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學生”的情感軟化

時間:2022-05-23 01:08:00

導語:“問題學生”的情感軟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問題學生”的情感軟化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伍隍中學彭筱

中學生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我們教育鏈的某些環節脫鉤,造成一些學生在這些方面應有的培養和教育延滯,最終導致學生在心理、性格或行為習慣等方面產生嚴重缺陷甚至偏激,出現諸如愛打架、迷上網、談戀愛和小偷小摸等惡習,令教育者甚感頭痛,我們習慣把這類學生統稱為“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一般頭腦聰明、自尊心強、情感豐富,但愛好單一、性格孤僻、敏感、沖動,容易產生破壞行為。在班級里由于學習成績和品德明顯落后,屬于后進生。如果讓他們長時間的生活在缺乏溫暖的家庭或班集體里,長期處于被歧視、輕視或忽視環境中,必然嚴重扭曲他們的人格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對此類學生,我認為應動之以情、哺之以情,情動而教化至。

一、一片冰心在玉壺——愛

“愛”是軟化問題學生的重要武器,當前,服軟不服硬的中學生比較多,采用壓服或者其他強硬手段只能適得其反。我認為,關愛的缺乏是造成問題學生的關鍵因素,缺親情、友情,被輕視、忽略,是這類學生出現性格和行為習慣問題重要因素。他們中,父母離異、家庭殘缺者不乏其人。偏激的心理和自卑感交織在一起,一方面渴求被愛,一方面又自我封閉;一方面自我膨脹,一方面又自慚形穢。在這種種因素制約之下,如果教育者置之不理或者體察不到,在這種失望和失落情緒籠罩下,迫使他們走進虛擬世界、走進不良群體,最終用談戀愛、小偷摸、打架等方式麻醉自己、逃避現實。

面對這一切,老師在一定程度上要擔負起父母、朋友等角色,用真誠走進他們的生活。愛,首先做到真誠。真誠是指開誠布公,不虛偽行事,不以個人的權威或職業地位作掩護,對學生過失表現出過分的關心。不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態度,應出于幫助的熱情來追求向往的成效。對那種性格孤僻、獨來獨往的問題學生,更應該用真誠去感化他們。其次做到寬容。問題學生在情感上容易受傷害,容易為小事而難過憤怒,其習慣性的反應是攻擊,教師要用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去校正他們,讓他們學著以別人的觀點來思考,教他們學習如何控制憤怒。

愛學生是教師這一職業的本質要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成為優秀的心理教育專家。耐心、細心和熱心是軟化問題學生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真正感到老師確實是在關心自己、愛護自己,他們才會有改變舊我的內在要求。教師的忽視和無原則的嚴懲重罰,必將導致師生對立,再好的方法也會失效。

二、青山著意化為橋——情

研究證明,決定教師能否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康的發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是教師的職業情感人格品質。一個好教師的職業情感人格品質的基本內核是“促進”,這種促進的教育態度,可綜合分成四類:理解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健康的教育期待,其核心就是“情”。

情感是人際關系的主要調節器,良好的師生關系表現為情感上的融洽。一切心理關系都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之上的。缺乏經驗的教師往往從表面現象上認識學生,形成自己的好惡,對那些表露在外面的違反課堂秩序,以及攻擊性性格和行為比較容易引起重視,對那些性格孤僻,具有退避、回歸性行為特征的學生卻往往看不到問題所在。教師對自己所喜歡的學生容易感知他們的優點,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生易感知道他們的缺點。學生對老師也是如此。在個別交往層次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建立一般要經過生疏——熟悉——親近——熱愛等不同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逐漸從滿足交往的的需要轉變求知欲和人格完善等的需要出發,建立起他們與教師之間的感情。

師生之間的雙向情感交流要以教師對學生所表示的積極情感為前提,對于學生來說,教師既要可敬,又要可親,這樣,去除學生的生疏感、懼怕感,與教師相處才會有安全感。學生在與教師相處中,感到了與教師關系的和諧,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肯定和承認,會主動去親近教師,產生與教師情感上的共鳴,為教師的言行所感動,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最終與教師傾心相交,向教師打開心靈的窗戶,在困難矛盾中期望得到教師的幫助,師生之間實現內心世界的高度統一。

