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涉訴信訪制度思考

時間:2022-11-03 03:13:00

導語:我國涉訴信訪制度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涉訴信訪制度思考

摘要」面對信訪者信訪難、涉訴信訪數字居高不下的信訪困境,本文在反思現有的司法審判制度和現有的信訪法律制度的同時,進一步理清“涉訴信訪”的實質內涵,堪正了對涉訴信訪諸多不正確的認識,進而提出了:“堵塞相用——堵塞徇法、枉法之路,堵塞妨礙公正司法的制度漏洞,讓達官顯貴無處說情;疏導涉訴信訪者的訴訟、信訪渠道,疏通弱勢群體的訴冤、訴苦機制,讓群眾的”苦“有處可訴”的一系列涉訴信訪的理念與舉措。

「關鍵詞」信訪;涉法信訪;涉訴信訪;上訪;申訴;民生司法

我們的涉訴信訪法律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去關懷涉訴信訪者的樸素的實體正義?我們的信訪法律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從過于強調社會的安全穩定轉而兼顧信訪人顫微的求助聲音?涉法涉訴信訪者難,申訴呼冤苦,涉訴上訪痛這就是我們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追求嗎?我們的信訪法律制度究竟如何運用才能更大程度的實現司法和諧進而促進社會和諧?這些問題是在追求司法和諧和社會和諧的法治建設的高歌猛進中,法律人應該反思的。——筆者心語

序言:涉訴信訪之難與社會不和諧(法院工作負擔加劇)

陳國清家人為陳國清上訪叫冤8年,黃滿星哭獄8年,佘祥林呼冤13年,胥敬祥申訴15年,聶樹斌70多歲的老母含淚進京為兒呼冤十幾載,……。

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到最高人民法院申訴上訪喊冤數量已連續6年持續增長。[1]2006年工作報告承認這個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它還將是今后法院工作的重點。[2]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共辦理涉訴信訪140511件(人)次,處理群眾來信116367件,接待群眾來訪24144(人)次,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辦理涉訴信訪3548504件(人)次,其中處理群眾來信722716件,接待群眾來訪2825788(人)次。[3]涉訴信訪數量何以居高不下,我們應該反思現有的司法審判制度和現有的信訪法律制度。

一、正本清源:涉訴信訪的概念與性質

從邏輯學意義上來說,基本概念的辨析是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一,正確理念是科學制度設計的前提。因此在研究之前,不能不首先解決這樣至關重要的問題:什么是涉訴信訪?

(一)重新認識與信訪相關的三個概念

1.信訪與上訪

“信訪”,簡稱來信、來訪,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4]信訪從廣義上講即是公民參政議政行使公民權的一種方式,如建議、詢問。同時信訪也是公民維權訴冤的一種有效途徑。狹義的信訪僅指后者[5].

上訪,指信訪者越過所在單位或問題所在單位到上一級信訪的行為。可見上訪是信訪的一種形式,是根據信訪者所“信訪”的層級來界定的,說白了就是赴省進京“找大人物告御狀”。上訪的直接結果(也是上訪的目的)是上層(的人)“下訪”下層(的人),也正是這,處心積慮要政績的干部視上訪之舉為洪水猛獸。

2.涉法信訪與涉訴信訪

信訪人對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職權范圍內的信訪事項,應當分別向有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6]據此,“涉法信訪”是指社會公民(社會的任何公民,不僅指利害關系人)對立法、司法、執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人的問題通過來信、來電、走訪的形式向有關機關(人大、政府、法院、檢察院、紀委等)反映情況、問題,投訴、檢舉、揭發違法違紀人員等并要求相應機關給予明確答復的維權訴冤的一種途徑。

