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23:46: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職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職教師

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探討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與作用越來越大,中職教師需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并將其充分融入整個教學過程。無論是從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是從學生個人發展角度來看,提升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都應是我們重點關注的話題。

一、提升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意義

2016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能力,將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對教師的考核評比體系。這為中職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職教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教師將是先進理念的倡導者、網絡技術的引導者、優質資源的遴選者和網絡學習方法的構建者。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提升自身教學信息化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制約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因素

筆者認為,影響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目前,盡管中職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相較于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教育相關部門對中職學校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略顯滯后。政策缺乏落實,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提升的方向把握不準;經費不足,學校信息化資源和設備就相對落后,無法順利完成高水平信息化校園建設任務。(二)教師培訓不到位。有關數據表明,目前中職學校有超過半數的教師是從非師范院校畢業或從企業招聘而來。這類教師雖然在專業領域有著較強的能力,但他們多數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信息化教學培訓,有的甚至一點基礎都沒有。盡管近年來有關信息化教學的培訓活動日漸增多,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的培訓定位不準,教學規劃不合理,缺乏針對性,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幫助不大;有的培訓活動模式單一,大多采取講座的方式,培訓效果不理想;加之培訓制度不完善,高水平培訓活動較少,參訓教師人員數量有限等,使得教師信息化水平提升較慢。(三)教師個人因素對信息化教學水平的影響。一是思想認識上的不足。調查顯示,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理解較為膚淺,甚至有些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多使用PPT而少用板書。二是教學活動缺乏創新。一些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多使用相關軟件,殊不知其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軟件的使用,而是如何通過軟件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中職生的綜合素養。三是忽視信息化教學在學生評價中的積極作用。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應該是多角度呈現,目前信息化軟件在學生評價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但是教師對此重視程度普遍不夠。

三、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查看全文

中職教師繼續教育論文

一、中職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一)教師繼續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更新

中職教師往往在需要評職稱時會集中參加繼續教育,平時對自我素質提升的自由學習、自主學習欠缺,繼續教育隨意性大,教職工缺乏把繼續教育當成一項重要工作任務納入自己的職業規劃之中。許多中職院校的管理者與人力資源部門也缺乏對教師繼續教育的統籌管理和開發,對教師隊伍的專業化開發、針對性培養的規劃不足。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依托網絡技術,繼續教育的培訓模式可以更豐富、更靈活。

(二)繼續教育內容針對性需加強

現在中職院校校內培訓和組織參加的校外培訓中,教師的理論知識培訓比重過多,針對中職教師特點的專業技能操作培訓和解決生產一線難點問題的實操能力的培訓項目流于形式,適應新興產業需求的專業課程的培訓,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有待創新。

(三)繼續教育機制需完善

查看全文

中職教師繼續教育理論研究

一、終身教育是理論根本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將終身教育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今后若干年內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終身教育的理論進入了蓬勃的發展期,主要標志是世界各國對終身教育和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并相應的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表現出來,成為各國開展終身教育的最高準則和依據。法國國民議會在1971年制定并通過了一部比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終身職業教育法》,而且還在1984年通過了新的《職業繼續教育法》對一些問題作了補充規定。教師繼續教育是以終身教育為指導產生并發展起來的,20世紀90年代前,我國中職教師的繼續教育處于在職培訓時期,主要進行學歷提升培訓和技能提高的補償教育,使其能勝任基本的教學工作。90年后期,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把教師態度、知識、技術和能力方面的專業發展內涵有機地結合起來,實施知識、技能、情感一體化教育,中職教師的繼續教育重心開始向質量提高階段轉移。目前中職校的繼續教育是在終身教育理念指導下開展的,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職校辦學水平。

