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復習講義17

時間:2022-11-03 12:45:00

導語:高考政治復習講義17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考政治復習講義17

高考政治第一輪復習講義

(十七)

第十七單元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一.本單元考點:

①民族的基本特征②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④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

二.本單元重點:

1.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2.民族區域自治

3.我國的宗教政策

三.本單元難點:

1.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

2.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四.知識結構:

五.考點提要:

考點一:民族的基本特征

1.民族的形成

(1)民族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民族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一般經由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逐步發展而形成。

(3)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2.民族的基本特征

(1)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

①共同語言:民族所有成員進行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活動和交往的工具。

②共同地域:一個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環境。這是形成民族的物質基礎。

③共同經濟生活:民族內部的經濟聯系,這是民族形成的物質紐帶。

④共同心理素質:是指一個民族的共同愛好、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民族尊嚴等,主要表現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習俗方面,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是區別民族的最顯著特點。這是民族形成的精神紐帶。

(2)民族四個基本特征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在民族產生、形成過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條件,為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間和物質基礎;而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又促進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的發展。

(3)民族的四個特征是識別民族的基本依據。[新教材已刪去]

(4)民族和種族是有區別的。種族是以頭發、膚色、體形等生理遺傳特征來區別的,這種特征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不是社會現象。同一種族的人可以屬于不同的民族。[新教材已刪去]

附:民族基本特征

共同語言

共同地域相互聯系是識別

共同經濟生活相互依存民族的依據

共同心理素質

考點二: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1.我國的民族概況

(1)我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

(2)我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

(3)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

①祖國統一大業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②祖國的遼闊疆域和多種經濟是各族人民共同開拓的。

③祖國燦爛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④各族人民奮勇抵御殖民主義侵略,共同保衛了祖國的邊疆。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各族人民共同創立的。

2.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建立

在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從而鏟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根源,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經由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轉變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

3.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1)民族平等

①含義: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

②依據:各民族都對人類歷史發展做過貢獻;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表現: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權利、社會地位上實現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平等權利。

④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問題上的基本觀點。

(2)民族團結:

①含義: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聯合的關系。

②意義: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是我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③妨礙因素:極少數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壞活動,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影響。

(3)各民族共同繁榮;

①含義: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都得到發展,各民族自身得到發展進步,民族素質得到提高。

②途徑:首先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同時需要民族地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積極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優勢;還需要發達地區的支援,先富幫后富,達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4)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三項原則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沒有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沒有民族平等和團結,就不會實現共同繁榮;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又是民族平等、團結的物質保證,沒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最終會影響民族團結的鞏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實現。

附1:

附2:

考點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

(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2)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

2.民族區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

(1)我國自秦漢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我國民族狀況有自己的特點。

(3)我國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政治認同。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助于把國家的集中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

(2)有助于把國家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具體特點結合起來。

(3)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附1:民族區域自治與聯邦制的區別

1、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家統一為前提的,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行使法律賦予的一定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單一制國家的地方行政區域,直接受中央的管理和統一領導,其權力是中央授予的;聯邦制除聯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員國按聯邦憲法的規定,還有自己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

2、民族區域自治地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規;聯邦制國家除了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外,各成員國也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

3、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的公民只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聯邦制各成員國的公民除有自己的國籍外,同時,還擁有聯邦的國籍。

4、在對外關系上,民族區域自治地區不能代表國家行使外交權,只能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外交權;聯邦是國際交往的主體,但有的聯邦國家允許其成員國有某些外交權。

附2:

附3:

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基本原則的體現。

(1)民族區域自治,由實行自治的各少數民族人民對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務當家作主從根本上落實民族平等原則。

(2)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是中央政權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是祖國不可分離部分能在保障民族自主、平等基礎上,實現國家統一,防止民族分裂,從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

(3)民族區域自治能把國家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具體特點結合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考點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