“涉訴信訪”是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4月在長沙召開的全國涉訴信訪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概念,是指法院已經審結的訴訟案件的當事人或其親屬,通過來信、來訪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或者在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的同時,又向其他國家機關去信、去訪,其他國家機關接訪后通過一定的方式促使人民法院作出處理的行為。簡而言之,當事人或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不滿于法院的審判過程、裁判結果、執行等,向法院以外的政府、人大、紀檢等機關進行非司法化的求助方式……從一般意義上講,涉法信訪當然包括涉訴信訪,涉訴信訪是涉法信訪的種概念。因為,如前文所述涉法信訪的內容和對象較為復雜、廣泛,而涉訴信訪的內容是針對法院的司法審判行為及法官的徇法、枉法等行為及這種行為所導致的不公正裁判;信訪的對象是法院以外人大、紀檢委、政府等機關甚至新聞媒體及其他社會團體,即把法院的司法行為向法院、檢察院以外的機關和人員進行反映,以便通過司法之外的途徑獲得救助,恰恰這一點也是涉訴信訪與申訴最顯著的區別。

3.涉訴信訪與申訴

涉訴信訪說白了就是信“訪”不信法,而申訴則仍然靠司法審判機關來解決問題。因為申訴是指當事人及其法定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出重新審查和處理案件的一種訴訟請求。[7]這一救濟請求權在三大訴訟法中都有明確規定,如現行刑事訴訟法第145、146、203、204條的規定,而“涉訴信訪”在訴訟法中未提及。從嚴格意義上講“涉訴信訪”不是法律術語。但是“實際上,由于信訪和申訴同為鳴冤糾錯的途徑,受冤者往往同時采用這兩種途徑要求糾錯平反,所以相伴相生,在實踐中難以區分。”[8]其實,這也是涉訴信訪或者上訪常常和申訴相混同的重要原因。

(二)涉訴信訪的性質[9]

結合上文所述,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界定涉訴信訪的性質:

第一,涉訴信訪是公民的一項民主權利,這是涉訴信訪的基本屬性。我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可見涉訴信訪的方式不論是來信來訪還是批評、建議、檢舉、揭發或者是赴省進京的上訪,都符合憲法層面民主權利的規定。

第二,涉訴信訪是當前弱勢群體實現其權利救濟的有效手段,是一項非司法化的救濟方式。筆者稱涉訴信訪者為弱勢群體是有事實根據的,因為信訪者多是下崗職工、土地被征用的農民、被拆遷的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等,即便是刑事被告也都是些出身的貧苦百姓。而與這些信訪人有訴訟關系的相對方絕大多數為政府、有權機關、企業及在當地的“實力派人物”。說的直白一點,當官的、有錢的很少涉訴信訪。[10]涉訴信訪作為一種無奈的控訴,其指向本來就是要討回被侵害的權利,是一種失去法律依托后的弱者維權行為或者說是“窮人的維權方式”。

第三,涉訴信訪是一種非程序性的但有效的司法監督啟動方式。“在來信來訪中,當事人不服各級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的申訴,是法院發現錯判案件的送上門的材料”。[11]由于信訪者赴省進京,直面高級領導,關注民生的高層領導一句話也就掀起了冤假錯案的糾查活動,自然引起司法機關的高度重視并自我修正錯誤。許多上訪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

二、辨偽去妄:對涉訴信訪行為不公平的對待

(一)涉訴信訪原因理解之糾正

“信訪運作與其機構不科學不合理是形成信訪案件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體制轉型時期的利益沖突與立法的現對滯后是形成涉訴上訪的直接原因、信訪者法律意識薄弱,素質低是其主觀原因”;[12]“鄉土社會的‘拯救’意識”是涉訴信訪的內在原因[13]等。更有甚者,認為信訪的動機呈經濟化,即試圖以信訪手段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14]以及有人指出:“敗訴不上訴,上訪走通路”的說法,足以說明當前上訪人心態失衡到了何種嚴重的程度“[15]等偏激的觀點。這是目前關于涉訴信訪較為流行的原因分析,筆者不能說這些學者、法官的原因分析都不對(當然,經得起推敲的也的確不多),但是筆可以肯定這種原因的分析者所站的立場及其出發點都不對,以至于本末倒置,脫離涉訴信訪人信訪的艱難困境,結果也未看到涉訴信訪的真正原因。[16]