二、職業規劃是發展舉措

職業規劃也叫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由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構成。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并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人中國,它是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教師的職業素質、能力、成就等隨著趕時間而發生變化的過程。教師職業發展階段研究的先驅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師關注問卷》中提出了四個階段:任教前關注、早期生存關注、教學情境關注、關注學生,使人們認識到教師是由關注自身、關注教學任務,最后才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能及自身對學生的影響這樣的發展階段。在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研究過程中,比較成熟的是費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動態模式,他把教師的職業生涯劃分為八個階段:職前教育階段、入職階段、能力形成階段、熱心和成長階段、職業受挫階段、穩定和停滯階段、職業低落階段、職業退出階段。教師職業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國際標準職業分類》第一次正式認可教師職業,將各級各類教師列入“專家、技術人員和有關工作者”這一大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6年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文件中,明確提出:“應當把教師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應經過嚴格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眾所周知,教師專業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主要包括:職前知識、技能的準備階段、在職實踐階段,而專業化發展的重點是在職的實踐階段。繼續教育的重點就是,提升中職教師在職時的知識、情感、技能,這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們只有認清教師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規律以及專業化教師隊伍的要求,才能針對性的開展繼續教育,做到科學合理的安排,對于剛入職的年輕教師,要實施“青藍工程”重在培養引領教師全面業務達標;對于中青年教師要加大扶持力度,實現質的飛躍,通過專家引領、校企合作培養“頂梁柱”;對于處于穩定性和停滯階段的中老年教師而言,要通過“傳幫帶”形式激發其積極層面。由此可見,認清到職業生涯理論中的普遍規律,對繼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個人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生利主義是師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義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能生產出有利之物,如農業生產出谷物、工業制造出各種器具等;二是指能生產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過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顧客互通有無、醫生為人們解除病痛。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生有利之物”與“生有利之事”,就是生產出有利于社會與人群的物質財富,培養出服務于社會與人群的技術本領。“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這是整個職業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認為建設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師資隊伍,是辦好職業教育的保證。在對“生利主義之師資”的論述中,他指出要成為職業教育的合格教師,第一,必須具備“生利之經驗”,也就是必須具備從事職業的實際本領或者專業實踐技能。第二,必須具備“生利之學識”,也就是必須具備職業教育的專業知識,沒有學識作為經驗指導,便會固步自封,不求進取。第三,必須實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專業各不相同,職業教師應該熟悉學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質,教、學共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職業教師的培養途徑和方法的論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種方法:(一)收錄普通學子教以生利的經驗、學術與教學;(二)收錄職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學術與教學;(三)延聘專門學問家與職業中有經驗者同室試教,使其互相砥礪補益,成長為職業教師。不同的職業學校,可以根據自己職業的特點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中職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一支生利的師資隊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經驗來源于企業的生產實踐,對于中職專業課教師而言,每年都有50個學時的企業實踐要求,這一規定較好的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意圖,達到了培養生利之師資的目的。因為專業老師進入企業,深入生產第一線,參與企業生產與研發,能帶動與加快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改革,便于教師在繼續教育中快速成長。其次,企業的技術專家也可以走進校園,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企業骨干還可以參加專業委員會的工作,參與研討、制訂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計劃。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設計出高質量的、實用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對于培養合格的中職畢業生是中職校所迫切所需的。最后,校企合作還可以解決職校教學設備不足的問題,通過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實現設備的資源共享,老師可以接觸到先進的教學設備,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技能操作水平。對于今天的中職教師的繼續教育來說,我們要在做好技能大賽、課堂教學大賽、創新大賽的同時,重點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對企業進行對口培養,讓更多的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中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專業教師的生利之經驗,圓滿完成社會實踐的要求,達到繼續教育的目的。

查看全文

中職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中職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普高熱的掀起,中職校的招生受到較大的影響,中職生生源質量每況愈下,整體素質令人擔憂。現今中職生或為家庭嬌子,往往自尊心、優越感極強,自控力卻比較弱,情緒波動快、幅度大;或者家境不好,自卑感極強;或者學習成績差,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自信。中職生的年齡一般在15—18歲之間,處于這個年齡的學生心智尚不夠健全、思想尚不夠成熟,不善辨美丑善惡,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力較弱,這就要求我們中職學校的老師在教給學生一技之長的同時,更要注意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竭盡所能將每個學生都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就必然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實、加強德育工作。

