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受益權論文
時間:2022-01-07 02:01:00
導語:保險受益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業保險的重要作用
農業保險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外農經專家認為:農業科技、農業投入、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現代農業承受著自然風險、社會風險、經濟風險的威脅,這些風險的存在,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的收益和農業經濟處在一種極度不確定性狀態下,客觀需要創建一種轉移分散風險、分攤經濟損失的風險管理機制,現代農業保險應運而生。農業保險的發展,對保障農業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保險對農民個人的影響
農業保險可以使投保農戶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后及時得到經濟補償,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可以轉移和分散風險,由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共同分擔損失,以賠償支付的方式保障農民生活的穩定。
(二)農業保險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農業保險有助于穩定農業再生產,保障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性,保護農業資源。同時,農業保險有調節農村經濟、穩定物價的作用,因為農業保險的實施,可以使大額的不定的農業風險損失,轉化為小額的固定的農業保險費的繳納,可以節約部分開支。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幫助農民及時恢復生產,也可以穩定農產品物價水平,保證社會對農產品的正常消費。
(三)農業保險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波動是引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因素。因此,農業上因風險造成的損失,不僅會導致農業再生產過程的不穩定,更會使整個國民經濟處于不穩定狀態。相應的,農業保險在直接促進農業生產活動穩定發展的同時,也間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同時,農業保險的介入,會使農業生產者盡快恢復生產,從而保證農產品的供給和價格的穩定,從而安定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社會生活。
二、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
(一)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和供給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現實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狹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現實的保險成本。
2.我國目前的農業保險還主要是由保險公司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益而言,保險費用較高,也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3.受傳統農業的影響,農民的保險意識還較差。
以上因素造成了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商業性保險公司無法獲得直接經濟效益,這就很難刺激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在萎縮的供給和低迷的需求狀態下,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緩慢。
(二)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目前,農業保險基金主要來自于保戶繳納的保險費,而農業保險費率相對于保戶的農業收入而言是很高的。根據第一次農業普查資料,全國有59%的農戶仍屬于純農戶,這些純農戶家庭90%的收入來自純農業收入。而投保農業險會導致農戶收入持續走低,在農戶收入減少的同時,農村公共品供應的弱化將使農戶隱性負擔逐步增長。這種單一的、不穩定的來源渠道也是農業保險實踐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技術薄弱的矛盾
農業保險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特別是在資金方面的資助,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農業保險將面臨資金不足的矛盾。與此同時,我國目前農業保險在理論研究上也相對滯后,在實踐中發展緩慢,農業保險方面的統計資料不詳。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人才,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而農業保險經營上的復雜性、艱苦性,也導致人才更是奇缺。三、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對策
(一)加快農業保險經營體制的改革
考慮到整個行業的特點和農業的特性,農業保險不能簡單地采取與其它保險相同的方式,應當建立多層保險與風險分擔、政府與市場共同參與的農業保險和風險防范機制。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癥結在于保險公司的商業化經營同農業保險的政策性扶持之間的矛盾。純粹由商業保險公司辦農業保險,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把農業保險業務從商業保險公司中分離出來,成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才具有可行性。通過創建新的農業保險經營主體,調整保險產業結構,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發展規模,盡快形成我國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二)加快農業保險的相關立法