(二)涉訴信訪危害認識之糾正

“涉訴信訪的危害是很大的,影響的范圍也是很廣的,所造成社會后果是不可估量的”[17];“涉訴信訪沖擊了司法獨立、消解了司法權威、架空了司法程序”[18]:“使大批基層法官流失,直接影響了法官隊伍的穩定性”[19]等。這是認為涉訴信訪造成的直接危害,由上文涉訴信訪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到,這種認識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因果倒置。恰恰是應該說司法不獨立、司法權威缺失、司法腐敗造成了上訴情形并迫使涉訴信訪這種不正常的權利救濟方式。[20]恰恰是當權富貴者肆意染指司法,司法權威過多的被“強化”。調查數據顯示,50%以上的上訪者,曾因為上訪遭到各種報復。[21]涉訴信訪作為一種無奈的控訴,其指向本來就是要討回被侵害的權利,是一種失去法律之后的弱者哭訴的維權行為,但是卻被荒謬的認為“影響了社會的和諧,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上訪者是不是被玩弄政治的人治者定位“反革命”,看來只是生存年代的問題了。至于涉訴信訪“使法官流失,影響了法官隊伍的穩定性”這種觀點不值一駁。

(三)對涉訴信訪的處置方法(態度)之糾正

由于對涉訴上訪存有偏見,當然會對其做出錯誤的處置。“(對信訪者)應視情節依據法律規定,給予必要的行政和刑事處罰,堅決制止與打擊”[22]:“處理纏訪易”硬“不易”軟“[23]:”不說不知、不告不理,告也沒空,告贏打擊“;視信訪行為為鬧事,便對信訪人”監視“、”盯梢“、”辦班“[24]等。這些對涉訴信訪者的處置方法(態度)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立場:視信訪人為階級敵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25]”對于民情民怨民憤宜“疏”不宜“堵”是一個基本的政治治理常識。而“嚴厲打擊上訪行為”的標語曾經貼滿大街小巷,“圍、追、堵、截”的處置方法盛行至今。

三、民生司法:堵疏相用解決涉訴信訪的新視角

民生司法,以關心百姓的疾苦為邏輯起點,以人性為指導,以人權為底線,對當事人始終保存人文關懷,對司法過程出現的失誤持有一種人性的判斷,對于以權壓法的權貴敢于說不,避免出現司法的異化。這就要求堵塞徇法、枉法之路,堵塞妨礙公正司法的制度漏洞,讓達官顯貴無處說情;疏導涉訴信訪者的訴訟、信訪渠道,疏通弱勢群體的訴冤、訴苦機制,讓群眾的“苦”有處可訴。我們要具體做到:

(一)樹立民生司法的四種理念

1.司法獨立意識。司法獨立意識的樹立是現代社會法治文明的標志,是一個國家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也是實現個人自由的基本手段。在司法獨立意識喪失的背后,必然存在著司法權、訴訟權行使的異化。樹立司法獨立意識對審判人員來講就是要珍視自己的獨立司法權,不畏勢、不畏權;尊重同行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干擾、不說情,非辦案人員不過問,不干涉。我們應牢記:“我們首先是法官,我們判案只聽從法律……。法官們的法律觀點是基于法律來決定的,我們不是政客,我們不服務于任何客戶,我們只服務于法律,我們的使命就是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法律要求的和什么是公正的事情”。[26]

2.樹立和諧的司法理念。可以說樹立和諧的理念,有利于司法人員對人權的重視和保障;有利于更加注重程序公正和證據規則;有利于貫徹執行“疑罪從無”、“一事不再理”、“程序平等”等正當性程序之規定;有利于正確的定罪量刑等。

