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原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7:57: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真實原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真實原則研究論文
一、電視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要體現電視新聞真實原則,首要的就是內容的真實。新聞內容的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新聞的真實性具體要求做到:報道中的新聞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過程)必須真實準確;新聞背景的介紹,包括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必須真實;情節描寫、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思想變化的介紹必須真實,不能渲染夸張,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實;不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面,不僅要做到所報道的單個事情的真實、準確,尤其要注意和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性,做到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的統一,杜絕片面化和絕對化的報道;新聞解釋要合乎客觀事實本身的邏輯。
在中外新聞史上,新聞失實現象不乏其例。近年來,隨著各地新興報道雜志的紛紛創刊,傳統媒體的爭相擴版,乃至“第四媒體”網絡新聞傳播容量上的巨大擴充,使稿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類虛假新聞的出籠也有了可乘之機。人民日報所辦的網站《人民網》和上海的《新聞記者》雜志等,每年都要在年初評出上一年的“十大假新聞”,搜集了全國各媒體出現的虛假新聞。仔細分析,這些失實的新聞主要有三種類型:非故意失實,主要屬于業務性,由于編輯、記者、通訊員等工作作風不踏實,造成失實;編造性失實,基本是通篇捏造,純屬子屬烏有;片面性失實,新聞報道的事實并不是假的,但是只報道了客觀事實的一面,而隱去了另一面。雖然從這些年涌現的假新聞中來看,90%集中于平面媒體(報紙、雜志),很少有電視新聞,但這并不能證明,電視屏幕上沒有出現過假新聞,我們更不能掉以輕心,放棄或松懈對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的堅守。
如何防止假新聞的出現?從新聞史上大部分情況及當前的電視新聞的實踐來看,搞好新聞及防止假新聞的主要保證還是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聞素質高的新聞工作隊伍。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質及其新聞專業主義的教育乃是杜絕假新聞的關鍵。在全球媒體的道德準則中一般都會有這樣的規定:真誠、真實、準確、客觀;并認為對讀者、觀眾篤誠守信是一切名符其實的新聞工作的基礎,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和新聞從業者追求的最終目標;新聞工作者必須公平待人;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公眾利益負責,必須尊重禮儀,具有高雅情趣等。這些原則有些是從新聞理論派生出來的,有些是隨著新聞工具的不斷發展變化而進化的,而有些則來自整個社會的一般道德觀念。但這只是條文,要印到從業者的腦海中還需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同時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之一。在我們社會已有的新聞規則和新聞道德準則中,對假新聞及有悖于新聞準則的行為都已有明確的規定,可以說我們對付假新聞的規定不是不多,而是不夠深入人心。新聞從業者中除了一部分人是對新聞準則缺少了解之外,大部份人是因為缺少職業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可使新聞工作者不致被社會壓力和個人私利弄得東倒西歪,站不穩腳跟,也可使他們免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而且只有這樣才會使自由不致變成放肆,才會使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所以說我們要對新聞從業人士進行新聞專業主義教育的時候,就意味著不僅是對其進行業務素質的教育、業務技能的培養,還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的教育,并最終在專業主義的潛移默化中使其自覺的把新聞道德準則付諸實踐。
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新聞立法的問題可能還要等各方面的條件更加成熟的時候才可以考慮了。事實上,如果新聞工作一旦喪失道德價值,新聞一旦變成不真實的信息,它即刻便變成一種對社會無用的東西,就會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但新聞評論體系的建立、各種新聞批評自由的出現、讀者意見調查制度的建立,以及新聞道德核心原則(即以充分而真實的新聞報道來為大眾服務)的魅力加上更具新聞專業主義的新聞教育,都使得我們有信心看到一切都會好起來,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新聞工作今后會繼續得到改進,人們依然可以依靠新聞報道來獲得關于不斷變化的周圍世界的真實情況。
二、電視新聞圖像的真實性
電視新聞真實原則體現
一、電視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要體現電視新聞真實原則,首要的就是內容的真實。新聞內容的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新聞的真實性具體要求做到:報道中的新聞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過程)必須真實準確;新聞背景的介紹,包括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必須真實;情節描寫、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思想變化的介紹必須真實,不能渲染夸張,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實;不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面,不僅要做到所報道的單個事情的真實、準確,尤其要注意和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性,做到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的統一,杜絕片面化和絕對化的報道;新聞解釋要合乎客觀事實本身的邏輯。