二、中職教師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缺乏耐心和愛心

中職生處于一個不成熟的年紀,容易沖動、管不住自己,很多學生自尊心強,但因為學習不好或者不守紀律,長期受到老師、同學的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給人難以接近的感覺,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他們比一般同學更需要得到老師“雪中送炭”式的愛。如果教師對待他們缺乏應有的耐心、愛心,他們就會從教師的言行態度中意識到教師的偏心和歧視,在心理上有意躲避教師,對教師的談話幫助聽不進接受不了。

(二)德育教育中批評有余、鼓勵不足

查看全文

剖析提升中職教師積極性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師;職業壓力;自我激勵

論文摘要: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對中職教師實行有效激勵。但教育系統內部單一的激勵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國中職教師激勵需從三個維度共同進行激勵:政府領導要從樹立人才新觀念,加大扶持力度與改善辦學體制方面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學校領導要針對中職教師職業壓力與特定需要實施有效激勵;教師也要不斷進行自我激勵。

從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大計。然而近年來,由于高校連年擴招,社會形成“普高熱”,使得中職學校從投入到生源質量連年下降,有相當一部分中職學校存在著“招生難、教學難、管理難、就業難”等問題,中職教師在日常教學與管理中也面臨著巨大壓力,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有效激勵。中職教師缺乏有效激勵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不僅影響了工作滿意度,還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與愛心,這樣如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將直接影響到中職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中職教師僅靠教育系統內部單一的途徑是難以實現有效激勵的。它不僅需要政府領導間接激勵,還需要學校領導直接激勵與教師自我激勵等三個方面結合進行綜合激勵。

一、政府領導的間接激勵—營造中職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教師激勵是指激發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勉勵教師向期望的方向努力。它是一種引導活動,是一種教育活動,也是一種管理活動。政府領導可通過樹立新的人才觀念、加大扶持力度與改善辦學體制,來鼓勵和引導中職學校與教師去追求中職學校所期望的價值目標。

(一)營造中職教育發展的觀念,滿足教師尊重的需要

查看全文

中職教師信息素養能力提升路徑4篇

第一篇:中職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摘要:基于社會信息化背景,從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運用的關系入手,分析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相互作用,并以教師素質發展為基礎,從注重知識獲得、堅持能力為導向、動態更新信息素養標準、相關政策引領等四個方面,給出了中職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策略,以提高我國中職教師的綜合職業素養。

關鍵詞:中職教師;信息素養;教育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逐步融合,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技術的應用轉變了原有的教學理念,豐富了教學模式,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中職教師處于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第一線,如何應對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浪潮,并在合理運用的同時減少其負面影響,成為了決定教育信息化發展效果的關鍵。從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得知,目前我國中職教師信息素養整體水平較低。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中職教育教學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需求,全方位提升中職教師信息素養,成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關鍵環節。

一、中職教師信息素養研究背景

我國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非常重視,先后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在這種背景下,中職學校教師正處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化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找及中職教師專業素養發展需求的分析,在發展中職教師信息素養的同時,應探究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關系,信息技術在教育發展中處于什么地位?信息技術能否推動教育教學的快速發展?中職教師能否適應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變革?

查看全文

中職教師教學素養的構建和實現

一、優效教學立足于高效課堂

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學校特有的活動,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其重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教會的結果就是學生要學會,甚至是會學。這種師生的雙邊活動所體現的高效益就是優效教學,也就是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驅動下,運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采取的各種教學策略及創設的各樣教學情景等,能對學生施以激勵、鞭策等有效影響,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并獲得進步和發展的課程教學行為的過程,它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及交互作用。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啊苯虒W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優效教學的思想基礎,這就界定了優效教學既要遵循教學規律,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規范有序地進行教學活動;同時更要表現出教師的個性風格,及教師教學的創造智慧。依據我國職業教育“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理念,中職學校實現優效教學的主陣地就是課堂,高效課堂是實現優效教學的根本出路,因此優效教學應立足于高效課堂。構建高效課堂,一方面是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因素,如開場的導入藝術,課堂提問的藝術,課堂語言的教學藝術,課堂調控的教學藝術,情景創設的教學藝術及收尾的藝術等;另一方面是開發課程內在的教育元素,如溝通課程與生活的聯系,揭示課程的本質思想,展示課程的美學內容,轉變課程的“學術形態”為“教育形態”等等。以此達到教師能運用優效教學的理念和掌握優效教學的技術轉變成有效的教,使學生在教師有效教的前提下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實現有效的學。

