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02:48: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教育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勞動教育設計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

摘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本質是基于大學生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勞動素養培育,大學生是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勞動教育狀況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該文通過收集和整理大學生的需求表達,發現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需求表現為理論學習需求、實踐機會需求和文化建設需求,并據此展開理論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教學設計和實踐,以期提升大學生勞動素質。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大學生;勞動教育

1大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教學的需求

為了調動大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在開課之際,筆者以“結合自身及周圍同學的事例,談談高校該如何開展勞動教育”為主題,對172名河北經貿大學2020級學生進行了簡單的線上需求調研。其中165人進行了需求表達,僅7人未做任何說明,共收集資料一萬余字,為明確大學生勞動教育需求提供了參考。通過整理和分析資料,發現大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三個方面:

1.1對勞動教育理論知識的需求

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的勞動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課程體系不完整,勞動教育相關理論課程較少,大學生系統學習勞動教育理論知識存在困難。在調研過程中,一位學生直言:“高校應該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上齊頭并進,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理論上和思想上的教育,讓學生對勞動形成根深蒂固的認識,明白勞動的必要性。然后應該讓學生親自體驗勞動,多開展一些能讓學生體驗勞動的活動,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知識學習上。”

查看全文

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開展路徑

摘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有效途徑。本研究通過梳理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現狀成因分析,嘗試從制度保障、課程實施、資源優化以及勞動教育評價角度,探索新時代下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路徑,從而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

關鍵詞:勞動教育;職業教育;路徑

一、引言

新時代下各學段有關勞動教育的全面發展已經提上日程。2018年9月10日,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要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文件中也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由此可見,新時代下各學段勞動教育得到國家更多的重視。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依據,以“勞動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搜索。梳理文獻發現,現有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段的勞動教育內涵明晰、教育價值等理論層面,以及各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等實踐探索層面。然而,關于大學階段尤其是職業教育階段如何開展勞動教育的研究文獻卻很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當前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現狀,嘗試從制度保障、課程實施、資源優化以及勞動教育評價角度提出改善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現狀的意見與建議,以供各職業院校參考。

二、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現狀

勞動教育一直被視為中小學段重要的必修課之一,但在大學段便忽視了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職業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型人才為辦學宗旨,更應將勞動教育內涵貫徹始終,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特色,而不是給學生造成“工具人”的勞動教育誤區。分析其成因關鍵在于,一是勞動教育內涵建設不足,職業院校未能正視院校內部對勞動教育的缺失與誤用;二是勞動教育內涵價值認識不足,職業院校未能規范設計與開發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勞動教育專業課程;三是勞動教育內涵理解不足,職業院校未能在思想認識上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查看全文

高校勞動教育實施現狀分析

摘要: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對湖南農業大學1137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現狀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該校勞動教育整體情況較好,但也存在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積極性不高、沒有完善的教育評價系統、缺乏經驗豐富的實踐教學教師以及條件保障體系薄弱等問題。針對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應當從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健全高校勞動教育條件保障體系等方面推進。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對策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全面構建能夠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強調普通高校本科階段勞動教育不能少于32個學時。隨著《意見》的實施,各大高校相繼出臺勞動教育實施方案與教學計劃等文件,積極落實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需要勞動教育的奠基[1]。盡管國家大力提倡勞動教育,但受經費、人員以及場地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勞動教育機制在實際運行和實施中存在許多問題,尚未達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如何,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要探索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發展與改進方向,完善高校勞動教育體系,提高高校勞動教育質量,必須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準確了解高校在推進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問卷對湖南農業大學勞動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其在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時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與內容本研究采用問卷星在線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性別、年級、所學專業以及生源地四個題項。第二部分為五分量表題,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從1至5進行賦值,主要包括學生態度、學校頂層設計、氛圍營造、師資隊伍、條件保障五個維度。

