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心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00:10: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作文心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作文心理

作文心理教學管理論文

一、試納階段的把握及“硬任務”教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并稱這一過程為“悅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表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通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占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并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于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范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說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基本原則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學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說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并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溫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溫暖”是最基本原則。

查看全文

作文消極心理管理論文

[內容]

在一般中學里,作文教學是不夠景氣的。學生不喜歡寫,作文本交不齊已成為似乎正常的現象。要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應首先摸清學生對作文產生消極心態的種種因素,采取相應對策,尋求培養中學生作文積極心態的途徑。

阻礙中學生寫作積極心態的原因比較復雜,涉及到作文的社會氛圍、教師的引導和學生本人對寫作的認識等諸多方面。

首先,鼓勵學生寫作作文的社會氛圍沒有真正形成。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他是否能順利升入高一級學校。對老師的毀譽也在此。因此,都把分數看得很重。而作文,比起死記硬背來用同樣時間卻抓不到多少分,因此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風氣下,必然受到輕視。高中階段,各科教師爭地盤、搶時間,在學生的“得分域”內拼死拼活地耕耘;家長配合教師,督促自己的孩子陷入“題海”之中。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接觸社會,看課外書刊被視為不務正業。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了,對作文豈能不冷漠,不厭煩?

其次,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引導存在失誤:①引路失當。有的教師不研究學生寫作的心理動態,不了解也不關心他們的生活,不去品味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們煞費苦心地探尋中、高考意向,出一些舊、俗、隔、套的文題;方式上步中、高考的后塵,畫地為牢;加之作文前的指導不是著眼于觸發學生的寫作激情,而一味傳授那些死板的寫作理論,除了審題立意、謀篇布局之外便無話可談。如此經年累月,必然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心靈的港灣很難蕩起漣漪。②態度失當。有些教師對學生的作文缺乏適度的寬容、不是滿腔熱情地扶持,而是擺出尊嚴的面孔說教,甚至任意鄙薄,忽視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第三,學生本人對作文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由于種種社會原因以及一些教育機構不太注意各學科之間的協調平衡和同步發展,使不少學生重理輕文。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一些原來有一定寫作基礎的同學,覺得作文可以過關,寫作時敷衍塞責,熱情漸漸耗散。一些原來寫作功底就差的同學,飽嘗了寫作失敗的煩惱,進而厭倦、焦慮,不愿踏上那條充滿荊棘的寫作之路。

查看全文

語文作文心理分析管理論文

[內容]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質量。因而在教改日益深化的今天,研究中學生的寫作心理,對提高其寫作能力大有裨益。

作文的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是在人腦機能的作用下客觀與主體雙向運動有機統一的心理運動過程,也是一個信息流動的過程。因此學生開始行文的心理狀態如何?文題對他們的刺激造成何種反射?對頭腦中已存的素材、信息如何整理加工,適時再現?這些都對寫作有直接影響,只有細心觀察,正確引導,使其發揮潛在的能力,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當前一部分學生雖然也知道作文在開學考試,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寫作興趣仍不濃,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師的強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責。加以多數是以教師命題,學生硬著頭皮在老師劃定的圈子里咬筆桿、絞腦汁,冥思苦想,被動地訓練,結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斷流,收效甚微,有時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需求心理,進而調動其寫作積極性呢?

一、激發寫作沖動、培養寫作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喚起學生的寫作沖動,首先要使學生產生好的情緒,打破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平靜狀態,引起興奮調動潛在的需求,激發其作文的內功力,促其樂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作文有了興趣,然后就能積極思維,主動作文,因此激發興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查看全文

作文心理分析管理論文

[內容]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質量。因而在教改日益深化的今天,研究中學生的寫作心理,對提高其寫作能力大有裨益。

作文的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是在人腦機能的作用下客觀與主體雙向運動有機統一的心理運動過程,也是一個信息流動的過程。因此學生開始行文的心理狀態如何?文題對他們的刺激造成何種反射?對頭腦中已存的素材、信息如何整理加工,適時再現?這些都對寫作有直接影響,只有細心觀察,正確引導,使其發揮潛在的能力,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當前一部分學生雖然也知道作文在開學考試,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寫作興趣仍不濃,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師的強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責。加以多數是以教師命題,學生硬著頭皮在老師劃定的圈子里咬筆桿、絞腦汁,冥思苦想,被動地訓練,結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斷流,收效甚微,有時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需求心理,進而調動其寫作積極性呢?

