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兩點意見
時間:2022-06-05 04:54:00
導語:對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兩點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呼聲漸高。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映了著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實踐要求,另一方面也說明通過幾十年的反復討論,大家對小學語文教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逐漸趨向一致,這就是:小學語文學科是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學科,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連貫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要結合恰當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發展認識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培養健康個性的任務。
在這里,我想就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重點和方法提出兩點粗淺的意見,以求教于小語界的同仁。
一、突出詞和句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規范的書面語言。
對于語文科的名稱,葉圣陶先生有個權威的解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這就是說,語文科既要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又要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言。但我認為,其重點是發展兒童的書面語言。因為第一,從學生發揮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看,無論是接受、檢索、保存和傳遞信息,還是創造新的信息,主要依靠書面語言;第二,從學生學習語言看,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之間存在重大差別,前者比后者復雜得多,因此學習起來也困難得多。
現在有不少人認為說出來是口頭語言,寫下來就是書面語言;說得好就一定書面表達得好。這是不理解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存在著重大差別的片面認識。當然,“文本于語”,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必要條件。從語言發展的順序來說,口頭語言的發展是走在書面語言的前面的,說是寫的先導和基礎。再說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內部語言的發展不夠完善,所以在要把自己的思想寫出來之前須用外部的口頭語言來代替內部語言發揮作用,即將內部語言“外化”為口頭語言,借助口頭語言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思想。因此現今的小學語文教學采取“從說到寫”的策略是正確的。但是必要條件不等于充分必要條件;說得好未必一定寫得好。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無論在功能上還是在結構上,都存在著本質的差別。人的書面語言是在交談者不在場的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它必須是獨白語言,只能用語言手段來表達信息的內容,并且運用視覺符號。但是口頭語言是交談者在場的情況下,在直接交際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它是對話語言,可以用非語言手段(如動作、聲調、臉部表情)來表達信息的部分內容,并且運用聽覺符號。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從產生語言功能的心理本質來看,書面語言是完全不同于口頭語言的另一種過程。書面語言是語言的代數學,是有意的、自覺的語言活動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形式。”
根據許多語言心理學家的研究,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在下述四項參數的值上有重大差異:(1)情境率,即:情境成分的數量/省略和代用成分的總數;(2)詞語的不重復率,即:語言表達中不重復的詞的數量/語言表達中詞的總數;(3)鑒定率,即: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特征的詞語數/語言表達中詞的總數;(4)積極率,即:語言表達中動詞的總數/語言表達中詞的總數。簡言之,規范的書面語言是上下文一致(即情境成分很少)、句子連貫、詞語豐富、能很好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特征和積極面的語言。
要讓學生掌握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就必須讓他們進行比較嚴格的詞、句、段、篇的訓練。但是我很同意有人提出的“小學階段要強化詞句,淡化篇章”的主張。因為詞和句(包括句群)的訓練是篇章訓練的基礎,而且小學生的智慧發展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維為主要形式,這個年齡階段是掌握詞和句的最佳期。如果小學生不著重進行詞、句訓練,那么他們進入初中和高中后就很難再將語文學好。因此,我認為小學的閱讀教學應在讓學生一般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寫作手法的基礎上,著重讓他們進行品詞品句訓練,進行語感訓練。小學的作文教學應在讓學生掌握觀察、審題、立意、謀篇等一般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讓他們進行用詞造句的訓練。例如,某校有位三年級語文教師讓學生們寫了一篇童話體作文。如何評講?我建議這位教師不要面面俱到。除了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改錯別字外,主要應根據詞語的多樣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連貫性這三項要求修改語言文字,而且可以先共同修改一篇。后來這位老師引導全班學生很成功地修改了一篇題為《森林又安靜了》的文章。原文如下,有橫線的詞句學生們都一一作了修改。
森林又安靜了
今天,天氣多好啊!森林里的小伙伴都到大草地上來玩,有小狗、小貓、小鹿、小刺猬、小兔……它們玩得多快活呀!①有一只老虎出現在它們面前。老虎惡狠狠地說:“你們這些小家伙,這是我的地方,②快走,快走。”小兔和小貓說:“老虎你不要再稱霸了,你要是稱霸,我們就告訴大象伯伯去。”老虎說:“大象算什么,我是森林之王。”小松鼠說:“咱們告訴大象伯伯去。”小猴子說:“對,對,③告訴大象伯伯去。”“我誰都不怕!”老虎說,④“你們告訴大象去好了,反正我是森林之王。”
小兔它們真的告訴大象伯伯去了。
大象說:“⑤小動物們,你們找我有什么事?”