在中外新聞史上,新聞失實現象不乏其例。近年來,隨著各地新興報道雜志的紛紛創刊,傳統媒體的爭相擴版,乃至“第四媒體”網絡新聞傳播容量上的巨大擴充,使稿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類虛假新聞的出籠也有了可乘之機。人民日報所辦的網站《人民網》和上海的《新聞記者》雜志等,每年都要在年初評出上一年的“十大假新聞”,搜集了全國各媒體出現的虛假新聞。仔細分析,這些失實的新聞主要有三種類型:非故意失實,主要屬于業務性,由于編輯、記者、通訊員等工作作風不踏實,造成失實;編造性失實,基本是通篇捏造,純屬子屬烏有;片面性失實,新聞報道的事實并不是假的,但是只報道了客觀事實的一面,而隱去了另一面。雖然從這些年涌現的假新聞中來看,90%集中于平面媒體(報紙、雜志),很少有電視新聞,但這并不能證明,電視屏幕上沒有出現過假新聞,我們更不能掉以輕心,放棄或松懈對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的堅守。
如何防止假新聞的出現?從新聞史上大部分情況及當前的電視新聞的實踐來看,搞好新聞及防止假新聞的主要保證還是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聞素質高的新聞工作隊伍。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質及其新聞專業主義的教育乃是杜絕假新聞的關鍵。在全球媒體的道德準則中一般都會有這樣的規定:真誠、真實、準確、客觀;并認為對讀者、觀眾篤誠守信是一切名符其實的新聞工作的基礎,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和新聞從業者追求的最終目標;新聞工作者必須公平待人;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公眾利益負責,必須尊重禮儀,具有高雅情趣等。這些原則有些是從新聞理論派生出來的,有些是隨著新聞工具的不斷發展變化而進化的,而有些則來自整個社會的一般道德觀念。但這只是條文,要印到從業者的腦海中還需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同時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之一。在我們社會已有的新聞規則和新聞道德準則中,對假新聞及有悖于新聞準則的行為都已有明確的規定,可以說我們對付假新聞的規定不是不多,而是不夠深入人心。新聞從業者中除了一部分人是對新聞準則缺少了解之外,大部份人是因為缺少職業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可使新聞工作者不致被社會壓力和個人私利弄得東倒西歪,站不穩腳跟,也可使他們免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而且只有這樣才會使自由不致變成放肆,才會使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所以說我們要對新聞從業人士進行新聞專業主義教育的時候,就意味著不僅是對其進行業務素質的教育、業務技能的培養,還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的教育,并最終在專業主義的潛移默化中使其自覺的把新聞道德準則付諸實踐。
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新聞立法的問題可能還要等各方面的條件更加成熟的時候才可以考慮了。事實上,如果新聞工作一旦喪失道德價值,新聞一旦變成不真實的信息,它即刻便變成一種對社會無用的東西,就會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但新聞評論體系的建立、各種新聞批評自由的出現、讀者意見調查制度的建立,以及新聞道德核心原則(即以充分而真實的新聞報道來為大眾服務)的魅力加上更具新聞專業主義的新聞教育,都使得我們有信心看到一切都會好起來,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新聞工作今后會繼續得到改進,人們依然可以依靠新聞報道來獲得關于不斷變化的周圍世界的真實情況。
二、電視新聞圖像的真實性
電視新聞真實性體現原則分析論文
【摘要】真實是新聞的基礎,是新聞的靈魂。電視新聞應該如何表現真實是電視新聞工作者肩負的重要職責,本文從電視內容的真實、電視新聞圖像的真實和電視新聞音響的真實等三個方面對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表現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電視新聞;真實性;表現
一、電視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要體現電視新聞真實原則,首要的就是內容的真實。新聞內容的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新聞的真實性具體要求做到:報道中的新聞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過程)必須真實準確;新聞背景的介紹,包括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必須真實;情節描寫、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思想變化的介紹必須真實,不能渲染夸張,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實;不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面,不僅要做到所報道的單個事情的真實、準確,尤其要注意和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性,做到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的統一,杜絕片面化和絕對化的報道;新聞解釋要合乎客觀事實本身的邏輯。