一、激發寫作沖動、培養寫作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喚起學生的寫作沖動,首先要使學生產生好的情緒,打破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平靜狀態,引起興奮調動潛在的需求,激發其作文的內功力,促其樂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作文有了興趣,然后就能積極思維,主動作文,因此激發興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查看全文

作文寫作心理管理論文

小學高年級學生如何在40分鐘以內完成400字左右的作文?教學中,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了初步的體會。一、發展學生個性是完成限時作文的前提古人寫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大人作文尚且如此,小學生要完成限時作文就更難了。它必須經歷緊張的心理活動,沒有強大的心理動力是不行的,而學生在作文時有展現自己個性的強烈沖動是產生源源不竭的心理動力的重要保證。寫作是最具個性化的。北師大教授劉錫慶指出:作文教學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靈,把寫作主體潛在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即鮮活而強悍的生命力都盡懷地釋放出來。一句話,寫作是個性的解放。在作文教學中個性解放互為因果,個性得到解放,作文時才能順暢地表達,同時通過作文使個性進一步得到發展。個性的解放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每個環節的教學都應滿足個性解放的條件。如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而不是搞師道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不是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經常嘗到成功的喜悅;而不是諸多限制;……學生的個性只有植根于平等自由之沃土才能枝繁葉茂。二、豐富生活、積累語言和勤于練筆是完成限時作文的基礎1.要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有了生活素材,作文才有了內容。因此,要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享受大自然的風花雪月,享受物質文明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好處,享受人們對自己的關心呵護和自己從對別人的幫助中所得到的樂趣;同時,既享受生活,又觀察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素材,積累人生經驗。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表達時就信手拈來,涉筆成趣。2.要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語言貧乏,表達思想就會辭不達意。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才有可能筆隨人意,甚至妙筆生花。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指導認識能力的發展作為作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但實踐結果卻是學生的作文水平未見明顯提高。發展語言才是作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發展語言必須以積累語言為基礎。英國作家約翰遜說過:為了寫作,一個作者的絕大部分時間要花在閱讀上,一個人要翻遍半個圖書館才能寫成一本書。豐富語言應該是大量閱讀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要多做積累詞句的練習,多做熟讀成誦的練習;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應鼓勵和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3.要指導勤于練筆。美國作家K·A·指出:大多數人不理解寫作是一門手藝,就像做任何其他事一樣,你總得經過一番學藝。寫作是一門技能,單靠每學年16次的課堂作文是不夠的。要鼓勵和要求學生課外勤練筆,寫日記、寫感受、寫想象,不拘形式,自由表達,寫得多了,速度自然就會快起來。三、優化作文指導是完成限時作文的關鍵1.開源暢流,激發寫作欲望。所謂開源,就是作文題要出在學生的生活和語言的積累上,出在學生寫作的興奮點上。現行教材中的作文,大都是范圍題,對學生來說,固然是限制少了些,卻有些不著邊際。老師如果能根據課文的標題或自擬標題,自行擬題,則會激發學生表達的沖動。如第十冊基礎訓練2的作文要求寫自己心愛的東西,雖然也作了提示,可以是一種學習用品,也可以是一種玩具、一種動物、一種植物,還是略顯空泛。可作具體指導,如:每個人都有自己心愛的東西,老舍喜歡貓,寫出了《我家的貓》;葉圣陶喜歡爬山虎,寫了《爬山虎》;老師小時候喜歡玩水槍,作文《我心愛的水槍》還上過作文園地呢!你們喜歡什么,寫出來好讓老師、同學知道。所謂暢流,就是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能較順暢地表達。為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老師可以以材引材,讓學生產生聯想,從自己的生活素材中取出自己樂于表達的材料。如第十冊基礎訓練6的作文,要求從快樂的時刻和難忘的教訓兩個題中任選一題寫自己的小學生活。我們在指導時,有意通過談話提供情景,如:1.你的作文幾經修改,終于得了優,當作文本發下來時,看到鮮紅的優字,你感到快樂嗎?2.你好不容易折好了一只紙船,但為了哄鄰居的一個小弟弟,你卻毫不猶豫地送給了他。看到小弟弟開心的樣子,你感到高興嗎?……老師提供的情景,會引起學生浮想聯翩,選材也就沒有什么困難了。2.少些限制,鼓勵自由表達。少此限制,就是要求要少,設置的框框要少。特別是范文式的指導應棄而不用,讓學生自由表達。有人認為范文式的指導能體現讀寫結合,其實,讀寫結合應立足于閱讀教學,讀中學寫。作文課上,在寫作的時候,愈不把閱讀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葉圣陶語),更別提臨時抱佛腳式的范文指導了。在作文課上用范文指導,好像使作文容易了些,實際上卻是限制了學生的思路,寫出來的作文千人一面。因此,范文式的指導應棄而不用。如果非用不可,應該是幾篇范文的多角度比較。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說過:寫得快不會導致寫得好,而寫得好則可導致寫得快。讓學生完成限時作文不是作文教學的唯一目的,我們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把寫得快同寫得好統一起來,低中年級,更要看重詞句訓練,扎實表達的基本功,如用字正確、語句通順連貫。到高年級才逐步求快,最后達到修訂大綱的要求。