1.宗教的一般知識

(1).宗教的本質

①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

②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水平而產生的。

③當代世界上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2).宗教的社會作用

①在階級社會中,宗教主要起著消極作用。

第一,是剝削階級用以維護其統治的工具。

第二,宗教充當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工具

第三,宗教對認識和改造自然有著阻礙作用。

第四,宗教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②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宗教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一,宗教對社會發展產生過進步的影響。

第二,宗教對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

第三,宗教的一些教義、教規,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調整人際關系的作用。

2.我國的宗教概況

(1).我國存在多種宗教

我國有多種宗教并行流傳。從國外傳人的有佛教、伊斯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國土生土長的有道教,合稱為我國的五大宗教。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還流傳著其他宗教。

(2).我國宗教狀況的變化

①宗教存在和發展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

②宗教已成為教徒獨立自主自辦的事業。

③宗教組織已成為聯系各自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

④廣大信教群眾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

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在政治、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問題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

3.我國的宗教政策

(1).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③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進行。

④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⑤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⑥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2).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①符合宗教自身規律。

②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③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

4.努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

(1)反對封建迷信活動

①正常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的區別

②封建迷信活動和一般迷信思想的區別

(2)反對邪教,抵制邪教活動

①邪教的含義:邪教是一種假借宗教旗號,抄襲宗教某些內容,宣揚迷信邪說,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惡勢力。秘密結社、崇拜教主、宣揚末世論、思想上控制教徒、聚斂財富、反抗社會、殘害教徒身心是一切邪教的共同特點。

②邪教的本質: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質。

③我們的態度: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公眾利益和法律尊嚴,必須依法嚴懲邪教犯罪。

(3)努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①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對全體人民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進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抵制和反對各種迷信活動,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宣傳無神論,反對迷信,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②是科教興國的需要。只有靠科學技術才能使經濟發展找到強大而持久的動力,也只有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經濟,才能迎接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挑戰。

③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我們應當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成為有理論、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附1:宗教信仰與封建迷信活動

聯系:都是有神論,都相信有超自然的神靈存在,都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都不符合科學。

區別:(1)從定義上看,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封建迷信活動是指神漢、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通過裝神弄鬼、占卦算命、看風水等手段,愚弄群眾、妖言惑眾、騙錢害人的活動。

(2)從組織狀況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經典、教義和教規,有他們所信奉的哲理,有正式的組織,有神職人員,有教徒和活動場所;而封建迷信活動沒有教義、教規和戒律,沒有正式組織,沒有固定的信仰者,也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

(3)從活動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禱形式,有一定的節目活動,教徒要受教規和戒律的約束;而封建迷信活動沒有制度,其活動方式荒誕無忌、粗俗低級,甚至野蠻殘忍。

(4)從活動的目的看,宗教活動是為了宣揚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旨意辦事,教徒參加宗教活動,行善積得和修身養性,是為了死后靈魂進入“天堂”;而封建迷信活動則是迷信職業者騙取錢財的一種子手段。

(5)從社會作用看,宗教主要起消極作用,但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動則是愚昧落后的產物,它敗壞社會風氣,破壞社會秩序,破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6)從國家對待二者的政策看,國家保護在憲法和法律和政策范圍內進行的正常的宗教活動;而對封建迷信活動則要堅決制止和取締。

附2:宗教、封建迷信、邪教

三者從認識論上看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人腦客觀世界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都是唯心主義世界觀。

區別:

1、宗教有比較完整的理論經典、教義和教規。如基督教---《圣經》,伊斯蘭教----《古蘭經》,佛教----《金剛經》。

封建迷信則無系統的經典理論,而是巫婆神漢的信口開河。

邪教更是荒誕離奇,它剽竊宗教中的某些理論,抄襲氣功的某些詞句,摻雜封建迷信,編造歪理邪說,神化教主,欺世盜名。

2、宗教有正式的組織,有專職的神職人員,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和眾多的信徒。

封建迷信則是地點不固定,其目的是騙人錢財。

邪教則秘密結社,成立非法組織,侵占公民的活動場所,非法聚集,對抗政府,破壞社會的穩定。

3、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宗教節日。宗教活動是為了宣傳神的威力,使信仰者信仰神的威力,積德行善,修身養性。

