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法修訂評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3:41:00

導語:保險法修訂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法修訂評析論文

一、宏觀上,保險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實現了法律之間各居其位、各施其職,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律體系更加和諧。

此次修訂刪除了2002年保險法的第八條“保險公司開展業務,應當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不得從事不正當競爭”,該條內容顯然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內容重復。這樣規定,與其說是立法資源的浪費,不如說是立法領域的重復建設,反不正當競爭法完全可以調整保險公司之間的不正當競爭關系。此次修訂,將此條予以刪除,使保險法回歸原位,不再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糾纏不清。

對保險合同章與保險公司章的部分修訂,使保險法與合同法、公司法之間的關系更趨于和諧一致。

將人身保險合同移置財產保險合同之前,糾正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人的生命權與健康權是最基本的人權,此次調整,終于讓“人權”回歸本位,體現了“以人為本”,大而廣之地說,保障了我國憲法規定的人權。

二、此次修訂為我國保險業務的發展預留了廣闊的空間,為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發展創建了完善的制度環境。

首先,是對2002年保險法第十二條第五款“保險標的”定義的刪除。保險標的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決定保險業務的種類與范圍。如果將保險標的局限于“是指作為保險對象的財產及其利益或者人的壽命和身體”,那就將極大的限制我國保險業務的發展,我國的保險業務不可能僅僅局限于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大多數國家按保險業務的保險對象將保險分為人身保險、財產保險、責任保險和信用保險四個類別,還有新出現的保證保險。

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在此不贅述。責任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險種。凡根據法律被保險人應對其他人的損害所負經濟賠償責任,均由保險人承擔,以及擴展了的第三者責任險。主要有:①公眾責任保險;②雇主責任保險;③產品責任保險;④職業責任保險;⑤保賠保險等。

信用保險,是權利人作為投保人,以義務人的履約信用作為保險標的,在義務人未能如約履行義務而使權利人遭受損失時,由保險人向權利人提供風險保障的一種保險。主要有:①雇員忠誠信用保險,承保雇主因雇員的不法行為所致損失;②履約信用保險,承保合同履行義務一方(主要是付款責任)違約所負的經濟賠償責任。兩種基本的分類方法:根據保險標的性質的不同,可以將履約信用保險分為商業信用保險、銀行信用保險和國家信用保險。根據保險標的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將信用保險分為國內信用保險和出口信用保險。

保證保險是廣義的信用保險,其保險標的也是義務人的履約信用,是義務人為了向權利人提升自己的信用,由義務人向保險人投保,在義務人不履行約定義務致使權利人遭受損失時,由保險人向權利人承擔履行相應義務或賠償經濟損失的一種保險。保證保險主要分為兩類:雇員忠誠保證保險、履約信用保證保險。

除上述險種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新的險種還將不斷增加,如計算機綜合保險、信用卡盜竊保險、工程保險和動物保險等。

因此,此次保險法的修訂,將2002年保險法第十二條第五款“保險標的”定義的刪除,意味著清除了一個影響我國保險業發展創新的桎梏,必將為我國保險業務的發展創新與繁榮帶來重大影響。

其次,完善了“保險業法”的有關規定,為保險業的發展制定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1、2009年保險法第八條明確了“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同時也留下了余地“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2、在2002年保險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保險公司的準入和運行規定,明確了保險公司股東資格與高管的任職條件。

3、拓寬了保險資金的運用形式。2009年保險法第一百零六條增加了“投資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投資不動產“的規定,刪除了2002年保險法第一百零五條中“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以外的企業”的條文。

4、明確保險保障基金用途。為保護被保險人利益,2009年保險法在第一百條中第一次明確保險保障基金的使用范圍:“(一)在保險公司被撤銷或者被宣告破產時,向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提供救濟;(二)在保險公司被撤銷或者被宣告破產時,向依法接受其人壽保險合同的保險公司提供救濟;(三)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

三、微觀上,此次著重修改了“保險合同法”部分的內容,強調保護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投保人及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使投保人、被保險人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更加趨于平衡。

