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復習講義9
時間:2022-11-03 12:28:00
導語:高考政治復習講義9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九)
第九單元:唯物論
一、本單元考點:1、物質和意識及其關系;2、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3、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4、按客觀規律辦事;5、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
二、本單元重點與難點:
重點:1、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2、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3、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意義;4、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5、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性;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難點:1、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然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2、物質的概念;3、不同性質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是不同的;4、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5、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三、本單元涉及的熱點問題:
1、運用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駁斥“”邪教的歪理邪說,說明我國政府取締和打擊“”決策的正確性。2、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十五”時期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正確性。3、運用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說明西部大開發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4、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為什么既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5、運用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說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四、考點提要
考點1:物質和意識及其關系
1、物質(哲學大廈的基石)
(1)物質的含義
(2)世界的物質性原理: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3)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意識
(1)意識的起源: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具體說,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直接產物。
(2)意識的本質: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
①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不能把“人腦”說成“腦”或“大腦”或“人的大腦”)
②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說任何意識(正確意識或錯誤意識)都根源于物質,其內容歸根到底都來自于客觀事物,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③無論是正確的、錯誤的意識,還是感覺思維及對過去、現狀、未來的認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3)意識的作用
①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
A、意識能夠反映客觀事物。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②意識的反作用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
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發展。
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由于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發展,所以,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意識:如,科技意識、改革開放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精神文明建設、以德治國、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堅持鄧小平理論、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客觀原因:P。18正確的意識(如實地
附:意識對事物的反映導致反映客觀事物本來
有正誤之分的原因第二,主觀原因:P。18-20面目的意識)
錯誤的意識(歪曲地
反映客觀事物本來
面目的意識)
③意識的能動作用更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
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同時意識又具有能動作用。P.25
第一,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第二,意識是人腦這種物質特有的機能
第三,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第一,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
意識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第二、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第三,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物質(通過實踐)。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有兩種情形(正確的意識推動實踐,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
指導使用作用于
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意識人的行動、人的實踐一種物質的東西另一種
引起
物質的東西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附:正確認識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與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之間的關系:
第一,物質的決定作用與意識的反作用,是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承認前者必須同時承認后者,反之亦然。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的泥坑。
第二,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不能等量齊觀。物質的決定作用是前提,基礎,是第一位的,而意識的反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是第二位的。
4、熱點問題
(1)運用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駁斥“”邪教的歪理邪說,說明我國政府和打擊“法輪
功”決策的正確性。
(2)運用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說明“九五”期間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正確性。
考點2: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第一,主觀必須符合客觀(即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P.26(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人們的主觀因素來講,就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第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P.26
1、(2)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依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的原理。
(3)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P.26-28(……不從實際出發,就會從主觀出發,就要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給革命和建設帶來極大的危害。
(4)怎樣從實際出發?P.29第一,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第二,要全面地把握事實的總和;第三,要使自己思想不斷地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
第四,了解國情立足國情P.30(我們最大的實際就是……正確認識國情的重大意義……);第五,堅持從實際出發,就必須反對從主觀出發。
2、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P.23(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3、如何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1)要對意識的能動作用有正確的估計,既不夸大,也不低估。
2)意識必須正確,這是前提。
3)發揮意識能動作用必須以實踐為基本途徑(意識不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
4)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必須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5)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4、熱點:
西部地區要實現跨越A、開放意識(實行全方位的對內對外開放)
式發展,就必須解放B、創新意識(以新觀念構建新機制)
思想,更新觀念,樹C、機遇意識(搶抓機遇,贏得先機)
立四種思想意識D、競爭意識(以競爭意識去營造優勢)
附1: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1)為什么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物質決定意識,主觀要符合客觀,就應當做到。它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所謂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即堅持從客觀具體實際出發,這是堅持唯物論)
(3)所謂主觀和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愈來愈當時的實際(變化了的實際)。(即堅持從變化發展著的實際出發,這是堅持辯證法)
(4)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還是主觀和客觀相脫離,是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
附2: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質,誰決定誰。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二是意識能不能反映物質。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界限。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是指:一方面物質決意識,另一方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考點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P.34
考點1、2、3小結:(見圖表)
物質決定
意識(原理)
意識具有
能動作用
(原理)
考點4: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1、按客觀規律辦事
(1)規律的含義
(2)規律的特性而不是
本身固有的主觀強加的
而不是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質的現象的聯系
而不是
必然的偶然的
(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客觀實在性)
(3)規律與規則的關系
(4)規律的客觀性含義及其表現。P73(規律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
(5)人與規律的關系:規律制約著人的行動,而人又能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P.74
(6)如何按客觀規律辦事?
