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賠償的舉證責任分配論文
時間:2022-07-23 10:04:00
導語:保險賠償的舉證責任分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賠償的過程實際上是由被保險人或保險賠償的受益人在事故發生后,通過舉證,試圖全面、完整、準確證明所發生的事故,使對事故一無所知的保險人相信事故發生的經過及由此所造成的損失金額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功與否決定了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能否從保險人處獲得預期的賠償。一旦雙方對這一舉證過程存在爭議,由第三方的裁決決定輸贏時,我們就不可避免地將此過程在法庭或仲裁庭上重演,而法官和仲裁員就成為裁判這一舉證程序的裁判員。掌握訴訟程序或仲裁程序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及對證據認證的原則將對訴訟前的保險理賠及事故發生后雙方對證據的收集起到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舉證責任分配在《民事訴訟法》中體現出來的基本原則就第64條所規定的“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即我們常說的“誰主張,誰舉證”。這一原則并不是審理所有案件必須遵循的。《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便將一些區別適用于普通案件的情況單獨列明。例如,醫療事故、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等類型的案件并不完全遵照上述原則,而采用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該原則指對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權利主張由否定其主張成立或否定其部分事實構成要件的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一種證明責任的分配形式。這說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在司法實踐中并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僵硬的法條。但是,保險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的原則并沒有在《民事訴訟法》與相關的規則做具體規定
保險賠償的實踐證明,保險案件審理過程中,如果完全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進行審理,則會出現極不公平的現象。保險案件中舉證責任分配亦應根據保險案件的特點確立。
保險案件在舉證責任分配上具有如下特點:
1.保險事故的偶然性
從事實的本身來看,保險事故是偶然發生的,具有很強的偶然性。保險事故通常是突然發生的,對于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要在事故發生后提交所有與事故有關的證據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因為客觀因素的制約,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可能無法取得相關的證據。如果完全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那么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而言是顯失公平的。
2.保險合同是射幸合同。
保險賠償源于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于保險事故發生之前締結的保險合同。保險合同就個體而言具有權利義務的不對等性,因為投保人只需要繳納相對得到的保障而言很少的部分保費,而一旦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則將要承擔投保人所繳保費幾十倍乃至上千倍的賠償。但如果保險事故沒有發生,則投保人所繳納的保費即歸保險公司所有,不再退還。因所承保的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對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而言,仿佛是在玩一種賭博的游戲,這就是所謂射幸合同。這種不同于普通經濟合同的特點,極易使雙方產生投機的心理。對于被保險方,基于對保險事故發生后可能得到賠償的誘惑,做出逆選擇,即制造或促使保險事故發生,引發道德風險。對于不知情的保險公司而言,完全要靠事故后所見相關證據判斷事故情況和原因,使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方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及僥幸的心理。尤其面臨額度較大的賠案,總是在被保險人的舉證方面挑毛病。一旦發現疑點,便極盡所能找出拒賠的理由,或是以被保險人未履行相關義務,或是以被保險人制造保險事故,或是以被保險人或受益未按保險人要求提交的證據為由拒絕賠償。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保險合同本身的特點決定,另一方面也是一些被保險人不正當的利用保險作為發財的工具所致。
