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13:36: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府干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與政府干預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自由競爭與宏觀調控,是緊密相聯、相互交織、缺一不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市場機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嚴格的假說條件下才成

立,而政府干預的完美無缺同樣也僅僅與“理想的政府”相聯系。也就是說,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內在的缺陷和失靈、失敗的客觀可能,關鍵是尋求經濟及社會發展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最佳結合點,使得政府干預在匡正和糾補市場失靈的同時,避免和克服政府失靈,這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市場失靈使政府的積極干預成為必要

西方發達國家及一批后發現代化國家市場經濟的實際歷程和政府職能的演化軌跡表明,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一方面,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機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優勢:~是經濟利益的刺激性。市場主體的利益驅動和自由競爭形成~種強勁的動力,它極大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生產技術、生產組織和產品結構的不斷創新,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市場決策的靈活性。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決策結構,對供求的變化能及時作出靈活有效的反應,較快地實現供需平衡,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決策的效率。三是市場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資源要求充分利用經濟中的各種信息。而以價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結構能夠使每一個經濟活動參與者獲得簡單、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從而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還有利于避免和減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敗等。但是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場自身是難以克服的,完全摒棄政府干預的市場調節會使其缺陷大于優勢,導致“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因而必須借助凌駕于市場之上的力量——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糾補市場失靈。

(-)市場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和穩定協調的發展

市場調節實現的經濟均衡是一種事后調節并通過分散決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由此產生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和經濟總量的失衡。在糧食生產、牲畜養殖等生產周期較長的產業部門更會發生典型的“蛛網波動”。此外,市場經濟中個人的理性選擇在個別產業、個別市場中可以有效地調節供求關系,但個人的理性選擇的綜合效果卻可能導致集體性的非理性行為,如當經濟發生通貨膨脹時,作為理性的個人自然會作出理性的選擇——增加支出購買商品,而每個人的理性選擇所產生的效果便是集體的非理性選擇

查看全文

政府失靈政府干預論文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自由競爭與宏觀調控,是緊密相聯、相互交織、缺一不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市場機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嚴格的假說條件下才成

立,而政府干預的完美無缺同樣也僅僅與“理想的政府”相聯系。也就是說,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內在的缺陷和失靈、失敗的客觀可能,關鍵是尋求經濟及社會發展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最佳結合點,使得政府干預在匡正和糾補市場失靈的同時,避免和克服政府失靈,這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市場失靈使政府的積極干預成為必要

西方發達國家及一批后發現代化國家市場經濟的實際歷程和政府職能的演化軌跡表明,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一方面,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機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優勢:~是經濟利益的刺激性。市場主體的利益驅動和自由競爭形成~種強勁的動力,它極大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生產技術、生產組織和產品結構的不斷創新,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市場決策的靈活性。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決策結構,對供求的變化能及時作出靈活有效的反應,較快地實現供需平衡,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決策的效率。三是市場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資源要求充分利用經濟中的各種信息。而以價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結構能夠使每一個經濟活動參與者獲得簡單、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從而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還有利于避免和減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敗等。但是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場自身是難以克服的,完全摒棄政府干預的市場調節會使其缺陷大于優勢,導致“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因而必須借助凌駕于市場之上的力量——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糾補市場失靈。

(-)市場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和穩定協調的發展

市場調節實現的經濟均衡是一種事后調節并通過分散決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由此產生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和經濟總量的失衡。在糧食生產、牲畜養殖等生產周期較長的產業部門更會發生典型的“蛛網波動”。此外,市場經濟中個人的理性選擇在個別產業、個別市場中可以有效地調節供求關系,但個人的理性選擇的綜合效果卻可能導致集體性的非理性行為,如當經濟發生通貨膨脹時,作為理性的個人自然會作出理性的選擇——增加支出購買商品,而每個人的理性選擇所產生的效果便是集體的非理性選擇