教師一方面要做到心胸豁達。心胸豁達所含的重要品質是靈活性,人的參照系不可能不變,越是能反映自己的參照系,以適應外界情境的需要和標準,那么,我們越是理解并適應種種變化,表現為一種接納。教師在與問題學生交往中,首先要悅納他們,處理好他們的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沖突,寬容他們與一般學生在性格上的某些不同。另一方面,教師要走進他們的生活,從了解并認可他們的愛好出發,走進他們的生活圈子,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使他們產生一種認同感和真切感,在此基礎上,與他們平等交流。

三.病樹前頭萬木春——理

問題學生一般在人生觀、是非觀,理想、自信等方面存在模糊認識。教師要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認識的指導意義。

1.正面典型軟化。要在學生中,尤其是在問題學生周圍尋找各種典型,樹立不同層次的榜樣,讓學生既感到典型的可信,又感覺到可親、可學,讓學生在平等的空間里見賢思齊。

2.反面典型教化。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讓學生認識各種不良行為習慣的危害,讓學生從反面典型中既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又能找到努力的方向,讓學生在心靈的震撼中幡然醒悟。

3.典型案例引導。教師要善于從中學生各種典型案例中找素材,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就業等思想教育,喚起學生的生存憂患意識、對他人負責的意識。

4.具體事例指導。針對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旗幟鮮明地表明教師的立場、指明學生努力的方向。學生大多知道自己所陷不良嗜好的消極影響,但或苦于自救方法缺乏、或抱著及時行樂、或抱著僥幸心理而得過且過,最終難以自拔。教師要針對每個問題學生建立教育指導檔案,持持以恒的賈亦應到幫助。

四、一切盡在不言中——境

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看,教育的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發生、存在和發展產生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我們在這個地方所指的環境,主要是學校環境。在學校中,教師要提供一個能諒解和寬容的氣氛,幫助問題學生減輕焦慮和緊張,幫助學生獲得心理的需要,給學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1.營造公平透明的人際交往環境。問題學生一般都是雙差生,成績差,品德差,其中不少學生屬于攻擊型性格。他們常常誤認為別人輕視他或對他充滿敵意,感到自己在同學中很孤立,而這個孤立的充滿憤怒的學生對不公不義的事格外敏感,常認為自己是不公平待遇的犧牲品,教師在軟化問題學生時,創造公平的人際交往環境很重要,尤其在處理問題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時,要讓他們感到公平。

2.發揮學生中非正式群體的特殊作用。學生同伴群體一般是由地位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同等群體的成員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齡、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是非觀等方面比較接近,他們時常局在一起,批此間有很大影響,甚至可能超過父母和家長的影響。教師要善于找準契機,從群體的某個點入手,逐步施加影響,調控其集體輿論,推動健康發展。

3.搞好一幫一結對活動。一是從學習、品德、個人興趣特長三方面實行一幫一,幫助問題學生對班集體產生歸依感和主人翁感。二是由班主任、科任教師、學生代表和問題學生建立一幫一活動鏈。

4.建設健康的班集體文化,構建和諧的班集體氛圍。一是統一學科教師動作,明確學科教師在軟化問題學生這項系統工程中的工作,統一步調,分階段實施,建立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學科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落實每一階段軟化教育任務。二是抓好班風建設,構建寬容、平等與和諧的班集體氛圍。三是抓好班集體文化陣地建設,利用好黑板報,學生個人名言撰寫等方式,形成健康的輿論氛圍。四是開展好各種活動,讓問題學生有事可做、有事能做,使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在集體中的位置,明把自己是一個對集體和他人來說有用的人。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軟化問題學生貴在堅持,教師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必須精心確定教育意圖,堅持以柔克剛,選擇恰當的角度和時間,精心挑選時機,以情感的軟化來教育好問題學生,實現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