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船》教學評點
時間:2022-05-25 05:07:00
導語:《紙船》教學評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首現代詩——冰心先生的《紙船》(板書課題、作者)。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冰心(投影顯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現代著名女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
冰心詩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來的溫婉的調子,是水一樣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紙船》就是這樣的一首韻味悠長的抒情詩。
她的詩以抒寫純真的童心和圣潔的母愛為主。在許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紀童心、母愛和良知的化身。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師:首先請同學們放聲朗讀這首詩。(學生自由朗讀)
師:讀完這首詩,你的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情感呢?
生1:我讀出了對母親的愛與思念。
生2:我感到這是作者對母親深情的傾訴。
師:大家感受到了對母親的愛與思念和對母親深情的傾訴。(板書:對母親的愛與思念、對母親深情的傾訴)下面請大家再次帶著這種感情去讀詩。(學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來朗讀這首詩?(學生朗讀)
師:哪位同學來評價一下?
生:我認為他讀得很好,我在第二節中聽出了沮喪,當紙船不能到達母親身邊時,作者很沮喪。
師: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調、語氣和語速去讀?
生:應該用一種比較哀傷的語調、比較舒緩的語速來讀。
師:為什么?
生:因為詩人思念母親、見不到母親內心特別地感傷。語速慢一點能更好地表達這種情感。(教師點頭表示贊許)
師:誰再來談談你的看法?
生:我認為像第二節中的“萬水千山”應該讀成重音。
師:為什么要讀成重音?
生1:說明紙船要到達母親身邊需要經歷很遠很久。
生2:紙船雖然很小很單薄,但承擔的是詩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詩人希望紙船載著這份沉甸甸的愛與思念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回到母親的身邊。所以這個詞更能體現詩人思念之苦,思念之深。
師:你具有詩人的語言,把我們帶入更廣闊的詩的意境。所以我們在讀“萬水千山”這個詞語的時候,就應該進入這位同學為我們描述的圖景中去。同學們用筆為“萬水千山”這四個字標上重讀符號(學生標記)。同學們,通過我們對這個詞朗讀重音的討論,你認為在詩歌朗讀中什么樣的詞語需要重讀?
生:能充分地表達作者感情的詞語應該重讀。
師:請同學們再讀詩歌,深入體會詩的感情,把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詞語標畫出來。(學生自讀標畫)
師: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哪位同學說一說你的看法?
生1:我認為“不灰心”應該重讀。因為紙船盡管一次次地被天風被海浪吹打,但詩人并不灰心沮喪,仍然執著地一只只地疊著紙船。
師:同學們同意嗎?(學生紛紛點頭)那就標上重讀符號吧。
生2:“母親”應該重讀。因為這是對母親深情地呼喚。
師:對,這是一種深情的呼喚,只身漂泊在太平洋中的女兒思念母親的情切,呼喚母親,希望母親能聽到、能了解女兒的心愿,能理解女兒離家后的心情。
生3:我覺得“至愛”和“求”應該重讀。
師:你能解釋一下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嗎?
生3:“至愛”是“非常愛”“極其愛”的意思,“求”在這里應該是“祈求”“懇求”的意思,表達一種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師:你掌握了一種很好的理解詞語的方法,能結合具體的語境理解詞語。正因為母親對女兒的“至愛”才使離開母親懷抱的詩人對母親思念不已,才會有祈求紙船實現心愿的做法。請同學們將這幾個詞語標示一下。(學生標示)
師:我們一起朗讀最后一個詩節,,讀出這種深情的呼喚。(學生齊讀)
師:為了加深同學們的理解,老師帶來了一則材料,這是冰心先生在《寄小讀者七》中的一段文字:
8月17日的下午,約克遜號郵船無數的窗眼里,飛出五色飄揚的紙帶,遠遠地拋到岸上,任憑送別的人牽住的時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飛揚而凄惻!癡絕的無數的送別者,在最遠的江岸,僅僅牽著這終于斷絕的紙條兒,放這龐然大物,載著最重的離愁,飄然而去。(屏幕展示,教師深情朗讀)
師:但愿這小小的白船能載著詩人的心愿回到母親的身邊。作者為什么要借這小小的白船兒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思念?