(二)量表信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數作為信度指標,檢驗問卷整體信度。問卷整體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數為0.990,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各個維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數分別為0.967、0.960、0.962、0.960、0.964,均大于0.9,說明問卷各個維度的信度良好,可用于進一步研究(Cronbach’sAlpha的值超過0.7表示信度良好,數值在0.6~0.7為可以接受)。通過KMO值和Bartlett球形檢驗對問卷的效度進行分析。樣本數據KMO值為0.981>0.8,顯著水平p=0.000<0.01,達到非常顯著水平,說明問卷效度良好(KMO值高于0.8,則說明問卷效度很好,研究數據非常適合提取信息)。

查看全文

小學語文課堂標準化教學研究

摘要: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重點,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是新課標下的要求。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與勞動教育之間的融入結合還存在一些問題,分析當前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入現狀,發現存在以下問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缺失,課堂教學價值理念和活動設計存在缺陷,課堂教學中缺乏必要的考核指標。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對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標準化教學中的實踐路徑進行探析,引導學生自主收集材料,豐富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優化課堂教學價值理念和活動設計,明確目標,構建勞動教育融入課堂的學習評價體系。

關鍵詞:勞動教育,小學語文,課堂標準化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育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教育觀,從其內涵出發,不僅要求學生獲得必要的勞動技能,更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勞動意識和對勞動價值的認識。當前小學教學中,勞動教育僅僅停留于概念層面上,難以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將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標準化就顯得尤為重要[1]。從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在構建小學全學段、全學科教學體系中,除了必要的知識性與實踐性評價之外,還要注重勞動精神和勞模模范等綜合性因素的培養。因此,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標準化教學,是當下小學教育中的重點。但是,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與勞動教育之間的融入結合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與勞動教育融入的現狀進行深度分析,并對未來的勞動教育融入實踐路徑進行探究。

1當前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入現狀

1.1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缺失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對勞動教育進行課程標準研究尚未有系統化的研究和深入實踐[2]。深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對于勞動教育的融入理解不深刻,對學習內容不熟悉,無法根據學生現有知識儲備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學習方式方法或開展教學活動,導致無法真正意義上發揮勞動教育價值。且這種新型的教育形式,也會影響教師對教學過程中靈活程度的把握,應重點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因此難以制定統一、規范、嚴格的教學內容標準。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對策

[摘要]新時代高職教育必須將勞動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具有“勞動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全面落實《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勞動教育+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開展“勞動+專業”實踐教學,豐富課外勞動實踐活動,同時營造勞動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最終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的融合。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勞動精神;專業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對勞動教育作出重要論述。高職院校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教育,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1]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技能教育,培養勞動精神和形成良好勞動習慣為目標,在專業實訓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加強勞動鍛煉和勞動考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具有吃苦耐勞、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精神,還可以使學生具備今后從事專業技能工作所必須的精益求精、創造性勞動的素質。

一、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教育具有時代緊迫性,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未來接班人提出的要求。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引進了很多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在以往的教育中缺少勞動鍛煉,勞動意識比較薄弱。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一批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因此,新時期勞動教育是當務之急,特別高職院校要在日常的專業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潤物細無聲,讓勞動的種子慢慢在學生中生根發芽,不斷發展壯大。2020年初,中國人民打了一場艱苦卓絕的肺炎疫情保衛戰,在總書記及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短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拯救了無數的生命。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全國各界勞動者的辛勤付出,特別是戰斗在疫情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沖鋒在前,他們的勞動精神感動了全國人民,他們的勞動技能拯救了許多同胞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這些勞動者的付出,是他們的勞動付出,才有了今天安寧美好的生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深刻領會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指導各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在課程思政中體現勞動教育精神,在課程實施中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結合本校專業實際情況,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創新教育等內容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探索適合本校本專業實際的專業勞動教育培養體系。在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點,將與專業相關的勞動教育內容內化到專業人才培養中,培養學生扎實勞動專業技能的同時,使他們具備較高的勞動精神。[2]