①按客觀規律辦事,就要實事求是。P.76
②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是統一的:A、要堅持實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B、要解放思想,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指……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2、要重視主觀能動性
(1)主觀能動性的含義
(2)主觀能動性的內容
(3)為什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A、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B、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利用規律,從現有條件出發,改變不利條件,創造出新的有利條件,更好地改造世界;才能以堅強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勁,克服種種困難,取得勝利。
(4)如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首先,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
其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要受一系列主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不斷地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因為主觀因素越正確,越有廣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進一步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3、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即規律與人的關系)
制約和限制
認識和利用
為什么?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一系列的主觀因素的制約。所以要正
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內容
$$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包括觀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利益出發點等。
如何積累?不斷學習、實踐、積累知識和能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端正主觀動機,排除錯誤主觀因素。在現階段,要堅持集體
主義價值取向。
第一,按規律辦事,就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規律,才能達到
改造世界的目的,違反規律,則受到規律懲罰。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第二,按規律辦事,就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尊重規律與
方法論按客觀規律辦事。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如何按客觀規律辦事?第三,按規律辦事,需要一定物質條件。為此,必須發揮主觀
能動性,充分利用條件,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指導實踐
活動,改造世界。也可以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
律發生作用的范圍。
(人與規律的關系:A、規律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B、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能認識和利用規律,按規律辦事。)
(從以上的“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中,我們應該做到:第一,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第二,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三,這要求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也就是要實事求是;第四,既要反對不尊重客觀規律,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主義,又要反對空談尊重客觀規律,否認主觀能動性的形而上學觀點。)
課堂練習:“要命令自然必須服從自然”。分析培根這句話的哲學道理。
答:(1)說明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2)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違抗、創造和消滅規律,必須尊重規律,即“服從”規律。(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認識和利用規律,即“命令”自然。(4)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又必須以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為前提和基礎。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規律,將二者結合起來。題中觀點正是體現了這一原理。
附1: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的關系。
(1)聯系:二者都以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為依據,是科學的方法論經。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以求達到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以從實際出發為基礎,不從實際出發,不從變化著實際出發,就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
(2)區別:二者除含義不同外,一切從實際出發強調物質的第一性,要求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強調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按規律辦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實事求是則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高度統一。
附2: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性、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三者之間的關系。
意識能動地反
想-----認識世界的能力-------意識的能動作用-----映客觀事物
主觀能動性及認識世界的活動意識對客觀-------意識的反作用
事物的反作用
做-----實踐活動
精神狀態-----意志、決心、干勁等
第一,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即堅持主觀與客觀<即實際>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第二,辯證地認識和把握實際(即全面把握現有的實際和變化的實際)
附3、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第三,正確對待別人的成功經驗(即要區分別人的實際與自己的實際
出發,實事求是?的差異,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即,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必須反對主觀主義,一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二是經驗主義。)
(1997年高考題)第四,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即根據自己的實際發揮主觀能動性)(因
為正確的意識能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促進事物的發展。)
五、課堂練習
1、辨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是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要求。
答:(1)唯物論認為,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2)唯物論還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而為物質文明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3)題中觀點看到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是正確的。但忽視了意識的反作用,因而對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導致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錯誤。
2、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既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答:(1)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說明了規律的客觀性,我們必須尊重規律。(2)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說明了人們能認識和利用規律,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3)將二者結合起來,反映了人與規律的關系。
3、實事求是未必要求創新,創新必須實事求是。
答:(1)實事求是與創新是統一的。(2)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從客觀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客觀實際是變化的,要從實際出發,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變化了的情況,這必然要求創新。(3)創新就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要使創新獲得成功,就要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符合客觀,因而創新必然要求實事求是。(4)題目中的前一句話錯誤,后一句話正確。
5、畫鬼容易,畫虎難。
答:(1)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2)在客觀世界中,鬼是不存在的,但鬼的觀念是有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客觀世界中沒有鬼,人們在畫鬼時,就可以隨意去畫,畫起來就容易。(3)虎在客觀世界中是存在的,要如實反映它,要畫得真實、形象,就不能隨意去畫,必須按照虎的真實面目去畫。因此,畫虎就難。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1)用《經濟常識》知識,說明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2)用哲學有關知識分析說明重視技術創新的原因。
答:(1)①這是價值規律的作用和市場經濟的要求;②加強技術創新能提高企業和全社會的生產率;③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④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2)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樹立創新精神能促進事物的發展。②發揚創新精神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具體體現。③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也需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壯大。④創新精神也體現了在實踐基礎上要不斷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不斷向前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