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險體系建構研究
時間:2022-10-05 03:47:54
導語:農業險體系建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陳萍1熊濤2張春1趙雋劼1作者單位:1.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辦公室2.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處
近年來我國的自然災害頻發,并且出現巨災比例高,受災面積大的新特點。據相關資料顯示,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分散、轉移和化解這一災害損失,從而保障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穩定,是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農業保險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化解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農民遭遇災難后,通過及時的保險賠款,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從而降低農民投資的風險,穩定農民生活。然而,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的農業保險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災后重建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為了更好的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新型農業保險體系構建作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新視角急需進一步研究。
1近年來自然災害爆發的新特征
1.1災害種類多,爆發的頻率高
從自然災害爆發的種類看,我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臺風等氣象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地貌災害;地震災害;病蟲害等生物災害;干旱、水土流失等環境災害、森林、草場火災等,種類很多。從自然災害爆發的頻率看,我國自然災害爆發的頻率越來越高。例如,1998年長江與嫩江洪澇,1999~2000年大范圍的干旱,2006年川渝的高溫干旱,2008年南方的雨雪冰凍,2009~2010年云南的干旱,2010年冬華北的低溫凍害,2011年全國多省市的旱澇急轉災害,汶川、玉樹的地震等都是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有力證據。
1.2爆發區域越來越廣
從自然災害爆發的區域來看,我國各個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均不同程度的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5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城市都分布在氣象、地質、地震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在洪澇災害方面,我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威脅;在旱災方面,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旱災頻發,華南、西南等地的嚴重干旱時有發生;在熱帶氣旋災害方面,東部、南部沿海地區以及部分內陸省份經常遭受熱帶氣旋侵襲;在地震災害方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發生過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在地質災害方面,約占國土面積69%的山地、高原區域因地質構造復雜,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1.3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逐年上升
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產量的損失,我國常年農作物的平均受災面積約4.7×107hm2,成災面積約2.7×107hm2,絕收面積約6.7×106hm2,因災損失糧食平均每年約5×1010kg;二是造成農業基礎設施的破壞,像臺風、洪澇這樣沖擊力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往往會損毀農田以及田間相應的基礎設施;三是成本增加,在抗災的過程中間要澆水、排澇、施肥,包括還要進行改種、補種,必然增加農業生產的成本。隨著我國自然災害爆發的頻率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區域越來越廣,必然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據相關資料顯示,近10a來,我國因自然災害遭受的損失平均每年都在1000億元以上,而近5a,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遭受的損失每年都超過2000億元以上。
2農業生產的特點分析
2.1農業生產的弱質性
農業生產的弱質性是指農業部門由于受自然規律制約而面臨的劣勢和不足[1]。農業生產的弱質行可以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從農業自身的特點而言,從本質上依賴于自然天氣。雖然農業技術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對自然天氣的高度依賴。二是從農業產業的特點來看也表現出來弱質性。首先,農業產業的生產周期較長,不能根據市場行情的轉變來改變生產;其次,農業近乎完全競爭型的市場特點,決定了農民增收困難,薩繆爾森的“豐收悖論”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社會發展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中期,使得農業的弱質性更加突出。
2.2農民承擔風險的脆弱性
農民作為農業生產中的主體,也呈現出其脆弱性,主要體現在農民承擔風險的脆弱性。首先,農民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氣候等情況,從這個角度來說,農民承擔風險的能力是脆弱的。其次,從農民的收入情況來說,我國目前大多數的農民收入都不高,沒有很大的能力購買農業保險。當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因災返貧的現象。
3我國農業保險體系的發展現狀
3.1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緩慢
1980年,我國恢復國內保險業務,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試辦農業保險。但由于在實際運用中違反保險經營原則,也因為農業風險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政府未能很好地理順農民與保險公司的關系,最終導致保險公司虧損嚴重,農業保險的供給減少。直到2007年,中央政府開始推出面向全國的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政策,使得我國農業保險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但是由于我國自然災害的不斷增多,使得我國農業保險對農業損失的補償缺口也不斷增大,總體而言農業保險發展仍很緩慢。
3.2商業保險公司涉及農業保險較少
眾所周知,商業保險公司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而農業保險因其風險集中、賠付率高等特點,使農業保險業務幾乎都處于虧損或嚴重虧損的狀態,這顯然與商業保險公司以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很多保險公司都趨向于停辦或減少辦理賠付率高的農業保險業務。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涉及農業的保險由最多時的50個以上險種減少到現在不足30個險種[2]。
3.3農民參保率不高
我國農業保險的另一特點就是農民的參保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農民的收入水平直接限制了農民的投保能力。二是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識程度不高,其首要原因是政府和保險公司宣傳力度不夠。三是保險公司所能提高的險種較少,并且有的保險操作程序不規范、賠付的收益不高、賠付困難等問題,使得農民在受災沒有得到很大的補償的情況下失去了參保的積極性。
4自然災害頻發下構建新型農業保險體系的必要性
4.1農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關系國計民生
農業在經濟學中的劃分歸類為第一產業,農業發展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左右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全局。農業的基礎性作用還表現在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3]。因此,農業發展的情況,關系到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關系著國計民生。我國農業如何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新型保險體系作為降低災害所帶來的危害就十分必要。
