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成效及建議
時間:2022-10-12 03:04:00
導語:淺議《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成效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現行民事的證據立法進行了重要的補充和具體化,是一個改革力度比較大的司法解釋。它是實現民事審判公證與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對推進我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促進全國執法統一和帶動刑事,行政證據制度的改革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我國今后制定證據法或修改訴訟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我國民事證據制度的重大進步。
《若干規定》的實施進一步強化和體現了訴辯式改革;縮短了辦案周期,提高了訴訟效率;提高了法官駕馭審判活動的能力,受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若干規定》是我國民事證據制度的全面發展,在科學性上前進一步,但仍感到有些不足。表現在以下四點:1、對管轄異議簡易程序轉換為普遍程序條件下舉證期未作規定;2、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免除當事人舉證責任規定的,不夠具體,容易產生異議;3、在單位責任倒置規定上不明確,有待進一步探討;4、《若干規定》中的“與其它相關法規的沖突問題”。
證據制度是一國制度的靈魂,是法制建設的重要基礎內容。我國制度尚存在著許多缺陷,既不利于我國司法制度的完善,也不適應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隨著我國審判方式改革的推進,現行證據制度已經成為制約改革進一步深入的重要因素,證據問題愈來愈受到立法,司法和理論界的關注。去年4月臺票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現行民事證據立法進行了重要的補充和具體化,是一個改革力度比較大的司法解釋。它是實現民事審判公正與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對推進我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促進全國執法統一和帶動刑事、行政證據制度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我國今后制定證據法或修改訴訟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我國民事制度的重大進行。幾年來,通過對《規定》的深入理解,我將從《規定》實施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問題及建議談一下粗淺的看法。
一、取得的成效
(一)《規定》的實施進一步強化和體現了訴辯式審判方式的特色。
我國傳統的民事訴訟受到刑事訴訟的影響,職權主義色彩很濃。民事訴訟法修改后,當事人主義原則得到一定體現,但是由于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過于原則,不夠明確具體,實踐中不易操作,而且存在很多空白,所以司法實踐中大量沿襲傳統作法,職權主義問題仍然突出。在證據領域的突出表現就是法官主動調取證據過多和舉證,質證過程中過于主動。《規定》根據民事訴訟第64條確立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強化了當事人舉證和質證義務。一是在民事訴訟法只明確了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基礎上,規定了結果意義的舉證責任,這樣就將舉證責任又重含義貫徹到了始終,當事人應當承擔完整意義上的舉證責任,而不僅僅是提供證據的責任。二是將民事訴訟法第64條“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范圍明確限定為公益事項即“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和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除此之外法院不能以職權主動調查收集證據。同時規定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以當事人的申請進行。杜絕了法官主動調查收集證據,濫用職權的現象,也是避免法官先入為主的傾向性,讓法官在整個審理過程中始終保持中立態度
(二)《規定》的實施縮短了辦案周期,提高了訴訟效率
改革傳統的繁瑣訴訟制度,尋求公正效率的最佳平衡點是當今各國司法改革的潮流。《規定》在這方面也有充分體現。最突出的就是確立了舉證時限制度,民事訴訟及其若干具體明確的舉證期限,亦沒有規定逾期提出證據的法律后果,因而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當事人持有證據而主動向法院提交,而在對方無從準備時“突然襲擊”,使對方處于不利的訴訟地位,這常使用權訴訟被拖延,使對方當事人疲于訴訟。同時也使法院處于被動地位,常為某一證據的舉證而無端增加訴訟成本。針對這一情況,《規定》確立的舉證時限制度,堵住當事人借舉證拖延訴訟和無休止推翻生效判決的路子,加快案件審理的速度。盡管這種舉證時限的規定也不是絕對的和完美的,當事人可以申請延長,而且還有一些例外情況,但畢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證據隨時提出主義所導致的效率不高的問題。庭前證據交換、庭前明確爭議焦點、增加訴訟請求和提出反訴時間的前移,無疑也將加快案件審理速度。在簡化訴訟問題上,《規定》第8條確定了當事人訴中自認的效力。即一方當事人自認將免除對方當事人相應的舉證責任,法院應當直接以該自認的事實為裁判基礎,不必再調查和審查,除此之外,《規定》第9條還集中規定了六種免除當事人舉證的事實。上訴諸多免證事項可以使某些案件訴訟得到簡化。在裁判文書制作上,明確規定對當事人無爭議的證據和依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可以不在裁判文書中闡明和表述證據是否被采納的理由。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爭議不大案件不必要的繁瑣工作。
(三)《規定》的實施提高了法官駕馭審判活動的能力
