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初中歷史論文

時間:2022-02-27 09:05:16

導語:歷史課堂初中歷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課堂初中歷史論文

一、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直觀感知

在講授式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把更多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極力壓縮課堂互動時間以便于自己講授。這種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的“容器”。眾所周知,學生是富有個性的個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教師講授多少就能接受多少,相反是要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知識解構,然后再形成建構。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摒棄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通過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在創設問題情境中需要注意,問題是包含在情境中的,情境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進行,要能讓學生形成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以鴉片戰爭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先以的話題來引導學生談談對的認識,然后用幻燈出示林則徐的照片,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提出問題“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由此而引入林則徐虎門銷煙板塊的學習。在這節課中,教師并不是直接向學生講授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歷史,而是以林則徐這一人物為背景來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閱讀教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極大,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已經習慣了向學生講授知識,擔心在課堂中讓學生探究無法讓學生理解知識。其實,學習過程中只有讓學生主動去探究、摸索,才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模式,這樣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要在教學中落實這一點,教師則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新文化運動教學中,按照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思路,以問題“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為什么會指向孔教?”“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么?”“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等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在討論和交流活動中促進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其次,在組織學生討論中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來進行精講。如在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學中對問題“五四愛國運動的性質是什么?有什么意義?”的解析,要在引導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它是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引導應用豐富體驗

歷史課程和生活是有著必然聯系的,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多地向學生傳授書面知識,所以在教學中也就很少將歷史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眾所周知,歷史是研究人類過去的事情的,這就自然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而將歷史和生活隔離開來,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歷史觀的形成。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歷史和生活結合起來,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后應用歷史去分析社會生活。以北伐戰爭為例,它證明了國共真誠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間的合作、生活中同伴之間的合作,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北伐意義出發來進行分析。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歷史觀來分析歷史。如在內戰烽火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去分析,讓學生理解只有國家統一才是最大目標,也可由此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結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的改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讓歷史課堂教學更加有活力,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

作者:李政蓮單位:云南省馬關縣大栗樹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