1、設立“不可抗辯”條款。2009年保險法的規定了,當投保人故意或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公司有權解除合同。但為了防止保險公司濫用該解除權,新保險法對合同解除權的期限加以了限制,規定合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同時,新保險法還借鑒國際慣例,增設了保險合同“不可抗辯”條款,規定“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此規則對于長期人壽保險合同項下的被保險人利益的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2、明確保險公司對免責條款的說明義務,加重投保人及被保險人責任的條款無效。2002年保險法已規定保險公司有對合同中的“免責條款”進行說明的義務。而為了使投保人在投保前能夠全面了解合同格式條款的內容,以決定是否投保,2009年保險法增加規定,“訂立保險合同,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的,保險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合同的內容。”并且規定,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中的下列條款無效:(一)免除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義務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險人責任的;(二)排除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的。

3、明確和規范保險人的理賠程序與時限,解決理賠難的問題。一是2009年保險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了,保險人認為被保險人等提供的有關索賠請求的證明和材料不完整的,應當“及時一次性書面”通知被保險人等補充提供,以避免保險人以此為由拖延理賠。二是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了,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索賠請求后,應當及時作出核定,將核定結果書面通知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情形復雜的,應當在30日內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三是第二十四條規定了,保險人對不屬于保險責任的,應當自作出核定之日起3天內發出拒賠通知書并說明理由。

4、擴大了人身保險合同保險利益范圍,明確雇主可成為雇員的投保人。2009年保險法第三十一條首次增加了“與投保人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明確雇主可以成為雇員的投保人;為保護勞動者權益,第三十九條又明確規定:“投保人為與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

5、明確了人身保險合同效力中止期間發生保險事故的責任承擔。2009年保險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了“被保險人在前款規定期限內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給付保險金,但可以扣減欠交的保險費”,解決了保險人在此期間發生保險事故后以投保人未給付保險金為由拒絕承擔保險責任損害被保險人利益的問題。

6、死亡事件發生時突出保護被保險人利益。針對死亡事件發生的情況,2009年保險法突出強調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2009年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第四十四條規定,以被保險人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復之日起二年內,被保險人自殺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被保險人自殺時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除外”。

7、理清了財產保險合同保險標的轉讓的賠償責任。2009年保險法第四十九條規定了,一是明確財產保險合同保險標的轉讓,其相應的保險權利義務由受讓人自然承繼,保險合同繼續有效,維護保險關系的穩定;二是規定保險標的轉讓后,其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保險人可以要求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另外規定,在保險標的轉讓之后,被保險人、受讓人有義務盡快通知保險公司,通知義務的,因轉讓導致保險標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而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

8、進一步明確了“重復保險”的定義與保險責任的承擔,平衡了重復保險的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利益關系。2009年保險法第五十六條第四款規定“重復保險是指投保人對同一保險標的、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分別與兩個以上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且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與2002年保險法的重復保險定義相比,增加了“且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顯然更嚴謹科學。第二款規定了“重復保險的各保險人賠償保險金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按照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第三款規定“重復保險的投保人可以就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部分,請求各保險人按比例返還保險費。”

2009年保險法的修訂也并非盡善盡美,仍有其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不揣淺陋,筆者在此略舉一二。

第一,投保人如何證明保險人的表見行為?2009年保險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了“保險人沒有權、超越權或者權終止后以保險人名義訂立合同,使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權的,該行為有效。保險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權的保險人的責任。”問題的關鍵在于,對普通的投保人而言,如何證明保險人的表見。尤其在保險人利用保險人身份實施不法行為的情況下,投保人如何提供相應證據、提供什么樣的證據證明保險人的表見身份?進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區分保險人的個人行為與其業務行為?如果不通過實施細則或司法解釋予以解決的話,投保人極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筆者以為,在此類糾紛中應加重保險人的舉證責任。

第二,保險業務的范圍劃分有待進一步商榷。如前所述,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的保險標的是不同于財產損失保險的保險標的的,2009年保險法第九十五條將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歸入財產保險業務范圍。從擱置理論爭議,方便實際操作的角度考慮,2009年保險法如此規定有其合理性與現實性。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