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農業保險發展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1-26 05:03:59

導語:新常態下農業保險發展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常態下農業保險發展實踐與思考

一、農業保險服務“三農”發展的主要途徑

(一)助力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要求具有一定的種養規模、專業管理團隊、高效透明的市場交易機制。在實踐中,由于生產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以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存在,規模化農業生產極易導致風險積聚并集中爆發,這是農業現代化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遭遇自然災害時,經營主體極易因缺乏有效補償救助資金而陷入困境,農業現代化進程也會由此中斷。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引入農業保險保障機制,可以通過事后經濟補償及相關救助措施,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助力培育特色農業。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相較二、三產業嚴重滯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生產經營較粗放,因此,加快傳統農業產業升級,推動特色農業發展,是實現農民增收和促進“三農”發展的有效途徑。從特色農業的特征來看,其具有區域性強、產品質量優、附加值高等特點。在遭遇自然災害時,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必然產生高額的經濟損失。而通過農業保險的風險補償機制,能有效降低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特色農業發展。

(三)農業保險助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通過開展農業保險,能夠將政府的災后救濟轉化為災前風險轉移安排,健全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政府給予保費補貼、降低參保門檻之后,農民參保意愿明顯增強,參保區域擴大。在自然災害發生時,農業保險覆蓋面廣、參保率高的地區,在大災基金等其他渠道救助資金的配合下,能夠享受到其帶來的風險緩釋作用,減少甚至抵消農戶遭受的損失。此外,通過農業保險還能夠穩定農民收入預期,防止災害導致農民收入劇烈波動,從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二、近年來龍海市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一)農業保險的種類及主要經營模式目前人保財險龍海支公司農業保險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由保險公司與船東互保協會組成共保體,以漁工及漁船為承保對象:該模式下保費由省級財政補貼30%,市縣財政補貼10%,承保對象自擔60%;風險分散機制是人保財險公司承擔47%,船東互保協會承擔53%;二是由保險公司具體經辦,主要有六類險種,其中農村住房險、生態公益性林綜合險及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由各級財政對保費進行全額補貼;水稻險、能繁母豬及育肥豬險、商品林綜合險均由各級財政按照不同比例進行保費補貼,最高比例為80%(水稻險),投保主體最高承擔保費比例的40%(投保面積在1萬畝以上的商品林綜合險)。

(二)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特點1.保費收入增長呈現不穩定狀態。2012~2015年6月末,龍海市農業保險年度保費收入分別為1389萬元、1888萬元、1641萬元、997.16萬元(1~6月)。數據顯示,龍海市農業保險年度保費收入呈現不穩定狀態,尤其在2013年之后保費收入呈現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能繁母豬及育肥豬險保費收入大幅減少,2014年該險種保費總收入為18.51萬元,不及前兩年的十分之一(見圖1)。2.賠付支出隨自然災害嚴重程度而波動。2012~2015年6月末,龍海市農業保險年度賠付支出分別為249.41萬元、1078.88萬元、572.13萬元、89.31萬元(1~6月)。數據表明,龍海市農業保險賠付支出隨自然災害嚴重程度而波動。2013年龍海市因遭受多次臺風襲擊,農業生產受災嚴重,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較大。2014年龍海發生自然災害較少,農業保險賠付支出比2013年下降46.97%(見圖2)。3.農業保險獲財政補貼由高位回落。2012~2014年,龍海市農業保險獲年度財政補貼分別為842.34萬元、1064.71萬元、889.18萬元,分別占當年保費收入的60.64%、56.39%、54.19%,比重逐年下降。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保費收入減少。財政補貼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呈正比例關系,由于之前生豬價格持續疲軟,許多農戶放棄養殖,導致2013年以來人保財險龍海支公司以能繁母豬及育肥豬險為主的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持續減少。二是保險賠付支出減少。為防止罕見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重大損失,福建省建立了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一旦當年賠付率超過標準則啟動該機制。因2013年受等多個臺風襲擊,龍海市農業遭受重大損失,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啟動。由于2014年自然災害較少,與保險賠付相關的財政補貼亦明顯下降。

三、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農業保險相關立法有待完善。2013年3月,我國正式施行《農業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首次將各級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明確了農業保險的政策性,有利于在新常態下有效分散和轉移農業風險,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穩定農業生產,保護農民利益。但條例的出臺僅屬于頂層設計,其側重于原則性規定,還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實施細則。此外,條例中規定農業保險承保范圍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中因保險標的遭受約定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基本仍停留于災害救助層面,尚未考量進口農產品等對國內農業帶來的市場風險。在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農產品最大進口國之一的背景下,該承保范圍難以充分保障農戶的利益。當前國外主要農產品生產國較之我國仍有價格優勢,一旦出現大量進口農產品擠占我國市場的情形,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將不可避免。

(二)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基于農業生產對自然的依賴性,農業保險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現象較普通商業保險更為突出,其通常表現為:一是逆向選擇。對于投保農戶而言,其在農業生產方面比保險公司掌握更多的關鍵信息,因此保險公司只能根據承保標的歷史風險發生的平均概率及預期損失確定統一保費費率,這會驅使高風險農戶選擇投保,低風險農戶選擇不投保,形成“劣幣逐良幣”現象;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其在保險銷售端掌握的信息要比農民多,在與其溝通時會刻意回避對農民不利的合同條款,提高其購買保險意愿,從而完成保險公司的逆向選擇。二是道德風險。對于投保農戶而言,參與農業保險會明顯降低其自救意愿,增加其對外部賠償的依賴性,甚至發生投保農戶通過違規操作致使減產歉收等情況,迫使保險公司進行賠付;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出于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及對投保人騙保的顧慮,很容易出現不嚴格履行賠付義務的現象,如索賠程序繁瑣、反復申索未果等。上述兩類情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保險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導致農業保險發展緩慢。