小動物們說:“⑥它在欺侮我們。還,還說您的壞話呢。”大象說:“帶我去看看。”⑦小動物們把大象帶到⑧那里。大象把鼻子一甩說:“老虎你聽著,你要再欺侮小伙伴,我就對你不客氣。”老虎說:“那我們就比比看,誰本事大。”⑨大象伯伯也不用鼻子甩,就用腿輕輕一踢,把老虎踢得很遠很遠。
小動物們(10)快活得說:“好,好,好。”
森林又變得平靜起來。
①這一句和前不是并列關系,而是轉折關系,應改成“忽然老虎出現在它們面前”。
②既然老虎是用惡狠狠的語氣說話,那么“快走,快走”最好改成“快滾,滾。”
③前面已經出現了兩次“告訴”,這句可改成“去找大象伯伯”。
④前面已經出現了好幾個“告訴”,這句可改成“你們去找大象告狀好了”。
⑤文章中共出現四個“小動物們”,用詞太單調。這里可根據大象伯伯慈祥的性格,改成“小朋友們”。
⑥“它”是誰?大象不明白,應該改成“老虎”。
⑦為避免用詞重復,“小動物們”可改成“大家”。
⑧“那里”是什么地方?讀者不明白,應改成“大草地上”或者“老虎面前”。
⑨這個復句一共有三個分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不是承接關系,而是并列關系;第二句第三句卻是承接關系。因此這個復句應改成“大象伯伯不用鼻子甩,只用腿輕輕一踢,就把老虎踢得很遠很遠”。
(10)根據小動物們的心情,“說”應改成“大聲歡呼”。“快活”一詞前面已用過,這里可改成“高興”。整個句子可改為“小動物們高興得大聲歡呼”。
二、語言文字訓練要遵循“從動機走向目的”的心理學規律
為了讓學生掌握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現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比較全面地規定了各個階段的訓練目的,即小學低年級應以句子訓練作為重點,中年級應以段落訓練作為重點,高年級應以篇章訓練作為重點。但是不少教師不懂得應通過激發學生的訓練動機去達到這些訓練目的,因而在低年級單純地進行句子要素和句子類型訓練,在中年級單純地進行句群和段型的訓練,結果學生索然無味,甚至產生厭惡語言文字訓練的心理。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列昂捷夫創立的活動心理學理論提出,動機和目的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動機是“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問題;而目的則是“達到什么”,是回答結果的問題。每一項活動都由各種動作所組成。活動是由動機所引起的,而動作則指向具體的目的。列昂捷夫認為,動機和目的是經常不相符合的。例如,人的活動是由食物所激勵的;食物就是這一活動的動機。但是,為了滿足對食物的需要,人必須完成一些不是直接指向取得食物的動作。例如,這個人的目的是制造捕獵工具;不論他后來自己使用他所制造的工具,或是將它轉給別人并取得一部分共同捕獲物--在這兩種情況下,激勵他進行活動的東西和他的動作所指向的東西彼此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列昂捷夫指出:“實現活動的那些動作是由動機的激勵而指向目的的。”動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意向方面(應當達到的目的),二是操作方面(用什么方法可以達到目的)。所謂操作,就是實現動作的方式。
根據活動心理學理論,要把語言文字訓練變成一項真正由動機支配的活動,就必須讓學生從低年級起就進行意思完整的語言表達。就作文訓練而言,必須讓學生從低年級起就寫成篇的文章。大家知道,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其動機是根據一定的需要進行社會交際,包括概括信息、傳遞信息、自我表現、對別人施加影響和自我教育等。雖然詞、句、段、篇都是語言表達的單位,但是能夠完整地體現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的,不是詞、句和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在小學低、中年級必須變句子訓練和段落訓練為篇章訓練。
學生寫成篇文章的活動,包含兩個基本動作--產生文章思想內容的動作和表達文章思想內容的動作。每個動作,又包含著一系列的操作,如前者包含審題、立意、選材、組材等操作,后者包含謀篇、布局、用詞、造句等操作。當教師讓兒童學寫完整的文章時,作文活動中的各種操作都被激勵起來,自發地進行著。但是其中有些操作立即遇到了困難,甚至停止進行。如低年級的學生句子寫不通順,或者不會給文章打標點符號,中年級的學生不會根據內容組織適當的句群。即使是這樣,這些操作仍然保持著動作的水平,即它們是由動機的激勵而指向目的的。由于學生具有強烈的動機去學習這些操作,所以當他們經過多次寫文章的實踐和教師的幫助,就能用比傳統教學快得多的速度去學會這些操作。
必須指出,讓小學低、中年級學生寫成篇的文章,并沒有改變“教學大綱”對低、中年級的要求,也和本文在前面闡發的小學要突出詞、句訓練的意見不相矛盾。低、中年級的篇章訓練,是指讓學生用文字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真情實感,并不要求他們掌握系統的篇章結構知識,這和高年級的篇章訓練是不同的。這樣做,是遵循“從動機走向目的”這個心理學的規律,采取“從整體到局部”、“從內容到形式”的作文訓練方法。具體地說,首先必須鼓勵低、中年級學生寫“放膽文”,讓他們把文章寫開,把思路寫活,把筆頭寫順,產生強烈的作文興趣。而到作文評講時,分別以詞、句訓練和句群、段落訓練為重點,讓學生體會到,寫詞語豐富、完整、通順的句子和上下文一致、前后連貫、條理清楚的文章,能增強表達效果,十分必要。
由上述可見,確定語言文字訓練形式,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傳統的方法是從局部著手進行訓練的方法,這是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動機上去證實這個目的方面的行動。科學的方法則是從整體著手進行訓練,即要先形成動機,然后由動機的激勵而指向動作的目的。
不僅確定語言文字訓練形式要符合“從動機走向目的”的心理學規律,安排語言文字訓練的步驟也要符合這一規律。傳統的作文訓練課一般這樣組織:教師先宣布作文題目,并板書作文要求。例如,寫“記一件偶然發生的事”,寫作要求是:1.題材須緊扣“偶然”這個關鍵詞,中心思想要具體明確;2.寫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3.內容具體;4.句子要通順,不寫錯別字。然后讓學生逐條議論作文要求,并說一些諸如“要認真觀察周圍生活”、“要下苦功學習語言”等大道理教育學生端正作文態度,接著就讓學生書面習作。這種教學過程不符合學生作文的心理規律,無法激發他們作文興趣,只能使他們對作文望而生畏。科學的訓練過程應該是教師先通過生動的談話或者創設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認識、交流或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表達需要,然后因勢利導地和學生一起確定作文題目和要求,讓他們充滿情趣地進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