面臨具有以上特點的保險糾紛案件,法庭或仲裁庭在其所適用的程序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如何把握好雙方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就顯得十分重要。但可喜的是,《保險法》作為調整保險法律關系的實體法,第22條對處理保險事故過程中雙方遵循的原則作了規定:保險事故發生后,依照保險合同請求保險人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時,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應當向保險人提供其所能提供的與確認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損失程度等有關的證明和資料。
保險人依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認為有關的證明和資料不完整的,應當通知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補充提供有關的證明和資料。
保險法的規定正是將民事訴訟程序中的規則運用于保險賠償的一種表現。雖然舉證責任的第一任務仍由請求方完成,即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完成。但其規定了一個限度,即“其所能提供的”。這正是考慮到了被保險方可能遇到的舉證方面的種種困難。例如,有些保險事故發生,受益人或被保險人并沒有經歷事故,如發生火災,而被保險人可能并不在場或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在外地突然身故,受益人并不清楚被保險人身故的具體情況。在此種情況下,讓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舉出所有與確認保險事故性質、原因等相關的證明和資料,對被保險方而言,其取證的難易程度與保險方而言并無多大區別。但從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所有證據都規定由保險公司負責,那么客觀也會使保險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調查舉證,勢必對被保險人的正常開展保險業務產生負面影響。
那么,究竟什么是“其所能提供”的標準?對于“其不能提供的證據”采用什么原則?這也正是本文要研討的主要問題。
從保險法第22條規定及保險條款通常要求被保險方在理賠時應提交的單證可見,被保險方在發生保險事故向保險人理賠時主要證明的事項包括:
1.保險合同有效存在的法律事實;
2.發生保險事故并且證明事故的性質;
3.保險事故的原因;
4.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害;
5.被保險方依合同履行相應義務并具備理賠的條件。
下面就讓我們就前三項舉證責任分配在實踐中所常見的問題及應堅持的原則做以簡單闡述。
一、保險合同有效存在的法律事實
通常保險公司對于發生保險事故后首先要求被保險方提供的便是證明保險合同的存在。被保險人提供保險單原件或提供保單號碼。實踐中,有時會遇到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公司只收了投保單和保費,而保單尚未簽發;或者保單雖已簽發,但尚未送到客戶手中的情況。對于法律事實的證明義務,被保險方的義務幾乎是絕對的。即無論哪種情況,被保險方均應有相應的證據證明其與保險人存在合同關系。即使被保險方未簽發保單,至少應出示保費收據。至于保費收據能否作為保險合同成立的證據是個實體方面的問題,不是我們在此要討論的。如果被保險方通過保險業務人員交納了保費,但未從保險公司處取得任何收據,且無法由第三方證明,除非保險公司自己承認,否則,被保險方要承擔舉證不能的敗訴結果。相反,在保險公司訴被保險方欠付保費的案件中,同樣需要保險公司證明保險合同有效存在的法律事實。筆者曾經過保險公司因無法提供投保單的原件而險遭敗訴的案件,最終因找到其他相關的間接證據證明保險合同的存在,方幸免敗訴惡果。
二、保險事故的發生及性質
與第一項法律事實相比,這一項我們可以視其為客觀事實。證明發生保險事故及事故的性質通常是指保險公司要求被保險方提供的事故證明。事故證明因所承保的險別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體現。例如,機動車的事故證明通常是交通大隊出具的事故責任裁決書(雙方事故)或事故認定書(獨立事故),如果是火災,則由公安機關的消防部門出具的火災原因認定書,如果系人身險,則由醫院開具的死亡或傷殘證明書等。上述文件通常是由與被保險方與保險方均無利害關系的第三方出具,用以證明所發生的事故的時間、地點及事故的性質,便于未經歷保險事故的保險公司通過以上證據對事故的性質進行甄別,進而確定事故是否是保險事故。
有些保險條款對此有明確的要求,即事故證明應由哪個機構出具。但有些條款,則沒有明確的規定。實踐中常常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因事故發生時,因各種原因,沒有及時向第三方機構報案,現場被破壞,事后第三方機構不出具任何事故證明。例如,發生車輛碰撞事故,雙方均未向交警報案,致使無法取得關于事故經過及性質認定的相關證明。雖向保險公司報案,但報案前也已撤離現場,保險公司亦無法取得事故現場的第一手資料。而被保險方能夠提供的就是一輛已受損的車輛。對事故經過的證明僅限于被保險方的單方敘述。被保險方是否已盡到其舉證義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保險事故發生當時,受自然原因的影響,無法向任何方報案。而被保險方又為減少損失,不得不采取撤離現場的辦法,最終導致以上局面。如果被保險方確實沒有主觀過錯,則應視為被保險方已盡其舉證責任。反之,如果事故發生當時,由于被保險方的主觀過錯導致無法取得第三方出具的事故證明。例如,交通事故情況下,有條件報案但未報案,且擅自撤離現場,則應當認定被保險方承擔舉證不能的風險。
