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案中國當代詩三首2
時間:2022-02-14 06:04:00
導語:高中語文教案中國當代詩三首2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四.結構分析
1、分層第一層:由開頭至“不,這些都還不夠。通過六個意象歷數自己所否定的愛情模式。第二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達作者對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層:用“絕不學“絕不像昭示詩人對下面兩種愛情模式的蔑視和擯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棄----一種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樹的高枝證明自身價值的女性對男生依附式的愛情;一種是“鳥兒式的對橡樹一廂情愿式地頻頻示愛,遭橡樹冷遇可仍要死纏著不放,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幼稚可笑,喪失女性尊嚴的愛情.即便是世俗認可的甚至贊揚的種種女性對男性忘我奉獻式的愛情,詩人也用“不,這些都還不夠明確宣告自己的不認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對橡樹似的不求回報的“長年“慰藉?還是“險峰似地滿足于增加、襯托橡樹的高度、威儀的默默支撐和鋪墊,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對橡樹無止境的忘我奉獻.在詩人看來,這都殘缺的、不圓滿的愛情。在這幾種愛情模式中,女性被愛迷亂了心智,喪失了主體意識,只顧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對男性的幫助上,忘卻了自身也需要汲取養分,不斷強壯、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導致人格的萎縮,不自覺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為奴。假使一種愛情不能使一個女性的人格更趨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這種愛情還有什么價值可以稱道呢?
通過分析,表現詩人對舊的觀念、舊的倫理的強烈否定和堅決反叛。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的角度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為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的價值的抗爭決心躍然紙上。這義無反顧的決心,似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從意義上講,這是詩人對舊的傳統強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鎖的破。
在詩人眼中,這些愛情是不具備愛情的應有之義,那么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愛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樹,我如果愛你,我怎愛才算是理想的愛情呢?
第二層:詩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莊嚴的回答。
理想愛情中男女雙方應是彼此獨立的,處于愛情中的女性應保持有獨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樹,我就該是一株木棉,決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僅在男女雙方“永遠分離的物質狀態下,應該是一棵獨立向上的樹,即使在男女雙方“終身相依的精神領域,也應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證自己仍是一棵能夠獨立支撐自身身軀的高大挺拔的樹。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當。男性有橡樹的剛勇、果敢、銳利----“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斂,/也像戟女性便應該具有木棉的熱烈、柔韌、厚重----“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雙方具備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為支持,分擔苦難,共享人生----“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在人生的臺上,愛情劇中的男女雙方演的應是對手戲,同為主角.這樣,戲才能演得趣味橫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讓男性獨領風騷,一個人去撐臺面,最終男性會激情衰退、唱得興味索然,這出愛情戲也會在單調、清冷中草草收場,難以善終。
有破就有立,第二層是詩人對自己心中愛情觀的確立。詩人以陰柔的木棉自喻,對陽剛的橡樹傾訴內心的幻想:“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致敬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獨立的基礎上,共建新型的現代的愛情觀念。詩人對愛情的要求和憧憬,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婚姻關系的認真思考,流露出一個現代女性內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著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它即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愿,如鳥兒之對橡樹;也不該是女性對男性單向、忘我的愛的奉獻,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無動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險峰、日光、春雨之對橡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并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度人生,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這在當時十年浩動剛剛結束,國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鑄民族精神之魂之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詩人的自我不僅指向過去,而且也指向未來,它不僅是詩人自己是什么樣子的評價,還是詩人詩人關于我該成什么樣子的探索或思考。這樣,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著詩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要求得到另一個人的重視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體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體現,而是我的主體性的整體,我應該把這主體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這一個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樣子,全部滲透到另一個人的意識里去,成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對象。”由脈脈含情到心心相印,愛情詩的美,由于展現了人格的價值面變得崇高了。在舒婷的愛情觀中,愛既要心靈相通(根,緊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銅鋼鐵枝,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愛情要忘我卻不能喪失自我。忘我是對愛情如交易,視人格如財物的一種超越;不喪失自我是對視情人如靠山,視自己如附庸的一種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進才有共勉。這種女性的自尊心理,這種對愛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時期女性文學的重要主題,其中反映了人格價值觀念的覺醒,表現了知識女性的自覺與自強。
4.總結:從感情抒發上,第一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行千里,不可阻擋,仿佛吐盡千年以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抗爭、是戰斗、詩人一直以一個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