農業保險法是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保證和依據。在世界范圍內,各國都鑒于農業保險的特殊性,在實踐農業保險時不應用或不完全應用針對各種商業保險而制定的《保險法》,而要制定專門的農業保險法及其實施細則,確定農業保險經營的基本法律依據,以保證農業保險體系的順利建立,使農民的利益得到切實保障。我國目前尚無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對農業保險予以扶持,因此,國家應根據農業保險非商品性、政策性等性質,加強農業保險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作用和性質,以及政府在農業保險實踐過程中應發揮的職能和作用,并借此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這對于規范我國的保險市場,區別管理不同性質的保險活動,逐步建立農業保險補償體制,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加強農村市場經濟的基礎建設,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大國家政策支持與財政扶持
作為對農民遭受天災后的補償,農業保險一定要由國家財政來扶持,但在具體實施中要量力而行。根據我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我國應盡快建立財政支持型農業保險體系,包括利用財政、稅收、金融、再保險等經濟手段以及其他技術支持來發展農業保險。
通過借鑒國外成功的農業保險經營的經驗,國家財政應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實行財政、稅收方面的支持。以下給出兩點建議:(1)免除經營種植業、養殖業保險業務的全部營業稅和所得稅;(2)允許經營主體從經營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保險準備金,以增加經營主體的資金實力。
(四)籌資渠道多元化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籌資渠道過于單一,因此,籌集農業保險基金,除了發動保戶積極投保外,國家應加大對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力度。另外,對農業相關產業可征收一定標準的農業保險稅。農業保險基金的投放重點應是促進和保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障農業生產和經營不因自然災害而中斷,及時向受災保險對象提供幫助。同時,根據各類險種和險別的承保對象、承保責任、賠付方法、賠付金額的特殊性,對農業保險基金的各類風險基金要分別管理、專項使用。【摘要】保險受益權是保險合同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如何對其取得、變更與喪失進行合理的立法設計直接關系著受益人切身利益的實現。文章從受益權的界定著手,對受益權的性質、主體進行分析,并根據《保險法》的規定,歸納總結得出保險受益權喪失的幾種情況,此外還結合了前沿案例和發達國家的經驗,對《保險法》立法的不足提出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保險法受益權喪失
一、保險受益權的界定
保險受益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保險受益權是泛指受益人基于保險合同對保險人具有的法律上請求保險賠償給付的權利。狹義上的保險受益權則僅存在于含有死亡保險因素的人身保險合同中,是指于被保險人死亡的保險事故發生后請求和受領身故保險金的權利。本文采用狹義界定保險受益權,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保險受益權的若干問題。
二、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受益權的喪失的幾種情況
1.《保險法》第64條規定:被保險人死亡后,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的繼承人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1)沒有指定受益人的;(2)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3)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2.《保險法》第65條規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險費的,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其他享有權利的受益人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或者傷殘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喪失受益權。
3.《保險法》第66條規定: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被保險人自殺的,除本條第二款規定外,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對投保人已支付的保險費,保險人應按照保險單退還其現金價值。
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滿二年后,如果被保險人自殺的,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給付保險金。
三、保險受益權的前沿案例問題研究
1.各受益人受益權的關聯性分析
相關案例:1997年10月4日,王某在保險公司為自己投保了20份福祿壽增額還本養老保險,年交保險費10780元,保險金額20萬元,并指定其妻趙某和胞弟為受益人。1998年10月6日,趙某因夫妻矛盾,趁丈夫熟睡之際放煤氣,導致雙方死亡。經公安機關調查確認為刑事案件。王某系其妻趙某所殺,趙某系自殺。1999年1月12日,受益人之一王某胞弟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保險金,該保險公司以被保險人王某系受益人趙某故意行為致死為由,依照《保險法》第64條第1款之規定下達了拒賠通知書。1999年4月王弟將保險公司告到法院,請求法院判令保險公司支付20萬元保險金,一審判決保險公司給付10萬元保險金。保險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撤銷原判,依法改判,保險公司不需支付保險金,全部訴訟費用由一審原告承擔。
