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保險效力分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5:10:00

導語:重復保險效力分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復保險效力分層研究論文

[摘要]筆者將重復保險效力分為三層遞進理解,并從比較法的視角評介代表性立法,以茲借鑒。首先,根據投保意圖與通知義務的履行確定各合同的效力;其次,依據不同索賠方式與順序,確定投保人(被保險人)與保險人的權利關系,同時依合理方法確定賠償限額;再次,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后,內部進行責任分攤與保險金追償。

[關鍵詞]重復保險,效力分層,索賠分攤

重復保險又叫復保險、雙重保險。這一概念有廣、狹義之分。狹義重復保險是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同一可保利益,同一危險,同一保險事故,在同一期間與數個保險人分別訂立數個保險合同,且其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意即超額重復保險。廣義重復保險包括狹義重復保險和非超額重復保險。我國《保險法》采用廣義重復保險的概念。

重復保險制度的核心是其效力,主要解決的是在發生重復保險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各保險人之間及各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重復保險的效力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重復保險各合同的效力,筆者稱之為合同效力;第二層次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效力,主要體現為索賠順序與索賠金額的確定,筆者稱之為外部效力;第三層次是各保險人之間分攤保險責任與行使追償權的效力,筆者稱之為內部效力。

一、重復保險的合同效力

從各國立法規定來看,重復保險的合同效力取決于投保人的投保意圖和通知義務兩個因素。

(一)投保意圖

根據投保人投保意圖的不同,重復保險有善意、惡意之分。在惡意重復保險中,由于投保人企圖謀取不法利益,破壞了保險制度分散風險、填補損失的宗旨及功能,因此多數立法例規定惡意重復保險的各保險合同均為無效。典型如《德國保險契約法》第59條第3款規定:“要保人意圖藉由復保險之訂立而獲取財產上之不法利益者,以該意圖而訂立之保險契約無效……”。

對于善意重復保險,立法例一般多在保險價值范圍內肯認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38條規定,除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就其所保金額比例承擔保險責任;但賠償總額不得超過保險標的之價值。

(二)通知義務不履行

重復保險中,投保人負有法定的通知義務。該義務的不履行不僅在有些立法例中被推定為惡意,而且會因此影響到保險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37條明文規定“投保人故意不履行通知義務的,保險契約無效”。有些立法例盡管沒有出現合同無效的字眼,但以保險人不承擔責任的措辭表達了同樣的規范內容。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910條第1、2款規定:“就同一個風險分別與數個保險人締結契約的,被保險人應當將所有的保險通知每一個保險人。被保險人對發出通知有故意懈怠的,諸保險人不承擔支付保險金的責任。”

我國《保險法》未對重復保險的合同效力專門規定,因此,在我國,對于惡意重復保險合同的效力,應依《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加以判斷。根據《民法》和《合同法》有關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則,合法性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所謂合法性是針對合同的目的和內容而言。惡意重復保險合同內容雖不違法,但目的在于騙取超額賠款,具有非法性,因此,顯然屬于無效合同。

二、重復保險的外部效力

重復保險的外部效力,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有哪些權利義務,主要體現在投保人索賠方式與順序、索賠金額的確定,超過應得部分保險金的返還等方面。

(一)索賠方式與順序

歸納各國的規定,大致有三種主要做法:

一是優先賠償主義。采用這種做法的國家(例如日本)將重復保險區分為同時重復保險與異時重復保險。對于同時重復保險,各保險人依其承保金額與保額總和之比承擔賠償責任,彼此不承擔連帶責任;對于異時重復保險,則按保險合同成立的順序依次負擔保險金,即由先訂立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負擔保險金后,若仍不足以彌補損害金額,則依次由后訂立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負擔。因在后保險人的責任因在先保險人的賠償而減輕,故各保險人之間的責任分擔有失公平。

二是比例分擔主義。法國、意大利均采此模式。在此種模式下,不論重復保險的各保險合同是同時成立還是異時成立,各保險人僅按其承保金額與保額總和之比承擔責任,彼此不連帶。若部分保險人償付能力不足或破產,由于保險人之間不負連帶責任,則被保險人的利益無法周全;而且被保險人須分別向所有保險人請求給付,增加了被保險人的索賠成本。

三是連帶賠償主義。采用這種模式者(例如德國),不論重復保險各合同成立之先后,均屬有效,各保險人在其保額限度內承擔連帶責任。保險人給付保險金后,可對超出其應負擔部分向其他保險人追償。相比之下,連帶賠償主義符合優先保護被保險人(投保人)的立法趨勢,又不存在優先賠償主義及比例分擔主義的弊端,可資借鑒。

根據我國《保險法》第41條,我國采取的是可以約定排除的比例分擔主義,即保險人按照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合同另有約定除外。臺灣地區保險法采取的也是這種模式(臺灣地區保險法第38條),可以約定排除的比例分擔主義賦予了當事人約定賠償方法的權利,緩和了(法定)比例分擔主義的剛性。不過,鑒于保險合同的格式條款特征以及被保險人在締約中所處的弱勢地位,合同另有約定時,該約定內容對于被保險人是否較比例分擔主義更有利,則很難保證。也可能保險人以約定方式有條件地排除了自己的賠償責任,例如約定優先賠償主義,在其他保險人賠償完畢且賠付不足時,該保險人才承擔賠償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約定排除的比例分擔主義不具獨立存在的意義,這也是筆者沒有將其單獨歸納為一種做法的原因所在。