生:因為折紙船是兒童們的游戲,作者以這種方式表達感情正體現了冰心詩歌的特點——抒寫母愛和童心,這是一種托物言情的手法。
生:我同意他的說法,只是想補充一點,老師在介紹冰心的時候,我記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許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紀童心、母愛和良知的化身。”我想,這首詩借紙船表達對母親的濃濃的思念,恰恰體現了詩人的純真的童心,恰恰體現了母親對我的摯愛及我對母親切切的思念。
師:你是一個很會學習,很會思考的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我們不但懂得了這首詩的寫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我們理解了一位詩人的創作風格。讓我們帶著這種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讀詩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了詩歌的感情,學習詩歌不但要入情,還要入境。進入詩歌所創設的意境,感受詩人所處的情境,體會詩人此時此刻的心境。老師來朗讀這首詩,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去體驗去感受,展開想像和聯想在你的腦海中構思一幅幅畫卷。
(師配樂朗讀)
師:老師初讀這首詩時,被詩人真誠的情感打動了,老師試著用筆記錄了自己腦海中的畫面:
海浪滔滔,天風吹卷,遙遙的海岸越來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親淚光閃閃的雙眼。我輕倚欄桿,精心地將一只只用思念與淚水折成的紙船拋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這天風、這海浪又怎能知曉我的心愿?它們無情地將我的船兒翻卷回我的身邊。船兒啊,求你,平安地駛去,將我的思念、我的愛帶到母親的身邊。(屏幕屏示,教師朗讀)
師:老師的文字只是想給同學們一點啟發,讓我們拿起筆抒寫、描述詩歌帶給你的情境。(學生寫作)
師:哪位同學讀讀你所寫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親的懷抱里撒著嬌,而我卻孤獨地倚著那涼涼的欄桿。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不覺模糊了雙眼,將那小小的船兒拋下在這無邊無際之中,希望能將我的思念帶給母親。海浪卻無情地將它打濕了;海風歡笑著吹卷起來,又唱著歡樂的曲子離開了。我仍在不斷地疊著疊著……大海呀,請您休息一會兒吧,讓我那心之船順利地到達母親的身邊;大海呀,求您了,讓船兒帶我的悲哀遠去吧!
師:老師從你的朗讀中聽出了深切的呼喚。
生2:海風呼嘯,海浪無情地拍打著礁石。怒吼的是離別的歌,低吟的是憂傷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進白船兒,卻又怕這些紙船太小太小,無以承載我的哀愁。殘酷的海風與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靜一會兒吧,哪怕只一會兒。我求你們,讓我的心之船順利到達母親的身邊。
師:你的語言很具有詩的意境。
生3:海岸總是那么模糊,我翹首觀望,卻怎樣都看不見。母親,你可知道你的女兒對你是怎樣的思念。颯颯的海風不停地向我撲來,撲向我這顆哀愁的、無助的心。我不知我該怎樣做,這浪濤總是帶給我遙遠與不安。這時,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這兒。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傳達。然而,海浪總是那么殘酷,當我每一次堅定地把一只紙船投入海中時,浪濤總是把他淹沒,淹沒載著我的愛和思念的紙船。但我依然堅信,這紙船一定會載著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親的身邊。
師:同學們的朗讀深深地把老師打動了。看來同學們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詩歌。讓我們一起深情地背誦這首詩。(學生齊背)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種賞析詩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詩歌,這樣我們才能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心靈,體味詩歌的美。最后推薦大家閱讀冰心先生的詩集《繁星》和《春水》,這是《繁星·序》的中詩句:
零碎的詩句,/是學海中的一點浪花罷;/然而它們是光輝閃爍的,/繁星般嵌在心靈的天空。(屏幕顯示)
其實《繁星》和《春水》都是詩人隨時記錄的點滴感受,愿同學們也能養成這樣的習慣,讓我們成長的天空同樣可以繁星閃爍!