在中外新聞史上,新聞失實現象不乏其例。近年來,隨著各地新興報道雜志的紛紛創刊,傳統媒體的爭相擴版,乃至“第四媒體”網絡新聞傳播容量上的巨大擴充,使稿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類虛假新聞的出籠也有了可乘之機。人民日報所辦的網站《人民網》和上海的《新聞記者》雜志等,每年都要在年初評出上一年的“十大假新聞”,搜集了全國各媒體出現的虛假新聞。仔細分析,這些失實的新聞主要有三種類型:非故意失實,主要屬于業務性,由于編輯、記者、通訊員等工作作風不踏實,造成失實;編造性失實,基本是通篇捏造,純屬子屬烏有;片面性失實,新聞報道的事實并不是假的,但是只報道了客觀事實的一面,而隱去了另一面。雖然從這些年涌現的假新聞中來看,90%集中于平面媒體(報紙、雜志),很少有電視新聞,但這并不能證明,電視屏幕上沒有出現過假新聞,我們更不能掉以輕心,放棄或松懈對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的堅守。
如何防止假新聞的出現?從新聞史上大部分情況及當前的電視新聞的實踐來看,搞好新聞及防止假新聞的主要保證還是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聞素質高的新聞工作隊伍。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質及其新聞專業主義的教育乃是杜絕假新聞的關鍵。在全球媒體的道德準則中一般都會有這樣的規定:真誠、真實、準確、客觀;并認為對讀者、觀眾篤誠守信是一切名符其實的新聞工作的基礎,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和新聞從業者追求的最終目標;新聞工作者必須公平待人;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公眾利益負責,必須尊重禮儀,具有高雅情趣等。這些原則有些是從新聞理論派生出來的,有些是隨著新聞工具的不斷發展變化而進化的,而有些則來自整個社會的一般道德觀念。但這只是條文,要印到從業者的腦海中還需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同時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之一。在我們社會已有的新聞規則和新聞道德準則中,對假新聞及有悖于新聞準則的行為都已有明確的規定,可以說我們對付假新聞的規定不是不多,而是不夠深入人心。新聞從業者中除了一部分人是對新聞準則缺少了解之外,大部份人是因為缺少職業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可使新聞工作者不致被社會壓力和個人私利弄得東倒西歪,站不穩腳跟,也可使他們免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而且只有這樣才會使自由不致變成放肆,才會使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所以說我們要對新聞從業人士進行新聞專業主義教育的時候,就意味著不僅是對其進行業務素質的教育、業務技能的培養,還要對其進行新聞職業道德的教育,并最終在專業主義的潛移默化中使其自覺的把新聞道德準則付諸實踐。
會計畢業論文:論重要性原則與會計報表真實性審計
[摘要]會計報表真實性審計,就是要查明會計報表中是否有重要的錯報或漏報。重要性原則在會計報表公允真實性審計中,是通過確定和運用重要性標準,即性質標準和金額標準來實現的。制定審計計劃和評價實質性測試結果,是重要性原則在會計報表公允真實性審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重要性原則會計報表真實性審計
一、重要性原則的意義和內容
重要性原則是會計和審計工作中的一項共同原則,其含義是指會計報表中會計信息被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如果某項會計信息被錯報或漏報后,會使會計報表使用者修改其相關經濟決策,則該會計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就是重要的;反之,如果某項會計信息被錯報或漏報后,不會對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產生明顯影響,則該會計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就是不重要的。
會計報表的真實性是指會計報表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流轉情況反映的逼真程度。由于現代經濟活動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會計必須運用合理的假設、判斷和估計才能進行有效的核算,因此,現代會計報表不可能是絕對真實,而只能是公允真實。所謂會計報表的公允真實性,是指會計報表中可以存在所有會計報表使用者都能允許的,不影響他們決策的錯報或漏報,即允許存在不重要的錯報或漏報,但不允許存在重要的錯報或漏報。會計報表公允真實性審計,就是要查明會計報表中是否有重要的錯報或漏報。因此,會計報表審計必須運用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在會計報表公允真實性審計中的運用,是通過審計人員確定和運用重要性標準來實現的。重要性標準是衡量一項會計信息的錯報或漏報是否重要的尺度,需要從性質和金額兩方面來衡量。因此,重要性標準有性質標準和金額標準兩種。
誹謗性語言及抗辯原則
誹謗性言論是指以口頭、書面、印刷或者電子媒介等形式通過捏造事實損毀他人的名譽,以降低社會對其的評價或者阻止第三人與其交往或交易的言論。它具有誹謗性、虛假性、發表性、確定性等特征。一般而言,發表誹謗性言論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但發言者可根據抗辯原則來主張免除或者減輕自己的法律責任。
一、誹謗性言論:內涵·特征
“誹謗”是一個不確定性概念,至今人們對之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在英國,誹謗是指能造成如下影響的文字或其他永久形式:
(1)使其受到仇恨、譏笑或藐視;
(2)使其受到孤立或冷遇;
(3)使社會上一般頭腦正常的人對其評價降低;
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淺析
[摘要]《企業會計準則》中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原則在會計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好地理解這些原則,有助于指導會計實踐工作。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我國2006版的《企業會計準則》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借鑒國外會計慣例。同時總結了我國會計工作實踐,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作了全面的,系統的原則規定。這些規定是:真實可靠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懂慎原則、重要性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等。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原則,用以指導我們會計實踐工作。為此,筆者對會計信息的結構和其在會計工作的作用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一、會計信用質量特征的二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