二、優效教學根基于教師的教學素養

教學素養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擁有的體驗和思維模式,是教師學科素養和專業素養的綜合體現。具體來說是指教師應有基本的事業心、責任心、本學科的專業知識、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的基本功和教學研究能力。其中本學科的專業知識主要指向教師的學科素養,是對所承擔學科的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積淀和應用;其他則指向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對所承擔的教育教學工作所應具有的教育教學技能及優良的師德。教師的學科素養和專業素養的綜合就是教學素養,并且這兩個方面中,學科素養是基礎,專業素養是關鍵,二者互為依存,彼此不能分割,同時又互相制約。換言之,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指的是既教書、又育人,具體體現在師德好、學問好、教技好的“三好”上,“三好”教師應以德頂天,以知識和技能立足。“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因此教學的過程就是藝術的創造過程,它是教師將教學的六要素:教師、學生、教材、目標、環境、方法有機地整合而創造的一個各要素互相協調,及師生雙邊活動的動態平衡的系統。在這個動態平衡系統中教師擔當了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能嫻熟地駕馭教材和教學設備,調動學生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通過適當的方法,將教材經過審美性的藝術加工或人性化的情感加溫之后,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發展、道德養成。只有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才能將教學的六要素有機地調控形成一個高度整合的動態平衡體,使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地結合,打造高效課堂,實現優效教學,因此優效教學根基于教師的教學素養。

三、構建教師教學素養,實現優效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難教、難管”的現狀,及透過他們的表面感受到其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信任、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理解、渴望得到溝通的情感心理,更呼喚著具有卓越教學素養的教師來喚醒他們還在沉睡的生命感和價值感,“以一種生命影響另一種生命”的盡職盡責和敢于擔當,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與正面的影響。因此中職教師教學素養的構建就成為職業學校必須要深刻研究的課題。

查看全文

談教師如何在中職教學中提高德育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流傳至今的文化和傳統數不勝數,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無數瑰寶中,“仁”與“義”成為我們的道德基礎。[1]在生活之中,道德使我們能夠履行對家庭、其他人、社會和國家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了解社會的法律和道德原則,以便能夠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2]。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道德教育的水平,體現了中等職業學校的整體德育水平,并且這是德育的重要場所,這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道德水平產生了重大影響[3]。然而,實際上許多中等職業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力度仍不夠,還需要通過一定措施來加強中職思想品德教育水平。

一、中職學校學生現狀

(一)學習方面。作為中考的“失敗者”,中職學生學習成績相對不理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停留在小學或者初中水平,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二)學生自我行為方面。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是學習中的“落后者”,同時,品德習慣、家庭教育也較為落后。在中職學校中,學生的行為出格,教師在加以管教的同時,家長卻幫著問題學生一起欺瞞老師,這讓德育工作很難進行。同時,中職學校的問題學生偏多,教師資源偏少,無法對問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德育教育。(三)心理障礙方面。中職學校的學生背負著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各種壓力,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目標。他們有很強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部分學生變得內向,產生離群現象。學生們常常會感到前途無望,有的迷失了方向,有的產生了逆反心理。

二、中職學校的主要德育問題

(一)中職學校德育壓力較大。很多中職學校由于問題學生太多,導致了校內德育壓力較大的現狀[4]。在中考時,中職學生往往是學校中的落后學生,但落后的并不僅僅是學習,還存在德育方面的落后,這就導致了中職學校內的學生德育問題多而雜。同時,學生大多是住校生,遠離了家庭教育,家長對自己的兒女也是不管不問,甩手將孩子扔給學校教育,這就導致了中職學校德育壓力較大這一問題。(二)教學內容不夠合理。很多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僅僅圍繞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來進行教學。許多教學內容不適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且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學生在德育方面面臨的問題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老舊的校本教材無法適應學生發展的速度,使得教學效果不佳。