入情入境話“個性”
史紹典
“詩無達詁”,是對鑒賞詩歌“個性化”的一種描述。
《紙船》是一首抒情小詩,寫于1923年,是冰心23歲時從上海乘船赴美留學途中,在遠離故鄉、遠離母親的海上寫給母親的。要個性化地讀詩,恐怕要先了解冰心詩歌的個性。老師的“導入”,就清楚地提示了冰心詩歌創作的與眾不同:
冰心詩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來的溫婉的調子,是水一樣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
她的詩以抒寫純真的童心和圣潔的母愛為主。在許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紀童心、母愛和良知的化身。
這是解讀冰心的法門;同時,它又營造了鑒賞《紙船》的氛圍、定下了鑒賞《紙船》的感情基調。
入情“你的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情感?”——直接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讓學生自己說出讀詩的“體驗”。學生個人的體驗,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是讀詩的“個性化”。這與學生所處的環境、他的心境以及個人的經歷密切相關:
生1:我讀出了對母親的愛與思念。
生2:我感到這是作者對母親深情的傾訴。
一是女兒對母親的愛,一是女兒對母親的傾訴。切入點、落腳點是不一樣的(學生中,有特別愛母親的,也有特別要向母親傾訴的)。
引導誦讀,著重在語調、語氣、語速的把握上。因此,學生可以讀出“沮傷”、“感傷”等等。“沮傷”,“是紙船不能到達母親身邊時”,“我”的失望;“感傷”,則是“思念母親、見不到母親”時,“我”因感觸而悲傷。用詞的準確,說明了學生情感把握的到位。
師生在把握重音上的切磋,很有意思。“萬水千山”、“不灰心”、“母親”、“至愛”、“求”等詞語重音的體會,都不是教師教學的“預設”,而全部是學生在讀詩過程中、在教師引領下、師生交往互動后的動態“生成”!體現了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他們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以及豐富多彩的情感活動:
萬水千山,“說明紙船要到達母親身邊需要經歷很遠很久”;
不灰心,“并不灰心沮傷,仍然執著地一只只地疊著紙船”;
母親,“因為這是對母親深情地呼喚”;
至愛,“是‘非常愛’‘極其愛’的意思”;
求,“表達一種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從多個側面,對全詩的感情基調作了極富個性的把握(重音的體驗,應該是極具個性的)。
對“很小的白船兒”的理解,更是體現著“稚子”對“童心”:
因為折紙船是兒童們的游戲,作者以這種方式表達感情正體現了冰心詩歌的特點——抒寫母愛和童心。
我同意他的說法,只是想補充一點,老師在介紹冰心的時候,我記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許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紀童心、母愛和良知的化身。”我想,這首詩借紙船表達對母親的濃濃的思念,恰恰體現了詩人的純真的童心,恰恰體現了母親對我的摯愛及我對母親切切的思念。
這種感悟,不是我們成人所能體會得出來的,他是“稚子”(學生)對冰心的“童心”,這就是解讀的個性化!
入境立足于情境的再現與再造。再現情境,是透過反復地誦讀和吟詠,這是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所以,當老師“朗讀這首詩,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去體驗去感受,展開想像和聯想在你的腦海中構思一幅幅畫卷”時,學生一定有了“海浪滔滔,天風吹卷……”意象,并沉浸其中了。
再造情境,則是“試著用筆記錄自己腦海中的畫面”,這是一個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恰如“接受美學”所主張的那樣,作品的創作,最終是在讀者的手中完成的。學生進入《紙船》的意境,是發揮“想像與聯想”,再造一個他們自己心中的《紙船》。
老師以自己的“下水”作為引導,這是蓄勢與孕情。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果然十分的出彩。大概是時間、或者是篇幅所限,只讀到了三個學生的“作品”。因此,只能是“窺一斑而見全豹”。還有,老師對學生的贊賞,也富有人情味。
課上得很平實,很流暢,也很圓潤。教學過程中穿插的對于冰心的介紹,也很切合作者的意蘊,而且首尾呼應,開合自然。沒有親聆楊宏麗老師的教學,推想一定是很有詩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