1.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共有八個特征指標,可根據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將其分為兩個層次:基本特征和其他特征。
(1)基本特征
企業會計質量淺析論文
《企業會計準則》中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原則在會計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好地理解這些原則,有助于指導會計實踐工作。[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我國2006版的《企業會計準則》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借鑒國外會計慣例。同時總結了我國會計工作實踐,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作了全面的,系統的原則規定。這些規定是:真實可靠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懂慎原則、重要性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等。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原則,用以指導我們會計實踐工作。為此,筆者對會計信息的結構和其在會計工作的作用作一個簡要的分析。一、會計信用質量特征的二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1.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共有八個特征指標,可根據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將其分為兩個層次:基本特征和其他特征。(1)基本特征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真實可靠性、相關性、及時性和可比性。之所以稱其為基本特征,是因為它們反映了會計信息的實質。會計信息必須擁有這些特征才可能有用。①真實可靠性。它要求會計確認和計量的事項與所反映的經濟內容保持一致,同時要求會計數據在加過程中沒有差錯。并且具有可驗性。真實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如果會計信息失真,將會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這樣會計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②相關性。它要求會計信息反映的內容(如企業財務狀況,經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與其使用者的經營決策相關聯。相關系數越大,其價值也越大。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必須具有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預測價值是指會計信息能為其使用者預測未來年度的決策提供依據。反饋價值是指通過反映上期的經營狀況影響將要作出的決策。③及時性。它要求會計信息必須及時呈報給會計信息使用者。具體來說,在會計核算中,對當期發生的會計事項應當在當期內及時地進行會計處理,不能拖延;會計報表也應在會計期間結束后及時編制和呈報。其實及時性是相關性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會計作為一種信息同其他信息一樣具有時效性。要是會計信息不及時,就是再好的信息也失去了影響決策的能力,便與決策無關了。④可比性。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是要求會計信息不僅在同一空間的不同時間里會計采用的核算方法相對一致,使其具有縱向可比的價值,而且在不同空間的同一時間里采用的會計方法也是相對統一,使其具有橫向比較的價值。其實可比性是相關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需要說明一下,一些文獻將可比性列為會計信息的次要特征,本文認為如果沒有可比性,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將其列為基本特征。(2)其他特征它包括明晰性謹慎性和實質重于形等。之所以將其列為第二層的特征以為它們是會計信息應具有的特征但不如真實可靠性和相關性重要而已,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除了具有上述兩大類特征外,還應做到會計信息反映的內容容易被使用者理解;對于一些不確定會計事項,要以謹慎的態度予以反映,避免信息使用者產生過于樂觀的態度;對以重要事項要加以重點說明,以引起信息使用者的重視。2.基本特征與其他特征之間的關系基本特征與其他特征都統一在會計信息有用性的旗幟下,它們之間是一種主次的關系。基本特征從主要方面描述了會計信息的基本要求,其他特征從次要方面描述了會計信息的其他要求。基本特征是事物存在的只要方面,占統治地位;其他特征是事物存在的次要方面,起到輔助的作用。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為會計信息有用性服務。二、會計信息特征的兩個基本特征及其關系1.現有企業會計準則中八個信息特征指標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會計的信息特征的,這兩個方面就是:真實可靠性和相關性。(1)真實可靠性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會計信息不真實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會計準則》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則,這些原則包括真實可靠性原則、明晰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這些原則以不同的層次從不同的角度對會計信息的真實程度進行規定,以確保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的使用。(2)相關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回答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的問題。