三、提高德育實效的策略

查看全文

中職教師教學質量的自我控制綜述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師教學質量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自我控制

論文摘要:提高教學質量是中等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學校教師自我提高和完善,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本文就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我控制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教學質量是職業學校教學管理的常規要求,是保證中等職業學校長盛不衰的祛碼,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永恒主題。中等職業學校服務的對象是學生、企業、政府,所以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滿足學生個人需求的程度,即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水平等要滿足受教育者的求學和就業需求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二是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的程度,即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要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三是滿足政府需求的程度,即專業的設置與開發要滿足政府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與再就業的需求。教學質量本身具有多元性,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過程、資源管理等多個方面有關。對中職教師而言,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應把握住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自我控制兩個方面。

一、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

1.國家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90個工種實行就業準人制度,職業學校屬于90個技術工種的畢業生,必須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就業上崗。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已經由培養技術型人才轉變為培養技能型人才。

查看全文

參加市中職教師教學競賽心得感想

比賽是5月28號進行的,比賽的心情卻是從4月份知道自己要參賽就已經開始了。4月份,科組里面把這個兩年一次很寶貴的機會給予了我,最沒有資格的人——科組里面每一個老師站出來,他們的課都比我強多了,都是我要狠狠地學習的對象——可他們毫不猶豫地把這樣一個機會給了我。感謝!同時,有點沉甸甸的感覺壓上了心頭……

于是,開始了擔心與準備。自己是從來沒有上過職中的課的,沒有任何的感覺和經驗,這是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馬上找到了史巖山老師,跟他借職中的課本。史巖山老師是個好人啊,翻箱倒柜上蹦下跳地給我找來了厚厚的幾本書,這幾年的版本都有了,心情稍稍安定一些了,便開始翻看這些書籍——因為還不知道要上什么課,也不知道職中學生學過些什么,有點擔心自己上課時候舉的例子學生聽不懂——還是先看看心里有底些。此時,離比賽還是比較遙遠的,似乎不太擔心,但偶爾會夢見聽課……

5月份,一直沒有消息,以為不用比了,送了口氣之余略有遺憾,5月中,消息突然明確,如何比,幾時比,一一確定,于是再次開始準備和擔心!

還是首先找到史巖山老師,給他列了一個清單,跟他要資料,我記得足足有七八樣,有他平時備課資料和職中教學大綱等等,還拿了他的聽課本,想著一定要多了解上課習慣和學生水平,真的很感謝史巖山好人啊,傾囊相授,感謝!

便開始了備課,確定課文,明確目標,構思教案。這過程中,記憶尤深的是一個個同伴們幫助的畫面:和張益民老師站在我們遇見的每一個地方交流,我不斷地問,張老師不斷地答和鼓勵我;顧慧玲老師,就坐在我對面,我一有問題,老師就在抬眼間;科組會上,彩閣一針見血的點撥,何文欣老師經驗豐富的建議,劉桂英老師語重心長的鼓勵,甚至因為我的開頭和結尾不太滿意,劉桂英老師一天中午吃飯時候欣喜地告訴我,她幫我想了幾天后有個想法要跟我分享,實在是感動地想抱她一下啦!在同志們的熱情熱心但客觀公正的幫助下,我漸漸成熟了我的教案,便開始了試講。

我又遇上好人啦,因為抽到的比賽班級是會計專業,我想試講的時候也找一個我們學校的會計專業班級。剛打主意還沒有行動,遇上了樊蓉好姑娘,沒等我開口,就主動地問我是否需要班級試講,因為她今年“壟斷”高一所有班級語文,所以無論我需要什么樣的學生她都能滿足我的要求,天,我感覺我運氣太好了,出門遇貴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