封建迷信則通過裝神弄鬼,占譜算命,看風水等手段愚弄群眾,騙人錢財,甚至害人致死。

邪教編造歪理邪說,蒙騙群眾,進行精神控制,搞教主崇拜,聚斂錢財,殺人害命,報復社會,無惡不作。

4、宗教在整個歷史長河里消極作用是主要的,但在特定的環境下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封建迷信則敗壞社會風氣,破壞社會秩序,破壞兩個文明建設。

邪教是社會毒瘤,其本質是反人類、反科學、反社會。他無視法律,對抗政府,殘害生靈。

附3:民族問題、宗教問

題和國家的關系

附4:我國的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關系。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又是多種宗教并行流傳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全民族信教。因此,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解決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

附5:

六.難點疑點

1.民族是一種自然現象,與階級、國家沒有關系。

分析:

民族是一種社會現象,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共同體的解體而形成的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人們共同體。民族與階級、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民族的最初形成來說,是在原始社會未期,由部落聯盟逐漸發展而形成的人們的新的共同體,也是伴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從民族和國家的關系來說,國家是由民族組成的,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有的由多民族組成。任何一個民族都必定以國家作為其存在的必要條件,生存在一個具體國度里。

2.我國各民族已經完全實現了平等。

分析:

在我國,由于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從而鏟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根源,各民族都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員,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真正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政治權利、社會地位上實現了平等,在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平等權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但是,由于歷史、地理、社會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還比較落后,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們要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步消除東西部差距,實現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

3.在我國,特別行政區和民族自治區實際上是一回事。

分析:

特別行政區和民族自治區既相區別又有聯系。特別行政區是指回歸祖國后的香港、澳門等特定地區,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設立特別行政區是我國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民族自治區是指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事有民族自治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設立民族自治區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而采取的一項措施。當然,二者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要服從中央的統一領導,它們和中央的關系都是地方和中央的關系。

4.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共產黨員也可信仰宗教。

分析: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與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自由。共產黨員作為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肉,即可以作出信仰宗教的選擇。但是,共產黨員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堅持唯物主義,其思想信仰和行為必須與共產黨的先進性相一致o而宗教信仰是唯心主義世界觀,與共產黨員的信仰是根本對立的。所以,共產黨員不可以信仰宗教。如果共產黨員信教,這就與共產黨員的共產主義的思想信仰相矛盾,就不符合作為共產黨員的條件,經教育無效后可勸其退黨。

5.在我國,宗教信仰是公民個人的私事,與國家無關。

分析:

在我國,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已被消滅,宗教不再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而是變為屬于公民個人的思想信仰問題。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信仰作為公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宗教信仰對國家而言是公民個人的私事,也是一個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公民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和保護。但是,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宗教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仍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密切聯系,能否正確處理好宗教問題,關系到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和國家政權的鞏固與發展。所以,認為宗教信仰與國家無關的說法是錯誤的。

6.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有神論,是唯心主義的、非科學的,我們對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都應加以反對和取締。

分析:

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有神論,都是唯心主義的、非科學的,但二者有嚴格的區別。宗教活動是為了宣揚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旨意辦事,它對社會沒有直接的破壞作用,因此應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封建迷信活動敗壞社會風氣,破壞社會秩序,破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直接的破壞作用,對其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堅決打擊和取締。籠統地說對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都應加以反對和取締是錯誤的。

七.過關訓練:

(一)單項選擇:

1.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關系全國發展的大局,關系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穩定。這表明

A.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B.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民族團結的重要保證