本案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受益人之一殺害了被保險人,是否影響其他受益人的受益權?對此,我國現行《保險法》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善意受益人的受益權不得因其他受益人的惡性行為而受影響,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的,保險人對其他受益人仍應依約給付保險金,保險金給付義務不得全部免除,對此建議《保險法》在修訂時予以規定,以期為司法實務提供明確的依據。2.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時保險金的給付
相關案例:1998年5月,女兒趙某為母親田氏投保了終身壽險,經母親同意,受益人為趙某自己。趙某有一個哥哥叫趙剛,好吃懶做,四處游蕩,趙某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怕母親年老無人贍養才為她買了保險。1999年9月,趙某回娘家看望母親,不料因煤氣泄漏,趙某和母親田氏雙雙中毒身亡。遠在外地的趙剛得此消息后,趕回家里辦了喪事。當他知道母親投保后,認為自己是法定繼承人,有權領取保險金,于是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同時,趙某的丈夫也向保險公司提出了受領保險金的申請,兩人發生爭議。
人身保險合同訂立以后,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何確定死亡順序將直接影響保險金的歸屬。我國保險法未作明確的規定,處理此類問題時一般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有關規定和共同災難條款形成的慣例,而筆者認為繼承法的規則不適用于保險法,而美國在這方面的規定是比較先進合理的。在美國,如果被保險人和第一順位受益人在同一災難中喪生,二者同時死亡,或者無法確定誰先死亡,則保險人或法院將會援引本州的《同時死亡法》。各州的《同時死亡法》都是根據美國統一州法委員會起草的《統一同時死亡法》制定的。《同時死亡法》一般規定,在保險合同無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如果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同時死亡,或者無法區分誰先死亡,則推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保險金由仍生存的受益人或被保險人的繼承人受領,而非由已經死亡的受益人的繼承人繼承。但是,如果受益人比被保險人后死,哪怕間隔時間很短,保險人也不能援引《同時死亡法》。因為受益人已享有既得利益,在受益人死亡時,保險金已成為受益人的遺產。這一結果可能不符合投保人兼被保險人的意愿。如果在壽險保單中有幸存者條款,則該條款可用來確定保險金給付與誰,解決短期幸存者問題,避免上述結果的出現。幸存者條款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為確保其死后保險金能夠為其親近或信賴的人獲得所特別訂立的條款,它通常規定受益人必須在被保險人死亡后存活一個特定的期限,才能獲得保險金。否則,就好像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一樣給付保險金。我國《保險法》修訂時,應當借鑒美國各州《同時死亡法》的規定。
3.被保險人自殺與保險金的給付問題
相關案例:某市紡織廠女工李某,兩次自殺未遂,被及時發現并救下,經醫生診斷為“抑郁性精神病”。出院以后的李某,并無異常行為,只是變得更加郁郁寡歡,常常獨自苦苦思索,偶爾流露出悲觀厭世的情緒。終于一日,李某懸梁自盡。從失戀到死亡僅四個月。經查,三年前李某投保20年期簡易人身險10份,保險金額4000元,每月按時交納保險費,并無欠繳紀錄。李某死后,其母以受益人的身份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4000元死亡保險金。
根據我國《保險法》第65條第2款的規定,保險合同成立并已超過2年后被保險人自殺,按合同條款可以給付保險金。如何理解此處的“可以”呢?筆者認為其旨在說明,給付也不是必須行為,要根據自殺的諸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根據我國現行《保險法》第66條的相關規定所體現的立法精神,合同成立滿兩年給付保險金是最低限制,合同中可以規定更長的期限,但是不能規定少于兩年的期限。
【摘要】農業保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是農業風險分散的重要工具。它為推動農業體制改革,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陷入了困境。其突出矛盾表現在廣大農民迫切需要農業保險的保障而各商業保險公司卻不愿涉足該領域。本文從農業保險的重要性入手,論述農業保險存在的必要性,分析農業保險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業保險農業體制改革政府支持再保險
參考文獻:
[1]徐崇苗,李利.中國保險法原理與適用.法律出版社,2006.
[2]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七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德國保險法規.內部資料.
[4]史學瀛,郭宏彬.保險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5]覃有土.保險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張秀全.保險受益權研究.現代法學,2005,(4).
[7]周玉華.保險合同與保險索賠理賠.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 上一篇:發改委能力作風建設心得體會
- 下一篇:紀檢監察作風建設學習心得體會
精品范文
10保險公司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