二、高職開展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賦能勞動教育的開發與實踐

摘要:現代勞動教育課程融合了生產勞動、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等多維度、多領域的生產力,在理念與實踐上拓寬了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內涵,也豐富了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方式。在信息技術賦能勞動教育的融合課程開發與實踐過程中,為滿足學生的當下共通性與未來適應性需求,一線教師以信息技術賦能勞動教育,改變了勞動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并嘗試開發了VR沉浸式職業體驗課程和STEAM創新實踐課程。

關鍵詞:信息技術;勞動教育;翻轉課堂;融合課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綱要》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的構成更加復雜多元,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勞動內容不斷增加。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體現時代特征。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深化產教融合,改進勞動教育方式。強化誠實合法勞動意識,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因此,現代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不僅涉及工農業,還涉及商業和服務業等,更增添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創造性勞動內容。我們結合小學的自身發展特點和學生需求,將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融合,進行了科學化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以促進學生最優發展。我們以信息技術賦能勞動教育,改變了勞動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并嘗試開發了VR沉浸式職業體驗課程和STEAM創新實踐課程。在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整體架構之下,以信息技術進行支撐,以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創設“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學習情境;以一個或多個專題領域為目標,從“小”做起,逐步深入,構建了以科學、數學、藝術領域、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的跨學科領域的學習項目結構。

一、翻轉課堂“微課程”———為勞動教育助力

在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整體架構之下,信息技術為勞動教育助力,推進由“微課程”引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學校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發視頻微課,將勞動教育具象化,創設了“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學習情境。信息技術使勞動教育翻轉課堂的可重現、能普及、易推廣得到了充分體現,加快了學生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適應進程,降低了創新實踐勞動課程在課內學習的難度,從而提升育人的實效性。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控觀看微課的進度與內容,手腦并用強化實踐體驗,制作設計創意作品,甚至自己錄制視頻分享勞動成果,親歷勞動收獲喜悅。在改變勞動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我們促進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學習創新實踐勞動,進一步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技術創新———為勞動教育賦能

查看全文

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探討

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探討摘要:研究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雙融合,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就業創業觀、培養德技雙修職業素質。本文以廣東省高職院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研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雙融合現狀,并通過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一條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雙融合培養途徑,有助于推動高校進一步完善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體系,提高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關鍵詞:高職學生;勞動教育;就業創業教育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雙融合現狀調查與分析

根據調查,高職院校在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過程中,總體呈現協同、互促的雙融合狀態,但居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特點,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就業創業指導的深遠性,以及社會發展、職業環境對學生自身職業發展的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勞動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雙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對個人職業價值觀的傾向

通過調查,較大一部分受訪者對于就業選擇有一定的想法,當問及期待就業地點時,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省會城市或沿海發達城市、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地級市,而選擇去縣級以下地點的受訪者則寥寥無幾;問及擇業考慮因素時,31.05%的受訪者首選了發展前景,27.35%的受訪者首選興趣愛好,另外首選收入水平、企業福利和知名度、專業對口、工作的穩定性的占比分別為13.39%、13.96%、11.68%、2.56%,從結果來看,三成以上的高職學生對于職業規劃有較高的期待,但大部分受訪者更看重職業給個人帶來的經濟、地位、生活、心理上的滿足感,說明現在的高職大學生追求個人職業成就、職業幸福感的意愿更加強烈。但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對于當前大學生勞動素質,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其中選項“勞動價值觀出現偏差,如輕視體力勞動者、職業能力缺乏和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勞動功利化,只注重個人利益”排在前三位。

查看全文

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實困境與路徑

摘要: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是培養數以萬計的優秀勞動者,為未來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人才后備軍的基礎工程。通過調查發現,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主要存在思想認識重視不夠、課程開設落實不力、條件保障配備不強、考核評價機制不全等現實困境。需要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完善課程體系、增加教育投入、強化督導評價等路徑,促使黨和國家有關勞動教育的方針政策在農村中小學落到實處。