查看全文

作文心理調查管理論文

[內容]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為了全面掌握學生作文的心理情況,我們在初二和高一兩個年級分別進行了學生作文心理調查,結果如下(見附表)。

[附表]類別項目初中高中作老師只出一個題目6%2%文老師出幾個題目由自己選50%18%題給材料作文14%38%目自由擬題30%43%對寫個人的生活志趣20%58%作寫同學間的事48%18%文寫個人家庭的事6%6%題材的寫社會中的事14%14%愛好寫自己不熟悉的事12%4%作沒什么可寫52%46%文不知從何寫起10%8%中有話寫不出表達困難18%16%的老一套沒意思8%12%困絞盡腦汁,太費力氣6%6%難喜歡作文,不怕作文6%10%教教師不提要求,不作指導8%師教師只提要求,不作指導4%12%作教師幫助審題16%10%文讓同學討論審題12%10%指教師提供材料啟發64%42%導教師讀同類作文開導4%18%作文老師直接全批全改48%36%批改老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批改52%64%作文下看分數不看評語,即使看評語也不78%66%

修改發后看分數,看評語,并修改22%34%

調查中,我們盡量擴大調查領域,力爭涉及作文教學和訓練的各個環節。調查對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針對調查結果,下面著重探討一下作文教學,訓練中幾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請同行斧正。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和厭煩心理十分嚴重。喜歡作文的少(初、高中分別是6%、10%),對成績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學的確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難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難。寫作過程中需要運用字、詞、句、段、修辭、邏輯等“硬件”,還要調動社會閱歷,生活感受,寫作情感等“軟件”,這對中學生來說確實有相當難度。二是教師指導難。作文環節的紛繁,令教師頗有“老虎吃天無處下口”之感,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三是教師作文指導的失誤導致作文越學越難。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作文教學的特殊性,側重于傳授作文知識,講作文技巧,而對寫作體驗不多的中學生來說,那些所謂的技巧很難排上用場,反倒使學生無所適從。而且,由于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作文指導就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學生胡編亂造,被動應付,必然產生厭煩情緒。

查看全文

作文心理調查管理論文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為了全面掌握學生作文的心理情況,我們在初二和高一兩個年級分別進行了學生作文心理調查,結果如下(見附表)。

[附表]類別項目初中高中作老師只出一個題目6%2%文老師出幾個題目由自己選50%18%題給材料作文14%38%目自由擬題30%43%對寫個人的生活志趣20%58%作寫同學間的事48%18%文寫個人家庭的事6%6%題材的寫社會中的事14%14%愛好寫自己不熟悉的事12%4%作沒什么可寫52%46%文不知從何寫起10%8%中有話寫不出表達困難18%16%的老一套沒意思8%12%困絞盡腦汁,太費力氣6%6%難喜歡作文,不怕作文6%10%教教師不提要求,不作指導8%師教師只提要求,不作指導4%12%作教師幫助審題16%10%文讓同學討論審題12%10%指教師提供材料啟發64%42%導教師讀同類作文開導4%18%作文老師直接全批全改48%36%批改老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批改52%64%作文下看分數不看評語,即使看評語也不78%66%

修改發后看分數,看評語,并修改22%34%

調查中,我們盡量擴大調查領域,力爭涉及作文教學和訓練的各個環節。調查對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針對調查結果,下面著重探討一下作文教學,訓練中幾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請同行斧正。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和厭煩心理十分嚴重。喜歡作文的少(初、高中分別是6%、10%),對成績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學的確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難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難。寫作過程中需要運用字、詞、句、段、修辭、邏輯等“硬件”,還要調動社會閱歷,生活感受,寫作情感等“軟件”,這對中學生來說確實有相當難度。二是教師指導難。作文環節的紛繁,令教師頗有“老虎吃天無處下口”之感,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三是教師作文指導的失誤導致作文越學越難。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作文教學的特殊性,側重于傳授作文知識,講作文技巧,而對寫作體驗不多的中學生來說,那些所謂的技巧很難排上用場,反倒使學生無所適從。而且,由于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作文指導就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學生胡編亂造,被動應付,必然產生厭煩情緒。

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學生怕作文,老師有勁使不上的狀況,對中學生作文水平的正確認識是一個前提。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難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題材的匱乏。這當然不是說學生已經掌握了寫作技巧,而是對他們來說,首先要解決寫什么,然后才會想到怎樣寫。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相當部分的學生對寫作技巧或是無暇顧及或是根本沒有體會。如果學生連文章都寫不出來,那些技巧之類豈不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嗎?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講”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決作文題材作為突破口,把克服畏難情緒作為前提,把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作為主線,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查看全文

作文心理頓悟管理論文

[內容]