查看全文

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與政府干預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自由競爭與宏觀調控,是緊密相聯、相互交織、缺一不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市場機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嚴格的假說條件下才成

立,而政府干預的完美無缺同樣也僅僅與“理想的政府”相聯系。也就是說,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內在的缺陷和失靈、失敗的客觀可能,關鍵是尋求經濟及社會發展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最佳結合點,使得政府干預在匡正和糾補市場失靈的同時,避免和克服政府失靈,這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市場失靈使政府的積極干預成為必要

西方發達國家及一批后發現代化國家市場經濟的實際歷程和政府職能的演化軌跡表明,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一方面,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機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優勢:~是經濟利益的刺激性。市場主體的利益驅動和自由競爭形成~種強勁的動力,它極大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生產技術、生產組織和產品結構的不斷創新,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市場決策的靈活性。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決策結構,對供求的變化能及時作出靈活有效的反應,較快地實現供需平衡,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決策的效率。三是市場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資源要求充分利用經濟中的各種信息。而以價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結構能夠使每一個經濟活動參與者獲得簡單、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從而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還有利于避免和減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敗等。但是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場自身是難以克服的,完全摒棄政府干預的市場調節會使其缺陷大于優勢,導致“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因而必須借助凌駕于市場之上的力量――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糾補市場失靈。

(-)市場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和穩定協調的發展

市場調節實現的經濟均衡是一種事后調節并通過分散決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由此產生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和經濟總量的失衡。在糧食生產、牲畜養殖等生產周期較長的產業部門更會發生典型的“蛛網波動”。此外,市場經濟中個人的理性選擇在個別產業、個別市場中可以有效地調節供求關系,但個人的理性選擇的綜合效果卻可能導致集體性的非理性行為,如當經濟發生通貨膨脹時,作為理性的個人自然會作出理性的選擇――增加支出購買商品,而每個人的理性選擇所產生的效果便是集體的非理性選擇

查看全文

政府干預與經濟法

一、2007年3月,上市公司杭蕭鋼構宣稱簽署價值300多億元合同一事,以及這家公司股價異動情況引起證券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中國證監會責成上海證券交易所和相關證監局就這家公司的信息披露問題,以及是否存在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的行為進行調查。經調查,杭蕭鋼構在安哥拉住宅建設項目上對外信息披露違反了證券法規,信息披露不及時、不準確、不完整,同年5月證監會對杭蕭鋼構給予警告,處以40萬元罰款;對公司董事長、總裁給予警告,處以20萬元罰款。2008年2月,3名涉身內幕交易責任人員遭到了刑事懲罰,法院判處的罰金高達8074萬

二、股市為什么需要政府干預?

市場經濟體制是迄今為止我們知道的,也是為實踐證明的最有效率的經濟制度之一。但是市場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瞬息萬變的全部問題。正是由于現實經濟中的市場機制出現了令人失望的結果,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才有了國家干預的必要。

總的來說市場失靈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市場本身失靈:一是自由競爭的結果是必然導致壟斷,而壟斷必然增加社會成本;二是市場不能很好地解決某些外部經濟問題;三是市場機制不能解決宏觀經濟均衡,經濟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時或效用最大化行為引起效率低下、分配不公等問題。第二種市場失靈是由于市場本身發育不完善而出現的功能性障礙。市場缺陷的存在要求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在自由主義盛行的時代,忽視政府或國家的作用,市場失靈就更加明顯。

股市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始終有效的,當股市失靈時,政府干預是必要的。股市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通過與實體經濟的內在聯系,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政府干預股市,就是要保持股市平衡運行,發揮其帶動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限制其對經濟增長的消極影響。

三、政府如何有效干預?

