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8:10: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課堂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課堂分析論文
一、我們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好奇心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讀書貴有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不疑不得。”可見好奇心對讀書是多么重要。在哲學讀本《蘇菲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每個人求知的動力。每一個正處于轉型期的學生均有著“十萬個為什么”。他們從生活中獲取了不同的信息,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疑問,其中不乏有著對各種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思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不停地向你請教。他們的這些問題在很多老師看來往往是幼稚可笑,甚至荒誕不經的。在一般情況下,老師可能會粗暴地打斷學生的發問,以“這不是考試內容”為由搪塞了事。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打擊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得他們對該科目的興趣大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最好能給學生作詳細的解答,不能作答的也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即使是再荒誕的問題,也說明了學生對歷史起碼有一定的關注。我們可以在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的同時,適當地引導他們去關注課堂內容。只有保持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入門的目的。
二、要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歷史其實就是一個人對于他所在群體的集體回憶。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期間有過輝煌,也有過失落,無論是輝煌或是失落,都能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會特別地注重利用傳統節日、紀念日等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主義情感。像遇上“端午節”、“七.一”、“十.一”,“七.七”、“九.一八”這樣的特殊日子,即便與當節課文內容無關,我也會抽點時間給學生講述這個日子對于我們民族歷史的重要意義,啟發學生明白“了解歷史,勿忘國恥”的重要意義,抓住一切時機告訴學生,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輝煌與恥辱的一幕幕事件,并聯系今天的國內外形勢深入分析,由大到小,落到學生個人的行動上來。比如在講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時,我會順帶提一下我們在建國初擊敗強大的美國的例子,告訴學生“驕兵必敗”的道理,指導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成功;在講工業革命時我會補充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并問同學們“為什么近代中國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引導他們思考民族勃興的道路。通過這些講述,將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他們學習歷史將不再停留于“記、背、考”的層次上,而是用一種了解自己民族過往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使得他們的學習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講述要形象,引人入勝
許多學生都會反映說:對歷史感興趣,但對歷史學科卻興趣不大。其中的奧妙在于我們的教材編得往往會過于枯燥,如果教師又照本宣科的話,就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故此,如何在歷史課堂上講得生動形象,是每個歷史教師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歷史課堂教學試析論文
一、激發學生興趣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景,盡量選擇與教材有關而又是同學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努力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由被動的“死記”變為主動的“理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注意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激活求知欲。如講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時,引如當前對外開放、外商投資的熱門話題進行探討,從而引起學生共鳴,認識到只有開放中國才有光明前途。
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增強趣味性。如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我從他的一幅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說起,學生興趣盎然。同時,我充分發揮直觀教學的功能,合理使用圖表、實物。我將《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割地、賠款、開放口岸等相關內容列成簡表,讓學生通過填表的過程來認識這些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語”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講到必修一《鴉片戰爭》中的清朝戰敗的原因,其一是制度腐敗問題,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敗,清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講到這里,老師可以引用曹雪芹寫的《紅樓夢》里所說的“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曹雪芹在鴉片戰爭前就預言清王朝必然走向滅亡。用這樣的言語來表達清王朝的必然走向滅亡不是形象生動得多嗎?