3.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法律必須把自己的目光平穩地固定在它的主體問題即人的身上”。[27]以人為本意識的樹立是我們依法治國的社會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法律最終根據的正當性在于,保障每一個人作為一個人他所應得之物——各得其分。”[28]

4.司法公正理念。司法公正從來都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更是我們今天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和諧司法,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彰顯的時代主旋律。這樣就要求我們審判人員——權益的分配者時刻注意不接受任何人的“招呼”,否則只能是人為的進一步加劇這種不平等。

(二)建立健全涉訴信訪的制度保證

肖揚院長指出,解決涉訴信訪問題的關鍵,在于創新工作機制。[29]結合當前的涉訴信訪工作,我們主要應做的是:

1.重新理順人大、政府、司法之間的關系。盡管人大是權力機關,但事實證明:政府及政府一把手是真正的實權派;盡管也有“一府兩院”的平行序列,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是:法(檢察)院院長是副縣級,比縣長矮半格,法院的人才物受制于當地政府,政府由縣長決定,正是這樣,為了“前途”的院長不得不對縣長惟命是從;法院內部同樣也是行政層級制最大的官是院長,最小的是法官,多為自己“仕途”考慮的法官又不得不唯“長(院長、庭長等)首是瞻”其結果多半犧牲弱勢者利益,自然引起涉訴上訪。具體如何理順三者之間關系,這是一個憲法問題,說簡單亦簡單,說復雜亦復雜,關鍵看當權者的態度。

2.建立法院內部的公正司法監督保障機制——司法監督保障委員會。這一機構應當從參與案件流轉過程的審判業務部門分離出來,成為一獨立的專門機構并超然審判業務部門之外。該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主要由人民陪審員、當事人及其律師,此外還包括法院部分審判委員會的成員及其他非本案審理法官組成。當然,這種程序監督機構的設立必須符合審判規律且有利于審判,有利于程序的遵守執行,不同于傳統的院長管庭長,庭長管審判長的行政化監管方式。因為這種監督的主體主要是當事人和人民陪審員。另外這種監督也不能僅是一種事后監督,而應當是一種全過程的監督。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對司法所規定的程序尤其審判程序被違反、濫用、破壞以及是當事人對程序的正當性時產生異議時,設立審查、糾正和救濟機制。由于當事人參與這種監督過程,既增加了其對程序過程的透徹了解,同時增加其對司法的信賴感,使其自我感覺:再涉訴上訪沒有道理,亦無須再上訪。

3.設立程序違法責任的懲戒追究制度。“有違法必有制裁。一部法律如果在現實中得到實施,就必須建立專門的法律責任制度,從而承受各種不利的法律后果。”[30]所以,應該建立完善對正當法律程序的不正當行使者的懲戒制度,以推進正當法律程序的正當應用,確保人權不被侵犯或對權利受損者給予程序上的救濟。

(三)完善當前的“涉訴信訪制度”

司法制度、司法環境、人們的法治理念等決定了信訪機構的設置與體制轉型期的利益沖突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信訪機構在不干擾司法審判的前提下要:反映社情民意,在暢通渠道上下工夫;明確信訪部門受理事項的范圍;建立透明的“陽光”信訪程序;建立申訴復查制度;是完善信訪工作會辦商辦制度。這樣以便于信訪機構加強與當地黨委、人大、政府、法院的聯系,形成“法院管穩定,地方管穩控”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機制,進而真正實現“司法的歸司法,行政的歸行政”。