《會計準則》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則,包括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這些原則以不同的層次從不同的角度要求會計信息滿足使用者的決策需要。2.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和相關性是統一辯證的關系(1)二者統一于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盡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相關性從不同的角度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要求但它們都統一于會計信息有用性之下,缺一不可。兩者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共同構成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堅實基礎。如果會計信息失去真實性,即使信息再相關也只能給使用者造成錯誤的決策并帶來損失;如果會計信息與使用者需要不相關,其信息再真實也是沒有用的。可見,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是聯系在一起的。它們的關系如下圖所示:(2)二者的矛盾性從上表我們知道,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統一在會計信息有用性下,但這是它們的一個方面。然而另一方面,它們之間又存在矛盾,有時候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此消彼長的聯動關系。在實際生活中,當想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時,可能會損傷信息的相關性,例如,企業的應收賬要等到真正收到了款才報告,這時信息的真實性加強了,可相關性卻削弱了;反過來說,當想提高信息的相關性時,可能會失去可靠性為代價,如披露不確定事項時,這無疑增加相關性,但信息不一定真實可靠。三、會計信息特征要求在會計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1.可以說整個會計活動要回答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誰需要會計信息,二是會計活動能提供何種會計信息,三是以何種方式提供會計信息。誰需要會計信息其實就是會計目標,即為投資者,債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方面的會計信息;會計活動能提供何種會計信息就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即為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與其經營決策相關的財務信息;如何提供會計信息就是會計核算方法,它包括會計確認方法、會計計量方法、會計記錄方法和會計報告方法等。2.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處于會計活動中的核心地位(1)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是會計目標得以實現的保證實際工作中只有按照質量要求,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才能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地進行經濟決策,實現會計目標。(2)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統領整個會計核算工作要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實現會計目標,會計在信息處理過程中必須認真做好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和會計披露等方面的工作。①會計確認就是對會計初始信息的定性,即按會計信息發生的時間認定它們屬于那類會計項目。這里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階段。前者是指對經濟數據是否進入會計處理系統的識別;后者是指會計數據從憑證、賬簿到報表的整個過程中還需要一步行識別。②會計計量就是以統一的計量單位、按規定的計量模式和計量的時間坐標給各類經濟業務以特定的數值。③會計記錄和會計披露就是經濟數據進入會計系統后,經過憑證、賬簿對其進行處理,然后以報表的方式將信息傳遞給其使用者。上述任何一項工作出現差錯都會降低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也就制約著會計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會計信息的質量是會計的生命所在,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是會計工作奮斗的目標,它處于會計工作的核心地位。參考文獻:[1]杜萌: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分析.今日科苑,2008(2)[2]羅霞: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分析.西部財會,2008(2)
論法律中的真實———以民事訴訟為例
內容提要:本文以民事訴訟為例分析了發現真實的各種理論,認為客觀真實是一種浪漫主義的真實,具有理想價值;法律真實是一種現實主義的真實,符合民事訴訟的實際情形;值得當事人信賴的真實則凸現了當事人程序主體的地位,有利于提升訴訟制度的民主性。民事訴訟中發現真實的程度的高低與如何安排調查收集證據的制度密切相關,以當事人調查收集為主,法官給予必要的協助是一種最優的發現真實的模式。
關鍵詞:民事訴訟,客觀真實,法律真實,信賴真實