(三)保險賠償難以覆蓋大部分損失。從2006年起,福建省全面啟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已在全省推廣的險種有:水稻種植、森林綜合、農村住房、漁工責任、漁船、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設施蔬菜等9個險種,其中農村住房、漁工責任、漁船、設施蔬菜是由福建省自主開展的保險險種,由省、市、縣各級財政安排保費補貼資金。盡管一系列的新舉措有效擴大了農產品保險的覆蓋范圍,但保險力度不足的問題也顯現出來。從龍海市的實際情況看,以育肥豬及水稻險種為例,目前育肥豬市場價值在每頭2500元左右,按照當前保險機構賠付規定,育肥豬賠償標準為每頭1000元,亦即一旦發生農業災害,保險公司的賠付款也僅能覆蓋40%左右的風險損失;又如水稻險,轄內水稻產量在每畝1000斤左右,按照市場收購價計算,收入在每畝1500元左右,其中種子、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約1200元,按照現行賠付制度,水稻最高賠付為每畝400元,僅占成本的三分之一,顯然難以保證正常的災后再生產。

(四)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仍顯不足。自2004年起,中央連續12年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發展農業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性,但目前農業發展仍嚴重滯后于二、三產業。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55.43倍,同期同口徑的第二、三產業的增長倍數則分別為141.52倍和300.52倍①。2010~2014年期間,龍海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農業保險參保面、保費收入并未出現相應的上升趨勢,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此外,農業屬于風險密集型產業,自然災害多發導致農業生產的投資與回報極不成比例,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商業性資本不愿介入的行業,資本抽離又導致農業正常生產、抗風險等能力弱化,形成惡性循環;在現代消費體系下,農產品供需信息的快速變化往往給生產者帶來非預期損失,從而影響涉農產業資本的循環。

(五)再保險機制和大災風險基金尚未落地。鑒于農業保險收益和風險的嚴重不對稱,經營農業保險的機構普遍存在著風險過度集中的現象,因此在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大背景下,亟需以再保險的形式在更大范圍內進行風險分散。盡管現行條例明確指出要有穩健的農業再保險方案,但目前福建省尚未開展農業保險再保險工作,相關制度還未完善細化,出臺一個行之有效的再保險方案已迫在眉睫。此外,建立政府主導下的農業大災風險基金,是應對農業大災風險,提升農業保障系數的重要舉措,但目前由于龍海市本級財力不足,大災風險基金尚未落實到位。

四、新常態下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健全農業保險法律法規體系。條例提出將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但具體辦法尚待“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因此,應盡快完善財政配套措施,明確保費補貼、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補貼方式、補貼對象及補貼金額等實施細節,以及營業稅、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措施,盡量避免“另行規定”等模糊性表述。制定類似《家畜保險辦法》《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條例》《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主要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農業信用保障制度實施方案》等,完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制度。

(二)設立大災風險基金,提高抵御巨災風險能力。可借鑒臺灣地區農業保險的經驗做法,由各級政府每年撥出一定的財政資金設立農業保險基金,用于彌補保險部門的超額賠償支出及適當補貼投保農戶的保費支出。農業保險基金的投入要緊扣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這一主線,確保農業生產經營不因自然災害而中斷。對農業保險基金的各類風險基金實行分類管理、專項使用,并制定完善的農業保險基金法規和政策,明確農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方式、核算辦法、所有權、經營權等,以規范農業保險基金的運營。

(三)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強制再保險制度。農業保險經營主體要同中國再保險公司建立再保險業務關系,由此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因自然災害造成的虧損,可通過再保險機制從中國再保險公司攤回賠款;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因自營業務而造成的虧損,則由經營主體自擔,或與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攤。中國再保險公司實行單獨列賬、單獨核算的內部核算體制,對其因經營農業保險所造成的虧損,則在金融上給予其一定額度的無息或低息貸款,用于賠款之需;如遇因連年自然災害而遭受損失的情形,國家財政給予資金或其他手段的支持。

(四)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增強保險服務能力。保險公司要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加大對農險新品種的研發力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及財政承受能力,適時提高保額,擴大承保規模和保險品種。鼓勵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在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之外,開發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業保險新品種,對契合大多數農民群眾利益、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農險新品種,地方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加強對保險公司服務績效的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確定農業保險市場份額及財政補貼投放比例,形成合理的激勵機制,從而提高保險服務水平。

(五)開辦天然災害救助貸款業務,確保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可借鑒臺灣地區《農業信用保障制度實施方案》的做法,由保險公司開辦天然災害救助貸款,貸款期限為5~10年,利率則參照銀行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執行,此舉既幫助受災農民盡快恢復生產,也提高保險公司資金營運能力。

(六)構建農業保險工作長效機制,形成農業保險工作合力。要認真組織貫徹條例精神,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加強對農業保險業務的監督管理,保險公司以及地方財政、農業、林業、海洋漁業、發展改革、稅務、民政等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協同推進農業保險的相關工作。同時,有關各方建立農業保險相關信息交流平臺,共同打造農業保險工作新格局。

參考文獻:

[1]王愛國.新常態做好政策性三農保險的幾點思考[J].現代商業,2014,(35).

[2]張旭,蔣文明.從農業的弱質性談我國農業保險的重要性[J].新疆農墾經濟,2008,(8).

[3]李昕.關于中國農業保險發展問題及再保險解決方案的研究[J].華北金融,2011,(3).

[4]劉小紅.我國農業保險法律制度的演進、檢討與構建[J].現代經濟探討,2015,(5).

作者:中國人民銀行漳州市中心支行