的發展方向成為了現今社會學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立足于中國城市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現今城市發展過程存在的漏洞,進一步列舉了城市產業經濟溢出效應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對如何通過調控城市產業經濟產業的溢出效應,進而促進中國城市的發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旨在幫助更多人認識城市產業經濟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而助力于中國城市又快又好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產業;經濟溢出效應;城市的發展
一、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
隨著中國城鎮化步伐的逐漸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中國的“城市人”自居,城鎮化進程的步伐越來越快,不僅體現出了中國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人們必須意識到的問題———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漏洞,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中國有大大小小六百多個城市,然而,這些城市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是現今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大難題:經濟方面,沿海城市的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內陸的發展水平,長期以來就會造成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兩級分化,進而不利于中國整體城市體系的健康發展;政治方面,北京市作為中國的首都,更是占據了更多先機,政治資源的不平等共享會進一步阻礙中國城市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方面,對于國家竭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城市來說,國家重視是一方面,國家的竭力建設也是為了當地生活的人民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更加富裕的生活條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旅游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綜上所述,城市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會影響現今城市體系發展的健全和完善,不利于城市之間又穩又好的可持續發展。
開放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影響論文
一、東道國開放程度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機制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解釋東道國對外開放度是如何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實現途徑的。
1.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實現途徑
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包括積極的技術溢出效應和負向的競爭效應。首先,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實施外商直接投資可以引起當地技術進步,帶來積極的技術外溢效應。張誠等人(2001)認為積極的技術溢出效應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第一,跨國公司采用先進技術對當地企業產生示范作用,或者通過增加競爭壓力,迫使國內競爭對手謀求提高技術水平,并引起當地企業的模仿;第二,通過跨國公司的員工流向本地企業而實現技術溢出;第三,跨國公司子公司會以供應商、顧客、合作伙伴等身份與當地企業建立起業務聯系網絡,從而通過前向聯系與后向聯系帶來技術溢出。其次,跨國公司也會擠占當地企業的市場份額,引致負的溢出效應。在進入初期,跨國公司通常會帶來激烈競爭,改變當地市場的供求狀況。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當地企業受益于積極的溢出效應而降低平均成本曲線,但因為跨國公司擴大市場份額或將需求從當地企業轉到其他企業,從而使當地企業維持低成本所需要的生產規模無法實現,結果是企業實際生產點只能沿其平均成本曲線向上移動,其實際生產的單位成本仍很高,甚至高于跨國公司進入以前的成本(Markusen&Venables,1999)。此外,如果東道國的勞動力市場低估人才的真實價值,跨國公司的進入就會從當地企業吸引大量人才,造成負向的溢出效應。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描述外商直接投資積極的技術外溢效應和負的競爭效應(Aitken&Harrison,1999)。假定在一個完全競爭的本地市場中存在若干面臨固定生產成本的企業。由于邊際成本較低,跨國公司通常會選擇更大的生產規模,而為本地市場生產時跨國公司就將會擠占當地企業的市場份額,迫使其削減產量。如圖1所示,積極的技術溢出效應使得本地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由AC0下移至AC1,但額外的競爭迫使當地企業的產量從Q0削減至Q1。由于現在當地企業只能在一個更小的產量上平攤固定成本,所以平均成本沿AC1上移至C點,外商直接投資的凈效應是提高了當地企業的平均成本(由最初的OA′提高至OC′)。可見,如果競爭效應B′C′足夠大,則即使存在積極的技術溢出效應A′B′,外商直接投資的凈溢出效應A′C′也會為負。
工業廢水治理的空間分異及溢出效應
摘要:運用空間面板數據對工業廢水治理進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在拓展STIRPAT模型的基礎上,通過空間杜賓模型對工業廢水治理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和空間效應分解。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工業廢水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且在三大城市群的地區內差異不斷縮小,可見城市群內部協同效果趨好;促排指標有城鎮人口數、二產占比、排放強度等,減排指標有城市化率、三產占比、勞動生產率和治理投資等,且這些指標均具有時間滯后效應;工業廢水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其中直接效應、間接效應、總效應均通過顯著性檢驗的指標有城鎮人口數、二產占比、勞動生產率、排放強度、治理投資等,可為工業廢水治理的長期性和區域協同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業廢水治理;空間分異;空間溢出效應;長江經濟帶
1概況
根據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經濟帶(圖1)面積約為205×104km2。《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要形成長三角、中游和成渝三個核心城市群,打造增長極。2019年該地區GDP占全國46.5%,人口占42.9%,建成區面積占40.2%,表1為2019年長江經濟帶及三大城市群概況。由表1可看出,重要指標增長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見其在全國發展中地位顯著。由于工業廢水處理不到位、亂排亂放現象嚴重,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水環境保護與治理面臨巨大挑戰。工業廢水排放影響因素研究自1980年代就受到關注,并在各領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從行政和法制角度提出強行限制污染物排放、傳遞和擴散[1];從經濟改革和污染收費制度找出工業污染強度變化的主要因素[2];從環境政策和技術創新視角研究工業廢水減排行為[3];從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視角研究工業廢水排放增多和降低的主導因素[4];從產業結構特征[5]和產品結構等視角[6]研究工業廢水排放的管理政策、環境法規及技術進步的門檻效應[7]等。本文從空間相關性視角出發,重點考察工業廢水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空間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的空間溢出效應,并在STIRPAT框架下拓展加入政策規制因素,系統考察工業廢水治理的影響因素,為長江經濟帶統籌考慮水污染問題提供借鑒和參考。
2數據來源
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指標數據滯后,選取2009~2018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年度數據作為基礎數據。所有數據來自《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市統計年鑒等統計資料,并對部分數據進行口徑調整,少數缺失數據由平均值或擬合值代替。