(二)賠償限額

重復保險中賠償限額的確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保險價值確定法,例如我國《保險法》第41條規定“賠償金額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另一種是實際損失確定法,例如《海商法》第225條規定“賠償金額總和不得超過保險標的的受損價值”。筆者認為,與保險價值確定法相比,以實際損失確定法確定重復保險的賠償限額更為合理。保險價值確定法的弊端在于:重復保險中各保險合同若既有定值保險,又有不定值保險,或全部為不定值保險,則每份合同下保險價值不盡相同,究竟以哪一保險價值為準不好確定。另外,即使各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價值相同,也不宜以保險價值作為賠償限額,至少不能以保險價值作為賠償限額的唯—尺度,還要考慮可保利益價值與實際損失金額。否則,在發生部分損失時,若以保險價值為限,有可能出現各家保險人賠付之和雖小于價值,但高于實際損失的情形,違背了被保險人不得因保險而獲利的基本原則

依實際損失確定法,被保險人從各保險人處所獲保險金不得高于其實際損失。若實際所獲保險金超出其實際損失,該如何處理?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32條給出了明確的處理方法。該條(2)(d)規定:“若被保險人得到的金額超過本法所允許的賠償額,則此種超出金額即被視為由被保險人代各保險人托管,由保險人按他們之間的分攤權利攤回。”

三、重復保險的內部效力

研究重復保險的內部效力,旨在明確各保險人之間在賠付完畢后內部的權利義務,主要包括相互分攤保險責任的義務和追償保險金的權利,核心在于分攤、,分攤是已賠付保險人的權利,也是其他未賠付保險人的義務。追償與分攤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分攤后,若已賠付保險人賠付金額超過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的,必然會發生向其他保險人的追償問題。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80條對分攤與追償進行了準確的規定。第l款規定:“在被保險人因重復保險而造成超額保險之場合,各保險人相互之間有義務按其合同負責的數額比例分攤損失。”第2款規定:“任何保險人如已賠付了超過其應攤比例的損失,有權向其他保險人追償超過部分,并有權像已支付超過其債務比例的保證人那樣,取得同樣的救濟。”

若同一利益投保了多張保單,確定不同保險公司的責任程序涉及損失理賠中一些最重要、同時又是最復雜的問題。分攤原則所要解決的就是這些重要而復雜的問題。

分攤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比例分攤責任制,也稱為最大責任法,是重復保險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攤方法。具體設計上又可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1.保額比例賠償制。保險人僅就自己所應承擔的比例負賠償之責,被保險人最終能否獲得全部賠償與保險人無關。我國大陸與臺灣地區保險法采取了這種方法。我國《保險法》第41條第2款規定: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按照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

2.連帶比例賠償制。我國《海商法》第225條規定“除合同另有約定外,被保險人可以向任何保險人提出賠償請求,被保險人獲得的賠償金額總和不得超過保險標的的受損價值。各保險人按照其承保的保險金額同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任何一個保險人支付的賠償金額超過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的,有權向未按照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支付賠償金額的保險人追償。”

3.連帶賠償責任制。例如瑞士保險法規定,凡為重復保險的保險人—律根據其保險金額占總保險金額比例承擔保險責任,若有一個或部分承保人無力支付其應付賠償份額,由其余保險人按比例分攤。

4.比例分攤兼優先賠償責任制。依出單順序將重復保險區分為同時重復保險與異時重復保險,對于同時重復保險,各保險人依其承保保額與保額總和之比承擔賠償責任,彼此不承擔連帶責任。對于異時重復保險,則按保險合同成立的順序依次負擔保險金。即由先訂立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負擔保險金后,若仍不足以彌補損害額,則依次由后訂立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負擔。

第二種:限額責任分攤制,也稱獨立責任法,是按各保險人在不重復保險情況下單獨應負賠償責任限額的比例分攤賠款的一種方法。限額責任分攤制主要適用于多張保單的承保風險和范圍不完全相同的情形中。采用限額責任分攤制,每張保單均被視為獨立存在,保險人對共同保險標的所負責任獨:立于其他保單單獨計算。這種分攤方式強調了保單承保條件存在差異的情形,從而使損失在保險人之間得以更加公平地分攤。

第三種:順序責任分攤制,是按出單先后順序依次賠償的方法,由最先出單的保險人首先負責賠償,在其依保險金額承擔賠償責任后,若有剩余損失或最先出單保險人無力承擔的損失,后出單的保險人才負責賠償。采用順序責任分攤制的保險條款往往表述為:“如果本保險承保的一項利益同時還有其他先于本保單生效的保險予以承保,本保險將僅負責賠償超過此先期保險賠償金額的部分;并將退還由于此先期保險的存在而相應免除的本保險的本應承擔承保責任部分的保費。”

需要注意的是,分攤權利并非絕對,還應視保單具體約定而定。例如有一些保險類別的保險單中普遍訂有不分攤條款,通常規定“對于被保險人得依任何其他保險獲得賠付的賠償請求,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或者規定“在被保險人有權根據其他保險合同獲得補償的情況下,本保險單僅負責超過其他保險合同承保金額的部分”。此外,若保險單中訂有比例分攤條款,則向被保險人支付的任何超過該比例的賠償就是自愿的賠付,因而不會產生分攤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