第二層詩人的感情是平緩的,從第一層的激昂中跌落下來。詩人以女性的溫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自己內心的夢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風中搖擺。
四.形式特點
象征:是詩歌重要的形式和特點。不是從整體上孕含象征意義,而是在具體的形象上直接在表達象征意義.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征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體正是意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這首詩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詩。“墻”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征。錢鐘書說:“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橡樹的銅枝鐵干?木棉的紅碩的花朵,正是陽剛和陰柔的具體形象。
對偶:是詩歌語言形式的核心內容。我國古典詩歌,尤其是律詩,都大量使用對偶句。本詩繼承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大量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們在字,音,義上嚴格對應,在行上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的整齊劃一,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表達了詩人既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的詩風。
五.學生評述舒婷的另一首朦朧詩《墻》
原文:我無法反抗墻,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漸漸老化的皮膚,
既感覺不到雨寒風霜,
也接受不了米蘭的芬芳。
還有可能
我只是株車前草,
裝飾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縫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墻活動起來,
伸出柔軟的偽足,
擠壓我,勒索我,
人我適應各種各樣的形狀。
我驚恐地逃到大街上,
發現相同的惡夢,
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后跟。
一道道畏縮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墻。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墻的妥協,
和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詩往往具有哲理美,因為象征手法能加強詩的理性力量。化抽象為具象,正是抽象詩大顯神通的地方。“墻”是僵化了的藝術傳統的象征。錢鐘書說:“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律,把常然當作當然和必然”。詩人說“我無法反抗墻,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說出她對傳統的不滿。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這是萬古常新的問題,詩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學范疇“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對于文學新人,傳統之墻乃是漸漸老化的皮膚,文學新人只是在泥縫里寄生的小草,這就是反抗意識萌芽的契機。
于是,惡夢出現了——一個適應傳統的夢。那是心理上的陰影,像影子一樣“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后跟”。是的傳統影響著每一個人,你適應它,就只能射出畏縮的目光;你堅持它,捍衛它,就成為“冰冷的墻”。
夢中有真理。詩人說“我明白了”。她應該首先戰勝自己:克服妥協心理,克服恐懼心理。這樣,非但不會為傳統的墻所圍困,而且還可能由沖破傳統而改造傳統,由脫離傳統而豐富傳統。
新詩潮力求擺脫新詩的政治抒情傳統。內容上,由強調“大我”到重視“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轉化為意象化,趨向于理念和感知的變形。。其特點,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著重表現富于“主體性”的人格形象。客觀上,它確實表現出解放思想帶來的心靈復蘇,以及在新時期一代人的自覺。這種新的文藝風氣,無疑是對傳統的有力沖擊。
六.課后練習:閱讀舒婷的《也許》,回答詩后問題。
原文:也許
----答一位讀者的(甲)
也許我們的心事(乙)沒有讀者
也許路開始已錯結果還是錯
也許我們點起一個個燈籠又被大風一個個吹滅
也許燃盡生命燭照別人,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
也許淚水流盡,士地更加肥沃
也許我們歌唱太陽,(丙)被太陽歌唱著
也許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許為一切苦難疾呼,對個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許由于不可(丁)的召喚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題目:(1)理解詩意,為甲、乙、丙、丁處分別選入最恰當的詞(c)
問題總是同時回避
寂寞全是而不抗拒
寂寞總是也抗拒
孤立完全也推辭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詩人鄙視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本詩以促膝談心的方式來抹去“讀者”心中的孤獨寂寞感,并回答“讀者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困惑。
本詩承認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責任感的人生。
這首詩運用反復、排比的修辭方法,;在反復中增加抒情的濃度,在排比中增加語勢。
(3)對“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確的一項是(d)゛.過重的工作量
過重的家庭生活負擔
過重的精神負擔
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分析:這道題目的設計主要是檢測對現代詩歌內容構思與抒情對象的理解程度。從詩句中,我們并不難看出這是一首人生哲理詩,它表現了積極面對生活勇于進取的人生態度。賞析這類詩,要從朗讀入手,進行聯想想像,再現作者的藝術創造境界,領略詩歌表達的情感。
七.現代詩歌的賞析要點
1.揣摩詩的意境。意象包括兩方面的范疇:客體描寫對象,主觀感受體驗。詩歌是詩人情感激流的表現。詩人寫詩總是通過某種景物或事件,表現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詠懷。我們欣賞詩歌就是要理解詩人如何借助抒情個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自己愛和恨、痛苦與歡喜、希望與追求的。
2.深入解剖詩的形象。不同的時代因素給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時代影響,因而欣賞新詩中的抒情對象就不能不注意時代的亮色。同時還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個性特征,因為詩人寫詩時,感情的涌發、提煉和傾注總是以個人為基點的。欣賞中,我們既要看到風采豪放、氣度飄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蒼老悲涼。一句話,不同的主人公有著各自獨特的精神個性。
3.充分分析詩的感情。
4.細細品詩的語言。從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抒情性進而分析語言的音樂性和圖畫美。找警句---詩眼。例《,你在哪里?》中的“找”字,就讓讀者深深體會到人民對總理的懷念之情。
探究活動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子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這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海子的材料,提供給學生可以學習探究的問題。如:海子的朋友駱一禾、西川都是現代詩壇的著名詩人,可以在與他們的詩作比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現代詩壇上璀璨的一點,那么可以把他的詩作與同時期著名詩人的作品比較,等等。學生的學習結果在課堂上交流,這比常規的教學更有效。如果這種學習真正展開,那么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就是豐富無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