4.2農民是我國主要的社會群體,關系國家發展與穩定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約9億人口在農村,這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4]。無論從農民的數量上看,還是從農民為整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來看,農民始終是我國主要的社會群體,農民的穩定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發展與穩定。然而,目前農民仍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農民的脆弱性顯得尤為突出。大災過后,很多農民會因災返貧、因災致貧。這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維持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是極為不利。因此,構建新型保險體系,使其在農民受災后發揮重要作用,維持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5自然災害頻發下新型農業保險體系概況
5.1新型農業保險體系的構建的目標與原則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和損失分攤機制,在分散農業風險、補償風險損失、穩定農業生產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乃至促進國民經濟穩健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因此,新型農業保險體系的構建的目標為:一是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讓農民規避因災害所遭受的風險,維持社會穩定;三是保障糧食安全,加強農業基礎產業作用,促進國家經濟穩定發展。新型農業保險體系的構建的原則:按照“政府推動+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推進,關鍵在于在全國范圍內“大范圍,全方位,長周期”構建新型農業保險體系。
5.2新型農業保險體系的構建與簡介
圖1為筆者所構建的我國自然災害頻發背景下的新型農業保險體系。從圖1可以看出,構建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保險金(原始資本)由農民投保、國家注資、企業參股和社會捐贈組成,在設立新型保險公司之初,國家注資和企業參股尤為關鍵。新型保險公司成立后,按照其構建原則,將不以盈利為目標,而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農民收入為最終目標。新型保險公司將通過債券、股票和期權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并且為了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國家還需成立一個農業再保險公司對新型保險公司實行再保險,以實現風險的分散。在平常年份,各地方政府將在其GDP中按一定比例計提資金以財政補貼的形式充實新型保險公司的總資產;在巨災發生的背景下,國家將實行巨災補貼以幫助新型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風險。通過以上措施,最終實現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良性運轉并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作為每年受災農民的補償金。從而通過新型保險體系增強農民抗災能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6新型農業保險體系實現路徑分析
6.1集中各方力量,籌集保險金的原始資本
要使新型農業保險體系能夠經受日常自然災害和巨災的沖擊,就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現金流來保證資本正常運轉,即保險金的原始資本基數必須有較大的規模。因此要集中各方力量,籌集保險金的原始資本。根據新型農業保險體系的構建原則,在保險金原始資本的籌集過程中,首先是國家注資,其中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不僅提供最大份額的保險金原始資本,而且在以后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運作過程中也起著幫扶的作用;其次是企業參股,一方面增加了保險金原始資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市場化運作以及市場監督作用的發揮;第三是農民投保;第四是吸收每次災害后的社會捐贈作為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原始資本。
6.2組建新型農業保險公司,利用多種金融手段實現保值、增值
在籌集了較大規模的保險金原始資本后,就要組建新型的保險公司。這個新型保險公司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將保險金的原始資本不斷保值、增值。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運用各種金融工具來實現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來實現保險金原始資本的增值,使新型保險公司有足夠的實力來承擔農業保險風險。這些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發行股票、巨災期貨、巨災期權、巨災風險債券、債券連結期權等。
6.3對新型保農業險公司實行再保險,分散風險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體系和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6]。成立一家再保險公司對新型農業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業務;或是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其他商業保險公司為新型農業保險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再保險業務。筆者認為通過以上兩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保證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持續經營,以保障農民利益。
6.4實行政府補貼,充實保險資金總量
為了降低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需不斷充實保險公司的實力,各地方政府對新型保險公司實行常年補貼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因為農業巨災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特性,世界各國在建立農業巨災保險體系過程中,基本上都采取了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政策[7]。另外,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所需的一切資源。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工業就必須反哺農業。筆者認為,各個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從財政收入中劃撥一部分資金對新型保險公司實行常年補貼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有效方法。由于我國各省區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那些自然災害頻發的省區大多是經濟落后地區,因此對發達地區農業保險常年補貼的征收就十分關鍵。
6.5巨災發生后,國家財政撥款進行保險補貼
由于近幾年我國出現巨災的頻率越來越高,破壞程度越來越大,往往在巨災之后會出現大面積賠付的情況,這必將給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的經營帶來極大壓力。因此在巨災發生后,國家有必要對新型農業保險公司巨災保險進行補貼,以緩解巨災對新型農業保險公司經營的沖擊。在再保險的選擇上,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將成數再保險與非比例再保險方式結合起來使用,揚長避短、優勢互補[8]。
6.6創新保險業務,實行“大范圍,全方位,長周期”的保險,實現風險對沖
要降低農民生產風險,實行農業生產可持續的目標,就有必要創新保險業務,使得農民在受災后獲得可觀的收益,增加農民投保的積極性。此外,加大新型農業保險宣傳,使農民真正了解農業保險的好處,提高農民投保率。要實現有效的風險對沖,構建新型農業保險體系的關鍵在于實行“大范圍,全方位,長周期”的保險策略。我國面積廣大,不是每個地方都同時發生自然災害,實行大范圍的投保可以有效對沖風險;由于農戶種植品種的多樣化,因此不是每種農作物都同時受災,全方位投保可以有效對沖風險;由于自然災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周期,所以實行長周期投保才能對沖風險。
- 上一篇:國內農業保險資金引進的討論
- 下一篇:印度農業險研究及啟發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