查看全文

政府失靈與政府干預分析論文

一、政府失靈又決定了政府干預必須適度、有效

市場失靈為政府干預提供了基本依據,但是,政府干預也非萬能,同樣存在著“政府失靈”(governmentfailure)的可能性,用林德布洛姆的話說就是政府‘識有粗大的拇指,而無其他手指”。政府失靈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的無效干預,即政府宏觀調控的范圍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選擇失當,不能夠彌補“市場失靈”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要。比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力.缺乏保護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和措施,對基礎設施、公共產品投資不足,政策工具選擇上失當,不能正確運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結果也就不能彌補和糾正市場失靈;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政府的過度干預,即政府干預的范圍和力度,超過了彌補“市場失靈”和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預的方向不對路,形式選擇失當,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規章制度過多過細,公共產品生產的比重過大,公共設施超前過度;對各種政策工具選擇及搭配不適當,過多地運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預市場內部運行秩序,結果非但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抑制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

那么,為什么政府干預會失靈呢?或者說,導致政府失靈的根源是什么?

(一)政府干預的公正性并非必然。政府干預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它應該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化身對市場運行進行公正無私的調控,公共選擇學派把政府官員視作亞當·斯密所說的“經濟人”這一假設,固然有失之偏頗之處,但現實中的政府的確不總是那么高尚,政府機構謀求內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謂“內在效應”(interalities)現象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金元”政治中有著淋漓盡致的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在理論上不能完全排除政府機構的“內在效應”可能性,在實踐中,少數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更時有發生。政府部門這種追求私利的“內在效應”必然極大地影響政府干預下的資源配置的優化,如同外在效應成為市場失靈的一個原因一樣,“內在效應”則市政府失靈的一個重要根源。

(二)政府某些干預行為的效率較低。與市場機制不同,政府干預首先具有不以直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性。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而直接干預的領域往往是那些投資大、收益慢且少的公共產品,其供給一般是以非價格為特征的,即政府不能通過明確價格的交換從供給對象那里直接收取費用,而主要是依靠財政支出維持其生產和經營,很難計較其成本,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驅動。

其次,政府干預還具有壟斷性。政府所處的“某些迫切需要的公共產品(例如國防、警察、消防、公路)的壟斷供給者的地位”決定著只有政府才擁有從外部對市場的整體運行進行干預或調控的職能和權力。這種沒有競爭的壟斷極易使政府喪失對效率、效益的追求。最后,政府干預還需要具有高度的協調性。政府實施調控的組織體系是由政府眾多機構或部門構成的,這些機構部門間的職權劃分、協調配合、部門觀點,都影響著調控體系的運轉效率。

查看全文

政府干預視野下經濟法功能定位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自由競爭與宏觀調控,是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市場機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嚴格的假說條件下才成立,因而使得政府干預成為必要。但是,政府干預只是一種彌補市場缺陷的途徑,也僅僅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這種干預行為如果作用不當則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后果,經濟危機可能從經濟領域直接蔓延到政治領域,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過的。因此,如何在政府干預的視角下為經濟法的功能做出準確的定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從經濟法產生的背景看其功能

任何一部門法的產生都依從于它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其功能的發揮也總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的需要。經濟法產生于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當時在以亞當·斯密為首的自由放任的古典經濟學理論的長期統治下,歐美大陸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一次大范圍的經濟危機,市場的“無形之手”似乎在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失去了功用,放任市場無序發展可能使社會公平與效率得不到保障,經濟學界因此也開始思考問題的癥結。

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各國都有意識地制定了一些具有經濟法性質的法規,以美國1890年《謝爾曼法》為代表的帶有國家強制性的公法規范開始出現,這體現出政府在對待社會經濟發展的態度上開始發生轉變。原來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需要,即傳統的完全市場機制的社會功用開始顯現不足。后來,以凱恩斯為代表的供給經濟學派證明了這種不足的存在并承認了國家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這種背景下,經濟法作為一門國家干預經濟之法才被資本主義各國所廣泛接受。應該說,經濟法是在社會經濟機制產生缺陷的情況下催生出來的,它的出現是為了彌補傳統法律規范體系社會功能的不足,即在整個社會體系中,缺乏一種制度性的功能支撐以使社會經濟整體順暢有效地運行。因此,我國學界在移植西方經濟法學理論的時候,將經濟法的“干預”功能不假思索地移入了,而且逐步發揚光大,并以此指導中國的經濟立法。

