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務員熱”現象的冷思考
時間:2022-06-23 04:59:00
導語:關注:“公務員熱”現象的冷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9年以來,一年多過一年的就業大軍把各種雙選會擠得水泄不通,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成為越來越多應屆畢業生的夢想。同時,伴隨社會競爭的激烈化,許多已經就業了的人也不得不重新審視“穩定”工作所能帶來的好處。于是,在他們的追捧下,公務員職業超常升溫,其熱門程度絲毫不遜于考研升學。 “鐵飯碗”魅力依舊
六月的驕陽,照耀得17日這一天異常燦爛。西北師范大學2001屆中文系學生楊佳(化名)一大早便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了蘭州市七里河體育館——甘肅省2005年公務員省直單位報名點。對于她而言,這次報名無異于一場招聘會。在充滿著競技味道的體育館里,太多像楊佳這樣的應屆或往屆的大學畢業生們在各自的內心做著競技。
排成幾條長龍的繳費隊伍和那陽光下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眼神,讓那些老輩“天之驕子”的招考人員,產生了些許物非人是的感嘆。當浩浩蕩蕩的就業大軍擠過了雙選會又“炒熱”了公務員,留給他們這一輩的絕不僅僅是“熱”這般簡單。
在省公安廳招考點前,楊佳的父母認真地幫她做著分析。兩位長者告訴記者,“公務員工作壓力小、福利待遇好、旱澇保收,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考上了,就意味著一輩子穩穩當當。”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報考者大都是瞄準了公務員這份工作的穩定性和可靠的福利。一種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能有一只“鐵飯碗”的心情在幾次的輪回遺棄之后又悄悄地爬上了人們的意識。
在經歷了企業改革、事業改制后,公務員的福利一下子成為了眾盼之的。我國公務員福利制度主要有:為滿足公務員共同需要、減輕公務員的家務勞動、方便生活并使公務員獲得優惠服務而建立的集體福利設施,如幼兒園、療養院等;滿足公務員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其身體、文化素質而建立的文體福利設施,如文化宮、俱樂部、圖書館、游藝廳、體育場等;滿足公務員的不同需要,減輕其生活負擔而設立的福利補貼,如上下班交通補貼、防暑降溫費、洗理費、房租補貼、生活用品價格補貼以及生活困難補助等。另外,國家公務員還可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病假待遇、產假待遇和年休假待遇等。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政府部門的一些人才,因為種種原因,呈現出了向企業流動的趨勢。而到了90年代,國家政府部門精簡機構,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形成人才一邊倒的趨勢,外企和自主創業成為人才的第一選擇。近兩年來,企業人才出現了飽和,并同時出現一些專業人才過剩。人才競爭的白熱化使得部分職業開始出現不穩定的因素,同時社保福利也成為進入企業后,人才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政府公務員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開始顯現,一旦能被政府部門選中,其良好的工作環境、穩定的薪酬加上發展前景廣闊等因素,足以吸引一大批人才重新審視擇業的首選。 專業不對口誰之過
有人預言,“公務員熱”現象的背后是人們渴望穩定、安逸,逃亡漂泊生活的一種縮影。
據國家人事部對89個城市的一項就業統計顯示,公務員職位只為大學畢業生提供1%的就業崗位,卻吸引了30%的大學生的目光。專家分析,這種過熱現象的背后,是畢業生職業價值取向的偏差。
“一個學沙漠治理的來報考公務員能干什么?”某單位招考人員告訴記者。“一些大學生盲目‘跟風’,不論專業是否對口,只因公務員崗位對專業技術水平要求不高,就紛紛報考公務員。這樣盲從的心理,將會導致原本應當在技術和專業性更強、更需要創造性的部門發揮作用的人才卡在了政務部門上,不可能有充足活力去面對新環境下的新挑戰。”
有專家頗為憂慮地分析: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貪圖安逸,不愿創業,將是阻礙社會進步的最大“敵人”。
然而,把這些責任完全歸咎在大學生的頭上,似乎也有些牽強。沙漠治理專業的小王告訴記者,由于所學的專業過專過窄,畢業之后她一直沒有找到對口的工作,而是在文秘、管理崗位上干了將近五年。如今,她自降門檻地選擇報考公務員中的文秘職位,卻屢屢遭到招考單位“專業不對口”的拒絕。小王頗為不解的是,“大學教育強調的是綜合素質,并不是只學專業。如果非要這樣要求,那么中專和技校的不是更專業嗎?如果真是這樣,學沙漠的還不得到沙漠去創業?”小王透露,由于設置了許多的冷門專業,她們學校70%的學生畢業后都未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追本溯源,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高校設置的專業有多少確實具有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明明是就業形勢嚴峻,早該被淘汰的專業卻借著擴招的幌子擴大招生,致使很多大學生一開始就“入錯行”,在就業選擇和未來發展空間上都受到影響。還有很多新開設的專業只是名稱換了,而教學資源和知識結構卻還是老一套。課程陳舊,知識落伍,學生對自己不對口的專業毫無興趣。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專業“虛腫”,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國家緊缺的高教資源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浪費。 滯后的參保率難留才
采訪中,記者聽到了一段極具戲謔性的話,大意好像是說,“在東南沿海城市,家長面對貪玩的孩子,經常教訓的話就是‘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只能去當公務員’”。
一個是經濟發達的沿海,一個是經濟相對滯后的甘肅,有著如此天壤的差別不足為怪。報考現場,省發展和改革委人事處處長李新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省公務員報考過熱的緣由。“中西部城市社保體系的滯后,是導致‘公務員熱’的最直接因素。”她說,“國家機關需要優秀的工作人員,很多的公司、企業也很需要,特別是民營企業非常需要人才。可這些企業社保的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外流。”
我國目前完整的社保體系,有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險,是國家給勞動者的基本社會保障,用來對參保者中因年老、疾病、生育、傷殘、死亡和失業而導致喪失勞動能力或失去工作機會的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然而,我省繳納養老保險費的企業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字號,合資企業、私營企業、集體企業,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據統計,我省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私營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只占到全省私營企業和從業人員的0.5%和1.9%。參保相對高一些的蘭州市,也只占到1.5%和2.9%。如今,非公企業所吸納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多,相應的養老保險參保率卻依然止步于個位數,更不用說其他的四險。某私企的業務經理也來報考公務員,他告訴記者,“因為沒有任何社保,公司的骨干人員猶如坐莊似的來了又走,至今已經換了好幾批了。”
近幾年,甘肅在留住人才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次探討,也做了大量工作。然而,非公企業中的人才依然在最根本的社保問題上得不到答復,又如何能夠安心地加入非公經濟的創造中去?看來,如何鼓勵和引導非公經濟的發展,非公企業如何留住人才,人才如何真正實現自我價值,我省還將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