第一,健全統一管理機制,暢通涉訴信訪渠道。法院的立案信訪部門是處理涉訴信訪工作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機構,統一對上訪申訴人員進行登記、接待、分流、協調、督辦,負責應由本院管轄的或者上級法院及有關部門交辦的申訴或申請再審案件的復查處理,法院其他部門對立案信訪部門按分工規定分流的信訪事項依法辦理。應建立嚴格的來信來訪登記、建檔制度,完善信訪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嚴密信訪運轉流程,對來信來訪的登記、分流、審查、處理、統計的各個環節實行動態管理。上級法院立案信訪部門負責對本轄區法院立案信訪工作的協調、監督和指導。第二,強化責任機制,認真解決涉訴信訪反映的問題。應建立并貫徹落實以下制度:(1)領導責任制。(2)承辦部門主管責任制。立案信訪部門對申訴或申請再審案件的信訪事項負責,審判監督庭對提起再審案件的信訪事項負責,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庭對正在審理過程中的一、二審案件信訪事項負責,執行局(庭)對涉及執行方面的信訪事項負責,法院的紀檢監察部門對反映干警違法違紀的信訪事項負責。(3)主辦責任制。初訪由專人負責,做到有訴必理、認真接談、妥善辦理,講究方式方法。申訴或申請再審案件,主辦人要及時審查處理。審查方式包括材料審查和調卷審查。材料審查僅適用于口頭駁回且息訴的案件。調卷審查可采用書面審查或聽證審查。主辦人在處理案件時應注重解決問題與維護司法權威相統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對有問題不解決,草率駁回,被上級法院再審改判的,追究責任人的責任。(4)首辦責任制。由終審法院負申訴或申請再審案件的首辦責任。

第三,健全聯動機制,提高信訪問題的化解能力。一是強化法院內部橫向配合。二是堅持分級負責,強化上下聯動。建立信訪信息傳送、反饋制度,建立信訪摘報制度、通報制度。三是積極爭取黨委、人大、政府的領導、監督和支持。四是加強與社會保障部門、法律援助部門的協作。

第四,健全非正常訪的化解機制,保障信訪工作的正常運行。一是下大力化解上訪老戶。對上訪老戶,應及時啟動甄別化解特別程序,責成專門的審判人員嚴格按照聽證程序審查案件,經合議庭研究做出結論。經審查有理的,嚴格依法糾正;無理的進行登記建檔,報上級法院備案,并向上訪人送達駁回申訴通知書。二是妥善處理集體上訪。解決集體上訪,要制定應急預案,應對突發事件。三是依法制裁上訪中的違法行為。四是認真做好特殊時期的涉訴信訪工作。第五,完善保障機制,為涉訴信訪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充實信訪工作人員,提高素質,改善條件,落實待遇。

第六,健全預防機制,努力提高審判質量,從源頭上減少涉訴信訪。

(三)拓寬其他糾紛解決渠道,分流涉訴信訪

首先,擴大法院調解的范圍,重視庭前調解機制的構建,使作為“東方經驗”的法院調解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在有條件的法院建庭前調解庭,使調審相對分離;同時選派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調解員,把握好中立性原則,使庭前調解較好發揮庭前過濾器作用,從而使涉訴信訪減少發生。[31]其次,完善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許多糾紛解決機構工會、消費者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各種行業協會、仲裁機構,都起到了調處糾紛,化解矛盾,減緩訟累的作用。同時承認公民在私法上的自力救濟,使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并行不悖,最終建立健全以司法為主導的全方位、多渠道的糾紛解決和權利救濟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涉訴上訪的發生。

結語認真對待涉訴上訪者的權利,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任何司法活動都有不和諧之處,任何社會都有一定問題。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這種不和諧,認真對待這種不和諧,便能夠找到恢復和諧與秩序之契機。有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問題視而不見、對問題避重就輕的分析。對于涉訴信訪有什么可怕的呢?涉訴信訪的數字居高不下不過是告訴我們:我們的司法不夠和諧、社會不夠和諧;社會制度需要不斷改革、司法審判制度需要不斷完善;我們的程序不夠正當、程序的遵守不夠正當;法律權利的享有者沒有認真得到這種權利。認真對待涉訴信訪者的權利,積極推進我國司法制度、信訪制度的改革,從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使命。(來源:北大法律信息網)

「注釋」

作者簡介:劉來雙,山東大學法學學士、蘭州大學法律碩士,發表多篇小小說、論文、雜文。

[1]肖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7年3月13日日在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大五次會議上。

[2]肖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6年3月11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3]參見:新華網/07/0313/17/39G05B0M000120GU.