從來的文論都認為頓悟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且是神秘莫知,莫可名狀的。其實,頓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以道清說明的。人腦的全部思維活動分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又稱潛意識)。抽象思維用概念去思考,形象思維用表象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經過兩個思維程序(即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之后轉入不直接接受意識支配的一種高級思維活動。頓悟的全過程圖示大致如下:

┃←有意識階段→┃←無意識階段→┃感覺——知覺——表象——想象→無意識思維

由圖可知:感覺、知覺、表象、想象是頓悟必不可少的意識階段,它是無意識階段的基礎和前提。換言之,頓悟是長期觀察和思考的結果。這對探討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頓悟能力至關重要。頓悟在朦朧狀態的第二階段,即無意識階段是如何進行的?其思維模式仍然與另兩種思維方式相同:首項——中項——末項。首項發出知識,中項接通媒介,末項結論知識。不同的是抽象思維用概念和邏輯推理接通,形象思維用表象和經驗接通,而頓悟則是以直覺接通媒介。這里應當明確:頓悟并不就是直覺,如果是,也是一種特殊情形的直覺。

頓悟具有突發性、突變性和突破性。所謂突發性,就是頓悟產生的時間是隨機的,突如其來的;突變性是指人對事物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性質;突破性則是指思維不再拘泥于原來的框框,而建立了嶄新的信息通道,對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認識。只有當別人無所悟,而獨有我所悟,這種突破,這種升華,這種提煉才是具有創造性價值的。這種感悟能力并非與生俱來的,它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形成。也許有人認為,頓悟是心靈之光瞬息地閃現,不僅難以預測,而且稍縱即逝,何談訓練呢?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首先,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有序與有效的訓練得以提高的。一個人從呱呱落地到能獨立思考形成對自我和環境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其次,頓悟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堅持不懈的訓練得以形成,所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頓悟看似玄虛,但只要經過扎實而科學的訓練,是完全可以成為每個學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有效的信息積累是頓悟的前提

查看全文

作文教學鍛煉學生心理素質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學生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體現。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寫作知識的傳授、寫作技能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只抓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中心,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德育中的心理素質最為重要。心理素質是否過硬關系到學生能否主動、正確、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質,能否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過去的“應試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在作文教學中只傳授“套題”功夫,考試前讓學生背熟一些優秀例文,考試時便按作文題“移花接木”,把內容搬進試卷,抄襲現象嚴重。片面追求分數,忽視了素質教育,培養的學生只是高分低能,缺乏必要的過硬的心理素質。

一個人的先天稟賦是心理素質發展的基礎,而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才是心理素質發展的決定因素,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擺在首位。

在作文教學中要重點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一.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查看全文

作文心理教學研究論文

作文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生必須借助觀察才能積累作文素材;必須進行積極思維,才能使文章的中心明確、結構合理、立意新穎;必須展開大膽想象,才能使文章內容豐富,具有創造性、獨特性,并使語言更生動形象。所以,作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使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想象力得到綜合訓練、心理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和發展的過程。

一、轉變學生作文的心理狀態

從作文心理來說,作文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一般來說,主動作文,是學生出于自覺的要求,有材料可寫,有感而發,這好寫,也容易寫得好些;而被動作文,是學生沒有寫作的要求,感到無材料可寫,這就不好寫,也不容易寫好。有的學生說:“作文難,提起作文心就煩。”還有的學生說:“我最討厭作文,我希望今后的各種考試都沒作文這個項目就好了。”這些都是被動作文心理的反映。

為什么不少小學生不喜歡作文呢?可以概括為“沒有東西寫”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寫”。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什么?”“怎么寫?”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作文教學過程,是要變學生被動寫作心理為主動寫作心理的過程。使學生從沒有什么可寫到滿懷激情地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歷的而又感興趣的有意義的人和事。

從客觀方面來說,作文是用書面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與口頭語言有很大不同。口頭語言是在面對面的交際活動中進行的,可以借助于手勢、語調、表情、動作等來補充其思維的不足,因此,允許簡縮,邏輯順序也不要求那么嚴格。而寫文章是從小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接受成人語言(口頭和文字)開始,按邏輯要求,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后,轉化為自己的書面語言的復雜過程。對小學生而言,作文比口頭語言的要求高、難度大。從主觀方面來說,低年級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還不充分,知識經驗也很缺乏,掌握詞匯還不多,思維的形象性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還不善于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這就決定了他們還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命題作文,而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口頭造句、書面造句、看圖說話、看圖寫話等的寫作基礎訓練。因此,教師要掌握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十分重視對兒童口頭敘述的訓練,為他們將來進行命題作文作必要的準備。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較高的發展,相應地,寫作活動也進入了命題作文的階段,但是這階段寫作的各種水平還是不高的,需要在口頭言語的基礎上,經過專門的、科學的訓練才能逐漸發展起來。因而,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害怕作文,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