關鍵詞:勞動教育;農村中小學;現實困境;教學改革

廣大農村中小學如何從自身實際出發,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和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科學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培養數以萬計的優秀勞動者,為未來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人才后備軍,是一個亟需進行調查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現實問題。筆者所在課題組借助現場調查形式,通過對邵陽縣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學校進行抽樣調查與個別訪談,深入了解農村中小學生在勞動價值、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和創新勞動等方面的認識與實踐現狀,全面掌握他們在學校教育、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生活中所接受的勞動教育情況。然后通過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準確把握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其原因,并為勞動教育在農村中小學的有效實施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途徑。

1勞動教育在農村中小學實施中的現實困境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中小學結合自身實際,在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應看到,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農村中小學校的勞動教育已逐漸被淡化、弱化,農村中小學生中同樣存在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個別學生甚至出現了輕視、鄙視勞動的傾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1.1在思想認識上重視不夠。與過去相比,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廣大農民的勞動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實際生活中,農村學生參與勞動的機會也愈來愈少。個別訪談中,有不少老師和家長認為,在農村中小學沒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勞動教育。有的認為相對于文化課程來說,勞動教育課程在升學招生和上級部門考核考評中沒有太多體現,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顯;有的認為校內勞動與體罰的界限容易被混淆,應主要由家長在家庭生活中進行勞動教育;有的家長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居多,他們只有認真學習,通過優秀成績走出農村到城市發展才是人生大事,勞動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種各樣的思想觀點錯綜復雜,導致勞動教育在農村中小學中被普遍忽視。1.2在課程開設上落實不力。毫無疑問,學校是對農村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主陣地。但是調查發現,不少農村學校在課程開設方面都存在落實不力的問題,并沒有按教育部門的明確要求,開足勞動教育必修課時,也沒有安排集體勞動周(月)活動。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學校本身師資不足,勞動技術這種“雜課”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師甚至后勤人員兼任,造成勞動教育往往呈現過場化、淺表化。還有一些小學并沒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他們把定期開展的學校大掃除等同于勞動教育,也有不少學校的勞動教育是讓學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農村學校雖然有自己的勞動實踐基地,但往往由教職員工來打理,并沒有讓學生去親歷勞動過程。1.3在條件保障上配備不強。相對“德智體美”教育來說,勞動教育特征明顯,實施起來更加復雜。現實中,農村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最大的瓶頸是校內外勞動教育基地問題。很多學校校園面積十分有限,根本沒有專門的校內勞動教育基地,加之交通不便,校外的勞動教育基地也無法有效利用。除此以外,勞動工具也普遍短缺、種類簡單。調查中發現,有些農村中小學校除了衛生工具,就沒有別的勞動教育設備,有的規模大點、條件好點的學校,勞動技術室里的設施配備也基本是一些傳統農耕工具。有些學校勞動基地高處沒有護欄,水邊沒有安全標牌,存在一些安全隱患。1.4在考核評價上機制不全。一直以來,尤其在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督導考核是教育評價機制中的短板。調查中發現,教育行政部門對勞動教育的督導剛性不夠。與此相應的,多數學校沒有形成可操作的勞動教育評價制度,實際上沒有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種評價機制上的不健全導致“重智育,輕德育和體、美、勞”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在某些學校不同程度存在勞動與技術課程經常被文化課程占用,勞動教育師資、場地、經費相對缺乏,課外勞動實踐基地形同虛設等現象,甚至個別學校的勞動教育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2勞動教育在農村中小學實施的路徑探索