C.我國各民族在政治權利上實現了完全平等D.民族平等有助于民族團結

2.第十七屆世界杯足球賽有來自四大洲的32支球隊參加,各隊的風格不盡相同,而這些特點與其民族的特點緊密相聯,如西班牙隊有斗牛士的狂放;英格蘭隊有著紳士般的風度;德國隊有著日耳曼民族鋼鐵般的意志;巴西隊有著桑巴舞的激情,這些說明了各民族的特點。

A.共同語言B.共同地域C.共同經濟生活D.共同心理素質

3.多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和關心培養藏族和少數民族干部,一支以藏族為主體,具有較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已經形成。這說明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得到全面落實

B.各民族在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上實現了平等

C.各民族在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

D.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平等權利

4.2002年7月26日,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大意義,大力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因為:

①這是我國當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②這是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穩定的客觀需要

③這是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要求④這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2002年9月16日,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列確在接受美、英、德等9個國家25家新聞機構記者采訪時說:“十五’期間(2001—2005年),中央對西藏的投資將超過900億元”。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西藏工作,特別是西藏的經濟建設,這有利于

A.堅持各民族的平等團結B.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C.保證各民族人民充分享有自治權D.我國各個地區經濟均衡發展

6.目前,西藏全區共有大小寺廟和宗教活動場所1787處,滿足了信教群眾正常宗教生活的需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達3億多元,用于維修大昭寺、桑耶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等文物點,投資5500萬元和大量珠寶、黃金、白銀、歷時五年維修了布達拉宮。這表明

A.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切實尊重和保證

D.我國大力倡導西藏人民信仰宗教

C.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西藏的宗教矛盾的解決

D.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

7.無辜的劉思影,被傅怡彬殺害的他的父親和妻子,被母親活活掐死的9歲小姑娘戴楠……,我國已有上千條生命葬送在李洪志控制的邪教手中。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A.要堅持依法治國,對“”修煉者繩之以法

B.公民享有修煉的權利,但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

C.只有根除邪教,才有社會的安定D.公民必須放棄有神論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8.2002年9月18日,中國佛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通過決議,號召全國各地佛教團體、四眾弟子積極行動起來,不斷加強佛教界自身建設,樹立正信,倡導正行,廣泛開展弘法利生活動,同時深入揭露、批判“”邪教,用慈悲之心,感化冥頑,拯救迷者;以正義之舉,除惡反邪,去偽匡正。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我國的宗教在性質上已發生了根本轉變

B.我國宗教組織已成為聯系各自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

C.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宗教已經完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9.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我國之所以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為:

①它符合宗教自身的規律和特點②它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③它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④它是社會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指

①廣大宗教信徒放棄有神論的思想和宗教信仰②要求宗教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③要求宗教信徒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④要求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不定項選擇:

11.到2001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共有民族中小學1967所,中小學少數民族在校生80.48萬人,學習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中小學在校生32.59萬人,其中蒙語授課學生27.06萬人,加授蒙語學生2.39萬人。這表明

A.我國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業已不存在差距

B.我國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語言文字的權利

C.我國各民族在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

D.我國各民族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權利

12.2002年10月,西藏連續舉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成就系列報告會,生動、全面展示了西藏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農牧、國企改革,扶貧濟困等各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西藏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是

A.黨和國家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民族政策B.我國堅持了民族區域自治原則

C.西藏地區經濟和文化實現了共同繁榮

D.西藏各族人民積極擁護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13.2002年10月14日,教育部負責人在全國教育援藏工作會議上提出,全國教育系統要擔負起教育援藏這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加速推進西藏自治區“兩基”進程,促進各類教育健康、協調發展,大力培養西藏建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努力實現西藏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這表明

A.西藏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只能靠國家和發達地區的支持

B.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得到貫徹落實

C.全國教育系統的教育援藏是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D.少數民族不僅在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還得到國家和發達地區的幫助和扶持