2經濟法中的有限政府干預

查看全文

政府干預價格形成調控論文

【論文摘要】市場價格機制的缺陷使得政府的價格干預成為必要,但政府介入價格運行具有層次性和局限性。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我國應重點加強價格形成和價格調控兩個層面價格干預制度的修正與完善。

【論文關鍵詞】政府價格干預價格法法律制度

適應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型,我國價格體制已歷經30年風雨。1998年5月113《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以下簡稱《價格法》)的生效實施,是我國價格法制建設邁出的實質性步伐,標志著一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價格調控監督體制和價格法律法規體系的初步形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再是干預市場價格行為和調控價格總水平的唯一主體,新生的社會中間層主體正在滲入到國民經濟運行和市場價格機制之中。因此。必須重新審視政府在價格形成和運行中的角色與定位,探索確立政府與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一、政府在價格運行中的角色廈定

(一)政府介入價格運行的正當性

價格是維系市場主體問進行價值交換的最重要媒介,其表現形式是圍繞著商品價值的上下波動。“價格作為路標,指示出哪里最需要資源,此外,價格還激勵人們沿著這些路標前進。”Ⅲ市場主體通過價格表達出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愿望,于是價格提供了市場交易中的標準。當價格標準確定以后,各經濟主體通過價格體系將社會資源的價值和人們的選擇轉化為生產、交易等活動,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可見.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交易的中介平臺。發揮著傳遞信息、給資源使用者提供激勵使其接受信息的引導、給資源所有者提供激勵使其遵循這些信息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市場機制天然具有滯后性、自發性和盲目性等缺陷而誘發的宏觀經濟不穩定、微觀經濟低效益與社會分配不公平等市場失靈現象的客觀存在,使得人們開始考量市場機制作為社會資源唯一調控方式的合理性,政府介入市場、干預價格成為必要和必需。從此,“立法者不再滿足于從公平調停經濟參與人糾紛的角度考慮和處理經濟關系,而側重于從經濟的共同利益、經濟生產率。即從經濟方面的觀察角度調整經濟關系”。

查看全文

經濟法市場的政府干預需求論文

摘要:股市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始終有效的,當股市失靈時,政府干預是必要的。政府干預股市,就是要保持股市平衡運行,發揮其帶動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限制其對經濟增長的消極影響。經濟法作為政府干預之法,解決了法律手段和經濟政策的矛盾,既可以保證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預經濟活動,又能保障政府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采取靈活的經濟政策調節市場。

關鍵詞:政府干預經濟法市場經濟

一、引言

2007年3月,上市公司杭蕭鋼構宣稱簽署價值300多億元合同一事,以及這家公司股價異動情況引起證券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中國證監會責成上海證券交易所和相關證監局就這家公司的信息披露問題,以及是否存在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的行為進行調查。經調查,杭蕭鋼構在安哥拉住宅建設項目上對外信息披露違反了證券法規,信息披露不及時、不準確、不完整,同年5月證監會對杭蕭鋼構給予警告,處以40萬元罰款;對公司董事長、總裁給予警告,處以20萬元罰款。2008年2月,3名涉身內幕交易責任人員遭到了刑事懲罰,法院判處的罰金高達8074萬

二、股市為什么需要政府干預?