審判方式改革后,當事人起訴或上訴,答辯意見陳述后,由法庭歸納爭議焦點,在征詢當事人同意后,按歸納焦點逐一展開法庭調查。這種做法,應當說是訴辯式庭審方式的點晴之筆。但是如何分層理解,引導當事人圍繞爭議焦點陳述、舉證和質證,則要看法官駕馭庭審活動的能力。《規定》的實施給法官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一是在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的確定問題上。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了“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未規定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對此,《規定》的第2條顯示了民事訴訟法第64條內在含義,彌補了其結構缺陷,因此,當前應當將其作為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規定》第5條還規定了合同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在這方面,《規定》吸收了20世紀證明責任分配的危險等新理論,采用責任倒置的技術規定了舉證責任倒置的幾種情況,體現了現代訴訟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規定》賦予法官對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文規定的疑難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司法裁量權。在具有準立法性質的司法解釋中明文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這在我國立法上甚稱首創,意味產我國最高司法機關正式承認法官填補法律漏洞的創造性執法活動。二是《規定》明確規定了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防止法官濫用職權,以確保實體公正和案件質量。三是《規定》完善和明確了法官對非法證據的判斷標準,將非法證據限定在“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的范圍。也就是說,除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外,其他情形不得視為非法證據。四是《規定》對“新的證據”作了具體解釋。根據上述規定,使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遇到問題可以有法可依,而且有利于庭前固定證據,固定爭議焦點,固定訴訟請求,切實提高審判效率。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規定》對管轄異議及容易程序轉換為普通程序條件下舉證期限如何適用未作規定。
按照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對舉證期限確立了兩種方式,一種是當事人協商并經法院同意,二是案情復雜法院指定。對于前者沒有期限要求,對于后者則要求必須在30日以上。實踐中大多數法院在受理案件之時就在舉證通知中限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但《規定》以管轄異議情況下舉證期限的適用沒作明確規定。實踐中有的法院以當事人異議的期限為15日而舉證期限為30日還來得及為由認為應當將異議期限包含于舉證期限。本人不同意上述做法。理由:1、管轄異議是當事人的重要訴訟權利,不容剝奪,民訴法的原則是對于管轄異議優先裁定,而當事人答辯、證據的提交則說明對管轄的認可,這顯得前后矛盾。2、管轄異議的期限為15日,管轄異議一審審限為15日,這就已經30日了,再加上不服一審上訴期為10日,二審審限30日,解決管轄的問題就得70日,這就遠遠超出舉證期限不低于30日的規定,將管轄異議包含于舉證期限事實上做不到也不符合常理。3、如果把向法庭提供證據視為應訴答辯的話,那對當事人來說只能選擇其一,要么提出管轄異議放棄舉證權利。這明顯是剝奪當事人的訴權,于法不符。4、最高法院之間關于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明文規定,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和處理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其他期限,都必須計入辦案期限。也就是說舉證期限計入辦案期限。綜上,舉證期限是否包括管轄異議期限值得研究,且認為舉證期限不應包括管轄異議期限。其他如公告送達、當事人申請法院鑒定期間同樣也不應計算在舉證期限之內。
根據《規定》,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不受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的限制。實踐中法院一般在適用簡易程序時指定期限,也往往少于30日。但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一定條件下簡易程序可以轉化為普遍程序。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要不要重新指定舉證期限補足普通案件舉證時限不少于30日的差額。有些人認為不必補足,理由是在簡易程序中指定的舉證時限,法院依法進行的有效指定,不宜因程序的改變再作變更,而且這種變更也沒有司法解釋作依據,況且《規定》已經為在指定的舉證時限內無法完成舉證的當事人設立了補救措施,即給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時限的權利,如果當事人在原簡易程序中指定的舉證時限內無法完成舉證的,可以向法院申請延長舉證時限。本人不同意上述觀點,理由是:1、《規定》不少于30日內的規定是對普通程序而言的,既然變更后使用普通程序就至少應該補足當事人的舉證日期,否則就等于變相剝奪了當事人舉證的權利。2、既然簡易程序轉換為普通說明案情復雜,當事人的舉證工作量就有可能增大,且舉證期限可能早已屆滿,如果還按簡易程序的舉證期限明顯不合理。3、根據實踐經驗,如果轉換后不相應延長舉證期限的話,則可能導致已經持有有利證據的一方當事人可能利用對方短期內無法舉證的優勢在實體上得利,造成實體處理不公。
(二)、關于為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免除當事人舉證責任的問題規定。這里的法院應該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人民法院好像并無爭議,問題在于對裁判性質和范圍的爭議。這里的裁判是專指民事裁判還是包括刑事、行政裁判呢?是專指判決還是包括裁定呢?按照文義解釋應該是指所有中國境內法院的所有生效判決或裁定中認定的事實。這樣的規定是不盡合理的,在實踐中應區別對待。對于與本案有關的生效民事判決所確認的且當事人無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事實應當認可。對于生效裁定因很大一部分裁定并不允許當事人上訴,且裁定一般只解決程序性問題,故其對事實部分的認定不管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不過應允許這些判決作為證據材料使用。