外商投資效應影響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對東道國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影響的具體機制進行了闡述,然后在趙奇偉等(2007)所構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經驗分析。采用我國1997~2004年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相對于現有外資規模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滯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為負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針對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以獲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開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
不少學者認識到東道國開放程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產生重要影響。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大小是隨著該國開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這是因為外資比重越大,當地企業與其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示范-模仿效應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較高的開放程度意味著國內企業本身的技術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進行競爭(蔣殿春、張宇,2006)。此外,出口的擴大可以使國內企業獲得較多的利潤,從而為國內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設備的引進提供資金來源(何潔、許羅丹,1999)。但蔣殿春和張宇(2006)還指出,如果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過高,跨國公司就會對行業內的東道國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從而使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盡管上述研究從不同側面討論了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但是還沒有人詳細闡述這種影響的具體機制,相關的實證研究也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本文首先對東道國開放度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具體機制進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趙奇偉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個包含制度因素的內生增長模型為基礎,建立計量模型,就東道國開放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最后,根據計量分析的結果做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東道國開放程度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機制分析
珠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技術問題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比較客觀地分析了不同時期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特點,從技術模仿、配套生產、人才流動方面揭示了珠三角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路徑,總結了珠三角提升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經驗。
關鍵詞:加工貿易;技術溢出效應;自主創新
珠三角地區既是我國加工貿易的最早起源地,也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最為成熟的地區。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不僅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且在廣東省對外貿易中占主導地位。我國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資進入能帶來先進技術,產生技術外溢,進而帶動我國產業的技術進步。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是低還是高,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到底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升級,已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一、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特點
珠三角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貿易技術溢出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采取“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的模式。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1978年8月底,東莞市虎門鎮就正式成立了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編號為“粵字001”。盡管這家企業的規模不大,設備較落后,產品檔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動的中國內地卻搶吃了第一只“螃蟹”,從此揭開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資的序幕。在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地區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管理經驗和國外銷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優勢,勞動力豐富而且便宜,土地資源多而且價格低。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之時正是香港產業升級換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廠租、勞動力價格居高不下的困擾,急于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出香港,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文優勢以及生產成本優勢,成為港商的首選地區。珠三角人則因勢利導,以鄉鎮企業為依托,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積極發展加工貿易。
外商投資影響研究論文
不少學者認識到東道國開放程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產生重要影響。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大小是隨著該國開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這是因為外資比重越大,當地企業與其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示范-模仿效應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較高的開放程度意味著國內企業本身的技術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進行競爭(蔣殿春、張宇,2006)。此外,出口的擴大可以使國內企業獲得較多的利潤,從而為國內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設備的引進提供資金來源(何潔、許羅丹,1999)。但蔣殿春和張宇(2006)還指出,如果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過高,跨國公司就會對行業內的東道國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從而使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盡管上述研究從不同側面討論了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但是還沒有人詳細闡述這種影響的具體機制,相關的實證研究也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本文首先對東道國開放度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具體機制進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趙奇偉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個包含制度因素的內生增長模型為基礎,建立計量模型,就東道國開放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最后,根據計量分析的結果做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東道國開放程度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機制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解釋東道國對外開放度是如何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實現途徑的。
1.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實現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