市場經濟體制是迄今為止我們知道的,也是為實踐證明的最有效率的經濟制度之一。但是市場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瞬息萬變的全部問題。正是由于現實經濟中的市場機制出現了令人失望的結果,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才有了國家干預的必要。

查看全文

地方政府干預對金融的影響透析

摘要:本文通過總結呂梁市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宏觀調控等政府職能,促進金融機構服務地方經濟主要做法,分析了當前地方政府干預金融發展的“逆市場化”發展趨及其原因,提出利用政府干預促進金融市場化建設,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政府干預;市場失靈;金融

一、呂梁市地方政府干預金融發展的主要方式

1.提供公共信息服務,搭建銀企和諧發展平臺

(1)制定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信貸政策指導意見。了涉及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主導產業結構升級、下崗職工再就業、“兩區開發”、雙百雙千、生源地助學貸款和新農村建設等信貸政策指導文件16個,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優化信貸結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建立政、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政府領導,人民銀行牽頭,經濟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參與的政、銀聯席聯席會議,通過互相交流經濟金融政策信息,分析經濟金融運行形勢,協商解決經濟金融運行突出問題。

查看全文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預理論評析

一、市場失靈理論

斯蒂格利茨與西方其他經濟學家一樣,認為政府干預的主要作用是彌補市場失靈。因此,對市場失靈的研究就成為政府干預理論的一部分。傳統的市場失靈理論,在承認市場競爭可以在某些條件下達到帕累托最優的同時,認為市場機制不能解決外部性、壟斷、收入分配和公共品提供等問題,因此,政府干預的范圍應限制在上述“老四條”范圍之內。斯蒂格利茨對這種觀點提出了挑戰。他的獨特之處在于,不僅從各種表面現象論證市場失靈,而且還觸及到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這就使他的理論有比較扎實的基礎。

福利經濟學是西方微觀經濟學的核心部分,正是福利經濟學最終完成了對市場機制會導致帕累托最優的論證。這一論證建立在福利經濟學兩個基本定理的基礎上。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指出,每一個完全競爭的經濟都能夠帶來帕累托效率;第二定理指出,每一種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若這兩個定理成立,則政府干預的范圍將被局限在上述狹隘的范圍之內,市場將把大部分事情做好。可見,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為限制政府干預提供了最有力的論據。而斯蒂格利茨則認為,這些定理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假定之上,因此定理本身也是錯誤的。

首先,福利經濟學假定,市場經濟中的買者和賣者通過觀察價格即可掌握所有有關商品交易的信息,即人們是具有完全信息的。而斯蒂格利茨認為,有關商品交易的事件空間遠大于價格空間,市場中不僅存在影響廠商產出的一般事件,而且存在許多無法預料的偶發事件,如總經理生病、機器突然損壞等。這些成百上千的變量會影響廠商的利潤率,但這并不能很快從價格上表現出來。此外,有關效用函數的假設也非常重要。蓋爾和斯蒂格利茨(1985)證明,只有在一個極為嚴格的假定之下,即必須存在“恒定的絕對風險規避效用函數”,價格才可以傳遞所有信息。一旦偏離此假定,價格就不能充分傳遞信息。可見,完全信息的假設不能成立。

其次,福利經濟學假定存在一套完備的市場。而事實上,構建市場是需要費用的。如果無數的商品、偶然事件和不確定性都存在市場的話,那么光是為了組織這些市場就要耗費大量資源。特別是那些不確定性較強的市場,如風險市場和期貨市場,由于不確定性造成的巨大組織成本,使得建立這兩種完全競爭市場是極不經濟的。此外,信息不對稱也限制了市場的完備性。因為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為規避風險,防止被欺詐,不愿同具備信息優勢的一方進行交易,這就大大限制了市場的范圍。所以,完備的市場這一假定也不成立。

最后,福利經濟學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即每個廠商都是價格接受者。實際上,市場競爭更類似于壟斷競爭。由于信息不完全,當一個廠商提高價格時,該廠商的所有顧客并不馬上尋找另一家產品同質而價格更低的廠商,因為搜尋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同理,一個廠商降價也不會把其他廠商的顧客都吸引過來。這就使廠商可以制訂價格而不是接受價格。此外,固定成本也會造成不完全競爭。斯蒂格利茨(1993)證明,即使只存在少量的固定成本,也會使市場供給者大量減少,從而使市場競爭變成不完全競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