(三)、《規定》在舉證責任倒置是不依據法律要件分類說而以另外的標準進行舉證責任分配的一種方法,按這種方法分配舉證責任的結果與按法律要件分類說分配的結果相反《規定》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超越了傳統的凡原告主張的事實由被告提供證據即為舉證責任倒置的簡單理解,而是在法律要件分類說基礎上準確地在確定應當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具體的法律要件事實,如過錯責任倒置,因果關系倒置,這是一種很大的進步,應當充分肯定。但是在我們認為《規定》在設定舉證責任倒置時把握的標準和價值取向不完全一致。從《規定》設置的幾種倒置的情況分析,大體可以看出是基于三個因素:一是基于實體法的明確規定,如專利法第57條關于新產品制造方法證明責任的規定;二是保護利益的側重,如環境污染,醫療事故,勞動爭議,共同危險糾紛;三是在提供證據能力上原告處于弱勢和不利地位,除上述幾種糾紛都同時具有這種因素外,建筑物或其上擱置物、懸掛物倒塌、脫落以及妨害舉證推定均屬這類。但是,上述價值取向卻沒有貫穿《規定》的始終。例如,對缺陷產品糾紛的舉證責任完全按法律要件分類說確定而未實行舉證責任倒置。這樣,產品存在缺陷以及與損害后果的因果關系這兩個要件事實的舉證責任仍然要由被害人承擔,這無論從消費者權益應當受到重點保護還是消費者處于舉證弱勢方面看,都有與前述價值取向不一致,再如,對環境污染糾紛的因果關系實行舉證倒置,侵害人連環境污染與損害后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初步證明責任都不用承擔,而完全由加害人承擔,這比當今西方發達國家立法還要先進,似乎有些超前;而與此相類似的某些高度危險作業卻未對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實行倒置,這似乎又顯得不足。
(四)、如何理解《規定》中的“新證據”以及如何解決《規定》某些條款與其它相關法律的沖突問題。
《規定》第43條,44條對新證據作了具體規定。但根據該規定何為“新發現”的證據?沒有具體的解釋,是依主觀判斷還是客觀判斷彈性較大,本人認為應當采用客觀判斷的排除法,即只要是基于有義務提供證據一方當事人在正常的情況下能提供而不提供的不能視為新發現的證據,因為主觀意志之外的原因導致不能提供的可以認為是新發現的證據。就按這樣的理解,我認為一、二審訴訟中幾乎不存在“新證據”。但在實踐中,確實因當事人的法律意識不強,以及對法律理解不夠,往往不知道什么樣的證據是新的證據。如果一審中當事人在舉證期滿后或者在二審提供的某些證據,雖然不是新證據,但如果該證據不采納,很可能影響案件的事實是否查清,甚至會影響案件的實體處理不公。像這種情況是否可以具體案件具體對待,給法官一個自由裁量權。有人不同意這樣做,認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會影響執著法混亂。但我不同意這種觀點,理由是案件處理結果是否公正,關鍵在于案件事實是否清楚,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利于查明事實,既使不是新證據也可以采納,這樣既符合中國國情,也有利于社會穩定。另外,關于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范圍,當事人是否申請鑒定以及對鑒定結論不服是否申請重新鑒定的問題等,這些規定是否屬于法院必須履行的告知義務。有人認為,法院如果不履行告知義務,將以違反程序而將案件發回重審。本人不同意這種觀點。理由是1,這種違反程序不一定影響實體處理;2,如果這樣規定,過分加重了法院的職權行為,以至于部分代行了律師的職責,或者對當事人自由行使訴權產生消極影響。3關于鑒定問題,如果一方當事人對鑒定不服,一審又不申請重新鑒定,二審是否允許其申請重新鑒定,因為這不屬于新證據,只要其提供不出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鑒定結論的,該鑒定結論就可以作為證據予以采納。
關于《規定》的某些條款與其它相關法律沖突時如何解決值得研究。《規定》第43條規定“當事人經人民法院準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準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不是新發現及其他客觀原因不能夠提交的證據,當事人將在該案舉證期滿后永不得提交。這樣的規定雖然有些不近人情,但對00當事人惡意拖延搞證據突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程序的規定如此細化是中國法制進步的表現。正當我們為這一規定拍手稱贊時,2002年9月10日,最高法院頒布了《關于規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試行)》,0意見第三者17條規定對終審民事裁判,調解的再審申請,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再審..這是否說明最高法院又在為舉證不能的當事人開綠燈?該意見關于再審立案的兩個條件中,“申請人以前不知道”的證據規定與已確定的證據規則并不矛盾,關鍵是對“舉證不能”的證據的爭議。何為舉證不能?我認為舉證不能是指當事人對自己主張的事實無法舉證或證據不存在,是由于客觀原因而無法舉證,如當事人的舉證能力的限,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被對方當事人占有等。《規定》第25條規定,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根據這一規定,按照《關于規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的規定,對于象拒不繳納鑒定費等而導致舉證不能的可在判決生效后允許其申請再審。這一規定與《規定》的精神相抵觸。按照同一位階的法律后法優于前法的原則,這一規定是否是對《規定》第44條的修訂。也就是說今后凡是涉及到再審立案的問題不再拘泥于“新的證據”的規定,而應適用《關于規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的規定,如果再審根據該規定提供的證據做出的與原裁決不一致的裁判,那么,原裁判是否屬于錯誤的裁判值得研究。本人認為這類情況原裁判不應當作為錯誤裁判處理。
附查閱資料:
1、《民事法全書》
2、《民事法律規章司法解釋全書》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5、《關于規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