14.2002年9月l1日,在比利時訪問的“中國西藏文化周”代表團團長李剛介紹說,中國政府在近50年內對西藏投入數百億元人民幣,并決定在今后5年內向西藏追加投資200多億元人民幣,力爭使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盡早加人中國先進省、市自治區行列。這表明

A.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國家的幫助

B.我國把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作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C.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15.2002年10月31日,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慶祝建院50周年。金陵協和神學院是我國基督教界全國性的神學院。建院以來,為中國基督教界培養了大量教牧人員和教會專門人才,該院即將在南京江寧大學城建設新校區。基督教神學院在中國能這樣順利地發展,表明

A.中國有著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B.宗教的消極作用已經消失

C.我國實行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宗教已完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三)簡答:

16.2002年10月11日,我國藏學家代表團訪問法國。代表團團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丹珠昂奔向法國佛教界介紹了藏傳佛教1300多年的歷史,以及佛教典籍在西藏的保存和翻譯狀況。藏傳佛教學僧們如今不僅可以在西藏地區各寺廟的學經班學習,還可以到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深造。

①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政治學道理?

②宗教既然是唯心主義世界觀,我國為什么還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四)辨析題:

17.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也能夠完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五)論述題:

18.材料一:20世紀初以后,新疆一小撮狂熱的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極端分子,鼓吹“東突厥斯坦自古就是一個獨立國家”,鼓噪所有操突厥語和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境內外的“東突”勢力為實現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國”的目的,策劃、組織發生在中國新疆和有關國家的一系列爆炸、暗殺、縱火、投毒、襲擊等暴力恐怖事件,留下了一篇篇血淋淋的記錄。

材料二:警方查獲的大量證據表明,本•拉登恐怖勢力不僅為“東突”恐怖勢力提供了大量的活動經費和物質幫助,還直接為“東突”恐怖勢力培訓人員。

材料三:2002年國務院發表《“東突”恐怖勢力難逃罪責》一文,呼吁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充分認識“東突”恐怖勢力的本質及其造成的嚴重危害。但是,就在國際社會一致反恐、美國出兵打擊恐怖勢力或恐怖勢力的保護國時,卻有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府指責我國反恐斗爭是“侵犯人權”,搞“種族滅絕”,我們均予以堅決回擊。

材料一、二、三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現象或問題?并對上述現象和問題進行簡要評述。

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講義(十七)過關訓練答案

1.B2.D3.B4.D5.B6.A7.C8.B9.A10.B

11.BC12.AD13.BCD14.BD15.AC

16.①上述材料體現了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得到了全面貫徹落實。

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政策。第一,符合宗教自身規律;第二,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第三,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

17.①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但宗教并不能完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②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并不要求宗教教徒放棄有神論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要求宗教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以維護法律尊嚴、人民利益、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③宗教是對神的信仰,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虛幻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是落后、錯誤的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改造自然和科學的發展都起著阻礙作用,從這些方面看,是與社會主義社會不適應的。

18.①材料一反映出民族問題、宗教問題與國家政權問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新疆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極端分子,為建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國”,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動,嚴重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的政權。因此,我們要堅決打擊披著宗教外衣從事民族分裂活動的行為,堅決打擊境內外東突恐怖勢力和恐怖分子。要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

②材料二反映出“東突”勢力與本•拉登恐怖勢力相互勾結,國內外恐怖勢力構成了對我國的嚴重威脅。為此,我們在反恐斗爭中,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同時,更要反對國內恐怖主義;要加強國際合作,既支持國際反恐斗爭,又利用國際反恐力量反對國內恐怖主義;要強化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加強國防建設,以保證國家的安全。

③材料三反映出我國行使國家專政職能,依法打擊恐怖勢力的破壞活動,也反映出我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對外職能。上述職能的實施有利于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材料還揭露了少數西方國家在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上采用雙重標準,干涉別國內政和主權的行徑。對此,我們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涉及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問題上,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