[4]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信訪條例》,第2條。

[5]筆者注:現在理論界與實務界往往指這一層含義。

[6]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信訪條例》,第15條。

[7]陳光中、許靜村主編:《刑事訴訟法學》(修訂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47頁。

[8]胡銘著:《刑事申訴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21—22頁。

[9]筆者注:由于涉訴信訪是信訪的種概念,筆者所分析涉訴信訪的許多特質及其應對舉措,同樣適用于一般意義的信訪。

[10]筆者注:由于司法不獨立,尤其法院、法官的不獨立,為“打招呼”敞開方便之門,這些人在很多時候盡管給法院打招呼即可,恰恰也是這種現象是引起了窮人的涉訴上訪。

[11]董必武著:《董必武法學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頁。

[12]馬一平:“對涉訴上訪的調查與思考”,《人民司法》,2006年第8期。另見,于喜勝“涉訴信訪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東方法眼網:2008-4-248:02:37

[13]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406頁。

[14]尤曦紅,趙文清,徐東紅:“對濫用信訪現象說不”東方法眼網:2008-3-1821:32:05.

[15]趙玉亮:“我們善打‘攻心戰’”,《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14日第三版。

[16]因為他們是站在政府、法院以權力者、司法者的身份立場來分析原因,并單純的以“如何應對涉訴訪”來談論。涉訴信訪的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司法不公的問題,而造成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法院受制于政府的司法制度、行政式的審判管理機制運作下出現司法腐敗的使然。只有消除了產生涉訴信訪的這一根本原因,當再出現涉訴信訪時,那些學者、法官等人所分析的原因才能真正稱為原因。

[17]趙冶萍:“加強涉訴信訪工作,努力創建和諧社會”,《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第5期(第20卷)。

[18]張文國:“論涉訴信訪制度的困境及其出路”,《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7年3月第2期。

[19]于喜勝:“涉訴信訪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人民法院網/public/detail.php?id=169052.

[20]如果司法真正獨立,政府、人大及高官顯貴怎么能向法院和法官“打招呼”,就是“打招呼”法院及法官也不會聽,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還寄希望于行政權力嗎?沒有當權者、顯貴者染指司法的情形下司法權威還會消解嗎。或者這樣講,如果司法機關真的是獨立、有效而公正的,其權威被弱化嗎?如果司法真的權威的解決問題,誰還舍近求遠赴省進京的苦苦上訪?

[21]周炯然“隔靴搔癢的奏章——與于建嶸商榷信訪制度調查報告中提法混亂”,中國選舉與治理網首發,另見:/xinfangzhoujiongran.htm.

[22]趙玉亮“我們善打‘攻心戰’”,《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14日第三版。

[23]徐振光“對縣級人大信工作的調查與思考”《人大研究》,2008年第4期(總第196期)。

[24]對那些所謂“屢教不改”的老上訪人員舉辦專題學習班,直到表示不再上訪為止。

[25]《國語?周語上》

[26]張慎思:“帶著憲法旅行的女法官——訪美國聯邦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載《法制日報》,2005年7月12日第6版。

[27]林喆著:《權利的法哲學——黑格爾法哲學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頁。

[28][德]考夫曼著:《法律哲學》,劉辛義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頁。

[29]參見《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14日,第三版“本期話題”。

[30]陳瑞華著:《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93頁。

[31]徐建新。:“涉訴信訪的現狀及機制完善探討”,《。法律適用》,2005年第五期。

劉來雙·蘭州大學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