講到必修二專題八《從“歐共體”到“歐洲聯盟”》,其中有“法國外長舒曼說:‘(歐洲煤鋼聯營)不僅使(法德)戰爭是不可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質上也是不可能。’”這充分說明了歐洲的聯合不僅對歐洲經濟的發展有利,也對世界和平有利。講到這里,老師還可以引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某些妙語,孟德斯鳩在反對民族仇殺時,借用了塔西佗所說的:“仇恨在一個自由的民族之中是最危險的。”再聯系一下自近代以來法德兩國的戰爭,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一觀點。而二戰后法德等國的聯合,不正說明了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
二、創造教學情境
高校歷史課堂教學論文
一、高等學校歷史教學的不理想現狀
縱觀目前的高等學校歷史教學,有很多制約歷史課發展的不理想現狀,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在教學觀點上,偏重“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
2.教學模式深受前蘇聯經驗的影響,并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特征。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缺乏跨學科相關課程的設置,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視野狹窄,思維單一化、定向化,難以從事跨學科綜合研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職業適應性差。
3.教學方法呆板,“填鴨式”教學仍占主導地位,教學手段陳舊,基本上還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根粉筆”的格局,不能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4.在考核方法上,側重考查認知性、記憶性知識,忽視工具性知識(自我獲取知識的知識)、創新和創新能力的考查,以概念性知識的多寡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因此傾向于死記硬背,而不是主動求知和創新。
歷史課堂初中歷史論文
一、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直觀感知
在講授式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把更多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極力壓縮課堂互動時間以便于自己講授。這種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的“容器”。眾所周知,學生是富有個性的個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教師講授多少就能接受多少,相反是要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知識解構,然后再形成建構。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摒棄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通過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在創設問題情境中需要注意,問題是包含在情境中的,情境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進行,要能讓學生形成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以鴉片戰爭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先以的話題來引導學生談談對的認識,然后用幻燈出示林則徐的照片,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提出問題“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由此而引入林則徐虎門銷煙板塊的學習。在這節課中,教師并不是直接向學生講授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歷史,而是以林則徐這一人物為背景來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閱讀教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極大,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已經習慣了向學生講授知識,擔心在課堂中讓學生探究無法讓學生理解知識。其實,學習過程中只有讓學生主動去探究、摸索,才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模式,這樣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要在教學中落實這一點,教師則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新文化運動教學中,按照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思路,以問題“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為什么會指向孔教?”“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么?”“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等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在討論和交流活動中促進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其次,在組織學生討論中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來進行精講。如在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學中對問題“五四愛國運動的性質是什么?有什么意義?”的解析,要在引導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它是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引導應用豐富體驗
歷史課程和生活是有著必然聯系的,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多地向學生傳授書面知識,所以在教學中也就很少將歷史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眾所周知,歷史是研究人類過去的事情的,這就自然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而將歷史和生活隔離開來,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歷史觀的形成。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歷史和生活結合起來,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后應用歷史去分析社會生活。以北伐戰爭為例,它證明了國共真誠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間的合作、生活中同伴之間的合作,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北伐意義出發來進行分析。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歷史觀來分析歷史。如在內戰烽火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去分析,讓學生理解只有國家統一才是最大目標,也可由此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學歷史課堂管理論文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的,完成中學歷史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要想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其他因素外,課堂管理工作的情況如何,這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許多教師深知這一點。因而他們非常注重歷史課的課堂管理工作,從而為取得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遺憾的是,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包括大專院校歷史系科的實習生,在歷史課的課堂管理工作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散亂現象。這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許多教師也很想改變這種局面,但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那么,在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堂管理工作的散亂主要有何表現?造成這種散亂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做才能改變這種散亂現象,從而使那些教師走出中學歷史課堂管理工作的誤區?本文擬在這些方面作些探討,以期對中學歷史教學有所補益。
一
在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堂管理工作的散亂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概括起來講,主要表現為以下現象:
一、預備鈴響了,按時進教室的學生為數不多,即使大部分學生進了教室,整個教室仍是亂哄哄地吵鬧,沒有在預備鈴至上課鈴之間的這段時間里作好上歷史課的有關準備,如準備好課本和其它學習用具,靜心等待上課。
二、上課鈴響了,許多學生仍沒作好上課的有關準備,有的學生甚至還在教室外面玩或者剛走進教室,教師卻匆忙地宣布上課;上課儀式(即起立、師生互相問好)極不嚴謹,如起立時,學生先后不一,彎腰駝背,有的甚至干脆不起立;師生互相問好時,學生聲音不整齊、不洪亮,有的還怪聲怪調;坐下時先后不一,桌凳弄得嘩嘩響。
三、授課中,學生或看窗外,或看其它的書籍,或做小動作,或竊竊私語,或打瞌睡,整個課堂象個茶館或小圩鎮。有時,學生的吵鬧聲甚至蓋過教師的講課聲。
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論文