查看全文

指向職業體驗及校園勞動教育成效

摘要:職業勞動是勞動的主要形式,學校勞動教育應當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立足校園職業崗位,開展職業體驗勞動。多年來,廈門二中定期開展“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形成了有效的指向職業體驗的校園勞動教育實踐路徑:一是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活動開展常態化;二是整合學科資源,有效促進五育融合;三是開展技能比賽,營造優良勞動風氣;四是開展課題研究,助推創新能力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體驗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教育事業的總目標。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使學校勞動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勞動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重要載體,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認知世界、自我提升,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他們對勞動創造幸福的理性認知和實踐自覺尤為重要。職業是勞動的重要載體,學校在設計勞動教育活動時,應當結合職業生涯規劃,整合校內教育資源,立足勞動實踐性的特征,面向真實世界,搭建學生勞動實踐的平臺,幫助學生感性認知各種職業的基本概況。而職業體驗作為提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讓學生獲得對社會各行各業的認識,尋找自己的職業興趣,培養自己的專長,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規劃。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以下簡稱“廈門二中”)多年來定期開展“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其設計立足校園崗位,讓學生直接參與職業工作。通過職業體驗,學生了解工作崗位特點和相關行業,掌握勞動技能,逐漸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為未來職業選擇奠定基礎。將勞動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拓寬了勞動教育的內涵,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補充。開展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時空受限小,實踐機會多,具有很強的可推廣性和可復制性。

一、指向職業體驗的校園勞動教育內在意涵

(一)以勞養德,培養品德高尚的時代新人

開展勞動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中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正確理解勞動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2],領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做到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思想觀念[3]。通過校園職業體驗,每位學生深刻認識到每一項勞動的重要性,要熱愛勞動,尊重每一位勞動者;認識到每一個勞動成果都來之不易,要自覺維護他人勞動成果,反對浪費,養成厲行節約的良好習慣;增進對學校的了解,理解每一位員工對他們成長的付出,培育良好師生感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查看全文

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指向和實踐路向

摘要:闡明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指向包括大學生勞動教育能夠契合大學生與個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契合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求,這是強化大學生勞動教育目標引領的必然思路。探索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維度包括更新大學生勞動教育理念、健全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體系以及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社會實踐,這是增強勞動教育實效性的必然之舉。

關鍵詞: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指向;實踐路向;社會實踐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1]大學生勞動教育從戰略高度來講,于黨、于國、于個人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大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加強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是凸顯大學生時代使命、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完成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一、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指向

1.大學生勞動教育能夠契合大學生與個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一,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契合大學生與自身的關系。大學生勞動教育是賦予大學生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勞動道德、勞動素養的一種特殊教育。大學生通過勞動來認識自己、挖掘潛力、磨練意志,在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過程中,體認自己的生命力和主體性。第二,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契合大學生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在自然界中的活動是為了使自然界與自己的需要相適應。同時,自然界也對人類提出了自適性的要求,要求人類不斷提升與自然界發生關系的技能與素養。因此,大學生需要通過勞動教育來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勞動素養,從而更好地與自然相融合、相促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第三,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契合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大學生作為學習、生活、工作的主體始終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某種程度上講,人的各類勞動可以促進人更好地融入社會,與其他人或者群體發生更為密切的社會關系,這是人的勞動價值指向,也是人本質的凸顯。大學生接受勞動教育可以擁有更高的融入社會的勞動素養,提升自身與社會的契合度。2.勞動教育能夠契合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第一,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契合政治發展需求。勞動教育是服務大學生、提升大學生勞動意識與技能的教育,更是滿足政治發展需要、實現階級統治的一種手段。大學生勞動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使命,更是一項政治任務,大學生勞動教育應做到與政治發展相呼應,契合政治發展需求。第二,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契合經濟發展需求。大學生勞動教育應服務于經濟建設。經濟的發展能夠推動勞動教育的發展,勞動教育的發展也會反作用于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第三,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契合文化發展需求。社會文化氛圍會影響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文化發展的方向決定和規范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方向,同時勞動教育也能促進文化的發展,始終與文化發展相契合。

二、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