自人類發明了訴訟制度以后,發現真實便是訴訟制度的恒久話題,“‘發現真實’作為民事審判或訴訟努力實現的價值之一,可以說具有超越法體系或法文化的普遍意義”。①然而,盡管各國的民事訴訟理論都承認發現真實對法院作出正確的裁判具有重要意義,都認為發現真實是民事證據制度的根本目的或主要目的,但對于民事訴訟所欲達到的真實究竟應當是一種什么樣的真實,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大陸法系國家,對民事訴訟中的真實存在著形式真實與實體真實兩種對立的學說。形式真實說認為,民事訴訟原則上實行辯論主義,而辯論主義有三項內容:其一是作為裁判依據的事實須由當事人在訴訟中提出,當事人未主張的事實,法院不得將其作為裁判的基礎;其二是當事人之間無爭執的事實(指訴訟上自認的事實),法院不必進行調查,而應當將其作為裁判的依據;其三是對當事人之間有爭議的事實,雖然可以通過證據來查明,但該證據須是當事人提出的證據,法院原則上不得自行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②在事實和證據均由當事人支配的辯論主義下,法院所能發現的真實,充其量只是形式真實,實體真實的發現只是偶然性結果。實體真實說則認為,將訴訟中的真實定位于形式真實,是與民事訴訟的本質相違背的。國家禁止私力救濟后,就負擔起通過審判保護合法民事權益的職責,而法院只有查明訴訟前實際發生的案件事實,才能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夠保護真正的權利人。查明案件的客觀真實雖然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但放棄這一理想,就會動搖民眾對司法的信賴,喪失法院的威信,甚至導致整個裁判制度的自我崩潰。發現真實是訴訟制度的基本理念,“人民對法院寄于的最大希望就是準確地對事實作出認定,這一點是誰也不能否定的。”③
英美法系的學者雖然也認為發現真實應當是法院審判的中心任務,但他們認為訴訟不是發現真實情況的科學調查研究,訴訟中發現真實受到諸多不利條件的限制,如事實審理者必須依賴不完整的信息淵源,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存在著主觀性,事實審理者可能無意識或有意識地曲解事實,法律構成的世界不同于生活世界,④因此,要求法院在訴訟中完全查明事實是非常困難,也是不切實際的。我國民事訴訟理論界對真實問題也存在著種種不同認識,有的認為法院裁判中認定的事實應當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完全一致,以達到客觀的真實;也有的認為客觀真實雖然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但用它來要求實際的訴訟則是不現實的,在實際訴訟中,應當以達到法律所要求的真實或相對的真實作為滿足;還有的認為,將實體真實和形式真實作為民事訴訟欲達到的真實均不妥當,民事訴訟所追求的真實應當是值得當事人信賴的真實。⑤
一、客觀真實說
增值稅成本調研
對善意取得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所得稅管理是目前稅收征管實踐中的一大難點,在企業未能換來合法增值稅發票的情況下,其增值稅進項稅金自然是不予抵扣,但其購貨成本能否在所得稅前列支,常成為企業和稅務機關爭論的焦點,稅務機關現行不準予其在稅前列支的做法很難得到企業的理解且法律依據不夠充分。在當前新實施的所得稅法就稅前扣除而言比舊法在整體上放寬了限制的情形下,有必要就此問題進行新的研究,筆者在此就由新所得稅扣除原則談起,對善意取得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能否在所得稅前列支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以利于在稅收法規和征管實踐上徹底解決這一難題。
一、善意取得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稅收管理現狀
(一)善意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含義
納稅人善意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是指購貨方與銷售方存在真實的交易,且購貨方不知道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是以非法手段獲得的。所謂“善意”,是指購貨方在主觀上不具有偷稅或者騙取出口退稅的故意,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即主觀上是非故意的。具體來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購貨方自始至終不知道銷售方提供的專用發票是以非法手段獲得的,即對銷售方的專用發票違法行為毫不知情;二是購貨方取得專用發票是為了實現良好、合法的目的,即依法抵扣進項稅款或者獲得出口退稅。
(二)善意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增值稅管理現狀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納稅人善意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187號)對納稅人善意取得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增值稅處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對于購貨方與銷售方存在真實的交易,銷售方使用的是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專用發票,專用發票注明的銷售方名稱、印章、貨物數量、金額及稅額等全部內容與實際相符,且沒有證據表明購貨方知道銷售方提供的專用發票是以非法手段獲得的,對購貨方不以偷稅或者騙取出口退稅論處。但應按有關規定不予抵扣進項稅款或者不予出口退稅;購貨方已經抵扣的進項稅款或者取得的出口退稅,應依法追繳。購貨方能夠重新從銷售方取得防偽稅控系統開出的合法、有效專用發票的,或者取得手工開出的合法、有效專用發票且取得了銷售方所在地稅務機關或者正在依法對銷售方虛開專用發票行為進行查處證明的,購貨方所在地稅務機關應依法準予抵扣進項稅款或者出口退稅。
會計報表真實性審計論文
[摘要]會計報表真實性審計,就是要查明會計報表中是否有重要的錯報或漏報。重要性原則在會計報表公允真實性審計中,是通過確定和運用重要性標準,即性質標準和金額標準來實現的。制定審計計劃和評價實質性測試結果,是重要性原則在會計報表公允真實性審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重要性原則會計報表真實性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56(2000)01-0076-03
[作者簡介]1.余春宏(1959-),男,安徽定遠人,山西財經大學審計系教授。1.吳秋生(1962-),男,江蘇東臺人,山西財經大學審計系副教授。[收稿日期]1999-12-08
一、重要性原則的意義和內容
重要性原則是會計和審計工作中的一項共同原則,其含義是指會計報表中會計信息被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如果某項會計信息被錯報或漏報后,會使會計報表使用者修改其相關經濟決策,則該會計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就是重要的;反之,如果某項會計信息被錯報或漏報后,不會對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產生明顯影響,則該會計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就是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