一、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對教學起著指導性作用。只有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使課堂教學具有正確的導向,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優化教學目標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設計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1)全面性。歷史是一門科學性、思想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根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歷史教學目標必須由知識目標、思想教育目標和能力目標三項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
教學目標的全面性落實到歷史教學中,就是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培養學生以歷史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歷史學科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客觀性。教學目標的客觀性指的是目標的設計必須遵循歷史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規律,符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綜合,由理解到應用的認知規律。
我們設計歷史教學目標,必須做到新舊知識聯系,銜接有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幫助學生由掌握史實入手,逐漸把握教材的內在聯系,形成科學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進而認識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學生的學習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遞進,由基礎的“表征學習”上升到“發現學習”。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差異,教師必須以客觀存在的差異為前提,設計分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歷史課堂教學講解技能論文
一、講解技能的含義
1.講解技能的含義
講解是教師按著教材內容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歷史情境,敘述歷史過程、特征和線索,解釋歷史概念和闡明歷史發展規律,表達思想感情的教學行為。從2500多年前孔子首創“私學”,到東漢賈逵為人講經獲取粟米為生,教書被稱為“舌耕”,直至今天,講解一直是歷史教學中運用得最廣泛的方式。
從總體上講,教師要以“講”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具體講,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及知識結構必須“講”清楚;談古論今,熔知識、情感、哲理于一爐,必須“講”透徹;釋疑解難,點撥升華,必須“講”到位;經過優化選擇的各種教法的銜接組合必須以“講”貫穿等等。總之,講解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沒有一個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不用講解的方法。即使結合談話、討論、圖示、直觀演示等其他方法,但未改變講解的基本形式,一般仍屬于講解型的教學方法。
2.講解的優點與不足
講解有以下優點:一是“省”。即省時、省力。人人皆有口舌,使用方便,與實驗、實物演示等教學方式相比,“省”是顯而易見的。二是有效。由于教師充分準備、精心組織,信息傳輸的密度較大,就某些知識而言,可減少學生認識中的盲目性,因而有高速高效的效果。三是,激情。教師充滿感情的講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而且能激發某種特定的情緒,收到德育滲透的功效。
歷史課堂教學目標論文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學科的教學任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此,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是每位教師關注的課題。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教學反饋四方面優化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對教學起著指導性作用。只有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使課堂教學具有正確的導向,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優化教學目標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首要環節。設計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1)全面性。歷史是一門科學性、思想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根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歷史教學目標必須由知識目標、思想教育目標和能力目標三項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
教學目標的全面性落實到歷史教學中,就是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培養學生以歷史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歷史學科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客觀性。教學目標的客觀性指的是目標的設計必須遵循歷史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規律,符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綜合,由理解到應用的認知規律。
歷史課堂教學初探論文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獲取知識的雙向交流過程。教師要在有限的45分鐘內,講“活”歷史,做到舉重以明輕,難度大的問題能深入淺出的講出來,增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知識的密度,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我們歷史教師應該認真探索的教改課題。下面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談幾點體會。
一、熟練地駕馭教材
首先要宏觀把握教材。備課時,把每節課都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去,居高臨下地講述。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通讀教材,掌握歷史階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現代史下冊第一章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包括四節內容,這四節前后聯系可看作是一個整體:俄國十月革命、資本主義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是總的世界革命運動的三個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現代史首次革命高潮,這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開端,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為主導,以被壓迫民族為同盟軍的一次世界規模的革命運動。這樣講述,學生就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再如講述中國近現代史時要宏觀把握三條線索:中國人民的屈辱史、抗爭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講任何一節時都可放入一條線索中去,使學生能更清楚地把握歷史。
其次是微觀拓寬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稱為“壓縮餅干”。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對一些內容必須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之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當然,拓寬是適當地,像教材有關內容的順延,史料的補充,理論的深化等等,這對提高學生的讀史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很有好處的。就理論的深化來說,因高考越來越把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作為主要內容,而有些理論性問題又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適時地把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滲透,使學生有規可循,心中有數,從而提高思維能力。例如:我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時,引用了趙爾巽在《清史稿》中的有關論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國危亡,實兆于此。”讓學生思考這一觀點。然后對學生進行階級斗爭觀點輔導,即: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它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質變過程中,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部發展的量變過程中。趙爾巽的觀點主要錯在否定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
再次,深化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一節課一般涉及幾個問題,那么教師在講課時不但要突出重點、難點,還要注意深化各個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我參加過山東省中學歷史優質課評選,也聽過很多課。有些課各個問題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個標題的內在聯系;有些課則解難釋疑,詳略得當。例如《“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一節,重點講清概念——工農武裝割據: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緊密結合,并讓學生按本書內容內在聯系連線:
附圖{圖}
歷史課堂教學思考論文
1.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后的教學
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2.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