我們注意到保險法第22條只規定:保險人依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認為有關的證明和資料不完整的,應當通知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補充提供有關的證明和資料。但對于保險人所要求的證明和資料無法提供的情況應如何處理。換句話說,就是對被保險方無能力完成的舉證部分如何處理沒有規定。正如前文所述,首先要考慮被保險人無法取得相關證據的原因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如果客觀原因所致,則法官需要做的就包括以下兩點:一種是能否就無法證明的事實的舉證義務再一次依其自己的判斷在被保險方與保險方進行二次分配;另一種是如果雙方確實均無法舉出進一步證據的情況下,如何就現有證據進行判斷。
《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中的第7條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責任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這條規定確定了法院對舉證責任分配的司法裁量權。法官根據現有證據及其主觀判斷,或者說是自由心證來判斷舉證責任的二次分配問題及待證事實存在與否。法官自由裁量應遵循的原則僅是個原則性的規定,而這些原則性規定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的運用將受案件所涉實體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時還將因法官對實體法的理解的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性。這將是對我國傳統的司法體制的一種挑戰,更是檢驗我國法官隊伍素質的標準。
三、保險事故原因
請求保險賠償的請求方舉證證明事故原因與證明事故本身同樣重要。理由是,在所有的保險條款中都會列明保險責任與除外責任。而在除外責任中又分為原因除外責任和損失除外責任。如果事故屬于保險責任約定的事故,但引發事故的原因卻是除外責任的原因,則仍不能認定為保險事故。例如,財產險中的火災是承保的事故,但戰爭是除外責任。如果火災是由戰爭引起的,則該火災即不能視為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只有二者均符合保險條款約定的條件時才能構成保險責任。
保險事故原因的舉證責任從保險法第22條規定來看,首先應當由被保險方證明。但實際情況是,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較復雜。事故發生可能是多種因素促成,其中有部分原因構成保險責任,部分原因并非保險責任。或者因被保險方的地位所限,被保險方根本無法證明保險事故原因。在此情況下,同樣面臨上文所述問題。
有這樣一個案例,被保險人齊某1999年8月投保旅游人身意外傷害保險,1999年9月在香港因傷住院,搶救無效而死。齊某是意外、自殺還是他殺,出險原因不明。受益人以齊某系意外死亡為由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拒付,理由之一是“齊某之死是否屬于意外,沒有有效的法律證明文件。”該案經二審判決,保險公司敗訴,其應當承擔保險責任.
這一案例是保險糾紛中非常有代表意義的案例。讓我們分析一下審理此案法官的自由心證過程:保險受益方已盡其所能證明了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無法證明。其已完成舉證責任。關于保險事故原因的舉證責任由此轉移給保險人。同時,保險人主張是除外責任,也負有對其主張負有舉證的責任,即證明保險事故的原因是除外責任中列明的原因。保險人無法證明,則其主張不予支持。筆者同意法官的判斷。
如果該案法官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保險金請求人無法證明保險事故的確切原因就沒有完成舉證責任,則不支持請求人的請求。這就會得出與前者完全不同的結論。如果保險公司本身不能證明危險事故屬于除外責任,但又認為保險金請求權人提供的(出險原因)證明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即認為保險事故的發生可能屬于惡意例外的情形,此時,仍需由保險人負責舉證,證明有免除其賠償責任的情況存在,而不應一味要求保險金請求權人負舉證責任;若保險人舉不出相應的證據,便可認定其主張不成立。因為,由于保險金請求權人自身的專業素質和保險事故本身的復雜性,單純的一味要求保險金請求權人提供完備的證明和資料,有悖于公平和誠信原則,也不符合保險法“被保險人權益優先”的原則。
綜上所述,法官在審理保險案件時對不同類型事實的舉證原則分配要區別對待。正如前文所析,保險法本身的特點和原則應當被靈活運用在司法裁判上。同時,這一原則更應當被運用于保險公司的正常理賠業務中,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訴訟的發生。同時,也將有助于提高保險公司業務水平及誠信度。
- 上一篇:化學教學美育培養管理論文
- 下一篇: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方案
精品范文
10保險公司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